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经济转型与管理模式的变革
时间:2022-06-01 09:44:53
导语:农业经济转型与管理模式的变革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随着国家对农业发展的重视,农业发展变革正在正逐步引向深入,农业现代化建设呼之欲出,从农业经济转型与管理模式变革入手,探讨我国农业转型的特点及趋势以及我国农业经济管理模式变革的必要性,通过对我国农业经济转型与管理模式变革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的研究,得出当代农业发展要以人为本,循序渐进,因地制宜创造性的打造适合本地区发展的农业经济管理模式,为推动本地区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做出贡献,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一定了理论探讨价值。
关键词:农业经济;管理模式;特点与趋势;循序渐进
当前我国农业经济管理模式急需转型和变革,农业经济转型的主要方向是推进农业经济管理的科学发展,惟其如此,才能够解决当前农业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新时期农业经济发展肩负着管理模式变革的历史使命,传统农业向现代化社会的转型是一个社会、经济、文化变迁的过程,就农业经济转型的本质而言,农业经济转型包含管理方式的变革、调节机制的更新,还蕴含着制度变迁与社会变革。在传统农业走向现代农业关键时期,农业生产经营由粗放型逐渐走向集约式,生产方式的变化必将会引起管理模式的变革。随着农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升,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与方法,对推进农业现代化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一、当代农业经济转型的特点
社会主义转型时期,工农生产结构的性质由农业发展促进工业发展转向工业反哺农业,随着城乡差距的逐渐拉大,为平衡产业结构,缩小城乡差距,国家需要加强对农业经济的宏观调控以推动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1]城乡二元结构下,虽然城市化建设水平不断提高,但城乡之间在经济发展、社会福利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差距。为了实现城市反哺农业,推动农业经济的转型升级是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平衡城乡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手段。我国农业发展现由传统模式向现代模式转变,从当前我国农业发展来看,转型期间的变化和特点有:现代化农业建设步伐正在加快,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逐年下降,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内部结构和生产方式在不断优化、劳动力就业结构有了根本性的改变;从未来我国农业发展的趋势看,在坚持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前提下,土地流转加速向规模化经营转变,科技投入的产出比将会有所提升,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将进一步完善,生态农业将成为农业发展的又一个增长点,农业生产组织将向专业化靠拢。
(一)农业现代化进程正在提速
国家历来对农业非常重视,几乎近些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多是关于三农问题而提出了,特别是中央对农业现代化建设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和指导意见。农业现代化建设是建设现代化国家的重要内容和核心指标,特别是农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能否现实农业现代化建设直接关乎9亿农民的切身福利和小康水平。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在变革转型的关键期,但建设现代化国家的总目标没有改变,因此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进程被赋予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时代烙印,理应成为当代农业经济转型的一大特点。
(二)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逐年下降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特别二三产业的大幅度提高,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份额在逐年下降,但农业的基础地位却不能被我们所忽视。改革开放的深入开展,大大提高的生产力水平,特别是现代科技的应用对二三产业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虽然农业也在可以应用方面进行了改进,但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却很有限,伴随着电子信息技术和国际贸易的不断增长,我国的、电子产品、家电产业、汽车制造、装备制造业、船舶制造、远洋贸易、食品加工等产业发展迅速,为国家经济增长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反观农业由于一直牺牲农业来推动二三产业的发展,农业对经济贡献的增长速度一直增长缓慢。从目前看,随着国家政策调整,不断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最终达到合理区间,从未来的经济发展态势看,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越来越小,说明我国的经济形势发展越来越好,但农业的基础地位仍需得到重视。
(三)劳动就业结构有了根本性变化
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提速,农业科技化、机械化、精细化作用越来越明显,需要参与到农业生产中的劳动力越来越少,农村出现的大量剩余劳动力逐渐向城市转型,随着国家对二元制的户籍制度的打破,有利于人口流动,这也从一个侧面推动了农村人口外移。特别是国家出台相关政策,从就业、服务、子女升学、医疗等方面对城市中的农村人进行政策鼓励和倾斜。让原来农业人口有了到城市生活的更好愿景。随着农村的内在推力和国家政策的吸引力,劳动力就业结构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特别是随着国家城镇化推进速度加快,劳动力就业结构还会呈现出新的特点,这对农业经济转型与管理模式会起到根本性的作用。
