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论文

时间:2022-02-12 11:07:19

导语:山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山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论文

摘要:农业科技创新是制约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目前,我国农业的发展正处于变革的重要时期,面对我国农业内部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如何加快传统农业的改造、推进农业科技化和现代化建设,是实现我国农业转型发展的关键所在。本文总结了发达国家在农业整体战略布局、人才队伍建设、农业科研机构的职能布局及农业科技创新主体等方面的优化措施,结合我国多山特点,提出山地农业科技化发展的重点方向:以生产、生态、服务及产业化带动能力方面为方向,促进山地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时,结合地方特点,构建现代山地特色农业体系。

关键词:农业科技创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山地特色农业

1引言

农业科技化主要指农业科技研究的多元化、农业技术的推广普及和农业科技的信息化等,是突破环境资源短缺等带来的农业发展瓶颈的有力手段,同时也是提高农业生产力、加快农业现代化进行的有利保障。从依靠手工劳动为主的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到工业革命爆发后的近代农业,再到21世纪后以信息化技术和生物技术等为主的现代化农业,各时期的农业生产力水平差异显著,除了政治因素的影响外,农业科技水平是制约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农业科技化的核心在于提高科技、人力资源和生态比重的同时,减少传统农业发展中土地、人工等成本费用的投入。我国目前正处于农业变革的关键时期,加快对传统农业的改造和现代化农业的建设、提高农业科技化比重,对于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现代农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然而,农业科技化的发展受地理、政治、经济等外部环境的影响,除此之外,国家之间的社会经济状况、劳动力水平以及农业科技水平等同样对农业发展有深刻的影响[1]。正因如此,才会造成不同国家间农业科技化发展速度、体系、模式、结构与道路等有所差异。我国农业的发展既有其优势之处,同时也存在一些发展不足的地方。因此,全面发展推进我国农业发展既要总结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同时也要自主创新。在科技发展全球化的今天,想要快速提高的农业科技水平,我们首先要了解全球农业科技创新的态势,借此发现我国农业科技的不足以及可行的改革方向,然后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具体情况提出精准的改革方案。按照这一思路,本文针对山区农业供给结构性改革这一具体问题,由大到小、层层深入展开研究。在梳理发达国家农业科技发展主要特征的基础上,探索我国农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最终通过为西南山地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意见,来为山区特色农业发展建言献策。

