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植茶园生态发展论文

时间:2022-07-03 05:09:00

导语:密植茶园生态发展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密植茶园生态发展论文

摘要密植速生茶园既具有早产、丰产以及良好的经济收益,又具有覆盖、固土以及防治水土流失的显著作用。作为植物性的措施,建设密植速生茶园对于保护三峡库区的生态平衡、保障三峡水利枢纽的优质高效以及长期的利用意义重大。因而要在重新认识密植速生茶园的基础上,以防治水土流失为中心,推动三峡库区的密植速生茶园建设。

关键词密植速生茶园;三峡库区;生态平衡;发展对策

三峡大坝建成以后,库区每年都会根据产业调整以及库区生态保护的需要,种植一些经济林木。如三峡大坝坝头的秭归县,近3年来通过三峡库区发展项目中的茶叶项目支持,每年至少发展新茶园333hm2,而且全部是以密植茶园的形式发展。按照规划,该县今后几年将继续按照这个速度发展,直至全县茶园面积达到667hm2。因此,有必要从保持库区生态平衡、维护三峡大坝安全的角度,重新认识发展密植速生茶园的意义,进一步完善密植速生配套技

术,以指导库区茶园的建设与发展。

1对密植茶园的历史评介

20世纪70年代,贵州省湄潭茶叶研究所从实践中总结出1套茶树种植技术,即密植速生。密植速生技术在全国各地都有推广,包括三峡地区的一些茶区。实践证明:密植速生茶园较之传统的以单条方式种植的茶园,特点在于“早投产、早高产、早收益”。例如一般单条播的传统茶园,播种后经3~4年培育才能成园投产,而密植速生茶园大都第2年便可采摘。传统茶园单条播茶园至少播种8年后才能进入高产期,传统的稀窝大蔸茶园需时间则更长,而密植速生茶园5年即进入高产期,干茶最高产量可达3750~4500kg/hm2。

最初从贵州湄潭移植的茶园密植技术,曾落户于原太平溪公社(今三峡大坝北岸的太平溪镇)的水井沟,由于是试验示范,面积仅360m2,平地种植。1974年冬选用良种,采用种子直播,突出密植这个中心,建园标准很高,并综合利用土、肥、水、剪、保、采等农业技术措施,实施了高水平的管理,加上西陵峡适宜的茶树生长环境,直播后2年时间,即育成了“矮、密、壮、阔”的丰产树型,并行小采,即已有产量记载,第3年产量1728kg/hm2,第4年产量3270kg/hm2,第5年产量达到3780kg/hm2。该试验小区5年合计干茶产量9195kg,茶叶收入31800元,按5年平均,产量1839kg/hm2,收入6360元/hm2。该试验示范带动了后来三峡地区密植速生茶园持续、稳定地向前发展。

2重新认识茶园密植,发挥其在维护三峡库区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三峡境内山高坡陡,暴雨集中,自古存在水土流失问题。过去三峡由于降雨量多,地表径流大,丰富的地表水作用于山体坡面上,形成了强大的冲蚀力,逐渐使浅沟变为深沟,短沟变为长沟,形成沟壑纵横、河网密布的自然景观,这种地势地貌又加剧了水土流失。据20世纪90年代的统计分析:三峡库区水土流失面积34600km2,占总土地面积的58.35%。其中,轻度流失面积6121km2,占流失总面积的17.69%;中度流失10493km2,占总流失面积的30.33%;强度流失面积11451km2,占33.10%;极强度流失面积5852km2,占16.91%;剧烈流失面积683km2,占1.97%。三峡库区属水土流失强度侵蚀区,年均侵蚀量达2亿吨以上,区内达到强度以上水土流失面积占流失面积的51.97%[1]。

三峡大坝建成后,虽然出库泥沙量已大大减少,但库区内大量泥沙仍滞留于库区,这就是说库区水土流失依然存在。以开县为例,其幅员面积3959km2,按照该县水土保持委员会过去提供的年数据资料,水土流失面积2707km2,占幅员面积的68.37%。又据新华水文站测得的输沙量情况分析,输沙量年均为1010万吨,以三峡工程服务年限100年计,开县输沙量就相当于1/4库容。[2]由此可见,防治三峡库区的水土流失,始终是库区生态建设的一项紧迫任务。

