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栽植面积下滑原因及策略

时间:2022-07-06 05:23:46

导语:棉花栽植面积下滑原因及策略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棉花栽植面积下滑原因及策略

1问题的提出

豫东地区是河南省棉花第一大主产区,主要包括开封市、商丘市、周口市,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4•2~15•8℃,无霜期215天,年降雨量平均在668mm左右,且地势平坦,土壤多为黏土和壤土,种植棉花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条件和优势[1,2]。豫东地区常年棉花种植面积480000hm2,总产量510000t左右,占河南省植棉面积的64%,曾被农业部确定为国家棉花发展的优势产区。然而,近几年以来豫东地区棉花种植面积、单产、总产一直在大幅度下滑,2010年仅为367000hm2,下降23•54%,2011年9月的阴雨天气和棉花价格低迷,对豫东地区2012年棉花种植面积又增添了极大的不利因素,棉花生产形势不容乐观。据2011年11月对太康县6个乡镇,41个行政村,214个农户抽样调查,2012年棉花意向种植面积较2011年减少31•52%;扶沟县棉花预留空当面积减少了13•4%。这种新形势给棉花生产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因此,作者分析了造成豫东棉花种植面积大幅下滑的原因,提出了稳定和发展豫东地区棉花生产的对策与建议,以确保棉花产业的持续发展。

2豫东地区棉花种植面积逐年大幅度下滑的主要原因

2•1棉花价格波动幅度大,植棉效益优势不强

棉农说棉花价格就像过山车,忽高忽低,摸不着头脑。豫东地区1996~2008年子棉价格最高7•8元/kg,最低3•6元/kg,最低减税收入2527•5元/hm2,最高减税收入6366•0元/hm2,同时,价格持续低位徘徊。2008年子棉价格仅为4•6元/kg,棉花减税纯收益分别为当年小麦和玉米的79•07%和61•91%,比较效益较低[1,2]。2009年子棉收购价最初6元/kg,最高8•4元/kg,植棉远低于种植粮食或蔬菜的收入。2010年棉花价格有所上涨,但持续时间不长。,2011年10月子棉售价为8元/kg,同比降幅达27•1%。2012年1月棉花价格仅为7•6元/kg,并且有价无市,农民观望、商家不收,大大挫伤了棉农植棉积极性。

2•2收益减少,比较效益低

随着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生产成本持续攀高,棉花种植效益持续低迷。据调查,开封市2009年棉花生产成本达到15285元/hm2,较2006年上涨了28•78%,其中仅农资一项增幅在19%左右。麦棉套种与两季纯粮食作物相比没有优势,2011年棉花纯收益5738•55元/hm2;玉米纯收益10237•5元/hm2;大豆纯收益7444•8元/hm2,植棉效益已经明显低于种粮效益,农民种棉不合算。

2•3棉花周期长,劳动强度大

棉花从种到收获完毕,历时7个多月,劳动繁琐,费工费时。据定点调查统计,棉花生产用工385•5个/hm2,玉米99个/hm2,小麦62•85个/hm2,大豆63个/hm2,植棉用工比小麦、玉米两季庄稼用工还多223•5个/hm2。过多的用工大大降低了农民植棉积极性。同时,小麦、玉米、大豆等作物的播种管理、收获基本实现了机械化,而棉花整个生长季节的栽培管理仍然以人工为主,机械化程度低、劳动强度大,广大农民有“只要种上二亩花,一天到晚进不了家”的说法,与农民“既要省力,又要得利”的种植理念相悖,所以根本不愿种植棉花。

2•4打工经济影响植棉

目前,农村大量的青壮年劳力外出打工,月收入两三千元,远比种棉挣钱多,因此,好多棉农民放弃种棉,外出打工。据统计,2011年开封市外出务工人员占富余劳动力总量的89•36%,留下的多是妇女等弱劳动力,且科学文化素质较低,至使先进的棉花种植技术难以普及和推广,科学栽培技术贡献率较低,造成“一麦一豆”、“一麦一玉米”等省工、省力、管理粗放的种植模式比较普遍[3]。另有调查资料显示,中国2亿多农民工中,超过9成的新生代农民不愿意回农村种地,更不会种植费工费时、精细管理的棉花[3]。

