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农民增收问题原因及策略
时间:2022-05-04 07:21:00
导语:当前农民增收问题原因及策略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本文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度,对农民增收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并提出了应对措施。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实行,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我国农产品特别是初级农产品的供给总量已经基本满足需求。但随着经济发展和改革的深入,一些制约农民增收的因素日益凸现。主要表现在市场对农民增收的约束力越来越强,分散的生产模式增加了“小农业”与“大市场”对接的难度,非农产业反哺农业的能力差和农民负担沉重等。针对这些制约因素,文章着重从六个方面提出了促进农民增收的对策,如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加大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和投入力度等,对促进农民增收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阐述。
关键词:农民增收制约因素对策
近年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中发(2006)1号文件《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围绕“十一五”规划的总体要求,进一步明确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协调推进农村经济、文化及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去年召开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研究了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问题。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了在新的起点上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性文件。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则把主题锁定在“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上。可见,如何贯彻落实党中央的战略举措,切实解决长期困扰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三农”问题,是摆在党和政府面前一项艰巨的战略任务。
“三农”问题简言之就是农业、农民、农村问题,解决“三农”问题,就是要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而“三农”问题最本质、最核心的问题就是如何实现农民增收。只有使广大农民尽快富裕起来,才能促进我国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进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
一、当前农民增收的问题及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在农村由于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彻底打破了“平均主义”、“一大二公”的收入分配体制,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空前提高,农村生产力得到极大的解放,长期困扰广大农民的温饱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但是由于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深层次矛盾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农业产业结构单一导致初级农产品相对过剩,这样就出现了农民“丰产不增收”的问题。这一问题也是经济规律与宏观经济环境发生变化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产品供求格局发生变化,市场对农民增收的约束力越来越强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国农产品特别是初级农产品的供给总量已经能够满足需求,绝人多数农产品已经由卖方市场过渡剑买方市场,农产品供求矛盾已经从总量矛盾转变为结构矛盾,由于初级农产品的相对过剩,过去靠增加产量来增加农民收入已逐渐过渡到靠提高质量和优化农产品结构来实现。
(二)一家一户的分散生产模式,增加了“小农业”与“大市场”对接的难度
当前我国农村居民人均耕地2.07亩,户均耕地7亩左右,差不多是2亿多个农业生产单位。由于规模过小,现代耕作手段难以推广,造成农业生产成本高,农产品利润空间小,同时分散生产和农村相对闭塞的环境,造成农民生产过程中很大的盲目性,从而导致农产品的供需市场严重脱节,由于信息不灵使农民遭受无谓的损失。
(三)非农产业反哺农业的能力差
农业是第一产业,它为人类提供最基本的生产和生活资料,其收益空间不可能过大,这就要求国家要采取各种措施予以适当补偿,一方面要在内部品种上做到以丰补欠,另一方面要在农用生产资料、生产技术、市场信息方面提供低价优质的服务。而我国目前由于国家财力限制和政策不到位,使其它行业对农业时常出现掠夺、打压,哺育和支持的力度不够。
(四)个别地区农民负担仍然高位运行,加大了农民增收难度
由于乡村两级财政困难,农村行政机构冗员过多,造成一些不合理的收费、摊派现象严重,“三乱”现象屡地不鲜,另外农民就医、子女入学等支出有增无减,加重了农民负担。
(五)农村生态环境恶化,影响了农民收入增长
近年来由于工业的发展和人口的膨胀,自然资源消耗过度,生态环境恶化,环境污染严重,耕地质量下降,加之各地盲目发展工业园区导致可耕种土地逐年减少,严重影响了农民收入的增长。
二、现阶段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对策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农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人成就,农业在为国民经济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付出了极大的牺牲。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长,落实一系列富民、惠民措施的条件已经成熟。因此,党中央、国务院适时提出了一系列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措施,它昭示我们:要把农民增收问题放在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大环境下加以考察,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农民增收问题。
从当前看,要促进农民增收,主要应采取以下措施。
(一)变革农业生产组织形式,进一步深化制度创新