陈养于2007年的试验表明:在一般情况下,当日降雨水平大致相当(均在60mm左右),水土流失的程度与坡度、坡长成正相关关系,如他测得坡度为15°、坡长为55mm,日冲刷量为12.41m3/hm2;坡度35°、坡长51mm,日冲刷量为24.81m3/hm2;坡度22°、坡长124mm,日冲刷量为36.46m3/hm2;坡度35°、坡长200mm,日冲刷量为41.15m3/hm2。无论何种密植程度的茶园,都有降低水土流失的作用,而密植速生茶园能迅速覆盖裸露行间,植株枝繁叶茂,根系盘根错节,固着土肥的作用更明显。如丛栽种植方式,茶园日冲刷量为61.94m3/hm2;单条栽种植方式,茶园日冲刷量为23.97m3/hm2;采用双条栽种植方式,茶园日冲刷量为11.99m3/hm2;采用多条栽种植方式,茶园日冲刷量为6.00m3/hm2。也就是若以丛栽茶园的水土流失量为100%,采用单条植的水土流失量可降低到38.70%,采用双条植可降低到19.36%,采用多条植的可降低到9.69%[3]。

由以上不难看出,在三峡库区发展密植速生茶园,不仅有利于安置移民,维护库区的社会稳定;而且从库区生态平衡、大坝安全的角度看,用密植茶园作为植物性的措施,有利于改善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条件,促进退耕还林工作,降低水土流失,减少入库泥沙,保障三峡水利枢纽的优质高效和延长寿命,推进长江流域的全面开发及经济建设,对于维护三峡库区可持续发展有着重大意义。

3以水土保持为中心,推动三峡库区密植茶园建设

围绕保护库区生态平衡与环境保护,突出防止水土流失这个重点,三峡库区的密植茶园建设应特别注意以下技术措施的运用。

一是以水土保持为中心,选择建园模式。即在积极推广山地行之有效的“山顶戴帽子,山腰结带子,山脚穿鞋子”的土地利用方式基础上,尽量选用农林复合经营模式,特别是结合三峡地区的气候环境,采用茶—柑二元复合种植模式,或者茶—柑—杉三元复合种植模式。有研究表明,在多种种植模式的比较中,此2种种植模式不仅能大大降低水土流失,而且能取得最好的经济效益[4]。这对于安置库区移民、提高库区人民经济收入具有重要作用。

二是以水土保持为中心,建立蓄排系统。水土流失使表土不断冲蚀,造成茶园浅(即土层浅)、漏(即砾石含量高)、缺(即养分缺乏),并增加泥沙入库量。因此,结合茶园规划建设,建立良好的茶园蓄排水系统,力求做到小雨不出沟,大雨不出园,对于保水保土保肥,减少泥沙入库量是完全必要的。

三是以水土保持为中心,确定种植方式。封行成园,提早投产,对于库区水土保持的意义重大。因此,茶园种植宜采用2条、3条甚至多条植,力求实现1年种植,2年开采,3~5年达到高产。同时茶树种植要采用等高带状条植,茶蔸错开成“品”字形,并在每一个茶蔸中间用黏土培土,做成鱼鳞状。

四是以水土保持为中心,运用综合技术。茶园水土保持技术很多,如深耕改土、重施基肥,可以增加茶园蓄水能力,促进茶树旺盛生长。采用定型修剪,增加树冠分枝密度,扩大树冠覆盖度,有助于减少雨水直接冲击地面,造成地表径流。特别是对于刚种植到茶园茶树尚未封行的一段时期,充分利用山地草资源较丰富的优势,实行幼龄茶园全面覆盖,有利于克服水土流失难关。研究表明:在坡度为5°的幼龄茶园里,用拦铺草约2250kg/hm2,土壤流失量是未铺草的1/15;在坡度为20°的幼龄茶园里,拦铺同量的草,土壤流失量是未铺草的1/7。不仅如此,铺草茶园与裸露茶园相比,全氮量由0.93%提高到1.20%~1.34%;有效磷由12.50%提高到18.545%[5]。

4参考文献

[1]李卫红,彭补拙.三峡库区水土流失特点及环境危害防治措施探讨[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993,2(4):331-338.

[2]柳建龙,谭正明.开县库区水土流失浅析[J].重庆环境科学,1999(5):25-26.

[3]陈养.茶区水土流失原因分析及其防治[J].林业建设,2007(2):27-28.

[4]邓中美.三峡库区农林复合经营模式研究[J].湖北林业科技,2002(2):5-10.

[5]龚永新.山地种茶与水土保持[J].中国水土保持,1987(10):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