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设施农业发展状况与策略

时间:2022-06-13 03:13:00

导语:分析设施农业发展状况与策略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分析设施农业发展状况与策略

福建省地处我国东南部,东与台湾岛隔海相望,为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但每年的夏季台风来临常常给农业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设施农业作为现代农业的一种,通过农业科技手段的利用,设施农业生长环境的人工控制,使生产资源等各要素得到优化配置及高效利用,摆脱了不利的自然环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从而大幅度提高土地利用率、资源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产品商品率,对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加速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实现农业的高效、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鉴于此,2011年本课题组组织有关专家到福建省主要县市进行调查,认真地总结了福建省设施农业发展现状主要做法,分析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存在问题,提出了发展福建省设施农业的对策。

1福建省设施农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福建省设施农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设施规模逐渐增大,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整体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从上世纪80年代起,福建省相继引进和发展了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大中小塑料温棚栽培技术、遮阳网和防虫网覆盖栽培技术、无土栽培等技术,并广泛应用于蔬菜、瓜果、食用菌及花卉的生产中;到上世纪90年代,福建省塑料薄膜棚、塑料薄膜大棚、连栋温室等农业设施得到了相继发展并进行推广应用;据不完全统计,到2006年底全省设施园艺种植面积共37333.33万m2。其中遮阳棚、小拱棚面积30793.33万m2,大棚面积6266.67万m2,现代化连栋温室面积达220万m2。设施养殖场已有两万多个,其中封闭式养殖场200个,面积约15.6万m2;窗式养殖场约5000个,面积约95万m2;开敞式养殖场约1.5万多个,面积1300多万m2。其中仅2006年度福建省设施园艺面积就发展了20302.47万m2[1]。2010年福州市农业局调查,福州市设施农业面积1214.47万m2,比2009年的791.27万m2增加65%,其中钢架大棚577.93万m2,占91.2%;标准竹木大棚55.67万m2,占8.8%。福州市钢架大棚亩均效益达到7000元以上,竹木大棚亩均效益可达5000元,分别是露地栽培的6倍和4倍,设施农业效益明显[2]。以福建省大棚蔬菜种植龙头企业———福清绿叶公司为例,2008年这家公司设施栽培平均产量为150t/hm2,纯收益高达15万元/hm2。2012年福建省农业工作会议报告指出,2011年福建省新建各种设施农业大棚1400万m2,带动新建各类设施农业大棚10826.667万m2,补贴新购置农业机械19.46万台(套),安装节水灌溉微滴灌设备2400万m2,受益农户达10.09万户,带动农民投资7.5亿元。在果树设施栽培上,福建省也得到较大的发展。截止到2011年9月份,福建省果树设施栽培总面积为3627.13万m2,其中主要为葡萄和草莓,分别为776.33和850.8万m2,果树设施栽培,提升果树生产现代化水平,同时也增强果树周年生产与均衡供应能力。福建省设施农业经营模式主要以农户分散经营为主,少数集中规模经营。全省分户经营的设施栽培农户中,80%以上均在自己承包土地上建设农业设施,自主经营,通过农户-经纪人(或外地客商)-市场(或公司)的市场链进行销售。国有农业企业(如蔬菜公司)以及招商引资建设的农业企业建设的现代设施农业,科技含量较高,资金投入量大,采用先进的经营管理方式,已建立基地-工厂加工-市场(出口)的模式经营。

2福建省设施农业主要做法

2.1积极协调,促进土地流转

土地是影响设施农业的一个重要因素。福建省各地本着“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通过各种方式积极引导土地使用权流转,促进设施农业规模发展。福清市通过村委牵头,或成立镇村中介,或网上信息等方式组织流转;长乐市通过每亩耕地年租金600元、流转服务费100元的办法,积极引导农村耕地合理有序流转[3];永泰县发挥村两委作用,积极帮助设施农户做好流转土地协调工作,解决相关矛盾和问题,促进设施农业发展。

