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研究4篇

时间:2022-02-18 02:46:08

导语: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研究4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研究4篇

第一篇

1、发展生态农业的意义

发展生态农业对于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建设中国特色农业产业的基本途径。生态农业是对于我国传统农业的改进,并且结合外国先进的生产经验,基于生态学和先进科学技术的农业体系,具有高度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有利的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实现了农业现代化。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可以更好的利用农业资源,并且实现高效率的开发,降低农业生产对于生态环境的破坏与污染。发展生态农业可以有效的避免传统农业中对于生态资源滥用以及破坏的现象,实现了农业资源的可再生化,注重了对自然资源的保护,使得自然资源的循环利用得到了有效的实现,为农业经济持续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另外,生态农业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实现长期稳定发展。生态农业可以提高农业生产中劳动效率、土地生产率、土地利用率等,有效的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生态农业有效的实现了物质循环,保护了自然资源,为社会创造更优质、更多的农产品,满足社会对于农产品的需求。因此,生态农业的发展是实现国民经济全面发展的重要措施。

2、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

第一,生态农业是农业现代化以及农业经济发展的趋势。生态农业的发展可以有效的遏制现代农业生产对于生态资源的破坏,保护生态资源。我国农业经济发展迅速,农村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农业生态资源与农业生产的矛盾不断突出,部分地区农业污染较为严重,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难以实现持续发展的目的。要解决以上的问题,就必须要对农业生产方式进行改进,大力的发展生态农业,建立以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生产率为目的的农业生产体系。与此同时,生态农业的发展也可以更好的提高农民收入,优化农村经济产业结构。生态农业具有更好的适应性,可以适应市场对农业产品的多样化需求。与此同时,生态农业可以与当地特色产业进行结合,并且以农业生产为主导产业,更好的培育龙头企业,达到农业经济发展的战略性目标。生态农业的发展从经济角度来看,可以更好的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农业经济体系,建立良好的生产、销售一体化的局面。生态农业的发展既可以保护当地生态环境,同时又可以实现农业经济持续发展,达到农业发展战略性调整的目的。第二,生态农业建设与发展是农业发展的长期目标。生态农业的宗旨是实现农业的持续发展,并且重视对农业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不以降低环境质量为代价,保证农业的持续发展。生态型农业很好将传统农业技术精华与现代农业先进技术进行结合,并且以生态环境发展规律为基础,形成一个经济效益高、生态合理的农业发展模式。生态农业的发展,将农业环境改善与经济增长进行了良好的结合,达到了农业发展的长期追求目标。第三,对于生态农业的发展过程中,要确定合理的发展思路,并且对于生态农业的区域布局进行合理的规划。针对于生态农业发展的需求,要结合我国国情的实际特点,并且针对于自然规律与市场经济规律,制定科学有效的发展措施,最终达到遏制环境恶化,实现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首先,在思路上,要以改善农业生产环境为首要目的,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促进农业综合生产力的发展,以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为生态农业发展的依托。对于农业地区生产改进上,要加强对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切实的提高农民的收入。对于农产品生产中的污染问题,需要注重改进,保障农产品的质量与安全性,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其次,在生态农业布局上,要按照重点突破与稳步推进的原则,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有规划的生态农业试点,推进生态农业试点工作。无污染、无公害的农产品是生态农业中的重要发展内容,只有从生态的角度,对于我国畜牧业、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多个产业进行发展,才能保证我国农业产品的竞争力,建立以生态资源高效利用为主体的生态农业技术型的保障体系。最后,在新时期农业发展的过程中,要建立合理的创新机制,针对生态农业的特点,强化相关技术支持,并且对于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完善,真正的使相关资金得到有效的利用。

3、结束语

目前,在生态农业的发展战略研究的过程中,还存在一定问题,生态农业的建设工作仍然偏重于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而没有真正的面向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对于农业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有所不足。现阶段生态农业的发展依然存在着偏重经济发展,轻视生态发展,不重视农民自身生活质量的提高。有关部门应该注意到生态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且针对此类问题做出有效的整改,真正的实现生态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作者:鹿丽梅工作单位: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大明镇政府