二、当代农业经济转型的趋势
(一)土地流转加速,规模化经营将成为未来趋势
随着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农业政策的不断调整,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转移,农业现代化建设不断提速,为了更加有效的实现土地资源合理配置,提高土地产出效率,土地规模化经营势在必行。在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不变的前提下,允许农民对土地承包经营权进行合理有效流转,实现土地集中连片进行和管理将成为未来土地经营的主要形式。
(二)科技投入的产出比将会有所提升
现代农业的一大标志就是科技投入不断增加,随着科技投入的增加单位土地产出比例将会达到很大提升,在种子、化肥、农药、大型机械、滴灌喷灌等新技术手段的使用,将极大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未来随着互联网技术在农业方面的应用,形成“互联网+农业”新兴经济形态,势必会进一步推动农业经济转型并成为未来的一大发展趋势。
(三)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将进一步完善
随着国家对农业改革的不断重视,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必将得到重视和支持,特别是在代耕代收、烘干储藏等服务体系建设上将会进一步完善。不断加强和推广基层农业技术,提高农技人员福利待遇,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益性服务,对农作物保险和粮食补贴等政策加大推行力度,为农民降低生产成本和风险,提高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质量,创新服务方式将成为未来农业社会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随着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农业经济转型和管理模式的变革也将得到强化和支持。
(四)生态农业将成为农业发展新亮点
国家强,必须农民富,农民富就必须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和管理模式,国内外实践证明生态农业将成为未来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以传统农业为载体,通过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的运用,不断推进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农业的发展,通过农业与第二三产业的不断融合,传统农业和现代科技成果的结合,进而形成资源的合理利用,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走经济、社会、生态三者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农业经济转型之路。[2]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高效农业。它要求把发展粮食与多种经济作物生产,发展大田种植与林、牧、副、渔业,发展大农业与第二、三产业结合起来,利用传统农业精华和现代科技成果,通过人工设计生态工程、协调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矛盾,形成生态上与经济上两个良性循环,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
三、我国农业经济管理模式变革的必要性
(一)农业经济管理模式变革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
现代农业是基于生产资料配置更加合理,管理方法更加科学的基础上的社会化农业生产方式,相对于传统农业来讲,现代农业从种子的优选、化肥和农药的科学配比使用、农业生产过程现代化机械手段的运用以及产品的营销渠道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与原来传统农业作为农民一种谋生手段相比,具有了更加丰富的内涵,特别是在生态农业建设方面,现代农业正在向着观赏、休闲为主的休闲农业和旅游农业转化,从提供农产品的主要功能逐渐增加生活休闲、生态保护、旅游教育等功能,为人们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精神需求。现代农业的转变必然要求农业经济管理模式随之发生变化,在农业发展过程中,通过对农业类型、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的选择后,逐步探索了四种现代农业建设和运作模式,作为当代农业经济转型和管理模式变革的重要代表。一是东部沿海为代表的外创型农业管理模式,通过政策扶持和龙头企业带动逐步形成了特色蔬菜、优质花卉和名优农副产品及水产品的资金技术密集型农业生产管理模式,通过外销出口,带动地区经济转型和农民增收。二是龙头企业带动农业管理模式,通过采取“公司+基地+农户”产业化生产方式,将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进行合理公平的转移,打造现代农业生产基地,推行农业科技成果和产业开发,创新农业经营管理模式。三是建立农业科技园管理运行模式,由政府指导企业和农户参与,以企业化方式进行运作,加大对高新技术和设备的引进使用,对新品种和新技术进行实验,逐步形成开发基地和生产基地,继而推动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的管理模式。四是依托山地自然资源,立体化、层次化的对当地农业进行重新开发,通过印记新技术和品种不断丰富山区农业产业种类和农业生产方式,待成熟后进行大面推广,从而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当地经济发展。以上四种是现代农业管理模式的变革的具体体现,未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应用和“互联网+”对农业变革的推动,农业管理模式还将呈现出新的特点和不同的发展模式,从而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