2发达国家农业科技创新态势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2.1发达国家农业科技发展的态势与主要特征。农业科技的发展取决于国家拥有的土地面积、劳动力数量和工业水平。美国作为资源禀赋的国家之一,其农资丰富,地多人少,从二战前后到20世纪70年代已完成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变(美国农业从机械化时期,到化学化时期,再到良种化时期),在完成现代化农业转变后,如今又以生物和计算机技术为基础向精准农业和基因农业上发展。目前,以美国为首的转基因农业大国在农业转基因技术上的研究已经相当成熟[2]。从1982年美国研发了第一个转基因番茄至今,其农业转基因作物历经了三代的研发过程,其产品从1996年开始商业化推广至今,加上研发机构的大力投入,其转基因农作物的批种种类已达几千余种,目前美国以玉米、大豆、棉花等转基因作物的种2植面积已经占全美国作物种植面积的一半[3]。而资源相对匮乏的发达国家,其农业科技发展通常以资源节约、资本与技术集约型为主。如韩国、日本等,其农业发展受限于地少人多,资源匮乏等条件,因此在农业科技发展道路中主要依靠技术的创新,不断提高其农业装备、采用全盘合作化土地节约型和劳动力集约型经营模式,提高其资源利用率。因此,发达国家的农业发展根据其自身特点不同,其所走的农业发展模式也不尽相同,但从整体来看,其农业发展虽无固定模式,但发达国家的农业科技发展具有相似的特征。首先,发达国家拥有完善的创新体系。从整体来看,当前世界农业仍处于传统农业到现代化农业的过渡阶段,而农业科技创新是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最主要的动力因素[4]。有效的农业创新体系构建对各类科技创新主体的紧密联系和有效互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据资料显示,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农业创新体系主要由科技研发和推广中介组成,前者是以从事基础性研究工作为主的科研机构、院校及企业等,而后者则是负责将研究技术通过下设的各级推广机构和地方院校进行层层推广的中介机构[5,6]。其农业创新体系构建合理,研发与推广过程分工明确。其次,发达国家为农业创新技术的发展提供了较为完善的支撑环境。如,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为各项农业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持续且方向明确的资金投入为农业科技发展提供了有利保障;良好的项目管理体制与协调机制在项目的科学开展和后续的技术推广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此外,发达国家对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同样是其农业科技创新进步的关键所在。2.2发达国家农业科技创新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启示。1)不断调整战略重点并优化人才队伍建设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全球经济形势的变化日新月异,各个国家对自身的农业发展均有一个明确的中长期研究规划和发展方向。因此,发达国家制定的农业科技研究计划和任务通常与时代要求相符合,其科技创新研究内容更是随着世界科技发展热点不断更新与变化。因此,适时调整研究方向和研究内容,形成互相协作的科研团队,针对相关问题开展国际合作研究,是发达国家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经验。21世纪以来,农业总需求的持续增长、劳动力资源的短缺、生态环境被破坏等问题是各国农业发展面临的一个巨大难题。发达国家就可持续发展问题积极开展农业科技创新活动。近20年来,以转基因为代表的农业生物技术类科技成果和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例如,美国在生物育种等现代化生物技术方面的研究资金投入达380亿美元,生物技术企业有1400多家[7]。此外,开展国际合作同样也是实现农业科技创新、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有利于缩小国家间农业科技之间的差距,增强本国农业竞争实力,促进全球的经济发展。而我国科技人才素质、机构与分布都存在不合理情况。农业科技人员整体综合素质偏低且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匮乏。数据显示[7],我国农业科研人员中拥有博士学位的仅占总人数的1.77%,而美国则为25%~30%;此外,全国乡县基层从事农技推广人员中半数以上不具备农业专业学历,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员不足30%,而美国的农技推广人员中半数以上拥有博士学位,其余均具有硕士和学士学位。因此,引进高端人才、组建国际化科研创新团队、谋划申请国际合作项目、引进优质种植资源和关键技术,以及加强对农业技能人员的教育和培训等措施,对于推广农业科技创新及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2)强调农业科研机构合理布局并明确各部门职能通常情况下,发达国家会依据其地区资源条件、生态环境以及农业区域特点来设置相应的农业科研机构。例如,美国农业局会根据其地区的生态区划,设置不同的区域性农业研究中心,并在各州设置了相匹配的农业综合实验站来承担相应的研究、试验和示范推广工作;法国农业科学院同样也是按照农业生态区域划分来设置不同的区域研究中心和试验站。由此可见,发达国家通常会结合国情来设置相应的农业科研机构,同时结合区域环境特点及生产实际来划分机构的具体职能和研究方向,以便实现资源最优化配置,减少重复性研究工作。而我国的农业科研机构的设置主要根据行政区域来划分,以国家级、省级、地市级来设置农业科研机构,不同区域科研工作者的研究工作存在一定的重复性。发达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主体中科研、应用和推广之间分工相对明确,是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保障。例如在美国,负责科技研发的是农业部农业研究局、州立大学以及私人企业;负责推广中介的是农业部和各州农业推广服务局。科研和推广体系内部也同样有明确的分工,比如农业部农业局以农业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为主,州农业推广局重点开展州内的农业应用与开发研究,而私人企业则偏向农业开发性研究。因此,发达国家在农业科技创新主体分工明确,同时各主体之间协调和配合默契。而我国在农业科研、教育及推广体系中分工仍存在交互交叉及责权不明的现象。3)农业科技创新主体发展趋势究竟是依赖于政府的非市场机制调节、高等院校以及科研院所的科技创新,还是市场机制下农业企业的应用型和基础型科技创新,这在早前关于农业科技创新主体的研究中一直存在争议[7]。发达国家的农业科技型创新成果有70%以上是来自于农业企业[9]。其原因主要有三个,第一,作为农业创新技术的投资主体,企业会依据市场需求以及市场的竞争格局调节自身发展方向和创新目标,主动进行资金筹措并承担相应的风险;第二,企业在市场竞争机制下要保持自身的发展与壮大则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科技创新技术,使其产品在同等类别产品中保持价格和性能优势;第三,科技创新技术带来的税后利润有助于推动后续科技创新[8]。在企业推动科技创新方面,杜邦、孟山都等世界知名的跨国公司就是很好的例子,这些企业的成功同样与美国注重农业企业的科技创新并加以扶持和倚重有关[10]。据资料显示[11,12],1995年美国在研发经费来源和执行主体上,企业分别占59.4%和71.1%,而政府占35.5%和10.0%;德国1995年在研发经费来源和执行主体上,企业分别占60.8%和66.1%,政府则为37.1%和15.0%。因此,具有明确市场导向、成果易转化性以及高效运作性等特点农业企业是科技创新发展的中最负有生命活力的组织,也是发达国家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主体依赖于高校和科研院所,农业科技创新虽总体前进,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因此,如何看待发达国家在倚重和扶持农业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的发展,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

