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区农民增收进路分析探究论文

时间:2022-12-07 11:48:00

导语:粮食区农民增收进路分析探究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粮食区农民增收进路分析探究论文

【摘要】河南省正在积极打造信阳市为农村发展改革综合试验区。在信阳市从事粮食生产的农民种粮多,收入低、生活穷。本文从提高粮食产量、产业化发展、搞活农产品流通、农产品深加工、开展劳务输出、建立稳定补偿机制六个方面探讨农民增加收入的途径。

【关键词】粮食核心产区;农民;增收途径

在国际金融危机对农业农村发展、农民持续增收产生负面影响的背景下,中央提出把保持农业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首要任务,进一步强化惠农政策,千方百计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千方百计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继续提供有力保障。

国家同意在河南打造粮食生产核心区。2008年,河南粮食总产量1070亿斤,占全国的粮食总产量的1/10,信阳粮食总产量是112亿斤,占河南省的粮食产量的1/10,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1%,所以说信阳也是我国的重要粮食核心产区之一。信阳市人口798.6万,其中农村人口596万人,占总人口的76.5%。农村人口中有20%的农户从事畜产品、水果、蔬菜、花卉,他们大体可以实现充分就业,可以获得较高的年工资收入和投资收益。其余80%的农民从事粮食生产,人数多,来自农业的收入大约在3千元-6千元,农民单靠种粮,增收的空间很小,这些80%的农民给国家粮食生产、粮食安全所作的贡献很大,但农民种粮多、收入低、生活穷,收入增加缓慢。河南省委提出在信阳建立农村改革发展综合实验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市,就必须切实、持续提高农民收入。

那么,如何增加种粮农民的收入呢?

粮食是治国大计,农业稳则天下安。增加农民收入是粮食核心产区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在农民占大多数的信阳,要保证农民增收,提高生活水平,就必须千方百计让农民持续增收。只要国家核心粮食产区政府抓住“十一五”期间这个黄金时期,不断挖掘农业内部潜力,做活农业外部文章,就能保持持续增收。要做好农民增收工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把握:

一、打造国家粮食核心区新农村建设,提高粮食产量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基础

俗话说:家中有粮,心中不慌。提高粮食产量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基础。增加种粮产量一要靠提高种粮面积。目前信阳的耕地,虽然仅有800万亩,但大都是小地块。据测算,如果把小地块变成大地块,大概可增加15%左右的种粮面积-100万亩。二要靠增加资金投入。种粮农民的收入很低,当然没有很多资金投入,但是政府要在良种、化肥、灌溉、除草剂、小型农业机械技术方面保证粮食生产资金,涉及到农田水利建设,粮食生产建设的各类项目一定要整合到位,发挥最大效益。三要靠推广科学技术。通过农业技术进步来增加农民收入。要积极发展现代农业,稳定粮食增收,就必须在优质高效上做文章。推广优良品种,提高粮食品质。信阳市商城县开展“种三产四”超级稻推广试验,就是种三年的超级稻,可以生产出四个年份的粮食产量,利用技术优势开展杂交稻的种植,生产出高产、优质和生态的粮食,增加单产,进而从增加粮食产量上增加农民收入。

二、打造国家粮食核心产区新农村建设,产业化发展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先导

农民增收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问题。粮食核心产区耕地面积是有限的,如果农业发展仅仅停留在简单小批量的农户生产上,在有限的人均耕地上做文章,很难获得规模上的效应,农民的收入也难以持续增长。打造国家粮食核心产区新农村建设,增加农民收入,需实施农业产业化发展。

实施农业产业化应从三个方面同时下功夫:一是要走产业富农之路。信阳市水产茶产业、养殖业、林果业均有一定规模,但是基本特征是大而不强、大而不优、主要是没有真正形成产业化经营、市场化管理。潢川县利用水域广、饲料原产地等优势大力发展信阳鸭产业,“华英鸭”现在可以带动十万农民致富,如果屠宰能力达到5亿只,将可以带动50万农民致富。二是要走品牌强农之路。品牌是特色农业的象征,也是实施产业化的市场通行证。信阳毛尖,近三年从60多亩发展到100万亩,但茶叶产量占全国的百分之一点多,如果能发展到300万亩,将会带动200万农民致富。作为核心粮食产区的农民要依托当地的传统养殖业,主要是现有的粮食和饵料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养殖业,扩大养殖规模,不断拓宽增收空间。目前,信阳市在华英集团、三高集团、豫鸣公司,南湾水库水产公司等龙头企业带动下以“公司+农户”的运作模式,培育发展豫南黑猪,固始鸡、淮南麻鸭、固始白鹅、南湾鱼等地方良种,不断地农民的收入稳定增加。南湾水库利用水域资源优势,大力加强“南湾鱼”等绿色水产业,在“南湾鱼”品牌效应的带动下,南湾水库周边农民开展库汊综合养殖,年人均收入达到2万元以上,带动了信阳市渔业价值的提升和渔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三要走好流转之路。省委提出在信阳试办新农村特区,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允许农民以特色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形式的适度承包经营。通过这个机制,把农村土地变成合法有序流转。要搞好新农村建设,农民收入大幅增加,必须让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调整、整合,以提高土地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各地可以通过土地银行、土地专业合作化、土地交易市场、土地协会等不同形式,大胆探索,让土地真正成为农民的财富之母。固始县草庙乡金谷农科种粮合作社,入社土地20000亩,现在亩均收入是入社前的1.5倍,实践证明,产业化发展给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入增加。

