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农业”经济模式及建议

时间:2022-01-04 03:21:23

导语:“互联网+农业”经济模式及建议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互联网+农业”经济模式及建议

1“互联网+农业经济模式的重要性

“互联网+”是指“互联网+传统行业”。指互联网信息通信技术和互联网平台与传统行业相结合,利用互联网思维,发挥互联网的功能与作用,推进传统行业经济模式的发展,使其产生大于两者各自发展的收益,从而创造出新的发展模式,发展更为先进的生产力,改变传统产业的生产模式,从而提高资源利用率,使传统行业朝着智能化、网络化、电商化的方向发展。“互联网+农业”是将传统农业升级,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最新的信息技术,依托电商、物流等体系,使农业中的计划、生产、销售、流通、服务的各个环节联结起来并进行改造和升级,从而实现农业发展的智能化、科学化、信息化,达到合理配置生产要素,人力、物力、资金合理调度的目标,形成新型高效的农业发展模式,提升农产品价值。近年来,互联网技术已在我国迅猛发展,各行各业都开始应用互联网技术。我国是农业大国,面临着现代化程度低、效率低等问题,应用互联网新技术,能推动我国的现代农业发展,加快产业调整,使我国的农业现代化程度逐渐提高,发挥其巨大潜力。因此,互联网与农业相融合是当下农业发展的新趋势,也是新出路。将互联网新兴技术与农业传统产业相结合,可运用互联网改造农业的传统生产方式、经营模式、销售方式和流通模式等。此外,2015年7月1日,国务院出台的《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指出现代农业是“互联网+”背景下的重点发展领域,为我国“互联网+农业”经济模式的发展带来了良好机遇。推进“互联网+农业”发展能够大大的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同时可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实时掌握最新的农业数据和相关信息,从而帮助农民找到农业生产与发展的重点,从而提高经济收益。此外,农业在互联网电商中的发展能够彻底改变传统的销售流通模式,电商平台可减少农产品买卖过程的中间环节,使农民的收益最大化,并促进农业领域大众创业的发展机遇。

2发展方向“互联网+农业”经济模式

的主要发展方向包括:利用物联网发展智能农业,依托电商平台发展电子商务,建立互联网与农业相互融合的产业链。2.1智能农业。智能农业的发展能实现合理种植、养殖的智能化发展,利用物联网使农业生产各环节的生产效率最大化,并依靠大数据的处理分析实现生产过程标准、食品安全等目标。2.2电子商务。电子商务创新了农产品的流通方式,增加了农产品的销售平台,发展农业电商能提高农产品竞争力,促进农业发展。目前,我国主流的电商平台上已经出现了独立的农产品板块,例如京东生鲜等。不同于传统的销售模式,电商平台通过物流的方式使农产品流通,用户可以足不出户买到新鲜水果蔬菜。在当今电商发展势头良好的趋势下,网购已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电子商务能减少传统经营活动中的一系列环节,使交易成本降低,农业经济效益提高。针对2个城市855户居民的生鲜购买平台调查,得出以下结论:在农产品的购买上,有53.4%的人群是不会通过网络渠道购买,而46.4%的人群会选择在互联网平台上购买。2.3农业产业链。农业产业链是通过计算机信息技术以及数据服务使农业的各个领域和各个环节相贯通,从农业生产到加工到营销再到服务观光等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产业链的建设要依靠互联网作为平台,通过大数据,计算机分析,物联网等提高农业生产技术。