3我国农业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改革方向

3.1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影响。发达国家农业科技的迅速发展与其自身的优势与特点密不可分,其成功的经验值得发展中国家的借鉴与学习,但各国在地理条件、文化特征、社会经济状况、劳动力水平及政治因素上各不相同,因此,贴合各国国情制定相应的农业科技发展规划,对于推动农科科技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人多地少”以及如何解决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是我国早期农业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农科科技的创新在奠定我国改革开格局中发挥了关键的作用[13]。我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先生的超级稻,使水稻产量从平均亩产300公斤左右,先后提高到500公斤、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解决了我国十三亿人的吃饭问题,但与此同时,推动了农民弃农进城的务工潮,加速了城镇化的进程(从1981年20%的城镇化率到2012年53%)。然而,在此过程中,我国农业得发展面临了更多的挑战:1)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及农业人口的减少对我国农业现代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粮食等重要农产品能否持续高产则是我国未来城镇化过程中面临的重要问题;2)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升,人们对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提出了新需求,而我国农业生产也从高产农业(1950年)进入绿色农业(1990-2010年)直至向功能农业(2010-2050年)上发展;3)随着“市场全球化”进程的推进,我国农业将全面深度融入全球化进程,国际农产品贸易竞争日益激烈,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影响也日趋深刻;4)我国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农业发展不仅面临着资源与市场的双重约束,同样面临着经济增长与生态保护、农民增收与粮食安全的双重压力与挑战;5)在农业新品种的选育工作上,以高技术知识产权竞争为主导,面对国际巨头对种业市场的垄断,如美国孟山都公司在中国进行了大规模种子研局,严重威胁了我国的种业安全。3.2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的供给侧结构性矛盾。当前,我国农业生产的主要矛盾已由总量不足转向结构性矛盾,国内消费者对粮食安全和品质需求的增加以及国外粮食价格倒挂现象,导致了“三量齐增”的现象——粮食产量、库存量和进口量增加。此外,随着农产品生产成本的增加和农产品价格的不断降低,农业生产者的利润空间不断压缩,而环境资源问题的日益凸显、世贸组织对农业补贴政策的改变以及我国资源和人口红利优势逐渐消失后,我国农业结构中的需求管理与经济发展阶段的不配套性日趋明显。2015年12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明确了其主要方向和着力点。有关“供给侧结构改革”主要是从供给侧方面而非市场需求,在重组或优化各类生产要素的同时,促进结构的优化,对有效供给的中长期规划进行有效调控[14,15]。由于农业本身的特性,“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不仅要对供给侧进行调整,即重组和优化各种生产要素配置,提升农产品供给体系的质量以及效率,扩大有效供给;同时也要根据需求侧,适时调整供给侧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围绕市场需求进行生产,高效发挥资源优势,构建结构合理,符合消费者需求的农产品供给生态体系[16]。因此,加快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我国农业生产中迫在眉睫的重要任务,同时也是保障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实现高效综合农业及绿色发展的重要途径[12]。3.3农业科技的创新和供给侧结构的改革是我国农业转型发展的必经之路。农业科技创新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17],而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则解决我国农业转型发展的动力之源。这是因为在生产成本(资本、劳动、土地等要素)不增加的情况下,技术进步、组织创新、专业化和生产创新是提高生产量和效率的重要途径。而人口红利和生产效率的提高是我国过去30多年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原因。现今,我国单纯依靠引进简单先进设备来提高自身生产水平的方法已无法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同时随着国外农业科技的发展,进口农产品对国内农业行业的挤压,导致了我国农业经济增长速率的明显降低。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这也是中央在新的发展阶段确立的立足全局、面向全球、聚焦关键、带动整体的国家重大发展战略。而在2016年5月30日召开的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指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落实好“三区一降一补”任务,必须在推动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上来一个根本性转变,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性发展。因此,改革农业供给侧结构,是合理优化农业生产要素的重要手段,而农业技术的创新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路径[18]。