伴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面推行,带来了过于分散的土地经营,影响农业积累水平、技术水平和生产率的提高。因此,我们要在坚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鼓励和支持农民在自愿的基础上走适度规模经营的道路,实现农村第二次制度创新。首先要在明确土地所有制、稳定土地经营权的基础上,搞活土地使用权,允许土地合理转让、租赁。在这个问题上,要坚决按照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落实和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重点做好两方面工作:对集体所有土地的所有权进一步界定清楚,并且保障其权益;对承包地地块的确权、登记和颁证工作。同时,进一步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必须让农民自愿选择,任何人不能强迫农民去流转土地,或者阻止不让农民自愿地流转土地。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是严格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土地流转不得改变土地的所有权,不得改变土地的用途,不得损害承包方的利益。二是有关部门要加强为农民土地流转服务的管理,让农民知道谁需要转让出土地来,谁有承包别人土地的愿望和要求,并且依照法律规范地签订合同,按照有关法律加强对土地流转的管理。其次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实现农业粗放式的增长方式向集约化增长方式的转变。同时要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鼓励农民参加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依法保护自己的权益。
(二)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引导农民走产业化经营的路子
随着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在农民收入增长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以我区为例,近年来,由于推行了一系列调整农牧业产业结构的措施,农民增收渠道明显拓宽,例如土左旗是传统农业大旗,粮食产量一直在呼和浩特地区名列前茅,但是由于粮价长期提不起来,甚至出现一路下滑的局面,农民增产不增收的现象十分严重。前几年自治区实行“龙头带动”战略,随着伊利、蒙牛等大型畜产品加工企业的崛起,这一状况有了明显改善,以奶牛养殖业为主的农区畜牧业发展迅速,过去农民卖粮难,粮价低,现在农产品转化为畜产品,而且直接与大企业建立了联系,农民收入显著提高。实践证明,引导农民走贸、工、农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化经营路子,是实现农民增收的一条有效途径。
(三)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为农民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目前我国面临的一个现实情况是农村劳动力过剩,特别是在实现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的情况,这种矛盾更加突出。冈此,人力发展非农产业,减少农民对土地的依附关系,拓展农民就业渠道,是实现农民增收的另一条有效途径,面对农村劳动力多、劳动力价格相对便宜的现状,要人力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农产品加T:业,以当地自然资源为主要加工对象,人力发展深加工和精加工。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鼓励符合安全生产条件和环境保护要求的农村中小企业健康发展。同时要积极发展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打破地域界限,用政策杠杆和利益杠杆鼓励和引导一部分农民从十地上解脱出来,专门从事农业产、供、销各个环节的服务,以全面提升农村社会化服务水平。
(四)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为农民增收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农民负担沉重是在农村经济增长乏力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巨大的支出压力和向农民收费缺乏制度约束双重作用的结果。从当前来看,按照党中央的要求切实把农民负担减下来,对农民增收的确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解决农民负担问题,就必须进行组织创新与制度创新。从2006年起全国全面免除农业税,对种粮农民继续实行直接补贴和粮种补贴政策,这是我国农村税费是有划时代历史意义的重大改革,要巩固和发展税费改革的成果,就要进一步完善各项制度措施,进一步堵死促使农民负担反弹的各项政策漏洞,同时各级财政要按照中央的要求,加人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确保涉农各项资金的按时足额到位。另外要加快乡镇机构改革步伐,因地制宜地调整乡镇建制,进一步精简乡镇机构和财政供养人员,认真清理和规范涉农行政事业性收费,通过制度规范和深化改革从源头上减轻农民负担。
(五)保护生态环境,走农业可持续发展之路
农业发展的历史表明,凡是生态环境好的地域,农业发展就好,生态环境与农业发展是休戚相关的。当前保护生态环境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已为各国政府和人民所认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也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要采取多形式、多渠道的宣传活动,强化公民保护生态环境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意识,要进一步完善环保法规体系,加强公民法制意识依法保护生态环境。要依靠科技进步,及时淘汰破坏生态环境的农业技术,鼓励运用可持续发展的节水、节能、节肥技术,大力发展生态型、环保型的优质高效绿色农业。
(六)加大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和投入力度
从建国至今,农业一直处于为工业提供原始积累的地位,国家的宏观收入分配政策明显偏向于工业。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随着工业的飞速发展,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当工业化进入中后期后,工业产业在依靠自身积累进一步发展的同时,开始逐步对农业进行反哺,工业部门的剩余通过国家宏观调控采取价格支持或补贴的手段输入农业,以巩同农业的基础地位和支持农业的快速成长。鉴此,国家应加人对农业的投入力度,不断优化投入结构,重点搞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除加强对水、电、路、渠等的建设投入外,还要重点加强农村教育、医疗卫生、文化设施的投入力度,从而为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实现农民增收是新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只有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才能实现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
参考文献:
1、张晓山:《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思路新举措》,中国青年报,2008.2.16.
2、田野:《中国农业发展重大问题研究》,科学出版社,2004.11.
3、高帆:《中国经济发展中的粮食增产与农民增收》,经济科学,2005年第2期
4、潘盛洲:《农民收入问题、现状、原因、对策研究》,中国农业信息网,网址:
5、陈前金:《农民增收困难深层次原因及对策》,中国农村研究网,2006.1.10.
6、韩俊:《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统筹城乡经济发展》,人民日报,2007.9.20.
7、张晓山等:《农民增收问题的理论探索与实证分析》,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