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经济发展瓶颈问题分析
时间:2022-03-20 03:54:54
导语:农业经济发展瓶颈问题分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1、农业基础薄弱,导致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是我们经济高速增长的基本保障,是我国经济安全的根本屏障。目前,我国大多数地方都还是精耕细作的小农经营模式,分散而粗放,缺乏规模化和现代化,导致农业基础薄弱。从总体上来看,我国农村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所一贯施行的经济体制主要是以家庭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度作为基础统分相结合的双层经济管理体制,其农业在发展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规模较小、技术水平低、农业技术落后,劳动生产率较低,整体经济效益不高,而政府强制干预种植并不科学,与国际上发达国家的农业体制相比较而言有着较大的差距,导致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从微观来看,要想改善我国农业基础,需通过技术升级、管理模式改进、耕种结构改变、产品质量与生产效率提高、产业链升级等方式。从中观来看,我国农业产业中主要的技术水平较低,管理模式不够成熟,产品质量难以保证,生产效率较低。从宏观来看,我国农业产业结构为劳动密集型增长方式,应向知识密集型增长方式转变,进而达到农业生产方式内部要素与结构全面升级。无论微观、中观还是宏观来看,通过农业基础薄弱,不但影响利润率与GDP增长指数提高,而且还会影响社会发展指数、人类发展指数、社会福利指数、农村人民幸福指数的提高。
2、农业耕种结构惯性较大,农民以市场为导向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的能力还需进一步加强。根据数据显示,尽管各地依托资源的禀赋,坚持发展优势高效产业,延续高效精品道路,打造特色优势品牌,但农业耕种结构惯性较大,农民耕种不够灵活机动,农业生产结构目前并未完全达到以市场为导向的灵活变通。这无疑是因为仅靠政府引导种植远远不足,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势必需要落实于农民的自主性,农民的创新意识。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不仅是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正确转变,更是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的准确转轨,而最具效率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应该从农民的科学自主耕种抓起。只有农民自主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由适应性调整转变为战略性调整,才能使农业达到从量变到质变的升级。只有随时根据市场需求及其变化趋势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才能满足社会对农产品多样化和优质化的需求,同时减少滞销现象的产生,为农民谋最大的利。农业生产不仅要瞄准农产品的现实需要,还要研究未来的市场需求趋势,以便在未来的市场变化中抢占先机。只有加强对市场变化趋势的研究,逐步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和农产品流通体制,建立反应灵敏的信息网络,才能向农民提供及时准确的市场信息,从而为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3、消费者和农民之间的互动缺失,影响上市农产品的质量和价格。消费者和农民之间的互动机会太少,农产品的营销多为中间营销者以重量散装卖出,以至于消费者不能准确了解农产品的生产日期和种植方式,不能了解农产品的质量而产生盲点,农民也因此很少能了解到消费者对农产品的评价,不能从消费者那里得到信息反馈,从而对下次种植时的选种和种植方式进行改良。只有农民和消费者在互动过后,农业的产业结构才能自主调整,主动改良土壤,选种优良农产品品种,才能使农业生产过程成本降低、产量质量提高,可控性和可持续性增强,农产品也更有利于人体健康。由于农民多接受他人的统一收购,所以消费者购买农产品时,要同时承担中间差价。因此,消费者和农民之间的互动机会少导致上市的农产品的质量难以确保,价格较高。
4、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不足,依靠科技进步水平还需进一步提高。改革开放至九十年代初,农村经济发展相对较快,是农民增收最快的一段时期,之后农民的收入增长缓慢,与城市居民的收入差距越来越大,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不足,农业依靠科技进步水平还需提高,调整优化农业结构要充分依靠科技进步,要抓住改造传统产品和开发新产品两个重点,通过高新技术的应用、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当前,世界农业正在孕育着以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新的农业科技革命,要抓住机遇,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和升级。加强市场趋势的研究调查,利用互联网的信息化特点来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和农产品流通体制,建立反应灵敏的信息网络,向农民提供及时准确的市场信息,不乏为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的一条高度可行之路。
5、农村人口流失,严重影响农业经济稳定可持续发展。当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缓慢,农业种植效益不高,城乡收入差距拉大,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青壮年农村人口流失,农业发展缺少人才,进而又导致农业和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的脱轨。因为,农民工外出打工的收入会远远大于在家务农的收入,所以大部分农民都认为在家务农没有发展前途,不愿意让自己的后代留在家中务农,这就导致一个农村劳动力断代的问题,也促使农村人口老龄化、农村空心化形势越来越严峻。因此,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化、集约化、规模化、机械化和互联网科学化运营水平,让农民有盼头、农业有赚头,才是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作者:王嘉祺 单位:华北理工大学基础医学院
- 上一篇:冶金工程环保重要性及措施
- 下一篇:新农村建设农业经济管理探析
精品范文
10农业行政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