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卉灰霉病发病状况以及预防
时间:2022-11-28 11:07:00
导语:花卉灰霉病发病状况以及预防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花卉灰霉病是花卉生产中常见的病害之一,在多种花卉的生长季节经常发生,尤其在冬春棚室内的花卉生长期间,病菌可以侵染植株地上任何部分。如果栽培管理粗放,更有利于该病的发生和流行,严重时可引起大量落花、落叶,影响开花,降低观赏价值,对花卉品质和产量造成很大危害。
1寄主及其为害症状
灰霉病可为害50种以上的草本、木本花卉,如:丽格海棠、仙客来、瓜叶菊、蝴蝶兰、一品红、牡丹、翠菊、山茶、菊花、秋海棠、大丽花、天竺葵、唐菖蒲等。灰霉病为害花卉叶片、花、花梗、叶柄以及嫩茎,也为害果实。受害叶片往往在叶缘或叶尖处出现暗绿色水渍状病斑,并不断向叶片中心扩展,湿度大时造成褐色腐烂,其上长满灰色霉状物;湿度低时,因花卉种类不同,病部呈褐色、浅褐色、枯黄色等干枯状。花瓣上症状也因花卉种类不同,可出现褐色、浅褐色、白色等水渍状斑块,继而腐烂。嫩茎或含水量高的茎上出现褐色斑块,温湿度合适,病斑扩展很快,病部腐烂,枝、茎折断或倒伏,病部以上部分萎蔫、枯萎死亡,发病严重时整株死亡。在高温条件下,病部长出灰色霉状物是灰霉病在各种花卉上的共同特征,也是该病的重要症状。
2病原菌及发生特点
病原菌为灰葡萄孢(BotrytiscinereaPers.),属半知菌灰葡萄孢属真菌,病部出现的灰苞粉状物即为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及菌核附着在病残体上,或遗留在土壤中越冬。该菌发育温度最高32℃,最低4℃,适宜温度18~23℃,相对湿度要求保持90%以上。
病部所产生的大量分生孢子是再侵染的主要病源,温暖、潮湿是灰霉病流行的主要条件。成熟的分生孢子借气流、雨水、灌溉水、棚室滴水和农事操作等传播。病菌对花器及叶片致病力较强,主要通过植株伤口侵染,也可由开败的花器、坏死组织和表皮直接侵染引起发病。空气湿度大时,病害发展迅速;空气干燥,发展缓慢,灰霉少;花盆放置过密、通风不良的温室中发生严重;氮肥过多、植株组织嫩弱,发病重。
3防治措施
3.1基质消毒,减少侵染源
无论花卉是园栽还是盆栽,均要求土壤用无病新土,或对盆土消毒,随时清除病花、病叶、病株等残体,并集中进行高温堆沤或深埋。用种球、种苗种植的,种植前先剔除病株,用0.3%~0.5%的硫酸铜浸0.5h,然后水洗晾干后再种植。
3.2加强田间管理
定植时施足底肥,尽量施用腐熟的有机肥料,增施磷、钾肥,控制氮肥用量,以保持植株健壮,提高抗病力。盆花管理要注意通风透光,花盆之间应留有充分的空间,浇水要见干见湿,盆土不宜过湿,防止积水。大田同样要注意植株间的通风透光,雨后及时排水。管理过程中要尽量减少植株的伤口,防止病菌侵人。
3.3高温控病
灰霉病菌在高于32℃条件下停止生长发育和侵染。利用这一原理,在保护地栽培中可以通过提高温度来控制病菌的发育和侵染。一般采取上午迟放风,使大棚和温室内温度提高到31~33℃,超过33℃开始放风。如果近中午时仍在25℃以上,可以继续放风,但下午温度需要维持在20~25℃,降至20℃必须关闭通风口,使夜间温度保持在15~17℃之间。如果掌握好该方法,可以起到不用药而防治灰霉病的目的。
3.4药剂防治
此病的防治目前还没有特效药,应以预防为主,可以抓准时机进行叶面喷药,也可以熏蒸、施粉尘预防病害发生。
(1)发病前和发病初期,用1∶1∶200波尔多液喷洒,每15d喷施1次。
(2)发病后及时剪除病叶,并喷洒药剂进行防治。有效的药剂有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甲基托布津)800~10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50%异菌豚可湿性粉剂(扑海因)1000~1500倍液,65%甲硫·霉威可湿性粉剂(万霉灵)1000倍液,每隔7~10d喷1次。这些药剂均为保护性杀菌剂,喷药应细致周到。用药时间最好在上午9时以后,并避免高温和阴雨天气用药。在喷药时,宜多种药剂交替使用,防止产生抗药性。
(3)药剂熏烟。可选用的药剂有45%百菌清烟剂3.75kg/hm2、3%噻菌灵烟剂50g/m3。熏烟3~4h后放风。可以在阴雨天或浇水后进行,最好在傍晚封闭风口后进行,在空气湿度大而不适于喷洒药液时使用效果良好。
(4)喷粉尘。有效的药剂有5%百菌清复合粉剂、6.5%甲硫·霉威粉尘剂(万霉灵)。9~10d喷1次,连用或与其他方法交替使用2~3次,施用量15kg/hm2。要对准植株上方喷洒,喷后要封闭棚室,施药最好在傍晚或阴雨天发病高峰期进行。
- 上一篇:领导在党委采购动员会讲话
- 下一篇:某总工会总结及来年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