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主体行为模式研究

时间:2022-06-28 10:58:24

导语:农产品主体行为模式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农产品主体行为模式研究

目前,世界各国对农产品可追溯系统还没有一个统一定义,国际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成立的食品标准委员会(Codex)定义可追溯(tracebility)为能够追溯食品在生产、加工和流通过程中任何阶段的能力,食品可追溯系统为食品供应各个阶段信息流的连续性保障体系[3]。在欧盟,《食品安全白皮书》将食品安全作为欧盟食品法的主要目标,首次把“从田间到餐桌”全过程管理原则纳入卫生政策,又引进HACCP体系,要求所有食品及其成份具有可追溯性,家畜标识和注册系统已经实施。欧盟委员会(EC178/2002)关于食品可追溯性的定义是食品、饲料、用于食品生产的动物以及食品或饲料中可能会使用的物质,在全部生产、加工和销售过程中发现并追寻其痕迹的可能性。国际标准化组织和欧共体管理法规(178/2002)将农产品可追溯体系定义为“在生产、加工及销售各个环节中对食品、饲料、食用性动物及有可能成为食品或饲料组成成分的所有物质追溯或追踪的能力”。简言之,如果一种食品是可追溯的话,那么在农产品供应链上的任何一个阶段,都可以知道这种食品是谁生产的、长在什么地方(地块或大棚),把生产者的责任和消费者的担心联系起来,使得消费者可以充分了解这些农产品是否按照符合安全的方法生产,从而买得放心、吃得放心[4]。综上所述,农产品可追溯是指在农产品从“田野到餐桌”的生产、加工、流通以及最终到消费者手中的过程中,追踪农产品在各个阶段的信息,以控制产品质量和在出现问题时及时找出根源进行产品召回,并实施有针对性的惩罚措施,由此来提高农产品的质量水平,是农产品生产、加工、贸易各个阶段信息流的连续性保障系统。

农产品可追溯系统主体行为模式特点

农产品可追溯系统主体行为模式具体形式各有其特点,分别适应于不同示范区的实际问题,但是它们也具有一些共性。农产品可追溯系统主体行为模式具有存在的前提,即农产品可追溯系统的主体(如农户、专业合作社、企业等)由长期的契约关系连结,有着共同的利益,他们为可追溯系统付出的成本能够获得相应的回报;同时,各种可追溯系统主体行为模式各有其优缺点(见表1)。在我国,仅有三分之一的农户参与合作社等组织,其他农户处于分散的经营状态,造成散户缺乏资金、技术指导等问题。农产品可追溯系统通过合作社、中介组织或企业将生产规模较小的散户组织起来,解决了农户资金、技术、设备等方面的问题,从源头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如果出现农产品质量问题,可以通过可追溯系统进行溯源,迅速找出问题所在。农产品可追溯系统主体模式强调了政府在可追溯系统中的作用。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农产品质量安全是市场与政府“两只手”共同作用的结果。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农产品质量安全存在,农产品安全成为日益严重的问题。然而,政府职能在可追溯系统建设过程中的缺失,已造成很大的影响,因此要明确政府在可追溯系统建设中的作用,最大限度的发挥政府作用。

