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农村文化生活
时间:2022-05-04 07:22:00
导语:小议农村文化生活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农村文化生活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在愉悦人们身心的同时也能够提高人们创造性和工作的积极性。农村文化生活的丰富是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大战略课题。本文阐述了文化生活对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作用及农民在生产的过程中的积极作用,通过实地调查以王楼村为典型的豫东农村文化生活的现状以及所存在的问题,集中分析了以河南省宁陵县王楼村为典型的豫东农村文化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思考和合理的建议。
关键词:文化;文化生活;农村文化生活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村文化的建设也在不断的推进。经济与文化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但我国有些地区的经济与文化发展并不相协调,这就需要我们深入农村了解情况,并解决在文化生活中所存在的矛盾。我国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和丰富的文化资源,是我们建设农村文化的重要前提基础,同时优秀的文化资源中也存在着不适合我们社会发展的东西,我们要果敢的予以摒弃。
一、农村文化生活的现状
近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农村文化建设,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农村文化建设取得很大成绩,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有了较大改善,农村文化建设呈现良好的发展局面。但总体上看,农村文化建设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不相适应,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还不相适应,与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1]可以说,农村还是我国文化建设的薄弱环节。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商丘市宁陵县的农村经济建设取得了突出成就,农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正昂首阔步迈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道。然而,由于资金投入不足、文化市场发育不全、文化设施简陋、文化人才短缺、文化产业落后,以致丰衣足食了的宁陵县农民文化生活贫乏。就农村文化建设的有关情况,我走访了宁陵县的一个自然村王楼村并把它作为豫东农村文化现状的典型,从中了解到了村民对健康新型文化的热切需求。
王楼村共有500多人,其中有本科学历的2人,中专学历的1人,高中学历的10人,大部分人的学历水平在初中以下。目前村子里几乎没有一个文化设施,村民所能享受到的文化生活相当贫乏。具体情况主要表现在:
(一)文化生活贫乏
1.看书难、看报难
目前大多村民的信息来源主要是中央台的新闻联播及地方台的新闻节目。村子里没有书报社,唯一有报纸的地方就是村干部的家里,然而这份报纸并不对外开放。人们虽然想读报纸,但买报纸很不方便,村子里没有报亭;同时自己买报纸的观念还不是太强,所以存在看报难的问题。看书难也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在调查中我了解到村民们需要一系列的农业方面的用书:比如养殖,花生、小麦等农作物的种植技术方面的书。在村里、镇上根本就看不到这些书的影子,想买的话还要跑到几十里外的县城里有时还不全,这给农民科学种田带来了很大的不便。在村子里流行的书都是外出打工村民在地摊上买的,这些有限的图书并不能满足村民的需要,而且这些书并不全部是健康的书。
2.电视节目单调
现在村里家家户户都有电视,它是人们获得外界信息的主要来源。然而村里没有有线电视装置,所以能收到的节目很有限:主要是河南台、县电视台,中央台有时只能看到天气预报就被地方台截走了,而地方台的节目是连续不断的穿插着广告,连续播放的节目时间基本上不超过十分钟,而且这些广告不是农药就是化肥,这些电视节目看起来让人生气,好多村民表示不想看电视,认为太没意思了,他们宁愿去打牌。在农村,人人争看露天电影的日子至今令人难忘,如今,不知是电影抛弃了农民,还是农民抛弃了电影,农村电影市场几乎不复存在。然而,市场萧条的背后蕴藏着极大的潜力,[2]广大农民群众想看电影的渴望,依然从未停止过。只要有相应的措施,把电影成本降下来,让农民看得起电影,复兴农村电影市场是完全可能的。[3]儿时热闹的看电影场面已经销声匿迹了好几年了,现在流行一种说法——“看电影比娶媳妇还难”。
3.缺少文艺活动
当健康的文化生活缺位时,一些内容低俗的娱乐活动轻而易举地侵入了农村,它们基本都有这样一些特征:成本低廉、容易获取、方式简单。一副麻将牌就可以玩上一天,在农忙时严重影响了生产,有时因为打麻将使得夫妻感情不和,经常性的吵架甚至于打架。这些给村民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麻烦。玩牌对有些人来说已经成为精神的寄托,这不但影响了农村的经济发展,而且破坏了原本淳朴的民风。科普工作的滞后使封建迷信,不可知论在农村未得到根除,一旦信仰不明朗,迷信活动便会得到蔓延。现在一些江湖骗子经常在农村乡镇和村社摆摊设点,算命相面、装神弄鬼,叫卖黄色、非法出版物,甚至出现搭草台班子、搞色情表演。没有先进、高雅的文化活动占领农村市场,不良文化就会向农村侵蚀,导致农村的封建落后思想不断滋长蔓延。
