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粗缩病防治措施探究论文

时间:2022-11-10 04:21:00

导语:玉米粗缩病防治措施探究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玉米粗缩病防治措施探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玉米粗缩病;发生特点;防治措施

论文摘要玉米粗缩病是由灰飞虱传毒的一种病毒病害,玉米一旦感染粗缩病毒很难根治。防治上应加强玉米田间管理,增强植株长势,提高抗病能力;同时采取治虫控病,切断毒源传播,防止植株被感染。

玉米粗缩病是由灰飞虱带毒传播引起的一种病毒病,是目前威胁我市玉米生产最严重的病害。2004年以来,玉米粗缩病连年偏重发生,发病田块一般病株率5%~15%,其中半夏玉米(大蒜茬、大麦茬玉米)田大发生,病株率一般30%~60%,3成以上半夏玉米需毁田重新种植,对我市玉米生产构成较大威胁。

1发生规律及特点

玉米粗缩病毒在大麦、小麦和看麦娘、狗尾草等禾本科杂草上越冬,也可在传毒昆虫灰飞虱体内越冬,而灰飞虱主要在麦苗、杂草等根际越冬,第2年出土后,粗缩病毒随灰飞虱一起辗转传播危害。灰飞虱在带毒寄主上吸毒3h以上即可获毒,病毒在传毒昆虫灰飞虱体内经10d以上循回期即可传毒,病害潜伏期一般15~20d,若气温高则潜伏期缩短。玉米五叶期前易感病,十叶期后抗病性增强。玉米出苗至五叶期若与灰飞虱转移迁飞高峰期相遇,发病就重。由于我市半夏玉米5月中旬播种,易感病的苗期正好遇上灰飞虱大量自水稻秧田向外迁移高峰期,灰飞虱大量转移至玉米苗上为害,造成玉米苗染病严重。

2危害特征

玉米整个生育期都可感病,玉米苗4叶前易感病,5~6叶时显现病症,发病开始时在幼叶中脉两侧的细脉间出现透明的褪绿虚线小点,以后透明小点增多,逐渐在叶片背面沿叶脉形成蜡泪状突起(脉突)。病苗叶色浓绿,叶片僵直,宽短而厚。病苗生长迟缓,植株严重矮化,心叶不能正常展开。至9~10叶植株矮化明显,基部茎节常膨大,上部节间短缩、粗肿,顶部叶片簇生,病株为正常玉米株高的1/3~2/3,根系少而短。感病植株多数雌穗不能结实,雄穗不能抽出,个别雄穗虽能抽出,但分枝少,无花粉。果穗畸形,花丝少,多不结实。

3发生原因及影响因素

3.1气候

近几年秋冬季高温气候对灰飞虱发生有利。秋季气温偏高,灰飞虱为害时间增长,致使越冬寄主毒源增加;冬季气温较常年偏高,灰飞虱越冬死亡率低;夏季连阴多雨,利于灰飞虱越夏和田间毒源的积累。

3.2品种

玉米品种对粗缩病抗耐性差异较大。在我市目前种植品种中,如郑单958等感病相对较重,农大198、鲁单981、登海11号、苏玉9号等感病相对较轻。

3.3播期

玉米易感病时期与灰飞虱迁入盛期相吻合,是玉米粗缩病流行的重要因素。半夏玉米和麦田套种玉米与灰飞虱1代成、若虫盛发期相遇,毒源大量传播,造成半夏、麦套玉米发病重,而麦收后灭茬直播发病较轻。

3.4毒源

灰飞虱寄主广泛,在多数禾本科作物和杂草上寄生。玉米田边杂草是灰飞虱和粗缩病毒越冬、越夏的寄生场所,由于沟、渠、路边等公共地带杂草丛生严重,也成为病害流行的基本条件。

3.5虫源

灰飞虱发生量大,带毒率高。近几年1代灰飞虱连续大发生,特别是麦田1代灰飞虱残留虫量高,对当年灰飞虱发生量影响较大。高峰时玉米田150~225万头/hm2。经连续4年带毒率测定,带毒率20%~28%。灰飞虱发生量大、带毒率高是玉米粗缩病重发生关键因素。

4防治措施

4.1农业防治

(1)适当调整播期。尽量不种半夏玉米,或适当晚播,避开玉米感病的敏感期与灰飞虱高峰期相遇,有效减轻该病的发生。尽量缩短小麦和玉米的共生期,麦收后灭茬直播,避开5月下旬至6月上旬1代灰飞虱成、若虫盛发传毒期。

(2)选用中、早熟耐病品种,耐病性相对较强品种有:农大108、鲁单981等。

(3)加强田间管理,彻底清除玉米田间及田边杂草,不给灰飞虱提供越冬越夏场所。结合间苗定苗,及时拔除田间病株,带出田外深埋处理。

4.2化学防治

(1)推广使用包衣种子。种衣剂在种子周围形成保护屏障,不但能防治地下害虫,预防病害,而且药剂随种子出土传至地上苗,还可兼治灰飞虱、蚜虫等地上害虫,减轻灰飞虱在玉米苗期发生和传毒,药剂有效期一般35d左右。

(2)药剂防治。重点是防治田间的传毒昆虫灰飞虱,保护玉米苗期不受灰飞虱取食、传毒。第1次用药在玉米二至三叶期,用10%吡虫啉类300g/hm2或25%扑虱灵类药剂300g/hm2加菌克毒克或植病灵再加生长调节剂,对水600kg/hm2喷雾防治。若田间虫口发生量大,应在1周后进行第2次防治,以加强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