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机械业务管理问题及对策

时间:2022-07-07 04:41:41

导语:农业机械业务管理问题及对策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农业机械业务管理问题及对策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及速度已得到飞速的提升,其中包括农业经济;由于农村人口逐步向城镇转移,农业生产正在由传统分散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向集中的机械化、自动化方向转变,助力生产效率的提高。

一、农业机械化的重要意义

1、促进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建设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在7%的耕地面积上,养活了近20%的世界人口。一方面得益于我国粮食产量的提升,另一方面也得益于现代化的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农业生产现代化建设,实现“机器换人”将会克服各种复杂的作业环境下,地理因素及自然条件上的不稳定性,实现农业生产。农业生产现代化的建设是将工业化的成果,应用到农业生产中,不断夯实经济基础。

2、提升农业从业人员的生活水平

2020年,中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43834元,农民为17131元。农村农业从业人员的收入水平与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仍旧存在较大的差距。且当前农村青壮年劳动力逐步向城镇流入,导致农村劳动力的流失。因此在农业生产中应用到机械设备,可以有效克服劳动不足的问题。在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较高的广东、江苏、福建等省份,农村2020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达到了3.19万元。可见,农业机械的应用对于提升农村从业人员的生活水平有着极大地促进作用。

二、农业机械业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从业人员整体技术水平偏低

农业生产机械化涉及到多个方面,开荒、种植、洒水、收割等,在不同的季节着不同的机械要求,这就需要从业人员能够熟练掌握且灵活的应用各种农业机械设备,适应不同地理环境的生产要求;其次当前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在学龄年代,整体受教育的水平偏低,对于机械设备的应用,学习能力不足,学习深度不够,就是“开起来干”,有闯劲,缺巧性;第三是缺少系统化的培训,目前在乡镇及农村,缺少对农业机械设备进行宣传培训的专业技术人员,帮助从业人员提升技术水平,往往是由生产厂家的技术人员进行简单的教学之后,便派上“战场”,可能会导致后期出现安全隐患以及设备的损坏。

2、日常管理及建档深度不够

农机设备的使用主要集中在我国广阔的农村地区,整体对设备的建档及管理的意识不够,重生产、重收入,但是对设备的日产管理及建档工作还比较缺乏。虽然部分地方已经着手了对农机设备的档案管理工作,但是深度还不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管理制度不够完善、管理职责不够清晰,未能明确说明归属管理部门及职责体系;其次是在管理上缺乏系统及标准,各县、各乡镇未能实现统一格式、统一卷宗,较为混乱;第三是缺乏多农机设备的跟踪管理,未能实现统一的高效率调度,导致农机设备的使用效率未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3、缺少信息化技术的应用

农机设备管理的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农机设备的故障率。当前各县、各乡镇均有不同类型的农机设备,但是在管理上仍处于表格管理上,未能做到引进专业的信息化人才,构建网络管理系统,实现区域内的统一管理;其次是缺少ERP信息系统的应用,对农业机械的管理实现流程化、标准化的管理,对设备的动态进行实时监控。

4、农业机械的保险机制缺失

我国农业机械保险起步晚、发展慢。上世纪80年,我国做出了对农用拖拉办理第三者责任险的尝试,但是由于拖拉机的应用主要集中在农村地区,机械拥有者还需要支付未知收益的保险成本,整体收效甚微。截至目前,我国仍旧没有相对健全的农业机械保险法律法规体系。虽然国务院在2012年出台过《农业保险条例》,但只是对农业机械的保险做了方向性的指示,具体的细节及责任的划分在各个地区、各个保险公司的执行上还是缺乏统一的法律体系支撑;其次是农机设备的权益者参保意识不强,农机设备本身就属于季节性使用的产品,作业时间较短,作业空间较为空旷,设备的权益人认为没有参保的必要;第三是保险公司认为农机设备的风险性较高,作业的环境较为恶劣,农机设备的操作人员安全意识、维护意识以及操作技术等存在太多不确定性的因素,因此整体保费较高,保险范围较小,这也就导致了农业机械的参保率低的问题。

三、农业机械业务管理的对策

1、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

面对农业机械管理人员及实际操作人员整体业务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首先要做的就是加强专业知识的培训。对于实操人员来讲,要从会使用农业机械转变为懂农业机械,聘请厂家及行业内专业人士讲解农业机械基础知识、基本结构、常见问题及维护方式、安全操作指引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讲解;同时也可以充分运用当前的短视频平台,发动实操人员之间进行相互的分享,从而实现技能的提升;对于管理人员,要在了解农业机械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对农机产品的调度管理、设备问题及诊断等方面进行针对性的训练,从保持区域内设备的最佳运作状态及最合适的工作效率。

2、完善农业机械的建档管理

提高农业机械档案管理意识,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应该重视档案管理工作,配备专业的档案管理人才,给予合适的档案管理空间,对现有的农机设备进行建档建册;健全档案管理制度,区域内统一档案管理标准,明确各个部门文件归档范围,建立分类的标准、归档的要求,制定管理的建立、保存、查询、借阅、整理等的相应管理制度,确保档案管理的规范操作;根据档案的记载要求,定期对注册在档的农机设备进行维护检查,及时发现并解决可能存在的磨损、故障等问题,确保农机设备在需要的时候能够正常投入使用。

3、加强农业机械的信息化建设

农业机械管理信息化的建设首先是政府方面给予专项费用的支持,通过实现信息化建设后科学测算农机设备的需求量,及在区域内实现精准调度,提升设备的运转效率。其次是需要引进专业的人才,相关责任部门在新招考的人员中,应对所学专业进行限制,有针对性的提升专业管理水平;第三是在区域内建立一个完整的农业信息服务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对农业信息进行采集、整理、分析、分享。提高农业信息的有效性和准确性。制定农业机械信息化的管理制度,强化县级、乡镇以及各部门之间的联系,反馈农机设备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实现PDCA的循环管理,从而全面提升农机设备信息化管理的水平。

4、完善农业机械保险

强化农业机械的管理工作,必须提供坚强的保险作为后盾;首先必须加强政府的主导作用,根据中央的指示,积极推动农业机械保险的的立法,明确政府、保险机构、参保主体的责任及权益,切实做到有法可依,同时实施农业机械保险税费的减免政策,降低参保主体的参与成本;第二要联合保险公司积极开展宣传工作,先试点,后推广,覆盖到乡、深入到村、落实到户,做到点对点的宣传,全面分析保险的优势及对财产保护的积极效用,通过案例以及大大概率的测算,提升参保的意识;第三要规范保险公司的保险范围、及核查、理赔等程序,向机动车市场对标,形成标准化的流程,一切做到公开透明。

5、落实农业机械安全管理

农业设备的安全管理是一道不可逾越的底线,首先是从业人员的安全,通过专业的培训后,组织开展安全操作考试,提升安全作业技巧;其次是设备自身的安全,对于农机设备的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对于私自改装农机设备及存在安全隐患的设备,要求立即停工整改;实施农业机械的强制报废制度,根据实际情况,以安全为底线,综合考虑经济发展水平、社会需求等各个方面的因素,因地制宜制定农业机械的服役年限,以及投入生产运作的基本安全底线,对于超出年限、不满足安全生产要求的设备进行强制报废。总结随着农业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升,未来对农业机械的管理工作将会更加的复杂,但是建立一系列完善的农业机械管理体系,不仅可以有效提升设施设备的运营效率,还能提升整体的经济发展水平,促进城乡经济的协调平稳发展。

作者:韩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