2.2财政支持,利于设施建设

福建省在设施农业生产用水、用电、机耕道路、设施装备等设施建设给予财政支持。2009年该省增加了喷、滴灌设备的补贴;在中央追加补贴资金下达后的补充目录中也将标准配置的设施钢架大棚列入补贴,每平方米补贴7.8元,每公顷大概补贴75000元。将乐2011年新建农业设施连片面积10000m2以上,每亩县补贴1500~10000元;食用菌工厂化栽培冷库菇房起补室内占地面积应达1000m2以上,库房高度4m以上的,县财政每平方米库房补贴标准为30元;微灌设备起补面积连片达33333m2以上,县财政每666.67m2补贴标准为150~200元。同时整合有关农业项目资金,投入500万元(除购机补贴、县财政补助等)完善配套设施农业生产基地的路、沟、渠等基础设施建设。2010年,福清市财政从支农资金中安排500万元,重点补助连片2000m2以上钢架大棚的农业企业或种植大户,以鼓励蔬果大棚连片规模发展;长乐市政府拟对蔬果大棚按福州市级补助标准1∶0.5进行配套补助;连江县拟对钢架大棚按1∶1进行配套补助。

2.3开展培训,促进农技服务

为了提高农户的生产技术水平,福建省一些科研单位、政府等定期举办各类实用技术培训班,推广集约化育苗、大棚反季节栽培、遥控微喷灌和膜下滴灌、绿色病虫防控、水肥一体化、全程机械耕作等设施栽培技术。2010年福建省农科院通过省应急视频会商指挥等系统开展全省性主会场远程培训10期,讲授41个课程,140多位专家通过远程视频现场解答240多个问题,各地开设分会场9255场次,共培训农民85.9万人次,为农民提供良好的技术培训平台。还有,地方政府也积极开展培训,以将乐县为例,2010年以来,全县举办各类实用技术培训班15期,受训1080人次,大多种植农户掌握了生产技术,有效地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福清市通过969155热线开展农业科技下乡30多场次,培训3200多人次。永泰县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组织农技人员组成百人技术指导员队伍,通过日常性的入户指导,把先进生产技术传递到设施农业基地。

3福建省设施农业存在问题

3.1地区发展不平衡

福建省各地设施农业发展不均衡。一些经济实力较强的地区,政府重视设施农业发展,财政支持强度大,并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促进当地设施农业稳健发展,成为农业经济新增长点,从而形成良性循环。但也有部分县市对设施农业重视程度不高,设施农业发展阻力重重,资金短缺,设施过于简易,零星经营,无特色优势产品,竞争力不足。发展的不平衡影响了福建省设施农业的整体提升,不利于福建省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3.2资金投入仍显不足

设施农业已向高水平、高投入、高产出方向发展,虽然财政支出逐年增加,但目前仍存在投入不足的问题。福建省设施农业发展的投入基本上由企业和农户自筹,在闽南地区有不少设施农业设施是由台商投资建成的,各地建立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或一些龙头企业中也有少量的政府投入,但所占比例不高。设施农业科研投入也存在资金不足问题。农业科研是提升设施农业产品竞争力的技术支撑。科研工作的进行需要科研经费的支持,近年来福建省对农业科研的支持力度有所加强,但整体看来,政府对科研开展、科研工作的环境创造还需要进一步的资金投入。

3.3机械化程度不高

设施农业应是高效农业,体现的是高效率高效益,因此每一个设施农业园都应尽可能运用自动化、机械化技术措施。但福建省用于设施农业的装备还比较少,自动控温、喷(滴)灌设备、药物喷施设备主要应用在农业企业的连栋温室中,而农户建造的小拱棚、竹木大棚等农业机械的使用几乎为空白。目前福建省设施栽培机械化程度和机械化作业水平不高,生产过程中的土壤耕作、施肥、灌溉等绝大部分作为均为人工进行,生产效率低。造成机械化程度不高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资金投入不足。设施农业是高投入高产出的产业,资金困难导致农户购买设施农业机械的能力相对不足;二是机械操作问题。农户机械操作技术掌握不足,或机械生产企业售后服务缺少,让农户在购机前心存担忧或存在使用障碍[4]。

3.4标准化、产业化水平低

农产品的生产标准化有利于增质提效,但目前福建省设施农业标准化生产水平还不高,许多生产管理还是以经验为指导,产品品质参差不齐。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农产品生产标准有待完善;二是生产标准化宣传及推广力度不足。设施农业标准化包括农产品生产标准化、设施农业设备的建设标准与价格标准等。目前,农产品生产缺乏统一标准,一些无公害的生产标准存在一定瑕疵,例如标准繁琐,增加了农民劳动量,或是制定的标准技术含量低,或是针对性不强,无法明确适用于何种设施与品种,由此导致了这些标准难以被农户接受并应用,从而阻碍了标准化生产的推广与提升。同时,全国尚没有一个设施农业设备的建设标准和价格标准,让农户对购买这些设施心存担忧。仅靠建立并完善农产品生产标准还不足以推动标准化生产的进行,加强宣传及推广力度才能让标准化生产真正落到实处。设施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依靠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将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实现一体化经营的农业。福建省设施农业的投入基本上是靠农民个人或企业自行投入,表现为生产基地规模小,设备落后,零星分散,拳头产品少,产业链短,品牌不强,辐射带动能力差,产业化水平低。

