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

时间:2022-10-15 03:04:31

导语: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

摘要:农业技术推广是推动农业技术成果转化的重要手段,是推动潜在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必要途径。乡镇农业科技推广队伍,是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的主力军。通过分析亭湖区乡镇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的现状,就如何加强乡镇农技推广队伍建设、提升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整体素养做了几点思考

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乡镇队伍建设;现状;存在问题;对策

农业技术推广是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助推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举措,科研成果能否尽快的转化成社会生产力,农业技术推广是关键。加快构建以国家基层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为主导,以社会化农技推广组织为重要力量,农业科研、教育等单位和涉农企业等广泛参与、分工协作、服务到位、充满活力的多元化新型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为实现亭湖区农业产业兴旺提供有力支撑,已成为亟待解决的课题。

1乡镇农技推广队伍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

目前,盐城市亭湖区农技推广服务体系的主力军依然是各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进过多轮区划调整和机构改革,5个镇的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整体队伍基本稳定,特别是在当今社会工作竞争激烈的大背景下,体制内单位的“旱涝保收”吸引力还是很大的,很大程度上改变了2004年农技队伍改革前的人才流失严重的现象。目前,5个镇的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批准编制数80名,现有工作人员76人,其中在编人员65人、编外人员11人,单位性质也由起初的差额拨款改为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是基层推广转化农业成果、开展农业生产服务的“常规军”,但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特别是近年来乡村振兴战略对产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有的乡镇农技推广队伍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新情况、新要求。主要存在以下3个方面的问题。1.1农技推广队伍难以满足发展需求。从盐城市亭湖区现代农业发展进程来看,已经先后走过纯露天栽植、设施大棚、园区化发展等3个阶段,现在已全面进入三产融合为主要形式的4.0阶段,绿色农业、智能农业、功能农业等新业态、新产业、新模式在本区不同程度地开始显现,这对当前乡镇农技推广人员整体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事实是现有乡镇农技队伍整体年龄偏大,继续教育培训提升不高,思想和知识趋于老化,已不能满足产业发展需求。有的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在编在岗的工作人员中,原始学历基本都是高中或中专,年龄最小的已有40多岁,且部分人不能熟练使用电脑。1.2现行农技推广难以达到预期效果。许多已经非常成熟的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在实际推广中,并不如我们理想中认为的那么受农户欢迎,甚至部分农户有抵触情绪,导致许多新技术根本落不了地。比如近年来大力推广的机插秧技术,尽管通过发放明白纸、登门宣传、实地观摩等方式方法,乡镇农技人员可以说做到了“苦口婆心”,但乡镇农技人员仍然遭到老百姓的“白眼”,认为机插秧太麻烦,技术要求高,水稻生长期间工作量又大,即使增产50~100kg也对收入没有质的改变,费时、费事、成本高,没有直播简单方便。1.3现有农技服务难以提供有效供给。近年来,本区的瓜果、蔬菜、花卉等产业迅速发展,许多新型经营主体有思路、有实力、有激情,但相当一部分主体是农业的“门外汉”,致使他们对技术、对品种、对用工等方面的需求很大,但乡镇在开展各类服务中,虽重视了“大方向”,但忽视了“小细节”,服务供给失衡。比如在编的65名农技人员中,园艺类专业的仅有5名,瓜果产业在生产过程中需要在修剪、套袋方面的技术熟练工严重不足,“技术荒”“种苗荒”“用工荒”等服务供给不足严重制约着产业做大做强的前进步伐。

2问题存在的原因

2.1队伍建设的环境亟待完善。(1)重视程度不高。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乡镇农技人员被视为助农致富的引领者,各级党委政府在工资待遇等方面也都出台了激励措施,但随着后期大环境的变化,乡镇考核体系重点发生转变,特别是到了90年代末期基层农技人员地位和待遇有所弱化,队伍建设也逐步被边缘化。(2)人员更新不快。多年来,各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人员几乎一成不变,有的镇最近一次招录人员还要追溯到1998年,加上能力较强或年轻职工被“抽调”“借用”现象又长期存在,导致“在编不在岗、在岗不专业、人员老化断层”问题日益加重。(3)职责定位不准。农技推广工作究竟是乡镇政府公共职能还是市场行为,是由政府来推动还是市场机制来解决,特别是以往因行政化推动出现产品滞销的情况,导致农技人员一度处于“既要完成指标”与“又不敢强行推动”的尴尬境地,加上“人少事多”的实际情况,很大程度上进一步消弱了农技推广的主动性。2.2农技推广的基础亟待提升。(1)农民科技意识不高。目前,农村主要劳动力基本以留守老人、留守妇女为主,传统耕作方式根深蒂固,整体文化素质不高,导致有效接纳农业科技成果的能力较差,多数农户更加注重生产投入的成本和预期收益,对技术复杂、操作难度很大或者要投入很多的精力甚至金钱,从内心也不愿意采用。(2)农技培训方式不活。乡镇农技人员技术指导方式较为传统和单一,一些甚至只停留在一般性的口头宣传和行政指导上,未能做到因人而异,采取让农户能听懂、易接受、可操作的方式进行农业科技推广,一定程度上影响新技术的推广效果。(3)现行推广体系不全。虽然乾宝牧业、大地禾等部分新型经营主体在技术指导上有专业型人才,少数经营主体主动与中科院、南农大、省农科院、市蔬菜所等科研院所开展合作,但绝大多数主体受多种因素限制,农业新科技应用渠道仍然不畅,在全区面上尚未真正形成多形式、多元化、多渠道的农技推广格局。2.3服务体系的链条亟待拉长。(1)示范服务欠缺。现在多数农户要“种什么、养什么”,更多的是靠“眼见为实”,农技推广单位是否组织好示范工作至关重要,这方面工作还有所欠缺。最典型的例子就是2013年区里推广美国薄壳山核桃时,一些镇的农业服务中心人员嫌苗小不愿栽植,最后虽然在新兴镇倪杰村栽植3年后产生高效益,使得本区直至2019年才大面积推广,比周边东台、盐都等地整整落后2~3年。(2)产业服务欠缺。现在的各类农技培训模式基本停留在现代高效农业发展初期阶段,突出“技术类培训”,重点迎合产业技术需求确定培训方案,未做到与产业发展实际情况同步跟进,进一步拓展农技培训对象,细化农技培训内容,无法满足本地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的内在需求。(3)延伸服务欠缺。农技推广服务的传统思维尚未根本性改变,推广服务的前延后伸还有所欠缺,“种什么、倒什么”的现象仍时有发生,在与农户、经营大户交谈中都提出迫切希望得到农业生产的产前、产后的系列化服务,特别是销售等方面的服务,这也正是现在农技推广所缺少的内容,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3乡镇农技推广队伍建设的对策