乡土社会的经济基础稳定,以农业为主,自给自足,生活方式也有自己的一套,所以延续了几千年,多少代人生活在稳定的历史继承性中。这种特殊的历史性,也表现在我们的文化精神方面。[4]自孔子时代起就倡导人文关怀,不关心人死后的灵魂归属,而关心现世生活。[5]然而在现在的农村生活中人们愈来愈关心人死后的灵魂归属,子孙后代为逝者造纸房子、电视、甚至是电脑,但对逝者生前的生活却是关心不够。另一方面由于没有丰富的文化生活,谁家办个红白喜事就成了村子里最热闹的时候。随着人们的经济生活越来越好,办事的费用也越来越高。就拿办丧事来说,办件事基本上等于普通农户的一年的纯收入,一般情况下也要花上六、七千甚至上万。光是请上一个戏班子两天的吹唱就要花一千多块,还有烟酒以及要待全村的村民和亲戚的客,这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农村丧葬大操大办风气之所以盛行,主要有几个原因。
一部分农民为了显示自家的“实力”,不惜多花钱以求体面。也许他本身就没有多少钱,但为了不让别人看笑话,只有东挪西凑的打肿脸充胖子。
相互攀比。不少农民认为“你家办事办得体面,我也不能办得比你差”,否则就会认为“低人一等”;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你家有的我一样没少,相反我的还要比你的多,有着较严重的攀比现象。
回收“人情债”。在有什么红白喜事的时候,无论是亲戚、朋友以至邻居都会送上一份礼金以表心意[6];而在对方有这样的事情时也是这种情况,每家每户单是婚丧嫁娶的礼金也占年收入的相当大的一部分,这种相互送礼也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思想当中的礼尚往来这一概念的涵义。
对新风尚的宣传推行力度不够,使不良习俗有生存的空间。虽然很多地区的农村都在推行节约的新风尚,但并没有强有力的监督手段,造成推行新风尚的影响力并没有达到相应的程度。
由于文化活动的贫乏,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不正常的现象。在村子里就曾经有一群很喜欢看热闹的人以致于把其他村民的争执当作他们看热闹的对象,这是一种极不正常的现象,当别人出现矛盾时本应该进行劝解,但相反不仅不劝而是把它作为电影一样的去观看、去欣赏,大家都是那么一种漠然的表情。这与农村文化所提倡的团结友爱、邻里互帮是极不相称的。
二、农村文化生活贫乏的原因
通过对调查的分析,造成农村文化生活贫乏的原因具体表现在:
(一)经费投入严重不足
我国文化事业费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偏低,并且文化投入偏重于城市。城乡差距日益拉大,2003年文化事业费中城市占71.9%,农村只占28.1%文化事业费;文化事业费中东中部地区占78.3%,西部地区只占21.7%。在所调查的自然村王楼村的文化费根本就没有纳入县财政预算的范围,文化建设的窘境可想而知。
(二)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落后
尽管“十五”期间,国家共安排预算内专项资金4.8亿元用于支持县级图书馆、文化馆建设,安排项目1083个,但仍有部分县无文化馆、图书馆,一些农村乡镇无文化站。在我所调查的自然村目前没有任何的公共文化设施,几年前村里有人组织建了一个简单的篮球场,其费用是各家各户集资的,这个篮球场对活跃村里的活动起了很大的作用,在农闲时人们常集聚在一起打几场热火的篮球赛,这既锻炼了身体又活跃了乡村文化。但后来由于经费不够无法正常的维护,以致篮球坏了,球篮生锈脱落,渐渐的人们不再去打篮球了,篮球从人们的生活中消失。
(三)农村文化建设的体制不顺、机制不活
现有文化资源尚未得到有效利用,基层文化单位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在前几年经常有很多的戏班子到这儿来唱戏,人们非常的喜欢来到家门口的戏班子给他们带来的文化大餐。对戏曲的热爱使得很多的村民也都能唱上几句,但却因没有人组织以致于现有的文化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在我调查的这个村子里并没有见到文化馆、文化站,当然其业务经费和活动经费也就无从谈起。县级图书馆购书费用占经费总支出的比重逐年下降。许多乡镇文化工作者待遇问题难落实,队伍不稳定。现在村里有些闲着不用的房子完全可以加以装修而重新利用起来,建一个文化室完全是可以的,然而这些问题还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
(四)为农民提供的公共文化产品、文化服务总量偏少、质量不高
特别是全国文化系统艺术表演团体深入农村演出场次越来越少。现在我们还会听到“送服务下乡”的口号,参与活动的“各方面力量”应该扭转观念,只有把“送服务下乡”变为“下乡服务”,这样的活动才会更有意义,也才能更进一步深入下去。“送”,含有浓厚的“赐”的意味。而从1996年底国家有关部门联合发起并组织开展的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的初衷来看,其目的绝不仅仅是“送”。笔者以为,假如如今的地方“各方面力量”把目光停留在“送”上,那就是没有掌握“下乡”的意义。河南的农村比较盛行的是豫剧,河南的老百姓最喜欢看的是河南电视台举办的“梨园春”栏目。“梨园春”栏目组曾经来到过当地的村子,表演带来了很好的反响,然而几十万的费用令人望而却步不敢再次邀请他们过来演出。河南的人民大多喜欢看戏,在这个村子里也不例外。以前经常有大戏班子到这儿来演出,那时老老少少搬着凳子早早的到戏场等着,那种热闹的场面现在已是很少见了。在调查时我了解到有不少的村民都会唱上几句戏,甚至有些年轻人也唱的非常好。这些可以说都是村里开展文化活动的重要资源。