3.5机制不健全、体系不完善

设施农业要又快又好地发展需要健全的机制作为保障,包括经营机制、土地流转机制、资金投入机制、目标考核机制、农业保险机制等。在土地流转机制、资金投入机制等方面福建省已初有建立,但尚不健全。部分地区存在市场定位不清,生产与市场对接错位,设施农业企业融资难,农资市场管理存在漏洞等问题。市场销售体系以及设施农业信息体系建设的滞后使得农户生产与销售脱节,产品流通环节受到影响,不利于农户效益的提高。目前信息体系的不完善体现在信息总量少,针对性不强,实用性差,缺乏市场分析预测、新技术、新品种信息,准确性与代表性不高,从而导致农户生产具有一定的盲目性,抗风险能力减弱。

3.6设施农业研发技术落后、管理人才匮乏

设施农业人才要求是比较高的,不但要知道农业栽培管理的知识,还要精通环境工程、机械方面的知识。但目前福建设施农业从业人员多数毕业于农科或工科,生产经营方式以个体农户为主,没有或很少接受设施新技术的专门培训,缺乏适合设施农业生产和经营复合型人才。福建省现代化农业设施生产基地中能够独立操作的技术人才不多,仅数百人,远远不能适应这一产业的迅速发展,客观上也造成了资源的巨大浪费,导致设施农业经营管理效益不高,制约了福建省设施农业的发展。经常发现一些城市,领导为了业绩或者检查,建设了高规格、高科技含量的实施农业,等检查或验收过后,不懂的管理使用,就栽种一些科技含量很低、效益很差的作物,有些设施大棚甚至杂草丛生,造成极大的损失和浪费。

4发展福建省设施农业的对策

4.1发展符合福建省实际情况的现代设施农业体系

国外与其他农业发达的省份的现代设施农业各有特点,表现为科技含量高、智能化程度高、管理得当。因此,福建省要提高设施农业水平,应加以借鉴,结合福建省实际情况有选择性地引进其先进的理念、技术等。福建省是农业不发达地区,且海洋性季风气候明显,每年有多次台风天气出现,年降雨量大,丘陵山地较多,平地较少,地形变化较复杂,有些区域交通不方便,各地设施农业生产条件参差不齐。鉴于福建的地域特点,在设施农业发展中,作物种类和设施类型的选择、设施结构等方面应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创建适宜的生产模式。例如设施作物种类可更多地选择热带、亚热带特色园艺植物;设施类型则注重地膜覆盖、避雨设施等小型设施、简易设施,以降低成本;大棚、温室的结构设计应充分考虑设施的抗风能力与排水能力。因此,福建省各级政府在规划设施农业的发展过程中要有计划性、目的性,不能盲目照搬某一国家或省份的模式,而应从战略的高度去认识设施农业,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找出适宜本地的,先进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的设施农业类型,形成适合福建省区域特色的设施农业发展体系。

4.2制定优惠政策,加大政府财政支持力度

发展设施农业,一次性投资大,福建省政府应该推出减化农业贷款手续等一系列相关优惠政策,通过建设高新技术项目来促进带动福建省设施农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并以此激励农户、企业等行为主体参与到设施农业的建设中。在贯彻国家制定的土地政策基础上,允许农民按照依法、有偿、自愿的土地原则,进行土地的转让、互换、转包等,通过让土地自由的流转实现资源要素的充分流动,促使设施农业集中种植,实现规模经营。同时,加大对设施农业的扶持力度,建立设施农业建设项目申报、实施、管理、监督的工作机制,制定切实可行的利益保障措施和投入补贴政策,加大对设施大棚建造以及设施设备购置等的财政补贴力度。