(二)农业经济管理模式变革是农业发展的必经之路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过来推动生产力的进步,一旦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变革就会出现。历史证明每当我国农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农业经济就会出现新的特点,农业管理模式也会出现新的变化。随着我国农业的发展,在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农业的发展规模必将由原来的分散经营模式逐步向规模化经营转变,农业合作社这一新的农业组织形式必将随着农业改革的深入,充分发挥农业方式新模式的带动示范作用,在农业社会服务体系上也会发生新的变化。这些农业发展的新变化必然会带来农业经济管理模式革命性的变革。反过来农业经济管理模式的新变革,在国家政策指导和引领下,也将发挥巨大的推动作用,对农业的发展和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了一条发展的新道路。因此,农业经济管理模式变革是农业发展的必经之路,有其变革的必要性。
(三)农业经济管理模式变革是贯彻实施国家政策的有效途径
国家农业政策有效实施需要具体农业发展模式的支撑和具体实践,通过实践验证国家政策的实施是否真的能为农民增收,盘活农村经济,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实践中发现新的问题,反馈到国家层面,有助于国家制定更加切实可行的农业政策。因此,农业经济管理模式变革在贯彻国家政策的实践者和践行者,也是政策通信兵和信息站。从近年来我国农业经济管理模式变革看,通过建立农村土地流转平台,建立和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推动合作社建设,加强农业社会服务体系建设。这些卓有成效的变革创新为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鲜活力,不但推动了农村土地流转,加快农业机械化、科技化水平,增加农民收入做出了巨大贡献。可见,农业经济管理模式变革是贯彻实施国家政策的有效途径。
四、我国农业经济转型与管理模式变革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在肯定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农业经济管理水平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无论是我国农业经济转型的现实,还是现阶段农业发展的实际都要求我们在管理模式上进行变革与创新。我国提倡走中国特色的农业发展道路,这是基于我国的特殊国情提出的。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多,再加上资源分布的不平衡,这些因素成为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限制因素。为推进我国农业经济的转型升级,在管理模式上的变革是必不可少的。因此要明确农业经济管理科学发展的方向,科学变革管理方式应注意以下问题:
(一)以人为本,最大限度的维护农民利益
农业经济转型时期,旧的传统农业管理模式必将退出历史的舞台。新的农业经济管理模式的推行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原则,最大限度的维护农民的利益。我国农村人口众多,三农问题一直是困扰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问题,三农问题的解决必须坚持以维护农民利益为前提。农业的规模化生产和机械化生产迫切要求建立新的管理模式,然而新的管理模式要想有效实施,必须考虑农民的切身利益。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力军,发挥好农民在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积极作用是当前管理模式转型的关键。要做到以人文本可考虑两个方面:一方面,管理模式的设定不能损害农民的利益,这是前提;另一方面,现代管理模式的实现离不开农业经济管理人才,因此还应积极培育相关人才,发挥人才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就农民自身而言,应帮助农民树立科学管理意识,指导农业经济的科学生产,帮助农民解决农业经济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就专业人才而言,应加强对农业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为农业管理模式转变提供助力。
(二)循序渐进,合理有序的推进经济转型和管理模式变革
我国现实的国情决定,农业经济转型和管理模式的变革应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农业人口众多、地区生产差异大、资源分布不平衡等,农业生产经营中面临诸多问题。虽然近年来我国农村合作社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整体规模偏小。虽然土地流转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体上看,流转规模还需扩大。如何在土地经营和管理中得到农民的支持,如何解决传统思想与现代农业发展之间的矛盾,如何做到提高质量也提高速度等等,以上一系列问题的解决都需要一个缓慢的过程,因此我国在推进农业经济转型和管理模式变革的过程中需从整体布局,按步骤推进,创新农业管理模式实现农业经济管理科学发展。
(三)因地制宜,鼓励引导创新型农业经济管理模式
我国各地气候均有差异,因地制宜是农业发展的准则,农业经济管理模式也应不尽相同,突出各地方的特色。同时在不同的发展时期也应作出相应的调整。农业经济管理模式的变革应坚持在总体上把握方向,在具体实施上突出地方特色。例如,我国东北地区土地肥沃,农业资源丰富,因此在农业生产时便于使用机械化生产,因而要不断提高机械化水平,实施统一规范化的管理;我国南方地区人口比较密集,自然资源较为缺乏,因而应重点开发新资源。总之,农业经济转型与管理方式的变革是顺应社会发展潮流和趋势的,是符合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同时,农业经济转型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我们应不断探索和创新科学管理方式,以使用转型期间农业发展的需要,为缩小城乡差距,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努力。
作者:田丽 单位:河南工学院经济贸易系
参考文献:
[1]孙明琦.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企业经济管理[J].中国证券期货,2013(8):28-30.
[2]刘金雷.浅析农村农业经济管理[J].黑龙江科学,2013(11):29-30.
- 上一篇:循环农业经济发展问题探讨
- 下一篇:农业经济结构调整途径研究
精品范文
10农业行政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