4.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契机推动山地特色农业发展

4.1山区农业发展现状。山地一般指绝对高度在500米以上或相对高度在200米以上、起伏较大的一种地形地貌。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地占国土总面积的65%左右[19],而山地区域具有生境脆弱、贫困人口集中、信息相对闭塞、农业科技应用水平低等特征,其农业发展势必在环境资源的有效保护下,促使区域经济的发展以及提高当地农民生活水平。目前,我国山地农业发展上主要面临以下几个问题:首先,山区农业结构不合理现象较为普遍。当前山区农业以大宗粮食为主的种植业结构,其种植面积大、耕地占地多、劳动力消耗大,导致了粮食作物在产量和产值上不具优势。此外,山区的耕地分布不如北方地区辽阔平坦,其耕地面积通常较为破碎,加之水肥流失严重、交通不便及农用机械利用率低等,严重限制了当地农业的发展;其次,山区农业缺乏有效的整体布局,散、乱、跟风种植特点明显,当地农户以以往经验及相对片面信息选择种植品种,造成种植结构分散、品种杂乱,因此无法实现规模化及基地化生产;最后,山区农业在科技应用水平及对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主体的培育不够,目前山区农业生产中服务体系不完善、农技基础设施条件差、基层农业技术人员匮乏等因素是限制山区农业发展的主要原因,同时也是限制山区农产品市场化的主要瓶颈。4.2山区农业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要性。山地地区大多具有垂直地带性气候,且生物资源种类较多,在发展生态、特色、效益农业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四川省阿坝州作为典型的山城,农业是其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产业,然而受限于各方面因素的制约,全州农业发展仍处于不发达阶段,其农业生产力虽然不适于社会化的生产,但其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发展特色农业的潜在优势。1)山地立体气候明显阿坝州地处成都平原向青藏高原过渡的高山峡谷,素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之称,气候类型多,小区气候十分突出,气候自南向北随着纬度和海拔高度的增加,形成独特的气候特征,依次为亚热带气候区、北亚热带气候区和温带气候区。山地垂直气候特征十分显著,立体农业特征十分明显,在发展特色农业上具有明显的优势,同时具有发展错季蔬菜水果的优势。2)生态环境优越,在发展绿色生态农业上区域优势明显山地地区通常远离工业污染源,农业生态环境优越,具有发展绿色无公害和有机水果蔬菜的自然条件,发展高值农业、错季蔬菜和水果生产的基础较好。此外,成都(1407万人口)、重庆(2919万)仍是明显农产品最大的销售市场,同时辐射西南(如贵阳、昆明)和东南(如广州、上海)地区。随着成渝经济圈的快速发展,未来成都、重庆两大中心城市以及周边城市的城镇化水平还将大幅提升,食品消费市场空间巨大。此外,随着交通运输业的快速发展,州内进入成都的、重庆等西南其他城市的距离将进一步缩短,市场空间也将进一步扩大,3)特色农业历史悠久,群众基础较好山区农业在特色农产品种植上,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果。例如阿坝州内汶川县的车厘子、小金县的苹果、茂县的花椒等均是具有地方特色、文化形象的食品品牌和商品。在市场销售上,已经初步打开了州内农产品的知名度,为今后发展更多特色农产品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目前,我国山地地区农业发展相对滞后,其区域资源环境优势未得到充分利用,而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在保证供给的前提下,调节产业结构、提升农产品品质及促进各产业链间的相互融合[12]。