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对农产品流通的影响

时间:2022-06-09 05:11:13

导语:疫情对农产品流通的影响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疫情对农产品流通的影响

摘要:本文通过物流、人力成本、营销渠道、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供应链以及应急保障体系等方面深入分析疫情爆发后农产品流通出现的问题,从问题出发,找出疫情过后农产品流通业所面临的挑战,从智能物流的广泛应用、电商平台的日益兴起、农批市场的转型升级、冷链物流的快速发展、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行业整合、农产品特色品牌建设等方面进行介绍,最后从农村建设、消费理念、农业平台建设、农产品电商系统改革以及农产品供应链升级等方面提出针对性建议。

关键词:疫情;农产品流通;冷链物流;供应链升级;智能物流

疫情下农产品流通面临的问题

(一)物流配送需求急剧增加,人力成本日益高涨。此次疫情,由于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多数群众主动拒绝停留在超市、餐厅、商场等人员密集性场所,采取居家隔离举措。隔离在家的消费者,需求却未减少,而是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转移。居民逐渐依赖于网上购物,多个购物平台推出绿色通道与助农专区,更加便利了居民网上购物,快递业务大幅增加。然而受疫情影响,公路货物运输量急剧下降,部分跨省市道路运输直接被切断,再加上司机返工延迟,节后公路物流恢复率极低,且各地区管控严密,只能依靠用户本身去较远的地方取快递,导致大量快递积压,急需向外运输,然而复工难的问题致使人力成本增加。(二)农产品线下营销遭遇冲击。疫情导致线下农产品实体场所普遍处于停业或半停业状态,绝大多数农产品加工企业不得不延迟或取消已经规划好的线下营销计划,转而通过线上营销来应对疫情对线下营销的冲击。农产品供应由于人力、物流以及道路受阻等因素出现暂停,很多供应商无法像以前一样提供生产物质给农户,物流成为保障供给的最大问题。在疫情期间,多方因素使得农产品线下营销遭遇巨大冲击。(三)农批市场行业发展问题突出。在此次疫情中,由于非法野生动物贩运的活动,武汉最初瞄准的传染源是武汉华南海产品批发市场。这一信息间接反映了目前我国部分农产品批发市场中存在的问题,如综合服务能力差、管理手段落后、管理基础设施差、食品安全监管不足、管理服务设施不足以及缺乏仓储和保鲜设施等。我国农产品流通领域市场主体大多分散,从业人员集中于私人或个体户经营者,缺乏组织化、系统化和规模化力量。另外,农批市场网络信息化水平较低,存在信息收集不全面、沟通渠道不畅通等问题,远未发挥应有作用。(四)农产品产业链供求关系受到冲击,供应链响应速度变慢。疫情防控期间,农产品的供应对稳定农产品市场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如何解决疫情下的农产品输送问题,满足城市消费者需求,无疑是对我国农产品供应链体系的考验,同时,也凸显了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物流系统的一些缺陷。疫情增加了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各种成本,包括运输成本、劳动力成本以及原材料成本,农产品和其他生活必需品供需失衡。同时,疫情对我国一些大型专业物流运输企业的高效运营提出了一定挑战。农产品供应链体系的网络化程度低于工业品供应链,原料供应、生产加工、储运、产销和配送、金融服务等环节一体化程度不高。疫情突发期间,农产品运输体系衔接不通畅也造成物资库存积压、运行受阻。疫情下,农产品产业链供求关系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运作速度变慢。(五)区域性应急保障体系不健全。产地冷库建设相对滞后。由于冷库投入大,田头市场及地头保存及预冷设施建设不足,冷链运输支持力度较小,从而不能做到延长蔬菜供应时间,损耗较大。疫情期间缺乏劳动力,多数蔬菜瓜果采摘不及时,采摘下来的农产品由于运输不通畅,影响到农产品收购,部分加工企业开工不正常,泡沫箱、冰块断货,影响清洗分拣打包运输等后续环节,同时缺乏完备的保鲜存储设备,多数烂在地里或者低于成本价售卖,农民亏空加剧,农产品浪费严重。应急通道尚未健全,不能保障农产品流通。农产品大面积滞销,但市场需求并未减少,甚至还在增加,但供应却出现短缺,这一现象的出现是由于农产品流通渠道受阻。为了强化源头防控,防止疫情大面积蔓延,多数地方加强城市社区管理,人员流动较大、防控基础较弱的菜市场、便利店等相继关闭,给社区居民买菜带来不便,同时也造成了市场供应不足。疫情影响严重的地方投入运营的运输车辆和人员数量减少,物流停运,造成农产品物流不畅,农产品运输成本增加。有的地方甚至人为截断农产品运输渠道,使农产品进入困难。面对突如其来的状况,缺乏健全的应急渠道,流通渠道没有做到很好地衔接,农产品流通受阻。