4.3大力提高设施农业生产者素质

先进的设施和技术只有由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人来操作,才能使设施和技术的先进性得以发挥,巨大的增产潜力得以充分体现。福建省在设施农业的技术开发、管理等方面极度缺乏高素质的人才,有些关键技术的开发管理与其他省份水平存在较大差距。为了使福建省的设施农业尽快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使其持续、健康的发展,必须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大力培养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技术、研发、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专门人才,大力普及设施农业的科学知识,迅速提高农业设施生产者的素质。政府要依托科研单位,采取集中培训、分户指导、田头示范、远程视频培训等多种形式,加大对农民,特别是设施农业龙头企业与生产大户的培训力度,提高实际操作技能,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通过示范带动周边农户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各级政府从支农资金中按一定比例划拨专项经费,专门用于设施农业机械化培训,切实解决好设施农业机械化发展中的技术服务问题。同时,政府要定期组织设施农业龙头企业与种植大户去先进发达地区参观考察等,帮助其开拓视野,学习先进科学技术,提高综合素质,从而更好地发挥设施农业的巨大优势与作用,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4.4打造品牌,提高设施农业的示范作用

设施农业一定要结合品牌战略才能取得更高的效益,不管是借牌子还是树牌子,一定要进行品牌化经营,发展品牌农产品[5],有利于拓宽销路,改变供求格局,提升产品价格。在特色农产品的优势产区发展园艺设施栽培、食用菌工厂化栽培、山地竹林设施栽培、畜禽规模设施养殖和水产设施养殖,打造设施农产品品牌,建设一批设施农业示范基地。在福建省每个县建设2~3个设施农业示范区,发挥良好的示范、辐射、带动作用,全面提高设施农业基地生产水平和生产效益。设施农业示范区通过新品种以及精准施肥、精准施药、精确作业、精细管理等新技术手段和农艺措施,不断发挥优良品种、高新技术的引导作用。示范园区集科研、推广、培训等功能为一体,成为全省重要的设施农业试验、示范基地;通过典型宣传、专题报道等多种方式,发挥设施农业园的示范作用,极大调动农民发展设施农业的积极性。

4.5建立设施农业技术创新体系

没有科技含量或科技含量低的设施农业,将无法确保设施农业得到有效的发展,其经济效益也是相当有限的。只有以科技创新为依托,才能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竞争力优势、经济效益优势,从而使设施农业能走上一条快速、持续发展的道路。政府通过增加科研经费或财政奖励吸引优秀人才从事设施农业相关科研研究,并激励其提高科研转化率的方式,促进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从而为设施农业的发展奠定科技基础。因此,必须加大科研开发力度,切实解决设施农业生产中的关键技术难题,重视设施农业相关生物技术的协作攻关,积极开展设施农业配套技术的开发研究,因地制宜地研制和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设施农业设备,建立设施农业技术创新体系。

4.6建立健全设施农业增收的长效机制

设施农业要健康稳定发展,就要建立健全的机制,包括保险机制、安全监管机制、市场机制等。(1)健全保险机制设施农业生产受农产品生长周期影响,对市场反应表现迟缓,再加上农产品不耐贮运的特点,导致设施农业生产风险高于其它产业,故应完善相关保险机制,尽可能地扩大参保农产品的品种范围,完善融资担保机制,如组建相关的担保公司或引进期货机制,增强农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2)健全农产品生产安全监管机制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高度关注,目前设施农产品的农残超标问题仍时有发生,究其原因就在于零星分散的生产模式不利于产品质量的有效监督,农产品生产安全的监管机制不完善。为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政府应落实农产品生产质量安全工作责任,建立健全农产品生产安全监管机制。对投入生产的农药、肥料等农资产品进行监督管理,出台高毒高残留农药全面禁止或限制销售与使用的具体规定,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以及质量追溯体系,真正做到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3)建立健全市场机制在建立和发展市场经济中,我国的农业逐渐地纳入市场经济的轨道,市场机制、经营机制的建立健全应建立在适应市场经济规律的基础之上。可通过建立公平合理的利益联接机制,让企业与农民形成利益共同体,以农民为企业提供农产品原料,企业为农户提供农产品加工、销售及其他社会化服务或是农民以资金、土地、设备、技术等生产要素入股的方式实现一体化[6],从而提高生产效益,增农民收入,促进设施农业产业化经营。建立设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多元化资本支持体系,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工商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采取多种方式投资设施农业。目前,促进设施农业增收的机制还处于持续探索阶段,各项机制的健全还有待于结合当地的具体情况提出创新的思路。

5结语

设施农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促进设施农业的发展需要多方面、多角度的努力。通过政府重视,财政支持,引导推广先进适用的设施农业新技术,拓展农民的信息来源渠道,构建销售网络,提高机械化水平,建立健全各项机制,完善服务体系等措施,形成一种良性发展态势,从而促进设施农业的健康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