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规划设计管理论文

时间:2022-07-03 05:35:00

导语:园林规划设计管理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园林规划设计管理论文

[摘要]:文章通过对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我国园林景观状态的回忆,来介绍当前风景园林的现状。园林景观是一个具备社会、自然、艺术多元功能的综合体,既要满足生态、环保、休闲和装点城市的社会功能,又要符合植物学特性的自然规律。

[关键词]:现状;景物;规划

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受传统园林和前苏联城市与居民区绿化以及文化休息公园理论的影响,国力有限,加上我国园林规划设计业内人士少,仅有个别优秀作品,总体上处于比较初级的水平。而轴线、景区,山水绿地加上传统的或革新式的园林建筑符号,也成了园林设计的普遍模式。随着城市功能的逐步健全,城市化的进程带动了全国城市园林设计的繁荣,以公园、绿化广场为代表的公共绿地逐渐成为城市的现代标志,成为城市环境、生活品质和文化追求的必然要求。城市园林生态、景观、文化、休憩和减灾避险的功能定位,也逐步被业内认同。从传统园林到城市绿化再到城郊一体化的大地景观,园林规划设计的观念经过逐步深化与完善,领域也在拓宽。实践中,设计人员结合国内情况,在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的基础上吸纳国外的一些新思潮、新理念,以顺应现代生活的需求,创造了一批好的作品。然而总体上讲,要找到既能为群众喜闻乐见和专家认同,又能成为城市传世经典之作的还不多。我国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文化,有很多值得挖掘。由于景观形式与地域特征密切相关,所以照搬国外作品是不明智的,既不能让国人产生共鸣,文化价值也不高。如英国的地域特征是起伏的地形和大片的绿草,因此其园林多为自然式缓坡和疏林草地。英国人在这种景观中可以找到归属感,中国人则不能。文化从传统中来,是一种精神的延续,简单用符号来表现远远不够。因此,只有把文化融入现代人的生活,才能永远保留其价值。

一、风景园林规划建设现状

近年来,在风景园林设计及建设中出现了两种现象,一是过份追求景观的新、奇,许多地方曾一哄而上各种微缩景观、西游记宫、蜡像馆等。事实证明,这些为获得暂时经济效益而不顾实际,不能使游人产生积极的美感,反而为社会带来了许多不良的负面效应。另一种倾向是过分追求所谓开放式的时代要求,不惜破坏原有的风景资源,还一味地营造大草坪和低矮植物配置。虽然向西方学习设计富有时代气息的园林环境是对我国风景园林的有益补充和积极发展,但却僵化成为一种千篇一律的模式。为了营造这种所谓的大环境,很多地方不惜破坏历史遗迹,或者把本来别具特色的龙墙、亭台拆掉,这种重复建设的效果并不一定能满足人们的需要,还丧失了自己独特的个性。

二、风景园林设计存在的不足

1.简单设计复杂化

朴素是种理念,简约有时更能体现身份。不少行道绿化和城市空地实际上只需要简单设计就可以了,如五十年代英雄纪念碑周边的油松,八十年代机场路的杨林大道就是简单设计的典范。虽然简单却收到大气、恢弘的效果。一些设计者暝思苦想追逐所谓的亮点,表面文章作的多,却显得浮躁和好大喜功。

2.广场设计的八股化

低头是铺装,平视见喷泉,仰脸看城雕,台阶加旗杆,中轴对称式,终点是政府。草多树少,大而不当,堂皇有余、朴素不足,千孔一面、大同小异。忽视了广场休闲、纳凉、交际等社会功能。

3.居住绿地山水化

人居环境有别于公园,过分叠石理水,危及老幼安全。而深浅高差过繁,也影响了居民的出行。所以住区应多为居住者设置绿荫和活动场地,而不是山水风光。

4.集中绿地的架空化

随着小区功能的叠加,一些设施进入地下,有些是适当的,有些是无奈的。但是,把集中绿地全部架空,建车库、商场、俱乐部、游泳池,连同周边楼座也下挖几层,绿地变成了不接地气的大盆景,从长远看无法保证生态健全。