(五)优秀文化人才的缺乏
人是进行一切社会实践的主体力量,以人为本的理念逐渐融入了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各个角落。[7]对于农村文化建设,应该充分调动、发挥文化管理者、文化艺术人才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文化人才队伍是文化建设事业的主体,繁荣农村文化生活、发展农村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离不开一支业务强、素质精的文化队伍。虽然近年来许多地方采取了一些措施加强基层文化建设,丰富群众的精神生活,但是,农村文化人才队伍薄弱,且严重老化,已成为制约基层文化发展的一大桎梏。现在的农村文化队伍存在后继乏人的情况,专业人才老化严重,原来对民间艺术感兴趣的,并且付出一定的精力、做出一定成果、培养出感情来的老同志现在都退下来了,而新上来一批年轻人,缺乏专业知识,投入的精力感情也不到位。
农民群众充实信仰的迫切要求与社会转型期带来的精神空虚之间存在着矛盾。[8]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也带来了较为突出的新问题。譬如现实生活中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社会上不正之风大量存在,导致一些人心理失衡,心存不满,需要寻求慰藉。加上由于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思想文化大量涌入,造成了人们价值判断标准的紊乱,一些人思想的空虚。调研显示,65%的农民觉得当前社会风气不好,人际关系冷漠,尤其对身边的腐败现象深恶痛绝,一些人从而产生了信念危机。同时在农村经济改革不断深入的同时,基层政治建设相对薄弱,不少地方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得不够,干群关系比较紧张,加之当前农村不合理收费仍没有得到有效制止,农民日常生活中遇到的许多实际困难和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导致了一些人缺乏集体归属感,集体主义观念淡漠。
文化是农村腾飞的翅膀,文化可造就高素质农民。农民是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也是农业科技成果在农村转化为生产力的载体。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村经济发展速度的快慢。在农村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全面提高农民的素质,培养新农民是农村经济和文化事业发展的前提。
三、丰富农村文化生活的对策
农村文化建设现在已经被国家提上了日程。“十一五”规划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等重大方针政策,其工作的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9]中央高层深刻意识到:农村发展不起来,整个国家就发展不起来。而要达到这一目的,提高农民的素质是关键。因此发展农村文化,全面提高农民素质,也成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前提。对于农村目前存在的“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等突出问题中央政府已做出了具体的部署。但要彻底的解决这个问题除了外界的力量之外,还需要村民们有自力更生的能力。
农村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充分发展村民主体的能动性。
(一)挖掘利用地方文化资源
根据王楼村的情况,通过村民的集体商议可以拿出一个适合本村的文化发展计划。这个村子的主要经济作物是花生,花生的种植已经形成了规模,每年都有很多的外地花生商人到这里收购花生。村民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可以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花生节。每年在花生丰收之后定期举行这样的活动,在平时村民们可以聚在一起交流在生产中经验增加信息的流通,共同学习有关农业生产的技术,达到科技新兴农的效果。这在宣扬本地文化丰富人民生活的同时,也招来外地客商繁荣了本地经济,更进一步的扩大了对外开放的程度。
(二)培养艺术人才
在访谈中笔者发现村子里有很多的艺术人才:有会唱戏的、拉二胡的、吹唢呐的、说快板的、讲笑话的等等,如果对这方面的人才加以培养,完全可以激活村民的积极性和对健康文化生活更深层的向往,让曾经活跃在农村舞台上的健康文化再次发扬光大。在村民们的记忆中以往逢年过节都是非常的热闹,而今却平淡了许多,节日过得平静如常。如果说有充足的经费和一定的组织,笔者相信村民们一定会达到自娱自乐的水平,让节日再次欢乐起来、喜庆起来,让人们的生活过的更加有滋有味。同时各级文化业务部门要加强对文化专干的教育和培训,通过举办培训班等形式,努力提高他们的政治和业务素质,使他们成为群众文化管理上的能手,群众文化活动辅导上的行家。艺术人才的培养是活跃农村文化生活的关键因素,文化生活的丰富可以让健康的文化生活及正常的劳动时间占用了人们几乎所有的时间,赌博等一些不健康的活动就会慢慢减少以至消失,人们的生活将会沿着健康阳光的方向发展。