第二篇

1、循环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循环农业经济发展与实践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及时的进行改进。第一,思想认识不足,持续发展理念认识不深刻。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要想转变农业生产的模式,就必须从思想认识层面上先进行改革。由于思想认识的不足,产业优化无法得到实现,农业发展得到制约,并且循环经济的原则没有充分的得到利用,农业生产行为与制度相互脱节。与此同时,农业经济循环发展的意识不足,工作开展的过程中依然追求经济效益,没有真正认识到经济发展的规律。传统农业生产中,农业生产手段的落后,不利于达到循环农业经济发展的要求。基层生产中农业循环经济建设的力度不足,难以达到先打好农业建设的要求。第二,农业生产技术的落后,使得很多循环经济的理念难以得到实现,不利于新时期循环农业经济的应用。农业发展需要依托先进的生产技术,并且结合先进科学技术,对于农业生产中的污染进行治理,并且达到资源再利用的目的,技术是循环农业经济发展与应用的重要限制条件。第三,循环农业经济发展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相关的制度与政策难以真正的满足农民的自身需求,相关政策不能得到有效的执行。

2、发展循环农业经济的对策

循环农业经济的发展是一个相对较为长期的过程,要想真正的实现循环农业经济,就必须要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提高相关措施的规范性。针对循环农业的发展,需要以科学合理的发展战略为基础,并且通过建立良好的农业科技保障体系,对于农业技术进行改革。在推广循环农业发展的同时,要对于农业生产者进行培训,提高农民对于循环农业经济发展的认识。政府和相关部门要加快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完善惠民政策,为农业生产建立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首先,相关部门要加快关于循环农业发展的立法速度,出台相关的惠民政策与补偿法规。政府与企业要肩负起对农业经济建设的引导责任,对于农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支持,并且构建良好的农业经济体系。在对于农村管理的法律法规制定上,要注重对发展机制长久性的制定,实现对农业资源利用水平,提高我国农村环境保护的效果,真正的建设循环农业与生态农业。其次,加强对农业建设人才的培养。现阶段,我国农业建设人才相对缺乏,一线生产的农业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不足,阻碍了我国农业科技研发的脚步,不利于实现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目标。循环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围绕废弃资源的利用、净化技术、农田养护等科学技术,从而有效的实现农业发展。与此同时,高新技术的应用对于循环农业经济的发展也有重要的意义,例如新材料技术、生物能源技术等等。只有建立一个具有高度技术水平的研究队伍,才能达到循环农业经济的发展需求。加强对循环农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制定合理的培养计划,力争在短期内满足农业发展的人才需求,为循环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人才保证。最后,加强投资力度,完善投资管理体系,为建设循环农业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资金基础。循环农业的经济效益的实现,需要有足够的前期资金投入作为基础。相关部门需要对农业发展的投资进行合理的预算,并且适当的进行倾斜,成立循环农业经济投资的专管部门,对于投资的使用进行监督与管理。与此同时,对于农民的贷款上,要进行合理的补助,通过合理的经济条件,对于农民自主研究进行引导。各地区的有关部门要通过合理的政策推行,引导外来资金的投入,将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进行结合,建立多元化的农业经济体系,积极的对农业发展的新模式进行探索。循环农业经济体系的发展,需要多方面的参与,从而使得循环农业经济得到真正的推广与应用。

3、结束语

我国是农业生产大国,农业是我国的基本产业,只有保证农业的持续发展,才能保证我国整体经济的持续发展。长久以来,我国传统农业的发展对于环境、资源、人口等多方面都带来了较大的压力,粗旷的农业经济发展使得我国面临了严峻的农业发展形式。以往传统的农业经济体系由于自身的特点,已经难以适应现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循环农业经济是新时期,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重要突破,并且对以往传统农业造成的问题可以进行良好的解决,缓解农业生产与环境之间的矛盾,促进了资源的有效利用,可以真正的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本文作者:乔志军工作单位: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大双庙镇政府