5.植物配置与景区划分的程式化

千篇一律的三季有花、四季长青。常绿与落叶相结合、乔灌果篱草相结合云云。不管条件是否具备,需不需要,都设置水景、水法等等,使植物配置与景区划分显得程式化。

三、确定规划路线,加强园林建设

对于风景园林的规划设计,在现有公众审美潜意识水平下,一些优秀的创意和构思不被理解,其价值则难以实现。审美主体是审美活动的核心,审美潜意识水平是美感质量的基础。既然风景园林是为公众服务的,那么就有必要从风景园林设计方法入手,寻找一种更适合于当前公众审美潜意识水平下实现其美学价值的设计思路。

1.安全感是公众审美的基本要求。这种要求反映在游人对整个审美过程所经历环境的总体了解以及在不同视点位置上、空间平立面可视性状况和变化频率等各个方面。例如一个在森林中迷路的人就很难再有心情去欣赏四周美丽的风景;路途崎岖、沟壑难料的环境会使游人望而生畏。因此,起码的安全感对公众来说是必要的。当然,有时适当的冒险也会刺激游人的审美欲望,这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兴奋点的作用。但对于工作生活节奏快、社会压力大的现代人来说,环境中过多的冒险是不适合的。安全感是一个基本要素,这往往是产生美感的必要前提。

2.自然风景能够使人心旷神怡,其根本原因在于它能适应人的审美要求,满足人们回归自然的欲望,这在层次上表现为一系列的美感平台,即各种相互融合的风景信息可以提供一个优良的环境,给人以持久的舒适感。随着风景场的转换,不断有新的风景信息来强化对游人的刺激,使美感平台缓慢波动。但总的来看,在一定时间内,平台高度会逐渐上升,达到一个最高点后再缓慢下降。这时,若没有新的较强烈的风景信息进一步强化刺激,游人的美感高度将继续下降,直到恢复原来的状态。只有在安全感基础上,平台区与激变区不断反复促进才能使审美主体的审美感受一层层递进,获得较好的审美效应。

3.把握鲜明、准确的立意,确定规划设计框架,把项目放到整个城市或区域环境中,结合现状对其性质、功能和形式定位,针对要解决的问题提出解题办法和手段,找到一条综合性的创作路径。第一,要有足够的绿量、讲究的构图、精良的施工和适度的文化品位,利用独特的创新视角和与时俱进的新思维,体现出人文关怀。方案确定之后,要透过细部进行传达,要经得住推敲。第二,要善待、慎待园林建筑。由于建筑构筑物、雕塑等硬件往往是公园绿地的要素,这些建筑在公园绿地中有时处于主景、点景和主题地位,因此在园林建筑设计中,要十分重视园林建筑构筑物的形象、体量和尺度,以及由此传达的思想文化,利用有深度、有品位、独特的形象来加强文化与生活的积累与沟通。第三,要重视原有绿地的减法设计,突出园林中的大树景观,尤其是对植物和过繁建筑物的删减,保证植被景观和植株的形态美、个体美,在提高绿地艺术质量的同时做到植物群落科学合理。

四、总结

随着国际交往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的深入,园林同城市规划、建筑各学科一样,在尽量保留传统文化个性的前提下顺应城市发展的大潮,其成果应该具有社会思潮和现代生活反哺的印记,因此,一个多元化园林创作的趋势将不可避免,城市园林在继承文脉和走向国际化两方面将并存。园林景观是一个具备社会、自然、艺术多元功能的综合体,既要满足生态、环保、休闲和装点城市的社会功能,又要符合植物学特性的自然规律,同时,在艺术上既体现创作哲理,又要突出设计者所追求的个性,这就要求设计者应有较全面的修养。因此,我们有必要加强园林学科的理论建设,搭建规划设计理论争鸣的平台,提倡各种学术观点的公平对话,建立理论队伍,创建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园林城市,用更高的理论水平来支撑和指导专业,重振我国在世界风景园林学科的风采和地位。

园林绿地是城市生态、环保、景观、文化、休憩和舒缓空间、减灾避险的重要保障,是城市要素中不可或缺的构成。大规模的城市建设热潮使越来越多的城市建设者以城市性质、功能、文化和区域定位为基础,制定城市绿地系统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