榉树组织培养管理论文
时间:2022-07-02 08:24:00
导语:榉树组织培养管理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论文摘要】:榉树具有较高的经济、生态、景观利用价值,市场需求量极大,野生资源已日趋枯竭。利用组织培养技术对榉树进行快速繁殖是势在必行的。文章对国内榉树组织培养研究进展概况进行了综述,指出了榉树组织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部分建议。
引言
榉树(Zelkovaschneideriana),又叫大叶榉,属于榆科(Ulmaceae)榉属(ZelkovaSpach)。在我国,榉树主要分布于辽东半岛至西南以东的广大地区。榉树材质优良,是珍贵的硬阔叶树种。榉树树冠广阔,树形优美,叶色季相变化丰富,病虫害少,又是重要的园林风景树种。
榉树具有较高的经济、生态、景观利用价值,木材为珍贵用材,市场需求量极大,野生资源已日趋枯竭。在《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中,榉树被列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的野生植物。
组织培养是优良树木得以大量繁殖的有效方式。到目前为止,已对大量的林木树种进行了组织培养的研究,少数树种已进入到工厂化生产阶段。在我国,桉树和杨树的快速繁殖技术已经用于工厂化生产,并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国内对榉树的研究主要是集中在栽培和生物学特性方面。据报道,目前国外只有日本福冈县林业中心成功的进行了榉树的组织培养研究。在国内,金晓玲等对榉树的生物学特性和微繁技术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1.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概况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是指在无菌条件下,将离体的植物器官、组织、细胞以及原生质体,在人工配制的环境里培养成完整的植株。植物组织培养的依据是植物细胞"全能性"及植物的"再生作用"。
1.1植物组织培养的用途
植物组织培养的用途可分为四大类:第一类是,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可以对植物体进行体外无性快速繁殖(即微繁);第二类是,大规模细胞培养可以用来生产次生代谢物质;第三类是,用于育种,如花药、花粉培养产生单倍体,胚乳培养产生三倍体,胚培养挽救杂种胚,原生质体培养进行体细胞杂交等;第四类是,用于理论研究,如将植物组织培养应用于植物生理学、病理学、胚胎学、细胞与分子生物学等的研究。
1.2植物组织培养的基本过程
1.2.1外植体材料的选取
对大多数种子植物来说,茎尖是最好的部位,但往往受到材料来源的限制,为此茎段也得到了彻底的应用,而叶片的培养利用更为普遍,材料来源也较丰富。子叶和下胚轴的培养对于难培养的植物很有效。
选材时应注意选取带菌少、生长时间短、生长旺盛的材料,还应注意取材的时期。大多数植物应在生长开始的季节进行采样,生长末期或休眠期的外植体对诱导反应迟饨。
1.2.2材料的灭菌处理
从田间或温室等地切取材料时,应选择健壮无病虫母株,取幼嫩、分生能力强的部位,以利生长。
取来的材料虽经选择,外部总还有不少杂菌。为此,接种前应进行表面灭菌。经过表面灭菌的材料,用无菌滤纸将水吸掉,再用解剖刀切取所需部位,然后将材料接种到培养基上。
1.2.3脱分化阶段
将培养好的无菌材料接种到诱导培养基中进行培养。在此阶段中,可根据不同的需要,接种到不同的培养基上,可以进行愈伤组织、不定芽等的诱导,从而进行不同途径的培养。
诱导培养基一般选MS培养基作为基本培养基,再配合一定比例的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
1.2.4分化阶段
此阶段是将脱分化阶段产生的愈伤组织或不定芽,接种到诱导分化培养基上,诱导分化。
诱导分化阶段仍以MS作为基本培养基,再加入一定的激素配制。
1.2.5壮苗生根
将分化阶段产生的大芽接种到合适的壮苗培养基中,便可长成健壮的无根苗了。健壮的无根苗长成后,将其转入生根培养基中。生根培养基多以1/2MS培养基作为基本培养基,再配合一定比例的激素进行配制。
1.2.6移栽
生根苗的移栽是组织培养育苗的重要一环,只有移栽成活才能达到快速育苗的目的。
为此,将已生根的瓶苗移出进行炼苗,应注意调控光线与温度。炼苗结束后,将其移栽到保水、透气性好的基质或苗床土中。
2.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在林木中的应用
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在林木中的应用主要有:优良遗传材料的快速繁殖(良种快繁);脱毒良种苗的培养和无病毒苗的大量繁殖:主要利用茎尖培养以脱除病毒。