第三篇

农产品的市场化过程中,价格的制定主要有市场来进行指导,行政部门要进行辅助,避免认为的对农产品价格进行干预。农产品的市场价制定,必须要以市场供求关系为基础,并且在平等、公平的基础上进行。在市场中,政府要由以往的管理者转变为市场的服务者,并且对市场中信息进行传播与保护。不断的开放市场,可以使得更多的资本融入到农业生产的过程中,从而有效的促进农业的生产过程发展。农产品的销售中,市场化可以使得不同地区的消费者完成自由选择,总而到达提高市场竞争,促进农业经济体系发展的目的。

农产品的市场化过程是农业经济融入到市场体系的过程,也是整体市场经济的眼神与扩大。农产品市场化需要对农产品市场的本身进行限制与该给,促进有效资本的流入,扩大市场发展。土地是农业生产的过程中的第一要素,农业生产地区对于周边地区劳动与资本要素产生吸附,并形成区域限制性。农产品市场化从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这种区域限制,将以往农产品内部流通的封闭状态,转变为开发的流通状态。农产品市场化在生产过程中,需要对投入环节中的市场要素进行市场化,并且逐步开放农业生产所需要设备、农药等物品的供给,使得工业用品得以大量的进入到农业生产当中,提高农业生产工业化水平,实现工业生产企业与农用生产企业的对接。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市场化需要对其中所有要素进行重视,并且实现信息的充分流通。农业生产环节的市场化需要进行市场化引导,并且利用信息进行知音。信息本身需要开发农业市场,并且实现农业生产区域对整体市场体系进行开放,农业生产信息在农业生产链条中良好的流通与传达。农业生产中需要的机械设备和技术要素,需要在投入环节中,与工业生产部门进行良好的对接,促进农业生产基础要素的积累。与此同时,农业生产的过程中,要加强对农产品生产周期过程的管理,并且对市场进行良好的规划。政府在促进农产品市场化的过程中,需要为农业生产提供足够的公共资源,并且提供相关配套设施服务,以保证农业生产市场化得到有效的执行。

在农产品销售的过程中,市场化则主要是指农产品的价格市场化。农产品价格在以往计划经济时期,难以符合市场需求与供给的实际情况,由于农产品价格制定不合理,造成了农业生产积极性不足,农业资金与人才流失,农业生产的发展难以得到保证。农产品的市场化必须要注重对农产品价格的制定,避免农产品价格偏离真实的供需水平。农产品市场化中,需要完成供产品销售过程的市场化,使得农产品销售过程开放,直接与农产品的需求方进行对接。相关管理部门需要完成职能转换,退出农业生产与销售过程的运作参与,将市场管理交回市场,让市场进行自主的调节。政府在农产品销售过程市场化的工作中,要明确自身的引导职能,防止市场失灵,并且根据市场的需求提供公共产品的与服务。农产品的生产过程较长,并且需求多为刚需为主,农产品与国家基本民生问题息息相关,政府需要做好宏观调控工作,保证农产品销售过程市场化顺利、平稳的进行。

农产品市场化改革,可以有效的降低农产品的生产成本,并且减少农民生产负担,提高农业发展的积极性,提高农业经济的活力。农民的自身收入与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业部门的劳动要素得到优化。当市场不断开放与扩大时,农民得到实在的收益,农业部门的劳动投入也会不断增加。优质劳动力投入,可以有效的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并且实现农业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另外,农业生产中相关重要的要素例如土地、资本等等,都会得到高效的利用。以往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对于农业经济发展有较强的限制性,使得农业生产过于封闭,生产规模较为狭窄,难以达到现代化农业生产发展的需求。农产品生产环节市场化之后,先进的技术得以推广,农产品的商品属性得到增加,生产规模与利润水平将得到良好的增长。农产品的市场化对于农业经济发展的意义毋庸置疑,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需求,也是实现农业经济快速、稳定发展的重要途径。