疫情下农产品流通面临的机遇

(一)智能化突起,无人物流成为新常态。此次疫情期间,物流订单加速增长。在疫情期间,各小区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封锁,物流配送难以进入小区,配送问题困难。而且在偏远山区、交通不便的农村地区,物流配送场景复杂程度高,将更是严峻考验。目前,大型电商企业纷纷对物流无人机进行探索。无论是在疫情期间还是疫情过后,无人物流都从各个方面体现出独特优势。无人物流的产生既可以在特殊时期解决问题,又可以一般状况下降低物流成本,加快物流效率,减轻用工荒问题。(二)直播带货兴起,数字化农产品成为销售主力军。疫情期间,在农产品销售面临严峻挑战之时,数字化农产品创新模式出现,各地已出现了上万个“大棚直播间”。淘宝迎来了史上规模最大“村播日”;拼多多上线“抗疫农货”专区。各大生鲜电商线上订单量猛增,交易额大涨。这次疫情,涉农商家只有充分借鉴电商成熟的经验,向线上转型,走线上销售,通过直播来带货,做好线上运营,实现“五联”(联产品、联设施、联标准、联数据、联市场)、“五通”(通乡村振兴、通内外市场、通品牌质量、通源头可溯、通模式创新),才能真正提高抗风险能力。(三)“互联网+农批市场”销售新业态和新模式发展。农批市场转型升级与互联网紧密相关,“互联网+农批市场”新模式将成为未来农批市场发展的主要模式。首先,要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实现数字化、智能化、规模化管理,市场内部注重数据采集、信息、智能支付、溯源管理、电商应用等功能,加速与电商平台合作,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其次,建立农产品追溯体系,将系统进行深入整合,健全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将肉、菜、水产、水果等行业纳入农批市场全面管理,对市场商户采购进货、食品检测、交易明细、销售终端等方面数据进行存储,打造健全的市场多环节信息数据库。最后,对于消费群体,擅于运用技术手段,运用大数据分析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关联消费特点等,深入分析消费者购物偏好,精准找到扩大消费群体的营销点,发展相关产品体系,扩大消费群体,促进“互联网+农批市场”模式发展。(四)冷链物流加速发展,注重农产品冷冻冷藏设施建设。农产品冷冻冷藏设施是冷链物流体系的重要环节,农产品冷冻冷藏设施既是解决农产品季节性短缺的“避震器”,也是“菜篮子”“米袋子”战略储备能力的“加压阀”。在此条件下,大型低温物流冷库因其规模化、智能化、区域性优势,将取代一些规模小、稳定性差、耗能高的小型冷库。对于冷链物流这种基础设施,电商自身建设仅能满足一小部分需求,更多的还需要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的协助。因此,冷链物流发展也面临着机遇,特别是已经具备一定规模的平台型冷链物流企业,应加大深低温冷冻设备研发力度,在技术上注重采用自主创新和引进吸收再创新相结合的方式,全面提升冷链产品市场竞争力,加速冷链物流发展,真正保障生鲜农产品流通。(五)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行业整合并购,实现规模化发展。疫情导致农产品供给短缺,农产品市场供需不平衡,大部分农产品加工企业承受了巨大压力。其中,中小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压力更加明显,部分落后加工企业可能会顺势被迫出局。对于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而言,尽管短期内也遭受疫情冲击,但弱势竞争对手在疫情中的衰败,使得市场发展空间变大,提高了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市场占有率。而且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出现农产品加工核心企业为主的联动合作模式,同时也出现集群化平台模块模式,这种模式能够针对各流通主体进行统筹管理。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在此次疫情后可以抓住机遇,顺势推进对上下游企业的整合,可通过并购、入股等方式,打造集群化、规模化模式,提高自身对整个农产品产业和市场的把控力,实现规模化发展。(六)抢抓农产品品牌发展,占据高端消费市场。疫情期间,一部分地区抓紧机遇,发展自己的农产品品牌,不仅有效缓解了眼前危机,而且在“后疫情时代”可能会产生更大影响力。农产品品牌发展对农产品消费者、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农民增收以及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都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消费者在购买农产品时将会更加注重农产品品牌,特别在多元化消费时代,农产品品类多样,同一种农产品竞争加剧,此时品牌声誉无疑是消费者考量的标准与重点。我国不少优势农产品目前只能占据低端消费市场,无法带来更高价值。因此,抓住此次发展机遇,抢抓农产品品牌发展至关重要。