到目前为止,已有大量的林木树种进行了组织培养的研究。据不完全统计,通过器官发生和体细胞胚发生途径获得再生植株的阔叶树己有22属120种,针叶树有12属63种。桉树和杨树的快速繁殖技术已经用于工厂化生产,并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但从总体上看,研究主要集中的少数几个属,如阔叶树中,桉属、杨树属、金合欢属和泡桐就有95种,约占80%;针叶树则主要集中在杉属和松属,约占81%。
3.我国榉树组织培养的研究进展
国内对榉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栽培和生物学特性方面。傅松玲、郑兴林研究了皖东石灰岩山地榆科树种的生理特性[11],曾胜虞、李淑琴等研究了榉树丰产育苗的方法和技术要点[12],张立军、周丽君等研究大叶榉人工栽培技术,刘德良、曾松青等先后研究了榉树扦插繁殖实验[,周文明等研究了榉树大树移栽技术,黄利斌等研究了榉树半同胞家系苗期性状变异的研究,赵旺兔等对榉树木材的发育解剖学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但较系统和更深层次的研究报道却很少。在榉树组织培养方面的研究,只有金晓玲等做了一些初步的研究。
目前,从国内的研究现状我们可以看出,对榉树的研究大部分是围绕着榉树的栽培进行的,其他方面的研究较少且不深入,特别是组织培养的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
为了解决榉树资源濒危的现状,利用植物组织培养进行榉树的快速繁殖,提供大量优良无性系苗木是势在必行的。
植物组织培养获得器官再生苗有两条途径:一是,外植体通过器官发生途径直接诱导形成不定芽或侧芽,再通过诱导生根而成苗;另一种是,外植体先脱分化诱导愈伤组织,然后由愈伤组织分化形成再生植株[21]。
目前,国内只有金晓玲等通过以上两种途径对榉树的组织培养技术进行了一定的研究。
金晓玲等在大叶榉愈伤组织的诱导中发现,外植体的来源、培养基的种类、激素的种类和体积质量、光照等因素都直接影响着愈伤组织的数量和质量,而愈伤组织的数量和质量又直接影响不定芽、不定根的分化和增殖速度[22]。
在器官发生途径方面,金晓玲等以榉树的茎尖作为实验材料,对不定芽的诱导、增殖以及生根进行了研究[23]。研究发现,植物激素的种类和浓度对榉树茎尖不定芽的分化和诱导生根有重要影响。细胞分裂素BA,生长素NAA适合榉树茎尖不定芽的分化;生长素IBA对诱导榉树小苗生根有一定效果[23]。
4.问题与讨论
到目前为止,榉树的组织培养的基础性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在榉树的组织培养过程中,通过诱导愈伤组织途径进行植株再生,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在诱导愈伤过程中,褐化现象较为严重,添加抗氧化剂后,仍会出现轻度褐变,并不能完全抑制褐变的产生。
在榉树茎尖培养过程中,以MS作为基本培养基,容易产生缺氮的症状,并且枯死率较高,不定芽的诱导率也不高。
现阶段,对榉树的研究还仅限于实验室阶段,并且还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还未真正投入到工厂化生产中。因为林木的组织培养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仍然受到很多的限制。主要的原因有两个,一是林木的生长速度较慢,次生代谢产物积累多,在组织培养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褐化和玻璃化现象。二是植物组织培养再生植株的有效率偏低,使得繁殖技术难以满足实际生产的需求[24,25]。
榉树的生物学特性决定了它的生长速度较慢,直接获得外植体比较困难,污染率也不容易控制。若以种子作为外植体,可能会有一定的优势,这将成为我们下一步要进行的探索研究。
榉树的组织培养可以为榉树遗传改良和选育优良新品种提供技术基础,还可以为保护榉树资源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和技术。但是在研究过程中还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接下来要进行以下研究:
首先,我们要针对愈伤组织的分化成不定芽的效率不高的问题,继续筛选发掘更合适的培养基和诱导方法。
其次,对于在MS培养基上进行不定芽诱导过程中出现的缺氮现象,要进行基本培养基的改良,或是找到一种合适的处理方法,缓解这种现象的产生,提高成活率。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植物志(第二十二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2]李淑琴.榉树的育苗方法[J].2000,(27)3:39一41.江苏林业科技.