在中国北方农村地区,宗教的势力相对弱小,但是跨村落的组织却是非常的发达,几个村落统一在某种仪式表演的整个过程中,以庙会的形式表现出来。但现在村中的庙会更多的是娱乐和贸易的内容,像庙会上出现的一些民间工艺或者是一系列的杂耍可以说是我们建设农村文化的良好的基础。[10]我们应当继承和发展这些优秀的文化,这对于活跃农村文化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方式,应该大力发展民间文化,这是保证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必要条件。
(三)国家加大对农村文艺创作的投入、增加文化服务的数量
鼓励文艺工作者到农村采访,体验生活,创作贴近群众生活的、具有健康向上的作品。同时限于农民的消费能力,农村题材的作品在市场可能处于一定的劣势,国家应当完善补偿机制,保证文艺工作者在市场上有一定的利润可图。农村文化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如果政府能够扩大创作投入,培育起农村文化消费市场,这不仅对活跃农村文化有好处,同时也可能将扩大农村文化市场,对农村经济的发展也具有极大的好处。文化服务的数量偏少也是造成农村文化生活贫乏的又一原因,各地政府应该积极地组织下乡演出等一系列的文化活动。在城乡文化不断的沟通交流中,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提高农民的创新能力,从而解决农民精神空虚、农村文化生活贫乏的现状。
(四)建立公共的文化活动场所
文化活动的开展不仅需要软件,还需要有一定的硬件设施。硬件设施是农村文化活动得以开展的前提和基础。对于丰富以河南省宁陵县王楼村为代表豫东地区的文化活动来说,所需的场所也不求非常宽敞、设备也不求非常齐全,只要能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就行了。在调查的结果中显示这儿的村民非常地渴望能够拥有一个书屋,在书屋里主要有一批农业方面的书,这样可以让村民们借阅用于指导生产,提高农民自身的劳动生产力和村民的收入水平。前几年曾建的篮球场如今还在,只要出资稍加整饬还是可以用的。这样不仅满足了人们对文化生活的需要,而且还锻炼了人们的身体,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文化活动的开展会使人们充满了创造力的。[11]
结语
农村文化生活贫乏的问题不仅仅是文化建设积累下来的,是与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密切相关的,是国家整体发展背景的缩影和反映。因此,在思考与实施丰富农村文化生活时,我们不能就文化谈文化,而必须从社会、经济更大的背景下观察和分析这一问题,并从中探索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症结和根本途径。开阔思路,放眼全局,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观察、分析和解决农村文化建设问题。文化与经济的关系是一个辨证统一的关系。经济是文化得以繁荣发展的物质前提,文化作为上层建筑,对经济建设有着引导和推动的作用,二者互为依托,互相联系,互相促进,互相发展。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文化和经济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程度,是与当地人民群众的整体文化素质的高低分不开的。而文化设施的完善和建立对提高当地村民的整体文化素质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利用当地的文化资源,在政府和村民们的努力下
农村的文化生活将会变得丰富多彩,农村的文化建设也会呈现欣欣向荣的景象,农村的经济将会更加繁荣昌盛!
参考文献
[1]Parish,W.L.ChineseRualDevelopment:TheGreatTransformation[M].NewYork:M.E.Sharp,1985.
[2]刘玉珠,柳士法.文化市场学[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
[3]叶取源.中国文化产业评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4]乔健.文化、族群与社会的反思[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5]叶圣陶研究会.传统文化与现代化[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
[6]左玉河.婚丧嫁娶[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
[7]许明,花建.文化发展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8]韦政通.中国文化与现代生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9]《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学习读本》编写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6.
[10]刘小春.一个人的民间视野[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
[11]MargaretMead.HumanNatureandthepowerofculture[M].NewYork:M.E.Sharp,1975.
- 上一篇:当前农民增收问题原因及策略
- 下一篇:法律行为及在教学的应用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