本文作者:李建国工作单位: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大明镇政府

第四篇

一、统筹城乡发展中现行农业经济的现状

1.农业财政

农业财政上主要从开源和节流两个方面:农业财政开源主要上级中央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和地方乡镇企业、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农业财政节流主要从税收制度减免征收现状存在的问题。(1)中央财政政府从“索取型”向“扶持”农业转变现状。我国前期为实现工业发展而贯彻的“以农促工”,长期存在工农产品“剪刀差”的现状,以及国家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集中投入工业发展,使得工业得到农业财富的转移和国家外力的大量扶持羽翼不断丰满,农业本身资本的外流又得不到外部的补助发展相对缓慢,这导致工农业的差距不断拉大形成了工农业二元发展的现状。至目前我国在财政上已经由“索取型”向“多予型”转变,例如:2006年全面取消了"农业税",加大对农业、农村的转移支付,实行农业生产的直补(农民收入直补、农机具直补、购买良种直补、农民购买生产资料直补)提高农民收入、家电下乡等惠农财政投入。但是由于我国农业底子薄、农村基础设施差、农民人口众多,整个农业负担体系比较庞大。再加上财政扶持投入的总量不足、结构分配不合理比如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社会保障公共福利等投入远远达不到农业、农村和农民发展的需求,所以目前的农业财政投入还比较匮乏。同时,农业财政资金管理机制也存在许多不足。许多政府机构为了博取政绩,在财政预算上做好对农业投入的财政计划,但也不过是为了使财政预算最大化而获取上级的拨款,等实际拿到农业资金时却变更拨款用途,将其用于能够产生更加显著地政绩的产业上。(2)乡镇企业现行发展阶段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由于工农产品“剪刀差”和国家财政资源分配对工业、城市的倾斜或政策的导向,及农业自身的弱质特征,在这种内外因素作用下使得农业收益低于其他行业的收益,资金基本流入其他行业,即便是农业自身积累的资金也不例外。长期以来,农业自身积累的资金转化成自身发展的能量很少,大部分农业积累的资金都流入城市、工业或者其他产业,成为其他产业发展的原始资金积累,却没有很好地转化成自我发展的原始动力。农村在资金严重匮乏的情况下还要源源不断的向城市输送自我积累的资金。造成目前农业在自我发展的启动资金和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农村社会保障及福利上严重“贫血”。(3)现行税收制度存在的问题。自2006年以来,全国取消农业税以后,农业税相应减轻了一些,但是城乡税费的不平衡,农业承担的非税负担种类名目繁多,基层财政不足和县域经济不发达,乡镇管理部门利用相关条例巧设收取税费课目乱收费乱摊销,使农村、乡镇企业、农民承担的税费过多过杂过乱。中央地方利润和税费分配不公平现象的普遍存在,即中央获得大的利润和大的税收额,地方获取小的税额,甚至得不到税额还要为承担环境责任和社会责任而消耗经济效益,例如有部分国企占用农业农村资源,但是所缴纳税费和所得利润全部归中央,地方得不到应得的税费,如若还有环境破坏等损害最后还要由地方负责治理。

2.农业生产发展资金不足,管理不善,人才匮乏,生产技术水平低

农业经济规模较小,农村融资制度发展落后,使乡镇企业都面临资金不足的问题;科技水平落后,大部分的乡镇企业因为资金和技术欠缺等缘故在农机械设备的配置上总是不能和市场同步发展,而使用淘汰或者二手的设备;由于大部分的乡镇企业都是本土化的中小型家族式企业,在聘用上多是熟人亲戚为主,对员工的技能培训和鼓励奖励机制欠佳,在企业的管理和经营决策上也大多是经验为主,欠缺科学的管理体制和核心的竞争力;由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科技欠发达、网络建设不完善,专业的技术人才匮乏、信息的不对称和滞后,使得农业经济发展速度缓慢和农业经济规模扩大的后备力量不足。农业经济发展结构不平衡,农村第一产业比重过大,二三产业的发展严重"营养不良",多为初级产品出售,农产品深加工少附加值小,市场竞争力不足,经济效益低,又反过来制约农业经济规模和农业经济结构的发展;农业科学技术投入小,农业生产率低,大量化肥农药的使用使农村环境污染浪费严重和资源短缺,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薄弱也不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和扩张。

