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农业生物链运用技术

时间:2022-04-09 03:42:00

导语:生态农业生物链运用技术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生态农业生物链运用技术

近几年,寻找让农民增加收入的新技术、新理念,成为水产工作者的新课题。2010年佳木斯水产技术推广站引进“盘山模式”,在佳木斯郊区莲江口黑鱼泡农场进行了用河蟹除草、杀虫,生产生态大米的实验,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现把在实践中获得的经验总结如下:

一、稻田养蟹的优点:

1、有利于水稻生长。河蟹摄食稻田中的杂草、绿萍、底栖生物,并大量消灭稻田水中害虫,抑制无效分孽,疏松土壤。其排泻物能肥田,据测定连续养蟹三年的稻田、耕作层的土壤有机质提高近一倍。

2、稻田水层浅、温度高、光照充足,为河蟹提供了丰富的天然饵料;水稻的生长净化水质,为河蟹隐蔽和蜕壳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3、稻田养蟹共生互利,投资少,管理方便,经济效益高。一般情况下,亩产河蟹25-30kg,实现效益350-500元。水稻亩产与常规稻产量基本无差异(改变种植模式)。由此可见,稻田养蟹一水两用、一地双收是目前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二、稻田养蟹条件

1、养蟹的稻田水源要充足、清新无污染、田块保水性能好,每一个养殖单元以10亩为宜。

2、在稻田坝埂内侧修0.6米×0.4米的环沟,来增加水体和避开高温侵害的自然调温环境。环沟位置应在修完坝埂后留有0.5米的马道,做为投料场。这部分面积在每隔6米左右留0.5米投料点外全部密插水稻。用挖环沟的土方加固坝埂高、宽。坝埂上宽0.5米,高0.6米以上。

3、防逃设施:用防逃专用塑料布既经济又适用,一般质量上好的能用三年,每亩一次投入60元左右。

(1)养成蟹选用宽65-70cm,沿坝埂四周埋入地下10-15cm,上端用竹杆固定,在上端加一道尼龙绳更好。

(2)支撑防逃布竹杆的间距,南北向相对稀一些0.6-0.8米,东西向为0.4-0.5米(自然风向)。

(3)进排水最好用泵进行,如自然进排水用长出坝埂0.3米水管,并把进水口用坚固的沙网扎紧扎实。这个位置是河蟹逃逸关键部位,不能马虎。

三、养蟹管理

在做好田间工程和防逃设置外,进入养殖与管理防疫阶段,要注重以下每一个环节:

1、清池消毒,一般稻田养成蟹基于供水晚,放苗早的矛盾,要在养殖田块靠近水源一侧修建先期暂养池,面积按1.5:10。四周环沟因沟内水位低,渗漏快,要加深,加宽增加水体,加高坝埂提高水位,保持池水的深度。消毒用生石灰100kg溶化后泼入池水中(新田用50kg),环沟内用量稍大些。用药后一周加水放苗。

2、选择苗种,适时放苗。

(1)稻田养蟹时间相对短,苗种选择在规格上以80只/斤以内的健壮苗种。要求规格整齐均匀、体表光亮无挂脏、肢体完整、肥满度中上等为选购标准。

(2)河蟹在5℃的状态下就开始摄食,18℃开始蜕壳,在条件适宜的情况下放苗越早越好。亩放苗量控制在350-450只。

(3)苗种入池方法:苗种入池很关键,苗种入池方式视脱水时间长短而定,一般情况下,脱水时间一小时内,用20ppm高锰酸钾浸泡8-10分钟,捞出放在坝埂上让其自由入水,脱水时间两小时以上,要由短到长浸入水中提起,重复多次缓慢湿润鳃丝(防止呛死)。

(4)苗种入池两小时就开始投喂,投喂量多少,要依据投料后1.5小时看余缺,有剩余下次少投、缺则多投。

(5)在水稻插秧结束的三—五天内把苗种移出暂养池,放入稻田内养殖。出池方法:在每天下午4点前排干池水,太阳落山后1小时从池对角缓慢进水,两到三次基本能出净。

(6)苗种移到稻田内到7月中旬这段时期,是河蟹增长最快阶段。在四周投料点以优质高蛋白料足量投喂。7月下旬-8月上旬高温期间,河蟹生长缓慢阶段,改低蛋白、青饲料、瓜菜等串换投喂。8月初立秋后到起捕前是河蟹快速增重育肥阶段,摄食量剧增,要以高蛋白合成料,3%杂鱼虾等足量投喂,保证起捕育肥到位。

(7)水稻种植:选择秸秆坚硬、不易倒伏、抗病性强的优质高产品种,水稻栽植以6寸-12寸-6寸或6寸-14寸-6寸的大垄双行种植方式,在环沟向内侧1米内,大垄加插一行,小垄加密两穴的边际优势来弥补环沟占地部分的穴数。

(8)水稻田不用除草药封地,在插秧后三天就放入河蟹,无草荒和虫害发生。水面以上部分用生物农药提前一周防治。如需用药喷施,时间选择在上午9-11时,施药前尽量加深水层。

(9)稻田使用测土配制生态肥,耙前一次性施入,对水稻长势弱的地块一次性补肥不能超过3kg/亩,养蟹的稻田禁止用颗粒状各种化肥。

(10)在日出前和日落后要观察河蟹活动、摄食情况是否正常。一般情况下有病症河蟹大都在水边。做好日常管理的六查:一查活动摄食情况,有无病症;二查是否有剩料,及时处理;三查河蟹离水上岸,判断水质情况;四查敌害;五查防逃设施有无损坏;六查进排水网。

四、水质调控:清水、活水是养成河蟹必须条件,但在稻田中养蟹很难达到这样环境,要实现养成规格雌蟹75g,雄蟹110g以上,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在不影响水稻生长的前提下,尽量加深水层,增加水体。

2、经常换水,保持水质清、活、爽。换水能促进河蟹活动,刺激蜕壳。但在河蟹大量蜕壳前后,只能加水,不能换水。

3、经常检测水中pH值,保持在7.5-8.2之间,如pH在7.5以下,亩用5kg生石灰全部泼洒或在进水时带进,能提高0.5-0.8个pH值。

4、一般情况下,每隔20天用一次40ppm生石灰调节pH值和增补水中钙质,三天后泼洒5ppm的光合生物菌来调节水质平衡。

五、疾病预防:河蟹在自然环境中很少患病,但随着人工养殖密度大等因素也造成一定的病症出现,患上重病的河蟹很难治疗。在疾病防治上要以防为主,防重于治。只要把握好苗种质量,又在水质上准确调控,始终保持良好的水质环境,定期泼洒生石灰、光合细菌,投喂优质、新鲜饵料,定期对投料场、残饵的消毒和处理,一般都可以避免病害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