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粗缩病防治

时间:2022-03-08 03:09:00

导语:玉米粗缩病防治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玉米粗缩病防治

1发病症状

玉米整个生育期都可感染发病,以苗期受害最重,5~6片叶即可显症。开始在心叶基部及中脉两侧产生透明的油浸状褪绿虚线条点,逐渐扩及整个叶片。病苗叶色浓绿,叶片僵直、宽短而厚,心叶不能正常展开,病株生长迟缓,矮化叶片背部叶脉上产生蜡白色隆起条纹,用手触摸有明显的粗糙感,节间粗短,顶叶簇生状如君子兰。叶背、叶鞘及苞叶的叶脉上具有粗细不一的蜡白色条状突起,有明显的粗糙感。九至十叶期,病株矮化现象更为明显,上部节间短缩粗肿,顶部叶片簇生,病株高度不到健株1/2,多数不能抽穗结实,个别雄穗虽能抽出,但分枝极少,没有花粉。果穗畸型,花丝极少,植株严重矮化,雄穗退化,雌穗畸形,严重时不能结实。

2发病因素

一是毒源量。第1代灰飞虱是玉米粗缩病的主要初侵染源,灰飞虱带毒率及其发生数量与玉米粗缩病发生轻重呈显著正相关。在生产中,田间、田埂杂草多,生产管理粗放的玉米田发生较重。二是播期。不同播期玉米的发病程度差异显著。播期决定了第1代灰飞虱成虫迁飞高峰期和玉米敏感期(玉米植株6叶前)的吻合程度,吻合期越长,病害越严重。本地区5月中旬播种的玉米,苗期与第1代灰飞虱成虫高峰期相吻合,病株率和发病程度明显高于其他类型,因此应推迟播期,避开灰飞虱迁飞高峰期。三是品种。不同品种的抗病性存在一定的差异。从近年来的调查情况看,郑单系列品种田间病株率平均为6%,发病率为10%左右,平均减产5%~10%;而掖单系列抗性很差,发病率为50%以上,减产达7成以上,因此在生产上应选择郑单系列等抗病品系。四是气候条件。气候是影响玉米粗缩病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秋冬季气温偏高,春季干旱的年份,灰飞虱越冬死亡率低,增大了灰飞虱的发生基数与带毒率,有利于玉米粗缩病的发生。五是耕作制度。由于不同茬口和播种方式会影响玉米的播期,间接地影响到玉米粗缩病发生的轻重。根据近年来的调查发现,耕作制度简单的发病轻,耕作制度相对复杂的发病较重。

3综合防治措施

3.1加强监测与预报

在病害常发地区有重点地定点、定期调查小麦、田间杂草和玉米的粗缩病病株率和严重度,同时调查灰飞虱发生密度和带毒率。在秋末和晚春及玉米播种前,根据灰飞虱越冬基数和带毒率、小麦和杂草的病株率,结合玉米种植模式,对玉米粗缩病发生趋势作出及时准确的预测预报,指导防治。

3.2选用抗病品种

尽管目前玉米生产中应用的主栽品种中缺少抗病性强的良种,但品种间感病程度仍存在一定差异。因此,要根据本地条件,选用抗性相对较好的品种,同时要注意合理布局,避免单一抗源品种的大面积种植。

3.3调整播期

根据玉米粗缩病的发生规律,在病害重发地区,应调整播期,使玉米对病害最为敏感的生育时期避开灰飞虱成虫盛发期,降低发病率。春播玉米应适当提早播种,一般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夏播玉米则在5月底至6月上旬。

3.4加强田间管理

结合定苗,拔除田间病株,集中深埋或烧毁,减少粗缩病侵染源。路边、田间杂草不仅是翌年农田杂草的种源基地,而且是玉米粗缩病传毒介体灰飞虱的越冬越夏寄主。对上茬作物残存的杂草,可先人工锄草后再喷药,除草效果可达95%左右。选择土壤处理的优点是苗期玉米不与杂草共生,降低灰飞虱的活动空间,不利于灰飞虱传毒。合理施肥、浇水,加强田间管理,促进玉米生长,缩短感病期,减少传毒机会,并增强玉米抗耐病能力。

3.5化学防治

一是药剂拌种。播种时,采用种量2%的种衣剂拌种,可有效防止灰飞虱的危害,同时有利于培养壮苗,提高玉米抗病力。播种后选用芽前土壤处理剂40%乙莠水胶悬剂8250~8625mL/hm2,对水450kg进行土壤封闭处理。二是喷药杀虫。玉米苗期出现粗缩病的地块,要及时拔除病株,并根据灰飞虱虫情预测情况及时用25%扑虱灵5000~5500倍液喷雾,在玉米五叶期左右,每隔5d喷1次,连喷2~3次,同时用40%病毒A500倍液或5.5%植病灵800倍液喷洒防治病毒病。对于个别苗前应用土壤处理除草剂效果差的地块,可在玉米行间定行喷灭生性除草剂20%克芜踪8250mL/hm2,对水450kg,要注意不要喷到玉米植株上。克芜踪对杂草具有速杀性,喷药后52h杂草能全部枯死,可减少灰飞虱的活动空间。田边地头可喷45%农达水剂,但在玉米行间尽量不用,以免对玉米造成药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