因此,针对山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矛盾,加快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是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走具有山区特色现代化农业发展之路的必然选择,也是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大举措,同时也是发挥比较优势、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夯实产业基础、持续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手段。4.3山区农业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方向针对山区特色农业的核心任务应该是构建山地特色农业产业体系,在着力解决农户共性问题和制约特色农业发展难题的同时,以带动当地以生产、生态、服务及产业化的能力建设为方向。在山区农业的发展方向上,1)加强生产建设。山区农业在生产能力方面较为薄弱,因此在针对山区农业发展上要以提升整体农业产业生产力水平为主要目标,着力加强当地农业生产基础及相关农用配套设施,提升农技含量和从业者的专业知识水平;2)以生态保护为前提。山区农业的发展要在维护当地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以“健康中国”为核心,发展特色、节约型、绿色及观光农业旅游等生态农业;3)加强服务能力建设。山区农业发展缺乏有效的服务载体建设,如农村经济组织、专业合作社及科技服务等组织,严重制约了农产品的市场化,因此加强农村社会化服务建设,有利于获得农户学习新的技术、引进新的品种及获得更多的有效信息,引导农民走向市场;4)推动产业化建设,树立品牌意识。在山区农业发展中,着力加强对优良品种的推广及配套技术,集中优势品种,扩大规模化生产,创建特色农业示范园区及种子、种苗等技术创新工程,培育当地农产品龙头企业等产业化经营主体,促进农产品产业链的延伸,引导其树立品牌意识,打造健康有机绿色食品,推动当地农产品在市场上的流通。4.4构建现代山地特色农业产业体系。以西南山地为例,山区内果蔬类型繁多,特有的立体气候造就果蔬产品的优良品质以及错季生长等特点,可连续上市,因此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此外,山区内沟谷纵横,通联度差,其果蔬产品的抗病虫害能力较强,在绿色有机农产品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区域优势。1)建立特色农产品新品种展示园区推动品种引进和示范推广工作。在建立新品种展示基地过程中,探索新品种的适应性、量产性,为储备适合本地种植的品种以及加速现有品种的更新换代做准备。此外,新品种展示基地还可建立农业生态旅游观光果园,为本地特色农产品进行宣传和推广,同时也可为其他乡镇的引种和栽培提供指导。2)完善错季水果蔬菜基地建设根据海拔高差及植物物候规律,在交通方便的区域建立错季水果蔬菜种植生产基地,实现不同片区果蔬接力上市。而在错季果蔬的种植面积上,总量不宜过大,应多元分布,主要是避免烂市和运输困难。3)优质农产品种植推广与示范及加工生产体系对于当地的优质农产品,进行规模化种植推广和示范,引导当地农户开展科学合理的种植作业,通过培育当地农产品龙头企业,开展优质农产品的贮藏、加工、运输及市场推广等一条龙是生产服务。针对原有基地存在的品种老化、产量下降、品质退化等现象做好相关技术研究,通过逐步替换淘汰退化的基地,建立新基地,做好新老基地交替工作。此外,为保持产品竞争力,在经济和环境的承受能力内,合理规划种植周期,制定轮作制度。4)中药材人工栽培与野生抚育基地山地地区具有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和跨度较大的海拔高度,区域内道地中药材的品种丰富且品质优良,同时也是高原药材生长和培育的最佳适宜区。在山区内开展中药材产业创新能力培育建设工作不仅可有效保护野生药用资源,同时可带动当地农户致富增收。在中药材基地建设上,可以结合公司的推广、科研院所/学校的研发能力和农户的种植经验,建立以公司+科研院所/学校、农户的复合模式,开展中药材科技材示范及推广基地。

作者:王丽华 吴彦 单位:1.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2.阿坝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