农产品可追溯系统主体行为模式具体形式

以现有农产品可追溯系统主体构成的几种形式为基础,对农产品可追溯系统主体行为模式具体形式进行分析:通过契约的方式,农户在公司的组织下按照公司的要求(订单)进行农产品生产,农户在其生产过程中记录各种信息,给予农产品一个标志码,之后向公司出售带有标志码的农产品,由后者进行集中加工处理,并加上加工信息标志码,然后再开展分销活动,最终送到消费者中,消费者能够对产品各个环节的信息进行查询。该模式的实施主要依靠企业的自觉性以及相互信任性。通过同类企业的联合,规范共同的生产、质量安全标准,再通过紧密契约与农户进行合作,能够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但如何监督企业提供信息的真实性还需考虑。通过合同契约方式,企业雇佣农民,农民按照企业生产环节各种要求进行操作,如何时打农药、施用多少化肥,何时进行采摘等,企业对农民进行统一管理和监督,保证了标志码内含信息的准确性,对农产品生产过程各个环节的控制程度高,保证了农产品质量要求,但也导致了管理成本相对较高。该模式的实施主要依赖于企业与农户的契约合同关系(合同规定所需提供的信息、服务和双方的权力和义务等)状况,契约关系松散,则不利于可追溯系统的实施,契约关系紧密,则利于可追溯系统的实施。因此,可追溯系统的实施会促使可追溯系统主体间加强契约的紧密关系,以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通过查看资料发现,我国示范区大多数选择建设该种主体行为模式,相信这种形式有其他形式不能比拟的优势。“合作社+农户”形式中土地所有权属于农户,拿地比较容易,这样会减低一大部分的土地成本,管理控制程度高,以合作社联系农户,挑选信誉良好、产品品质较好和生产管理规范的农户,分区指派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定期的可追溯技术指导,督促其依法建立农产品生产记录制度,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体系,建立和完善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由公司与专业合作社签订回收合同,专业合作社与农户签订合同(高于普通同类农产品的收购价格),引导农户参与可追溯体系和生产可追溯农产品,统一技术指导、统一产品标准、统一价格和统一销售(如丰县喜来乐果蔬专业合作社)。该结构实现了效益收益(交易成本、规模经济)和公平收益(规避市场风险)。追溯系统的实施要求按规定的质量保证程序进行生产加工,为了更好的出售农产品,农户会积极加入可追溯系统,也促进了合作社规模的扩大。通过整合已有的资源,在成本最优的条件下,建设该可追溯系统主体行为模式,以解决农产品在上下游各个环节中可能出现的质量问题,解决消费者食品安全问题,使消费者食用到放心、安全的产品。“中介组织+农户”形式与“合作社+农户”形式有一定的相似性,均是以农户为社员,进行自行管理,和农户的关系比较稳定,土地所有权属于农户,市场稳定,并且由于中介组织有广泛的社会关系,信息灵、渠道多,具有较强的管理能力,市场稳定,引导农户参与可追溯系统的建设,保证了农产品的质量。中介组织等自发组织主导的农产品可追溯系统易于实现,但其与加工企业共享信息的真实性难以保证,这将对他们的合作关系产生影响。在以上四种农产品可追溯系统主体行为模式中,政府这个构成主体的作用和职能是相同的,均需发挥政府这支“有形的手”的作用。政府通过法律法规规范农产品可追溯系统建设的标准,为企业和农户提供统一的技术指导、资金支持,并划拨专项基金对可追溯技术等进行研究。政府指导和促进可追溯系统的建立和实施,并对可追溯系统、信息、产品质量等进行监督控制,也对企业和农户具有一定的约束能力。以上介绍的四种农产品可追溯系统主体行为模式,各有其特殊性和特定的适用范围。在我国现有国情下,多种农业经济模式并存,在不同区域内,各种行为模式的实际运行情况也会有所不同,在可追溯体系建立时,应因地制宜选择参与主体行为模式。

通过对农产品可追溯系统相关理论研究以及农产品可追溯系统主体行为特点的详细分析,展开了对可追溯系统主体行为模式的研究,提出针对实际运行状况的不同,应因地制宜的选择农产品可追溯系统主体行为模式。尽管有所创新,但仍有不足,由于没有经过实地调研以及知识和经验的不足,对农产品可追溯系统主体行为模式的分析深入程度不够。笔者经研究发现,我国农产品可追溯方面的研究还不是很多,尤其主体行为模式研究方向更是极少人涉猎,因而今后的研究中需进一步关注农产品可追溯系统主体行为模式、农产品可追溯系统建设中政府的职能等。

本文作者:孙迪迪工作单位:北京物资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