3.1提升农技队伍的整体素养。乡镇农业服务中心仍是全区农技推广服务重要的组织力量,必须要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机制,切实提升乡镇农技现有队伍的整体水平。(1)保证队伍稳定。各镇要进一步强化乡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的公益性职能,严格控制随意抽调或借用农技推广服务人员去做与农技推广无关的工作,制度化保障农技推广服务的工作经费,确保现有的农技推广工作人员一心扑在农技推广服务上,充分挖掘他们推广农业技术的内在潜力。(2)优化人员结构。乡镇要利用空缺编制,抓住部分人员即将退休的时机,加快人员更新速度,重点结合本地瓜果蔬菜、苗木花卉、三产融合等产业或业态的发展需求,合理确定招录专业、招录计划,逐年向乡镇农技推广服务队伍注入新鲜血液,确保每个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形成一支老中青结合、专业结构合理的农技推广团队。(3)提升业务水平。要针对当前农业产业发展已进入新高阶段,精品化、智能化、融合化农业发展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特别是要顺应全区现有的羊角椒、冬桃、芦笋、菊花等一批优势特色农产品从“单一小基地”到“优势大产业”的内在发展需求,大力实施人员知识更新、骨干人才培养、农技人员轮训等计划,支持农技人员到农业院校研修深造,鼓励基层农技人员到科研机构、企业、基地参观学习,进一步提升现有农技队伍的业务能力水平。3.2提升农技推广的整体质效。农技推广根本目的在于把科技成果转化到实践中,需要多方发力,一以贯之才能达到农技推广的预期目的。(1)农民群众促动。面对目前农民文化素质不高的实际现状,要加大对劳动者的技术和技能培训,最大限度提升农户的科技素质;要改革与创新农民培训方式,在培训方式上应突出层次性和实用性,对文化水平偏低的农民要采取现场示范操作讲解多于室内理论培训的方式,充分调动他们接受培训的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切实增强他们的科技意识;要根据农事季节特点,农技人员要深入农户、深入田间进行现场技术指导,确保农民技术培训不走过场。(2)农技人员带动。乡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要转换工作职能,发挥自身技术优势,支持农技人员带头建立新技术示范基地,树立现实样板,切实起到“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着农民算、激发农民赚”的示范引领作用。(3)社会组织推动。在继续加强基层公益性农技推广队伍建设的基础上,要加强外延组织培育,引入更多元素参与到农业科技推广中,示范带动广大小农户应用新技术,重点要充分发挥各类科技示范户等乡土人才对农业科技的“传、帮、带”作用,鼓励支持南农大、市农科院、盐红合作社、乾宝牧业等各类机构组织进入亭湖农技推广服务体系,逐步形成政府与市场互动发展、互为补充的农技推广格局,致力实现推广队伍多元化、推广行为社会化、推广形式多样化。3.3提升农技服务的整体内涵。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农技推广服务要积极顺应产业兴旺的内在要求,不断拓展服务的广度和宽度,提升服务的厚度和深度。(1)顺应新型经营主体需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振兴产业的主力军,对全区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区农业、科技、人社等部门以及各镇一定要针对新型经营主体,特别是本身技术力量不强的主体对技术、用工、项目的现实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服务,引导他们与各类农业科研院所进行对接,帮助他们培训产业发展需求的职业农民,支持争取上级符合产业发展的项目,助其健康快速发展壮大。(2)顺应优势产业发展需求。当今市场的竞争已不是单个主体、单个企业的竞争,而是整个产业链的竞争。要结合南洋瓜果、黄尖菊花、便仓蔬菜等地方优势特色产业的发展需求,不断提升产中服务水平,大力发展社会化服务组织,帮助经营主体解决用工难等现实问题。同时,产前、产后的服务要紧紧跟上,着力形成从新品种的引进一直到广大农户的农产品收购、加工、销售的全产业链条,实现产加销环节互联互通、互促互进,为地方优势产业科学发展筑牢坚实基础。(3)顺应改革成果转化需求。乡镇农技服务队伍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每一次农村改革中起到“穿针引线”作用,打通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运用的“最后一公里”,做实做细改革的“后半篇文章”,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带农富农能力,提升农技服务的整体水平和层次。

作者:沈静 单位:盐城市亭湖区农业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