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安全与农业结构整理
时间:2022-05-13 08:26:00
导语:粮食安全与农业结构整理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一、粮食安全面临需求刚性增长、增产瓶颈制约和国际贸易劣势的挑战
1.粮食安全是经济安全问题。没有一个国家不对本国的经济进行监督管理,防止发生经济安全问题。经济越是开放,就越要加强经济安全监督管理。从宏观经济管理的条件和能力看,我国经受着全球经济危机的考验;从短期看,粮食经济安全面临的风险越来越大;从长期看,我国粮食经济安全存在不少隐患,消除这些隐患需要长时间的艰苦努力。
2.农业结构调整是经济发展的内涵和动力。结构优化和升级是经济发展的长期任务,包括农村结构调整、城乡结构调整、区域结构调整、所有制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产品结构调整、规模经济和集中化等,核心是结构优化和升级。农业结构调整是一项战略性的系统工程,其目标是协调农产品的供需关系,促进农业的持续发展,使农产品的供给和需求在总量上力争基本平衡,使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在变化上保持协调。
3.粮食安全是一个包括“国家粮食安全”、“家庭粮食安全”、“营养安全”三个层次的完整概念,这三个层次既紧密相连,又呈递次发展。家庭粮食安全是一国粮食安全的基础,是粮食安全的基本目标。营养安全是粮食安全的最高层次,是一国粮食安全的最高追求目标。国家粮食安全是家庭粮食安全、个人营养安全的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居于至高无上的地位。根据我国国情必须从国家粮食安全概念出发,把握粮食安全。
4.现代粮食安全的概念包含数量安全、质量安全和生态安全三层。在保障充足的食物供给和分配数量的同时,还要求营养全面、结构合理、卫生健康,食物的生产和获取要建立在保护生态环境和资源可持续性利用的基础上。
5.衡量一个国家粮食安全与否,主要以粮食库存安全系数为主,在此基础上还应考虑粮食产量波动系数、粮食外贸依存系数、贫困人口的温饱状况等项指标。不低于95%的粮食自给率;不低18%的粮食储备率;年人均占有量不低于400公斤;基本农田面积不低于16亿亩;粮食播种面积不低于16.5亿亩;满足和保障低收入者的基本食物需求。满足这些条件,我国才能显著提高粮食安全水平。
二、稳定粮食安全,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途径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加剧,农业发展的目标、条件与环境也发生了根本变化。农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已从过去的资源约束为主转向以需求和资源双重约束为主。农产品供求的主要矛盾从供给总量不足的数量问题转变为供求之间因品种和品质不适宜而形成的结构问题和“农民增产不增收”问题。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是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和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
1.有效配置农业资源。农业结构调整的实质是合理、有效地配置有限的土地、资本和劳动力等农业资源,使之发挥出更好的效果,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进一步完善现行的合同定购制度,使合同定购数量与价格的确定能切实起到保护农民利益的作用。通过资源整合开辟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的新思路,培育具有地域特色的农产品产业链条,提高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逐步加快农业资本积累的步伐,逐步改善农业生产方式,实现农业生产成本中固定成本的增长。国家统一制定农产品分级标准,实行优质优价政策,促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发展。
2.调整产品品种结构。加大农业科研投入,提高农产品品质质量和单位面积产量。通过产品差异占据市场,避开通过激烈的价格竞争争夺市场。从过去的追求数量为主的“增产”战略转向以追求质量和效益为主的“增收”战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科学技术提高农产品单位面积产量是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
3.调整产业层次的结构。根据自然资源、市场情况和相关产业发展,调整种植业、畜牧养殖业、林业、水产养殖业的产业构成,扩大市场需求大的产业的生粮食安全与农业结构调整产规模,缩小市场需求萎缩的产业的生产,使各产业间相互协调、联动发展,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地区产业升级,提高地区整体经济发展水平。
4.调整产品层次的结构。产品结构的调整要考虑资源、市场和相关产业的协调发展,避免单一因素造成市场风险。在产品品质多样化、优质化的同时进一步实现农产品的专用化,增强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5.跳出“三农”抓“三农”,农业结构调整才会有质的突破。农业产业化就是产品、加工、销售、商品一条龙。实现分户经营的小生产向社会化的大生产并轨,在农民与市场之间架起桥梁,引导农民走向市场,进入市场的经营机制,连接生产与市场、市场与消费,在吃饱吃好吃出健康中,稳步推进农业产业化,从根本上将剪刀差尽量减小。一是横向联合,二是纵向联合。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产业化,农村的根本出路在于城镇化,农民的根本出路在于非农化。
6.农业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示范。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围绕抓龙头、建基地的思路,调整发展战略和发展模式,强化服务功能,创新工作机制,拓宽投融资渠道,扶持壮大农产品企业,走“公司+农户+市场”的模式,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增强产业化经营对农民增收的带动作用。
7.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形式。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一支重要推动力量,帮助广大会员有效规避市场风险,在市场销售上,做到统一安排、统一价格、统一销售,促使规范运转。
8.专业化,是农业结构调整的基础。按照不同区域的自然条件、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打破行政区划界限,跨区域制定布局规划,整村整乡推进专业化生产,大力发展一乡一业、多村一品的特色产业,加快培育特色鲜明、类型多样、竞争力强的专业村和专业乡镇,形成集中连片、联合发展的专业化生产格局,促进优势产业向优势产区集中。9.标准化,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保障。运用“统一、简化、协调、选优”原则,通过制定和实施标准,把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纳入标准生产和标准管理的轨道,提高特色优势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实现“示范一批、带动一批,帮扶几户、带动多数”的局面,使新品种、新技术走向田间。10.科技,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依托。建立健全农业标准化服务体系,重视农产品的名牌战略,搞好品牌效应。推进农业标准化、信息网络化建设,促成名优产品+龙头企业+农户以及标准化+协会+农户等多种生产经营模式,发挥龙头企业的资金优势和协会的技术优势和指导带头作用。健全农民职业教育培训体系,搭建农民受教育培训的社会化服务平台。
三、建立起有效的粮食安全风险防范机制
1.粮食安全风险防范监测指标和实施手段。风险防范机制以最小限度的效率损失为前提。建立风险防范机制,追求的是一定安全水平下的最小效率损失或一定效率损失下的最大安全水平。风险防范机制采用经济或法律手段,尽量减少行政干预。粮食贸易中的风险防范是粮食安全体系中的一个环节,其作用的大小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安全体系各个环节的协同作用。风险防范机制应尽可能与国际多边协议相一致。注重控制影响粮食供给和进口能力的因素。将贸易依存度作为监测和控制指标,将使风险防范机制滑向单纯对粮食进出口规模的行政干预。
2.根据我国粮食安全的国际环境和农业的基本情况,为预防或减轻国际政治关系恶化对我国粮食安全构成的威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监控。一是将粮食贸易依存度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二是严格控制耕地面积的非农业占用;三是充分利用国际双边和多边协议,努力建立长期稳定的粮食进出口关系;四是分散粮食进口的政治风险,与若干出口国同时建立粮食贸易伙伴关系;五是对进口粮食所需外汇用量进行监控。
3.进行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为粮食安全创造条件。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基本目标是: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提高农业的素质和效益,促进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主要任务是: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优化农产品结构;加快发展农林畜牧业,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农产品转化增值;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发展外向型创汇农业,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
- 上一篇:市环保局创建生态市指导方案
- 下一篇:基础化学实验教学问题及策略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