[3]方元平、葛继稳、向俊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榉树的开发利用[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02,21:20~21.
[4]方元平、葛继稳、袁道凌等,湖北省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及特点[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0,2:14~17.
[5]GuptaPK,MascarenhasAF,JagannathanV.Tissuecultureofforesttrees-ClonalpropagationofmaturetreesofEucalyptuscitriodoraHookbytissueculture[J].PlantSci.Lett.,1981,20:195~201.
[6]翟应昌、周志坚、李倘弟,金合欢属的组织培养和植株再生[J].植物生理学通讯,1984,20(4):32.
[7]庞惠仙,灰桉的组织培养及快速繁殖[J].林业科技通讯,1999(11):29.
[8]卢善发、赵华燕、魏建华等,三倍体毛白杨组织培养再生系统的建立[J].植物学报,2001,43(4):435-437.
[9]金晓玲,榉树的生物学特性和微繁技术的研究[C].CNKI: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4.
[10]刘进平,植物细胞工程简明教程.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1~233.
[11]傅松铃,郑兴林.皖东石灰岩山地榆科树种的生理特性[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9,3(23):75~78.
[12]李淑琴,榉树的育苗方法[J].江苏林业科技,2000,(27)3:39~41.
[13]张立军、周丽君,大叶榉人工栽培技术研究[J].湖南林业科技.1999.26(4):18~23.
[14]刘德良、张琴,珍稀濒危植物榉树扦插繁殖研究[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1,16(1):37~39.
[15]战邦慈、光叶榉嫁接繁殖试验[J].山东林业科技,1991,(1):62~63.
[16]潘晓东,榉树大树移栽技术[J].蓝天园林,2000,(3):57~58.
[17]周文明、吴建明,榉树大树移栽技术[J].林业科技开发,2001,15(5):57.
[18]黄利斌、汪企明等,榉树半同胞家系苗期性状变异的研究[J].江苏林业科技,2001.28(6):2~3.
[19]赵旺兔、彭冶、丁雨龙,榉树叶片解剖构造和叶肉细胞超微结构的观察[J].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2003,12(2):52~57.
[20]汪灵丹、张日清,榉树的研究进展[J].广西林业科学,2005.12(4):188~211.
[21]桂耀林,猕猴桃离体茎段愈伤组织的诱导和植株再生[J].植物学报,1979,21(4):339~344.
[22]金晓玲、何平,大叶榉愈伤组织诱导与继代培养基的影响因素[J].中南林学院学报,2003.2(1)32~36.
[23]金晓玲、何平,张日清.榉树茎尖的培养[J].中南林学院学报,2005.2(1):38~41.
[24]唐巍、欧阳藩,松柏类植物组织培养形态发生研究评述[J].大自然探索,1997,60(2):20~23.
[25]陈箐英、陈熹,陈景耀.植物组织培养研究与应用中若干问题与对策[J].福建果树,1998,104(1):37~38,56.
- 上一篇:水稻品种抗性鉴定管理论文
- 下一篇:植树造林方法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