三、打造国家粮食核心产区新农村建设,搞活农产品流通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环节

促进农民增收,必须引导农民走向市场,要使农副产品真正走向市场,种好养好是基础,卖上好价钱,农民真正赚到钱才是目的,农产品卖得好价钱的重要环节在于搞活市场流通。

现在有不少地方出现了农村专业协会、支农公司等,一头联结农户,一头联结市场和企业,在农产品销售中起桥梁和纽带作用。要把扶持和发展农业龙头企业作为拓宽工农一体化的关键环节来抓,使龙头企业得到较快发展,进而带动农民增收。据统计,到2005年年底,温州市销售额500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已发展到200多家,年销售额138.4亿元,利润10.4亿元,这些龙头企业联系种养基地83.6万亩,带动农户34.4万户,已形成粮食、畜牧、水产、水果、食用苗、蜂业、竹制品、名优茶等八大主导产业,发展农产品出口基地248万亩,创收达3亿美元。一方面农民通过公司、协会的服务,不仅可以有效地解决农产品“卖难”的问题,还可以获取更多的市场信息、科技支撑、更多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企业通过农户、协会等可以建立稳定的原料来源基地,推广特定新品种和新技术,提高产品质量,不断提高竞争力,形成农户与公司互利互惠、相互支持的局面,不断扩展农民群众增收的路子。通过“公司+农户”有效地提高了农业综合经营企业和农业自我发展的能力。这些模式均搞活了流通,为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实惠。

四、打造国家粮食核心产区新农村建设,拓展农产品深加工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方向

传统的小农经营模式,农业内部生产的各个环节被人为割裂开来,农产品主要已初级产品形成出现在市场上,工业增加值很少。农产品加工通过与工厂的有机对接,能有效地拉长产业链条,更加利于市场流通,这种结合体现了在农业内部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而在农业外部把一、二、三产业与城市市场结合,实现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的有机结合。同时,通过在产业链上的分工与合作,将农民与企业结合为利益共同体,共同抵御市场风险,实现双赢或多赢化。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国家粮食核心区农民要实现“小康”必须建立“田间到餐桌”的产业链;河南作为粮食主产区,粮食产量占全国的1/10,要带动农民增收就是要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大力发展食品加工业,提高农副产品附加值。郑州白象集团、思念食品公司、三全食品公司及漯河双汇食品公司已发展成为全国知名的食品加工企业,这类企业对推动河南省粮食、畜产品等农业和畜牧业转化,提高农产品销售率,降低农产品压库率,稳定农民增收起着非常巨大的作用。

五、打造国家粮食核心产区新农村建设,开展劳务输出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核心

国家核心粮食产区是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地区,也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开展劳务输出是增加农民收入是有益的补充。发展劳务经济可以从两个方面增加农民收入,一方面农民利用农闲时间务工获得高于农业部门的报酬和收入,从而提高了农民的整体收入。另一方面大量富余劳动力通过转移,使农村耕地资源人均大大增加,间接地增加农民收入。

近些年来,信阳市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把劳务输出当作一项支出产业来抓,政府采取一系列可行的政策措施,劳务输出迅速扩大成为一个产业,逐步形成了引导、培训、输出、维权、回归的环形产业链,探索了欠发达地区脱贫致富奔小康新路子。信阳市是以农业为主的人口大市,2005年全市外出务工人员212万人,全年劳务收入123亿元,出国务工9012人,年创汇4000多万美元。劳务经济使信阳市农民增加了收入,也加快了脱贫致富步伐。信阳劳务经济发展,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发展劳务经济,是促进农民增收,拓展脱贫致富的重要渠道。公务员之家

六、打造国家粮食核心产区新农村建设,建立稳定补偿机制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补充

据统计,2005年,我国人均GDP达到1700美元左右,标志着我国正处于由低收入水平向中等收入水平转型的过渡阶段。在这个阶段,由于人口增长较快,粮食需求逐步增加,由于农业科技水平相当低,农业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粮食供给还没有彻底解决。同时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已得到较快的发展,城市差距大,农业生产者中收入较低者和相对贫困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因此稳定地增加种粮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别,建立对种粮农民的补偿制度,并逐步提高补贴的规模和标准,保障农民收入,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一是要建立粮食生产基础设施投入机制。多年来,水利建设以大中型建设为主,忽视了农田小水利建设,形成了许多水利“死角”和“望天收田”,造成粮食产量低而不稳。当前,必须要加大对连接田间地头的小型农田水利等设施投入,进行新一轮的“农田改造工程”,以适应农机化、现代化农业的发展要求,提高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二是建立保护粮食核心产区和农民积极性的长效机制。重点建立对粮食核心区政策倾斜和利益补偿的长效机制,让农民种粮不吃亏,建立对种粮农民的收入补贴机制,让农民种粮划得来。合理提高粮食最低保护价收购标准,提高种粮比较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充分调动粮食核心区农民种粮积极性。

参考文献:

[1]王铁.浪击村潮.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

[2]信阳年鉴编委会.信阳年鉴.北京:新华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