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种经济动物鸬鹚养殖
时间:2022-07-19 11:18:11
导语:特种经济动物鸬鹚养殖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鸬鹚又称鱼鹰,在我国江南也称老乌、水老乌、鱼老乌等,广布于亚非大陆的水域。我国畜养鸬鹚供作渔猎已有3千年的历史,江南很多地区居民驯养鸬鹚甚普遍,主要用于扑捉水域中的活鱼。一只鸬鹚一年可捕鱼500kg以上,是渔家和山区水库农家致富的好门路。
1生物学分类及外形特征
鸬鹚,属鸟纲鹈形目鸬鹚科,鸬鹚科在世界有39种,分布十分广泛。我国有5种,大都为候鸟或旅鸟。成鸟体长80cm,体重1800~2800g,体羽乌黑并带有紫色金属光泽。嘴强大厚重,尖端具有利钩,并有发达和便于收缩的大喉囊,适于捕食鱼类。下嘴基部有喉囊。鼻孔小,在成鸟完全隐闭。颈细长。两翅长度适中,缺第五枚次级飞羽。尾圆而硬直,有12~14枚尾羽。脚位于体的后部。跗蹠短而无羽。趾扁,后趾长,有蹼相连。足生四趾,均具蹼膜(全蹼)善于潜水和追捕鱼群。眼及嘴的周围欠缺羽毛,裸露的皮肤呈黄色,裸出部分的周围有幅宽广的白带。上背、肩羽为暗赤褐色,羽缘为黑色。生殖时期腰之两侧各有一个三角形白斑。头部及上颈部分有白色丝状羽毛,后头部有一不很明显的羽冠。翼色314~340mm,尾长90~154mm。足生四趾,均具蹼膜(全蹼)善于潜水和追捕鱼群。
2生活习性
普通鸬鹚,生活在淡水湖边。栖息于宽阔的水域,如池塘、湖泊等。飞行力强,飞行时直线前进,脚与头均伸直,像鸭类一样。除了在迁移时,通常不离开水面;站于陆地上时,身体几乎保持与地面垂直,同时借硬的尾羽作支持。善于游泳和潜水。常在水里排列成半圆形,围捕鱼类为食。一般可潜水1~3m,有时达10m之深,时间一般为30~45s。海洋性鸬鹚,活动于隐蔽的沿岸的海水、海湾及河口,亦在宽阔的大海中。繁殖常集群。善于潜水,能在水中以长而钩的嘴捕鱼。平时栖息于崖壁的岩石上,也常低飞,掠过水面。飞时颈和脚均伸直。食物以各种海鱼为主,也吃软体动物及甲壳类动物,南极的几个品种以磷虾为食。它们在捕猎的时候,脑袋扎在水里追踪猎物。其翅膀已经进化到可以帮助划水。因此,脚蹼和翅膀并用。捕到猎物后一定要浮出水面吞咽。潜水后羽毛湿透,需张开双翅在阳光下晒干后才能飞翔。
3生长繁殖
雌鸟每年正月到八月之间产卵。在岩崖或高树上繁殖。造巢的材料粗糙,用树枝、鱼骨头、海藻和杂草做成,里面铺有细草,是一种有棱有角的六边形的“房子”,端端正正。营巢后,17~21d开始产卵,每窝产卵5~6个,卵重约54g。雌雄成鸟轮换孵卵,1个月左右可孵出雏鸟。双亲一起哺育雏鸟,它们捕食回巢后站在雏旁张开大嘴,雏鸟将嘴伸入亲鸟喉部衔出未消化完的食物。该鸟在人工驯养条件下能正常产卵,每年初夏进入繁殖期,每只雌鸟可产卵6~20枚,其繁殖生态与家鹅相似。
4人工驯养
人工驯养环境中的鸬鹚,除每天定时入水捕鱼外,喜栖于朝阳通风的环境中休息。适于在不结冰的环境温度中生活。饲料以小鱼、黄鳝及猪肠为主食,每只每天饲料量800~1500g。换羽期适当增喂豆类食品,如豆腐等,每只每天300~400g。每天下午喂食1次,食后多立于栖架上休息。饱食后的鸬鹚不宜运动和使役捕鱼。驯养鸬鹚用于捕鱼,可自雏鸟60日龄开始,随渔船同已驯熟的成鸟入水练习。约150日龄后,大部分经过驯养的鸬鹚都能顺利掌握捕鱼的本领。经过人工长期驯养的鸬鹚,其飞翔力较差,多数个体不习惯于长时间的高飞,可以较熟练的识别同群的鸬鹚或所栖息渔船。用于捕鱼的鸬鹚,需用绿绳或稻草在其颈部系以活套,也可用金属环套在颈部,防其捕鱼后吞食。每次捕鱼后,主人取下衔回的大鱼。还需要喂给小鱼以资奖励,促使其再次下水捕鱼。驯养鸬鹚捕鱼,多掌握在每天上午空腹时,每次入水捕捉40~60min,捕后立于船上休息40~60min后再次入水捕鱼。一般每天可3次入水捕鱼120~180min,鸬鹚入水捕鱼时多咬头部或鳃部。通常每次独自捕捉的活鱼体重500g左右,最大时也能独自捕到重达5000g的活鱼。超过5000g的鱼,也能捕到。但需几只或十几只的鸬鹚共同合作,以及驯养人协作方可完成捕获任务。
据有关资料,曾有一群十数只鸬鹚合力捕捉到体重15kg以上的大型鳇鱼。据渔民经验,雄性鸬鹚体型略大于雌性,其捕鱼能力也优于雌性鸬鹚。驯养得当的个体,平均每天每只鸬鹚可捕获鲜鱼15~25kg。若水域及鱼源均理想,也有每天每只鸬鹚捕鱼35kg的最佳记录。鸬鹚捕鱼的使用时间可达10年以上,曾有捕鱼28年的记录。饲养长寿记录可达40年。
精品范文
10特种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