3“互联网+农业”经济模式发展中的问题

3.1缺乏基础设施和技术。目前大多数地区的基础设施和技术较为落后,甚至很多山区和农村还没有普及宽带网络。加之基层群众的科学技术较为落后,文化水平差,学习能力差,无法很好的掌握互联网技术,严重阻碍了“互联网+农业”经济模式的发展。在硬件方面,大部分农业经营主体的设施落后或缺少,使互联网技术无法应用,软件与硬件的更新速度缓慢,难以掌握最新的互联网信息技术;智能设备的正确使用和操作需要专业的技术人员,而此类专业人员又相对匮乏,使软件和技术的使用达不到应有的效果。3.2思想观念陈旧。部分省市的领导对“互联网+农业”没有充分的认识和深入的学习,在工作的安排上就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使工作无法顺利的展开。部分农民的文化水平低,没有互联网观念,难以接受“互联网+农业”这种新的经济模式。由于对互联网大环境的不信任和不了解,使其难以接受农产品在网络上流通和销售。3.3农业与互联网的融合。不够深入很多省市的“互联网+农业”经济模式发展仍处在初级阶段。在农业与互联网融合的过程中,只注重生产水平的提高,而忽略了产业链的整合,使得农业与互联网的融合不够深入,各个环节的衔接不够紧密。而互联网与农业的深度融合,会形成一个较大的利益链条,从而推动农民增收。3.4网络管理缺乏。互联网想要在农业发展中发挥积极的作用,需要健全的农业信息化平台系统。以便于为农民服务以及信息资源的共享。目前从中获得有价值的信息,再加上信息更新速度慢,缺乏用户间的互动,使网站没有发挥作用。3.5缺少专业人才。“互联网+农业”经济模式的发展离不开具有农业知识的计算机人才。但农业部门对此种人才十分缺乏,导致管理工作不顺利,工作效率不高。与此同时,基层的信息服务人员综合素质偏低,而基层信息服务人员是与农户接触最频繁的群体,对农民有着较大的影响,他们的综合素质直接影响农民对新模式的接受程度及思想意识,导致了农民无法形成互联网思维,影响农业的发展。此外,即使大部分农民会通过网络购物,也知道他们的产品能够在网络上销售,但由于技术水平受限,又缺乏专业人员的扶持,使得“互联网+农业”经济模式的发展受到阻碍。3.6缺少资金的投入。“互联网+农业”经济模式的快速发展少不了大量的财力支持。但目前用于农村电商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还无法满足“互联网+农业”经济模式的发展,导致部分地区的技术和设施落后,数据缺乏,难以开展创新工作。

4解决“互联网+农业”经济模式发展问题的建议

4.1因地制宜选择发展路径。由于各地区的文化,地域特色、发展、人才素质、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建设等的不同,使得各地对“互联网+农业”经济模式的发展有着不同的要求。一个地区对“互联网+农业”经济模式发展路径的选择,首先要依托当地的农业资源、地理资源与信息资源,找出优势。例如生态环境良好,农产品生产基地优质;并综合考虑地区特色、环境和气候等方面因素,例如地势、位置等。地区的社会经济也是应该考虑的一方面。将自身农业资源、环境特点与生产条件相结合,充分发挥其特色。总之,“互联网+农业”经济模式在不同的国家、不同地区,没有统一的标准路径,应该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从实际出发,考虑长远发展,注重其实用性和可持续发展性。4.2多部门互相配合。发展“互联网+农业”经济模式是一项全方位综合性的工作,涉及到的政府部门众多,也关联着科技、信息、农业、气象等多个领域。只依靠其中一个部门是难以进行有效的资源整合的。因此,在发展过程中,相关部门应树立全局观念,遵循统筹兼顾的原则,各部门加强沟通,及时交流想法和建议,互相协作,共同落实发展“互联网+农业”经济模式的具体工作。严格摒弃自成一脉的做法。4.3加强组织领导和培训。各级政府要强化对发展“互联网+农业”经济模式的组织领导,督促部门间相互协调配合,统筹推进各项工作的落实。首先,应加强对“互联网+农业”发展工作的监督和指导,制定区域发展规划,协调重大问题的解决,切实推动发展计划的贯彻落实。其次,要强化对“互联网+农业”发展工作的组织和领导,建立组织领导机构,统筹协调重大问题的决策,切实推动具体实施方案的执行,并负责具体工作的组织,从而保证发展作的高效快速的运行。制定合理的“互联网+农业”培训课程,包括培训期数和培训内容,保证一定的人员数量。通过电子商务培训,加强农业工作人员的互联网意识,提高工作技能和专业化水平。并且要积极引入人才,吸引高学历、高素质的实用型人才到基层工作。此外,要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和知识普及,调动其互联网思维,使其充分了解“互联网+农业”经济模式的方法和优势,转变其思维方式,改变传统观念的影响。只有广大农民能在农业生产中很好运用互联网,才能实现互联网与农业的深度融合。4.4资金和基础设施保障。政府应加大政策和资金的扶持力度,可设立政府引导基金,通过财政支持、税收减免、价格支持等方式,引导和激励相关产业及经营主体积极发展“互联网+农业”经济模式。降低农民获取金融和技术服务的门槛,鼓励和支持建立农业互联网金融平台。想要发展“互联网+农业”经济模式,首先要有好的基础设施建设。对没有普及网络的地区安装宽带,鼓励农民在家中安装网络,搭建技术应用平台,推进互联网技术系统和智能终端的研发。

作者:沈张荣 单位:江苏省东台市五烈镇农经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