农业解决气候变化适应能力构建

时间:2022-12-11 11:32:00

导语:农业解决气候变化适应能力构建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农业解决气候变化适应能力构建

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已是不争的事实。由于生态环境对农业生产影响的直接性,使得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的强度和范围要超过其他产业与经济活动;因此目前我们所能做的也是必须做的就是通过科学研究、理论探索、试验总结、技术推广、组织管理以及政策机制等多元化措施,加强适应能力建设,以适应和应对未来气候变化的影响;降低、减缓乃至消除影响的负面效应。从经济与社会发展趋势,发展与环境的辩证关系,农业产业的特性,防灾减灾的基本规律与要求等考虑,未来适应能力建设主要应从以下8个方面入手:

一、以推进经济与农业经济发展为基础

气候变化与经济及农业经济发展是一种互联互制关系。气候变化通过对环境因素的改变影响和制约经济及农业产业的发展;而经济及农业产业的发展水平又决定了对气候变化适应能力建设的财力支持水平。气候变化制约发展,而不科学的发展又会使气候向着制约发展的方向改变。因此,正确处理气候变化与经济及农业经济发展的关系,在科学、协调、可持续发展框架下,通过经济发展增强实力来加强适应能力建设,以应对气候变化的负面影响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同志曾指出,气候变化是环境问题,也是发展问题,但归根结蒂是发展问题。关注和应对气候变化,采取积极的适应和减缓措施,不断提升生态环境保护的层次和水平,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从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战略上,我们应该努力寻求面对现实的可持续发展途径,通过振兴经济,来解决气候变化问题。在经济发展中,坚持科学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改变不可持续的生产模式和生活方式,坚持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统筹兼顾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及农业发展的关系。在农业发展方面,现代条件下的农业从生产规划、资源投入及利用到产后加工全程,都应充分估计气候变化可能带来的各种不利影响,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适应措施,规避风险。

由于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特殊重要地位及其产业性质,无论气候变化的速度和强度如何演变,农业都必须无条件地面对;农业增产增效是不容逆转的客观要求。因此,在与天奋斗的同时,促进农业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并加强对可能愈演愈烈的不利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建设,是当今中国乃至世界农业发展的大势所趋。

二、以建立健全组织机构为保障从事任何一项事业都离不开组织保障。早在1990年,我国政府就成立了跨部门的国家气候变化协调小组;1998年,在中央国家机关机构改革过程中,又重组了该协调小组。

由于机构调整和人员变动,2003年,经国务院批准,又成立了新一届的国家气候变化对策协调小组。为了积极应对新的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国际、国内形势,2007年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工作体制方面又作出了重大调整,威立了由总理任组长的国家应对气候变化领导小组,使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实现了体制升级。在进一步完善了相关体制和机构建设的基础上,我国政府成立了共有17个部门组成的国家气候变化对策协调机构,在研究、制定和协调有关气候变化的政策等领域开展了多方面卓有成效的工作。农业是最易受气候变化影响的弱质敏感性产业,而且这种趋势还将与日俱增。在新的严峻形势下,应在国家应对气候变化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加速完善各地区各部门相关体制和机构的建设,快速提高中国农业的适应能力。在具体行动上,有专家建议,应加强领导,建立领导协调机制,把如何适应气候变化纳入各级农业部门的计划和规划中,并逐步落实。目前,涉农方面的应对气候变化的组织机构在各地区还较少,难以胜任全局性的适应与协调工作。这就需要国家有关部门予以相应的政策引导与财力支持;建立形成覆盖全国各地的应对气候变化组织管理网络,以适应新的形势,促进农业产业的发展。

三、政策措施与法律法规方面

发展农业,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这已是多年来众多人士的共识。现代条件下气候变化对农业产业的影响已愈加严重。正确的政策导向及相关法律法规规范下的农业生产,不仅能确保农业产业科学、依法从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更重要的这也是应对气候变化适应能力建设的重要措施之一。

早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我国政府就开始注重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将降低资源和能源消耗、推进清洁生产、防治工业污染等措施作为国家产业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一系列产业政策的实施,加速推进第三产业发展,调整第二产业内部结构,实现产业结构优化与变动升级,这在客观上对缓解气候变化的影响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2007年6月4日国务院又正式对外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明确了到2010年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具体目标、基本原则、重点领域及其政策措施。

为了对《国家方案》的实施提供科技支撑,统筹协调国家气候变化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全面提高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科技能力,科技部联合有关部门制定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科技专项行动》,提出了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科技工作在“十一五”期间的阶段性目标和到2020年的远期目标;对诸如气候变化的科学问题、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和减缓气候变化的技术开发、适应气候变化的技术和措施、应对气候变化的重大战略与政策等几个方面进行了重点部署。有专家建议,政府可选择已有的一系列政策和干预手段,来建立减缓行动的激励机制。这些政策和手段的可适用性取决于国内的环境以及各部门间的制约。从政策导向、决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来分析,当前把气候政策与国家发展目标紧密结合,走低碳经济发展之路,既是我国自身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必然选择。因此,在已有的如《环境保护法》、《浓业法》、《土地管理法》、《土壤环境质量标》等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建立健全规范农业生产行为,尤其是可以减缓对气候变化的负面影响方面的涉农法律法规或规章制度,应引起决策者及立法部门的足够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