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田杂草草相变化及防除技术论文
时间:2022-08-17 11:04:00
导语:麦田杂草草相变化及防除技术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根据东海县地势复杂的特点以及各种类型田块杂草草相的种类和发生特点,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达到节本增效、提高除草效果的目的。
关键词:麦田杂草;草相;发生规律;防除技术;江苏东海
东海县位于江苏省最北部,是淮北地区丘陵山区重点县之一,丘陵地占全县土地面积的57%,总体上是西高东低,中西部丘陵连绵,岗岭纵横,东部地势平坦低洼,属湖荡冲积平原。我县作物布局是:中西部丘陵地区小麦与玉米、花生或大豆等轮作,湖荡地区小麦与水稻轮作。小麦是我县的主要粮食作物,种植面积较大,常年在8万公顷左右,其中丘陵地麦田2万多公顷。麦田杂草是影响小麦稳产、高产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我县地势复杂,应掌握麦田杂草种类、发生规律,选择适宜药剂配方,才能达到节本增效、提高除草效果的目的。
1麦田草相变化
我县20世纪70年代以前种植作物均为旱粮,麦田杂草以硬草、狗尾草、早熟禾、苕子、棒头草为主,1970年以后在黄川镇开始试点旱改水,至70年代中后期,在沟、渠、河边上发现看麦娘,麦田中也发现零星的看麦娘。90年代初期,看麦娘、野燕麦成为麦稻轮作田的主要杂草;90年代中后期罔草、麦家公在我县青湖、黄川、平明等乡镇麦田及沟渠河边上零星发生,近5年来,罔草几乎遍及全县稻麦轮作田,上升为麦田恶性杂草。
2当前麦田草相
我县地势较为复杂,东西部作物布局各不相同,麦田中杂草种类也不相同。中西部丘陵麦田中主要杂草有:播娘蒿、荠菜、硬草、棒头草、早熟禾、婆婆纳、野老鹳草、苕子、泥湖菜。东部湖荡麦田中主要杂草有:看麦娘、日本看麦娘、罔草、繁缕、猪殃殃、麦家公、碎米荠、荠菜、野老鹳草。
3杂草发生规律
3.1耕作方式、降雨量、气温与杂草发生的关系
丘陵地区麦田采用耕翻后条播的播种方式,由于其播种较早,气温较高,若秋末雨水充沛,杂草冬前出草量较大,开春气温回升后出草量相对较少;反之,雨水较少,冬前出草量则较少,开春后出草量相对较大。稻麦轮作田中破土播种的麦田中杂草冬前出草量少,杂草主要集中在开春后出土;免耕撒播麦田中杂草充分利用上季作物后期的肥水,冬前出草量较大,并且草龄较大,防除较为困难,开春后杂草仍有一个出草高峰。春季气温回升快,杂草出土快而整齐,生长迅速,适宜早用药防除;气温回升慢,杂草出土较慢、生长不一致,需待杂草出齐了才能用药。
3.2杂草种类与除草方式的关系
中西部丘陵区麦田以播娘蒿、荠菜为主,其繁殖系数相对较小,土壤肥水协调性较差,杂草的数量及生长量均较少,加之当地农户的生产习惯,目前仍普遍采用开春后杂草出齐后人工进行除草。
稻麦轮作麦田中以看麦娘、日本看麦娘、罔草等为主,其繁殖系数较大,分蘖力强,杂草种子又具有较长休眠期,因此难以人工拔除,必须采用化学药剂除草。
4化学除草技术
化学除草分为冬前除草和春季除草,一般冬前出草量大及免耕撒播麦田,冬前需进行1次除草,春季除草是对冬前除草的补充。春季化学除草时间宜掌握在3月上中旬(这里主要针对麦稻轮作区而言)。
西部丘陵麦田宜在小麦拔节前及杂草成熟前进行2次人工除草。东部麦稻轮作区,破土麦田春季进行1次化除即可,特殊年份(秋季雨水多、温度高)冬前则需进行1次化学除草。
(1)以看麦娘、罔草、硬草等禾本科杂草为主的田块,用6.9%新骠1500mL/hm2,或6.9%骠马水乳剂1200~1500mL/hm2,或50%异丙隆可湿性粉剂3.75~4.50kg/hm2防除。
(2)以播娘蒿、荠菜、猪殃殃等阔叶草为主的田块,用10%麦星225~300g/hm2,或二甲四氯3750mL/hm2防除。
(3)单、双子叶杂草混生的田块,用6.9%新骠1500mL/hm2加10%麦星225~300g/hm2防除。
(4)对田埂、沟渠、路边等杂草,可用30%飞达等灭生性除草剂进行定向喷雾,减少杂草繁殖量,降低通过灌水传播的几率。
根据麦田杂草发生种类,以上几种药剂配方自选1种,对水750kg/hm2均匀喷雾。
5化学除草应注意的问题
喷药时要选晴好无风天气,喷雾要均匀,不能重喷或漏喷;骠马、新骠只能用于小麦田,大麦田禁用;小麦拔节后禁用异丙隆、二甲四氯;施药前后要彻底清洗器械。
6参考文献
[1]张绍明.江苏省麦田草害现状及其控制途径的探讨[J].杂草科学,1991(3):34-37.
[2]钟决龙.淮河流域小麦田主要杂草及其防除[J].农药科学与管理,2004,25(12):10-13.
[3]朱贤运.麦田使用除草剂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农业新技术,2006(3):16.
[4]娄远来,薛光,邓渊钰.江苏省稻茬麦田杂草分布与危害[J].江苏农业科学,1998(2):36-37.
- 上一篇:公路系统廉政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 下一篇:国土局局长上半年土地供应分析会总结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