3.农业劳动力流动性差,素质低,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

在农业经济中农业劳动力是非常重要的因素,我国现行的户籍制度严重阻碍了农业劳动力流动转移,以及户籍制所牵连的社会保障制度和教育体制的不平衡严重影响了农业劳动力的自我发展,进一步制约了农业经济的发展。(1)二元户籍制度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日益显著。新中国成立以来建立的城乡二元的户籍分割管理制度主要是用来限制城乡之间人口盲目的流动和迁徙。随着工业的发展、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量增加,农业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规模扩大。赋予户籍制度背后的不公平利益分配和权利界定越来越明显,户籍承载着就业、教育、养老、住房、安置、人身事故损害赔偿、政治等各方面的权力和福利保障的不同,且不同发展区域的这些又有所不同。城市居民享有比较健全的公共设施服务、社会保障制度、社会福利和更多的就业机会、更高的工资收入、更好的教育条件,这种二元户籍制度将社会利益分配和社会资源配置大幅度向城市“非农业户口”团体倾斜,给农村和城市发展造成了深陷的横沟。同时,现行的“非农户口”和“农业户口”的管理体制还在继续给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带来严重的阻碍,农业户口享受不了的城市的社会福利和待遇,同时农民进城务工为城市创造财富时还需缴纳各种税费和忍受着各种不公平的机会和处境,大大增加了农民的向城市转移的成本。农民涌入城市为城市创造了巨大的财富,把自身的利益留在了城市,而享受到的却只能是农村匮乏的利益资源,这种"劫贫济富"制度使得城市越来越发达而农业、农村、农民越来越落后。户籍制度的不平衡分配不仅使农民难以进入城市,也阻碍社会高效的劳动力向农业、农村流入。(2)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发展落后。阻碍农业经济劳动力发展的另一因素是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农村的医疗设施差、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社会福利少、灾害预防机制比较窄。社会保险制度和种类多是针对城市居民设置,只有国家支持推广的一些项目中拥有专门针对农村的社会保险制度和品种层次开发的社保,与农村匹配的社会保障制度有待进一步深化。城乡社会保障制度未统一,农村社会保险随农民流动的迁徙能力差,农民所能享受的保险大部分只能在缴纳社保的所在区域,农民所缴纳的社会保险程序繁琐、农民不定期的外出务工不能及时缴纳社会保障费用和相关手续办理,影响农民参保效率。最低生活社会保险水平低,农民收入水平不高且收入不稳定,因此靠农民自身投资难以维持社会保险保障资金的投入;农村乡镇府财政收入少,政府财政扶持力度小;乡镇企业规模小,未形成农业产业化经营,经济效益低,集体补助少;导致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先天不足后天畸形”。(3)农业劳动力素质低、农村教育资源匮乏。农村教育基础薄弱,九年义务教育起步晚,师资力量不足,教育资源贫乏,辍学率高。在农村的人群大部分都只是小学初中文化水平,原因是在城市和农村大部分人对农业、农村和农民都带有歧视性的偏差认识,即使是农民本身也不例外,农民也期盼能甩掉农业、农村的符号和农民身份,如果自己摆脱不了也希望自己的后代可以脱离农业、农村、农民。所以许多农村培养出来的人才几乎不会再回到农村,在农村对于教育的普遍观点是"跳农门"而不是回馈农业、农村、农民的途径。农村优秀人才流入城市不愿返回农村,城市的人才也不远转向农村发展,导致留守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不高和就业能力较差。农民电脑技能水平低、经营管理知识和经验不足、职业技能潜力有待挖掘等,使得农民向城市转移时没有就业优势,在农业上也是粗放型的劳动力供给,农业劳动力素质与农业经济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拟合度数值较低。

