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创新模式农学论文
时间:2022-07-25 05:45:26
导语:传统创新模式农学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我国农业快速发展,传统农学专业的教育模式存在严重弊端,农学专业人才的创新培养是当前之需。培养具有现代社会高水平农业技能和综合创新能力的人才即是社会和时代的现实需求。因此,积极探索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模式方法,对传统农学专业进行创新模式探索,建立健全的实践教学构建“产、学、研”一体的课程学习、毕业实习和专业实习为现代农业培养高素质农学专业人才。
【关键词】农学专业;创新模式;实践教学
一、现代农学专业的发展趋势与农学专业人才培养需求
培养具有现代社会高水平农业技能和综合创新能力的人才即是社会和时代的现实需求。传统的农学专业必须进行自我更新,掌握作物遗传育种领域的理论和技术,融合生物技术、细胞遗传学及蛋白质组学技术,在重要农作物遗传育种改良等重要的一流国际及国内科研院所、学校等单位从事作物遗传育种改良、植物病虫害防治等重要领域从事基础理论研究工作,在技术推广和生产经营等工作的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应用型复合性人才。
二、知识结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当前社会世界范围内的农业发生了深刻变化,都市型农业是目前发展趋势。农学专业要培养都市农业型人才,必须注重知识结构复合的人才培养转型。1.师资队伍建设。都市型农业是一种新生事物,教师也需要提高知识层次和水平,掌握都市型农业的发展所需要新技术、新知识。因此,一方面,现有的教师要通过参加进修学习、调查研究,吸收新的技术、新的知识,丰富阅历,提高教学质量。另一方面,积极引进人才,特别是年轻教师,充实师资队伍,形成梯队,更好的完成教学、科研和成果推广工作。2.学科交叉融合,实行学科复合。以农学为基础,结合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蛋白质组学等新兴学科,实行学科复合培养。在学校植物科学技术学院、生物工程与工程学院进行课程设置和授课内容融合。学生可自主进行课程的选修。在农学系作物遗传育种专业第五学期后,增加开设细胞遗传学、基因工程原理、分子遗传学、作物遗传育种学研究进展等新兴学科。学生在传统农学理论的基础上,知识结构更加丰富、知识面更加宽广。为后续的考研深造及科研院所就职打下良好的理论知识基础。3.设置学生素质课堂,定期举办学术报告。提高学生创新素质的关键是非智力因素。定期针对学术问题、正确人生观培养问题进行学生素质课堂教育。每学年定期邀请国内外专家进行专业学术问题报告。一方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拓宽学生知识面,对国际国内关注的科研进展有比较深入的关注和了解。
三、创新能力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1.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学校实施本科生四年不断线导师制,导师全程指导学生的人生规划、专业兴趣培养、专业技能训练、科研训练、毕业论文、专业综合实习、毕业实习与就业。毕业论文不再单独组织选题。在学生的第二学期,实行专业科研训练导师制。学生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进行导师自主选择。导师负责指导学生参与科研工作。在整个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科学研究指导,包括文献检索和论文综述撰写、实验方案设计及实施、开题和中期答辩及最后的毕业论文撰写。学生及早参与到导师的相关科研工作中,可以加深巩固理论知识学习,锻炼实践动手能力、训练科学的逻辑思维。2.校外实践基地的专业实习制学校坚持校外人才培养基地为依托,总结前期合作和建设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校企双方合作机制及运行模式,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加强实践教学研究的结果。在与企业的长期合作过程中,建立互惠互利、可持续发展的合作机制和组织保障制度,确保基地和学校资源共享,发挥基地和学校人才培养的积极作用。校外实践基地的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相结合、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共性要求与个人兴趣相结合、基地特色与专业特色相结合,充分发挥基地的综合功能,进行创新能力复合型人才培养创造有利条件。3.毕业实习制毕业实习是指学生在毕业之前,即在学完全部课程之后到实习现场参与一定实际工作,通过综合运用全部专业知识及有关基础知识解决专业技术问题,获取独立工作能力,在思想上、业务上得到全面锻炼,并进一步掌握专业技术的实践教学形式。在毕业实习中,学生能够针对自己的专业知识,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对所学专业的感性认识,巩固和提高所学的基础理论及专业知识。为进行毕业设计或撰写毕业论文和和后续的工作安排做好准备。用人单位通过毕业实习可以综合考察学生各方面的素质能力,确定用人人选。
作者:王维香 单位:北京农学院植物科学技术学院农学系
- 上一篇:农村金融信贷发展农业论文
- 下一篇:中职升本选拔制度初级会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