对策建议

(一)注重农村冷库建设,加强现代物流技术应用。目前,农村物流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专业化、社会化水平不高,农村物流标准化、信息化发展相对滞后,这些问题在农村物流发展中尤为重要。因此,在疫情过后,发展农村物流,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面对“电商平台+基地”、“无接触”配送等新型模式的出现,农村地区必须抓住农产品供应模式的新机遇,利用自身质量可靠的农产品,汇聚地方特色资源,探索组建农产品直供平台甚至开设直播,加强全村人民合作意识,带动全村人民积极性,带领全村人民参与农产品供应链运营,构建产业链一体化的农村物流运作体系,加强现代物流技术应用,建设大面积农村储藏冷库,减少突发事件产生的影响。(二)加快城市农业平台建设。疫情下农业产业经营平台要充分采用创新技术,加强信息整合与共享,把握生产过程中的需求,解决生产者的效率、成本和风险控制问题,以信息化、智能化提高管理效率,扩宽市场空间。此外,政府也应给予政策支持,搭建农业信息化的基础数据平台,鼓励产业链相关主体共同参与平台建设。(三)注重农产品供应链升级。“人”“货”“场”是不可分割的部分,疫情期间“人”的消费转移,使“货”和“场”的压力变大,供应链成为核心竞争力。对于“人”来说,注重消费升级,更加着重于消费者的便利性、满足感和幸福感,增加消费者对于农产品的消费意愿。对于“货”来说,注重产品升级和技术升级,“后疫情时代”消费者对于价格的敏感程度降低,相对于价格更加关注价值,而对于农产品消费要求不仅限于数量,更加注重质量,更多追求品牌和自我价值的认同,区块链技术能够做到所有的农产品可溯源,真正实现买的放心,吃的放心。对于“场”来说,注重场景升级,多场景、全场景的触达用户,才能在疫情期间保证对用户的服务。尤其当线上订单暴增、物流配送不足的情况下,拓展新场景、新渠道成为必须解决的问题。(四)提倡绿色消费,树立正确消费理念。疫情过后,社会各界应努力倡导消费者选择未被污染或有助于公众健康的绿色农产品,重视绿色消费,禁止非法农产品进入餐桌,树立正确健康的消费理念,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在农产品需求方面,重点关注天然、绿色、无污染、高营养、高质量。同时,政府应加强食品安全检测,严格执行监测制度,对于检测不合格的产品从源头进行销毁,禁止不达标农产品进入消费者的餐桌。(五)加快农产品电商化系统变革。在“后疫情时代”,推动农产品流通领域发生深层次、多渠道的电子商务转型,促使新的产销体系形成,是一项很重要的举措。农产品消费群体既包含市民也包含农民,畅通农民与市民之间的信息沟通,解决农产品品牌、质量、营销、价格等问题,是农产品电商系统的核心方向。农产品电商系统的改革,一方面要建设自己的营销模块,另一方面要通过第三方平台的连接促进营销,促进线上与线下紧密集成,使交易、支付、配送、供应链上升到更高层次,以便电商服务体系打开中国特色农产品销路,为农产品跨境电商创造新机遇。(六)完善各类应急预案。此次疫情规模较广,影响严重,政府应注重案例收集,总结涉农部门在这次肺炎疫情防控过程中的经典做法,重点是建立和细化“应急预案”,对防疫、生产、仓储、流通、用工等环节进行规范。搭建滞销信息集散平台,促进农产品信息传播,防止大面积滞销问题发生。针对此次疫情中出现问题的农户,收集受困农户信息,与电商销售平台连接,实现供销信息对称,防止此类情况再发生,尽量降低农民在此次疫情中遭遇的损失。

作者:潘建伟 郭苗苗 单位:北京物资学院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