2•5灾害频发

一是棉花病虫害发生多且发生重,棉花病害主要有棉花黄萎病和枯萎病等土壤传染性病害,由于常年连作重茬,以黄萎病和枯萎病为主的土壤传染性病害不断加重[1];棉花生育期间易遭受多种病虫危害,如棉铃虫、蚜虫、盲蝽象等,尤其是棉铃虫的为害,严重发生年份可造成棉花减产50%以上[1,2]。二是灾害性天气频繁,春季低温、夏秋季旱涝灾害不利于棉花生产,造成棉花大面积减产。据开封市气象局统计,如2003年8月中旬至10月中旬,开封市连续阴雨,降雨量达462•4mm,比常年同期多287•8mm[1,2];2010年8月降雨量306•7mm,同比增加197•0mm;2011年9月降水量218•6mm,同比增加151•9%。长时间的阴雨天气造成棉田积水、大量的棉桃腐烂,产量、品质大幅下降,农民经济损失较为严重,对棉花产业的持续发展打击很大[1,4]。

2•6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支持不够,补贴作用弱化

国家对棉花种植仅有225元/hm2良种补贴,但总量不足、标准不高,办法不完善,良种补贴的短暂刺激作用不断稀释与蒸发,早已被市场所冲蚀与抵消,杯水车薪难有起色,效果也不明显。虽说2011年国家又出台了棉花收购(收储)保护价,但是平均收储价为18797元/t,比临时收储价19800元/t,低1003元/t,低幅5%,没有起到应有调控作用。国家近些年不断提高粮食收购最低保护价,对农民进行了种粮补贴和良种补贴,激发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粮食播种面积大幅增加,如2008年开封市小麦播种面积305000hm2、玉米172000hm2,2009小麦播种面积增加到326000hm2,玉米播种面积增加到258000hm2;同时价格高、效益好的蔬菜类作物种植面积也在不断扩大,挤压了部分棉花种植面积,从而导致棉花种植面积不断减少[2]。

2•7棉花生产基础设施薄弱、技术弱化

一是相当一部分农田排灌条件差,不能满足棉花生产的要求,一旦发生旱涝灾害,往往造成大幅度减产或绝收。二是农民惜地,棉花预留空档过窄,麦挤棉现象非常普遍,造成棉苗晚发减产。三是由于农村劳动力相对匮乏和老龄化,土地投入低下,导致农田结构失衡,土壤有机质含量持续下降,地力变得瘠薄,棉田管理粗放,部分棉田不中耕,不灭茬,不封根培土,旱不浇,涝不排,治虫不及时,药物不对路,化控不合理等,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棉花产量的提高[3]。

3豫东地区发展棉花生产的对策和建议

3•1提高良种补贴标准和实行植棉补贴

实施良种补贴能够有效地解决品种“多乱杂”难题,达到品种优化布局和区域化种植,从而确保棉花产量、质量、效益的同步提高。但是随着物价不断上涨和棉农期望值的提高,棉花良种推广补贴,以前制定的225元/hm2补贴标准,现在买不到种0•1hm2地所用的棉种,已不能有效调动广大棉农的植棉积极性,应适当提高标准。抗虫杂交棉具有抗逆性强的优势,是提高棉花产量和质量的一项关键性技术措施,由于价格较高而影响推广,因此建议在提高良种补贴标准的同时要安排一定的棉花杂交制种良种补贴,降低杂交种子价格,推广普及棉花杂交种。另外要像扶持粮食生产一样,对植棉农户实行综合直补,并与配方施肥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项目结合起来,集成用于棉花生产,强力推进棉花产业的发展[4]。

3•2增加棉花生产投资,提高棉田的抗灾能力

棉花产量波动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自然灾害的影响,要想把自然灾害的影响降到最低,就必须加大政策投入,完善农田基础设施,建设高标准旱涝保收田,不断培肥地力,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来提高棉田的抗灾能力[1]。

3•3提高棉花收储保护价

国家出台的19800元/吨皮棉收储最低保护价,相当于子棉价格8•4元/kg,远远低于棉农的期望价,对拉动棉花生产的作用不大,因此,建议将棉花收储保护价提高到22000元/吨,保证棉农的植棉利益,调动广大棉农的植棉积极性。

3•4大力推广短季棉、精简栽培技术

大力推广短季棉和早熟棉品种,把麦棉套种改为麦后大苗移栽,不仅能使小麦增产20%~30%,而且方便小麦的机械作业,同时,棉花的“两萎病”和棉铃虫等主要病虫害由于错过了适发期,防治费用和用工相对减少,有利于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与此同时要积极推广棉花无土育苗、机械化移栽、化学除草、适当稀植等轻简栽培技术降低植棉劳动强度[2]。

3•5加强科技服务及技术培训

由于青壮年劳力外出打工,留下植棉的多是妇女等弱劳动力,且科学文化素质较低,因此,一是建议加强农业科技服务队伍建设,增强技术培训力度,使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分析市场行情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增强其科技人员指导农业生产的能力和服务农业生产的责任心;二是建议培训棉农,增强农民接受新品种、新技术的能力,使科学技术迅速转化为生产力,以促使棉花产业持续稳定发展[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