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生长发育特性研究论文
时间:2022-12-09 04:06:00
导语:棉花生长发育特性研究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根据棉花的生长发育特性提出棉花优质高产栽培技术要点,为棉花高产栽培提供技术支持。
关键词:棉花;生长发育;高产栽培
1棉花的生长发育特性
1.1棉子的发芽出苗过程棉花种子发芽一般经历3个过程:吸水膨胀、物质分解分化、胚细胞生长分化。当胚根突破珠孔向外伸长发芽后,将子叶带出土面并平展时开始出苗。发芽的最低温度为10~12℃,适宜温度为28~30℃,变温对发芽有利。棉花种子发芽需要吸收较多的水分,发芽出苗与土壤水分状况关系密切。一般在土壤70%田间持水量时出苗快。
1.2茎、枝、叶营养生长棉花的主茎由节和节间组成,节间的长短是衡量棉株是否高产的重要指标,高产棉株节间较短,徒长的棉株节间较长。棉花茎枝生长发育的适宜温度为20~30℃,温度低果枝发育受抑制;温度高、水肥不当时,茎枝徒长。棉花平均每隔3~4d可长出l片真叶,叶片叶龄可达60~90d,但长出21~28d的光合效率最高,超过60d以上的光合作用效率大大降低。
1.3现蕾、开花、结铃当棉株第1果枝上出现约3mm大的花蕾时叫做现蕾。现蕾后20~25d就可开花。棉花现蕾最低温度19~20℃,适宜温度不超过30℃。棉花以自花授粉为主,也有一部分是异花授粉的。棉花授粉、受精一般以天气晴朗微风,空气湿度60%~70%、温度25~30℃最为适宜。棉铃是由受精的子房发育而成,按结铃时间,可分为伏前桃、伏桃和秋桃(总称为三桃)。根据棉铃吐絮时间早晚,可分为霜前花和霜后花,霜前花纤维品质和铃重等均好于霜后花。影响棉花纤维品质,除品种等因素外,温度光照、水分、肥料是主要因素。当土壤水分低于田间持水量的55%、温度低于16℃及光照不足时,可使棉纤维品质下降。
1.4根的生长发育棉花为直根系深根植物,主根生长速度是前期快,后期慢。适宜生长条件,土温18~25℃,土壤田间持水量60%~70%,土壤pH值6.5~8.5,土壤肥沃、深厚、疏松。
2高产栽培技术
2.1育苗
2.1.1营养钵育苗。选择管理方便、地力好、背风向阳的地方按比例建立苗床。苗床地最好冬季翻耕、施有机肥,次年整地。制钵前1d将苗床上浇湿,含水量以手握成团、平胸高自然落地即散为宜,然后制钵。播种前,应洒水至钵体较软,棉籽轻轻按下即能入土为宜。每钵播籽1粒,盖种厚1~2cm,薄膜覆盖。
2.1.2营养块育苗。整地时要求挖深14~16cm,床土中可加入过筛的优质堆肥、厩肥、磷肥和速效氮肥,整碎拌匀,泼水后将床土表面抹平。待收浆紧皮泥不粘刀时,再划成5~8cm见方的营养块。播种时随划随播,用土杂肥或细碎泥土盖种,厚1cm左右。
2.1.3育苗管理。分为2个阶段,第1阶段是保温、保湿、促出苗。播种至齐苗,膜内温度控制在35℃左右。第2阶段是降湿、保温、防病、炼苗。齐苗后应揭开薄膜的两头,膜内温度控制在25℃左右。2片叶子展开后,气温稳定时再收膜。
2.2移栽地表温度稳定在17℃时,进行移植。移栽前3~4d,苗床内需施少量氮肥,并喷施治虫药剂,做到带肥、带药移栽。
2.3田间管理
2.3.1苗期管理。①查苗补缺。直播或移栽的棉花在出苗和移栽后应及时查苗补缺,发现病、弱株应补上健壮的棉苗。②中耕除草。套种或套栽的棉田,前茬收获后及时锄草、灭茬、施肥,进行浅培土。
2.3.2蕾期管理。①整枝。整枝抹芽、摘心、去除营养叶枝、赘芽,调节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平衡,促进果枝生长和下部通风透光。②蕾肥稳施。蕾肥应以有机肥为主,结合氮、磷、钾肥开沟埋施。③中耕培土。中耕能促进根系入土深,分布广,有利于发棵稳长,长势过旺的棉田宜深中耕,切断部分根系,抑制疯长。④病虫防治。通过农艺措施,减少病虫发生危害,再辅以药剂防治。
2.3.3花铃期管理。①重施花铃肥。花铃肥重施是攻伏桃、增秋桃、防早衰的关键技术措施。花铃肥应占总施肥量的50~60%。②补施盖顶肥。在重施花铃肥的基础上,立秋前后补施盖顶肥。③喷施微肥。棉花开花后,由于代谢旺盛,体内一系列生理活动需要微量元素的参与,此时叶面喷施微肥,增产效果好。
2.3.4吐絮期管理。①防止烂铃。田间荫蔽、湿度大、温度高是诱发铃病的主导因素,因而防止烂桃,采取综合农艺措施,以降低湿度,减少烂铃发生。②肥水管理。肥水管理是养根保叶的主要手段,必须及时浇灌,并使用1%的尿素或0.2%的磷酸二氢钾混合液喷施,能起到保叶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职明星,石晓华,鲁玉贞,等.新形势下棉花栽培技术发展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3):440,451.
[2]张开朗,谷爱娣,郭汉兵.棉花无头苗的生育特性及其管理措施的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4):648,727.
[3]张骅,杨长明,李元姬,等.棉花高品质高产量栽培技术[J].中国棉花,2007,(4):24,25.
- 上一篇:农作物种子贮藏技术研究论文
- 下一篇:黄淮海平原玉米种植模式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