4.现行的农业经济市场中农产品的发展现状

我国农业现行的发展模式是科技含量低、耗能高、污染大、高碳排放。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一系列不安全食品事件的曝光,国内外对食品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对农产品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多,兴起了有机食品、健康食品、养生食品等多元化的食品结构需求,要求农业市场经济对农产品生产、农产品加工、农产品结构做出相应的调整。国际上近几年有大力呼吁征收碳关税声音,即对高碳排放的产品包括农产品征收的关税来制约碳排放量。该政策对我国农产品对外出口将会带来很大的制约,减少农业收入、削弱农村经济。虽然这一举措还未实施,但可以预测将来的农产品是向绿色有机低碳发展。

二、实现城乡统筹中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对策

1.扩大外部扶持资金转入,建立有利于乡镇企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农业财政

(1)中央财政支持继续扩大,实现真正的惠农财政。调整国家财政支农分配结构,加大国家收入分配对农业财政转移的支付力度,扩大公共财政囊括农业农村的范围,把国家重要基础建设重心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转移,使其真正向农业和农村倾斜。加快一体化的公共财政制度建设、加强支农资金的监管体制,提高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率,改变对乡镇府单一的政绩考核机制,防止乡政府"挂羊头卖狗"的变更拨款用途。坚决纠正和防止对乡镇企业及经济管理活动中的不当管理。建立含有生态效益、绿色GDP等多元的政绩考核机制。不得以弥补收支失衡向金融机构或者乡镇企业申请贷款或垫支,不铺张浪费兴建形象工程。加强农业财源建设,根据地方经济现状和产业结构,以地方特色的农业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私营企业,鼓励扩大发展和龙头企业形成,积极向高效农业、现代化农业、产业化农业发展。(2)加快农业资金建设,促进农业企业产业升级。突破农业金融抑制制度,优化金融资源在农业的配置。随着农业现代化、产业化的发展以及农村巨大的潜在消费力,呼吁农业融资制度的改革。建立有利于农业金融制度发展、农村资金市场流通的财政环境,例如:利用银行贷款利率调整市场资金转向农业投资建设领域。鼓励民间资本的流入,对于民间资本的进入提供相应的优惠政策或者奖励的财政政策等。开发针对农业类型的贷款品种和贷款方式,打开农民的土地使用权、房产等抵押的权利,提高农民贷款的能力,建立农户的联保贷款业务,增强农民信贷的信誉,提升乡镇企业及农户获得金融服务的质量,为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获取更多的资金。(3)建立公平合理的税费制。规范农村相关税费的征收管理,协调城乡税收公平,因地制宜的建立惠农税制,改善中央和地方的利益和税费分配上公平,对地方和乡镇的税收上尽量向扶持农业靠拢,中央对地方乡镇税收上适当减免,减轻基层负担,使地方乡镇留有资金,不至于为了维持地方乡镇财政乱摊派税费用。为防止片面强调发展农业经济而忽略环境和生态效益,我们已经因为发展工业而对环境和生态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失,前车之鉴应谨记历史的教训,对农业经济征收环境税(针对环境污染、破坏环境的行为或产品征收的专门税种),引导农业经济向专业化、现代化、产业化、高效益型发展。

2.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加大科学技术对农业的投入,积极向农业现代化、农业产业化和高效农业转变

积极扶持乡镇企业的发展,促进资金和信息在农业市场的流通,为乡镇企业的扩大创造有力的资金环境和政策技术环境。加快建立乡镇企业的信用贷款制度,建设专门针对乡镇企业贷款的抵押、融资渠道。培养乡镇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引进科学管理机制和现代企业的人才聘用制度。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技水平,完善农村网络信息服务系统,加强对员工的专业技能培训,提高员工的专业素质。根据农村本土特色发展优势产业,深化产业加工,形成有助于农业经济规模扩张的产业链和产业群。积极把二三产业与农业经济结合,把工业先进技术运用到农机具设备的改进,把第三产业的与农业经济融合创造农业生态旅游服务等,使农业经济及时调整以满足市场需求的变化。加深对产品的开发等级,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品质,以满足市场的不同需求。在加快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的同时,要发挥乡镇龙头企业主导作用,促进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生产加工模式的进程。同时,应注意建立生态友好型的农村经济,关注将科技应用于农业的创新,提高对资源和资金的利用率,走可持续的节约型的农业经济发展道路。

3.提高农业劳动力流动的水平,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加强农业劳动力培训

(1)改革户籍制度、提高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我国农业人口庞大,地域差异明显,把二元户籍制度直接向一元户籍制度转变,首先城市的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机制等承担不起这么庞大的人口压力;其次放开户籍制度对人口流动的限制,没有相匹配的制度管理容易造成城市的混乱和社会局势波动,反倒不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所以在户籍制度的改革上切忌"一刀切"和强制性的户籍制度变迁,应该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仿效"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由点到面,先试点再因地制宜的推行,由基层城镇和小城市开始实施推广至大中型城市。同时也要防止只是形式意义上的改变了户籍制而没有改变户籍制下的不平衡的利益分配。降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成本,建立和完善城乡劳动力的流动的管理机制、配套设施建设,规范相关税费的收取,创造公平的聘用机制和就业环境。(2)完善农村基础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农民的社会保障水平。公共财政上加大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投入建设,提高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根据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增加调整财政补贴标准和缴费档次。深化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设计和种类开发,使农村社会保险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民各自的承受能力及需求相适应。积极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迁徙能力,各级地方政府做好不同区域的社会保障制度的衔接,建立全国社保制度的联网信息系统,简化社会保障制度的程序,建立合理的弹性的缴纳方式,提高农民的参保积极性。同时,还要处理好新旧社会保障制度的程序,防止新旧社会保障制度重叠,提高社会保障制度的效率。加强病虫害等灾害预防体系的建设,增强农民防疫各种风险的能力,提升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加快乡镇企业的发展,转变集体补助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形式,将乡镇企业所缴纳的营业税的按一定比例用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3)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建设和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加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管理的建设,在财政和资源分配上加大投入,根据劳动力市场变化,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和职业技能,设立农民职业技术培训学校,学校可以兼备提供职业培训和岗位实习的功能,提升农民职业技能同时增加农民实习就业的机会,为农民再就业创造公平的平台。在对农民进行职业培训的时候要根据市场发展和技术变化对农民不定期的技能更新培训。在提高农村人口素质的同时应该转变农村对教育的观点和人们对农业、农村、农民的认识。

4.把握农业经济市场发展方向,建设绿色、可持续、高品质的农业

应加快提高农产品生产技术和科技创新,降低农业生产污染,提高农业生产的资源利用率,增强农产品竞争力;深化农产品加工技术革新,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品种层次分类;优化农产品结构,使农产品向多元化发展满足市场不同群体的消费需求,向高端农产品发展,扩大农产品出口市场。农业企业应该挖掘农业市场经济的投资商机,抓住农产品生产、加工、消费环节的关联性,扩大农业企业的发展规模和营运范围。建立健全农产品品质安全认证体系,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工作,规范农业经济市场质量安全管理。

三、结语

统筹城乡中农业经济发展切忌急功近利,还应该统筹人与自然的发展,要尊重农村及农民的一些本土知识和信仰,这些口授相传的民间传统文化对于保护自然和建设生态型农业经济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们能在长期的人类发展和生产技术变革中保存下来,足以说明这些本土知识的实用价值。这些经过实践检验的本土知识应该被好好的利用到农业经济发展建设中,劳动人民的智慧是最伟大而朴实的,它们不光彩夺目却弥足珍贵,值得我们传承和发扬。

本文作者:杨雪芬盖志毅工作单位:内蒙古农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