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10篇
时间:2022-11-26 10:11:40
导语: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10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第一篇:科研单位附属机构休闲农业发展的模式与策略
1试验场基本情况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试验场(简称试验场)地处海南省儋州市,是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简称热科院)开展科学研究和成果示范、转化、推广的试验基地,为院所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现有人口9000多人,土地面积近3333hm2,天然橡胶种植面积1600hm2。与海南省农村改革和农业经济发展的步伐相比,试验场的发展速度相对缓慢,职工以天然橡胶生产为主要经济来源,发展形式相对单一,经济增长缓慢。热科院高度重视试验场的发展,新时期提出了“以所带队、服务科研、发挥优势、一村一品”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鼓励试验场发展林下经济、道路经济、庭院经济、水面经济等特色项目,大胆探索发展的新路子。试验场具备发展休闲农业的环境资源、技术条件等优势,在当前海南省休闲农业方兴未艾的形势下,通过农业与旅游业整合,把观光、休闲、农业、旅游有机结合,发展集休闲、观光、教育、生态、旅游为一体的新型农业产业,可以深度开发农业资源潜力,挖掘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加场区职工收入,是一条比较有前景的发展路径,值得在实践中不断探索。
2休闲农业发展的优势分析
全国休闲农业“十二五”规划中提出把休闲农业打造成为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及满足居民休闲需求的民生产业、缓解资源约束及保护生态环境的绿色产业。海南省制定了“十二五”热带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在规划中指出高水准的休闲农业是海南国际旅游岛的特色和亮点所在,提出到2015年,要创建100个高质量、高品位、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乡村自然风光、民俗风情、人文景观、农业特色产业等省级休闲农业示范基地的目标,并专门了《关于扶持海南休闲农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了许多具体措施,支持和促进休闲农业的发展,为试验场发展休闲农业提供政策和机遇。总体来说,海南休闲农业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容易争取资金和政策等支持。试验场发展休闲农业具有多方面的优势。①土地资源丰富,林木和绿化面积大,当地气候宜人,空气质量好,阳光充足,热带植物种类繁多,生态环境良好,水资源非常丰富;②所在地海南儋州市是一个多民族聚集区,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古迹,风俗文化比较独特,极具鉴赏性,可以借鉴和利用;③具有明显的技术优势。热科院成立了休闲农业研究中心,有相关的研究团队提供理论指导,热科院相关研究所可以提供特色优良种苗和种植加工等技术支撑;④离城市距离较近,地理位置较好,交通较为便利。所在地儋州市是海南西部经济、交通、信息和文化中心,交通非常便利,试验场离儋州市区仅10km,离省会城市海口也不过140km;⑤有潜在的消费目标人群。目前试验场周围有影响力的休闲旅游景点较少,仅有的几个景点辐射范围也不够广。试验场发展具有热带特色的休闲农业,能够吸引儋州、海口及周边城镇居民、外来游客和学生等前来感受场区独特的热带农业资源和田园风光。
3休闲农业发展的模式
在发展模式上,可与海南儋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海南热带植物园有机结合,建立热带农业休闲观光园区(简称园区),主要从事以下几方面的经营活动:①观光采摘。将农田、花卉苗圃、果园和蔬菜有机结合,打造美丽的田园风光,提供特色果蔬供游客采摘。注意通过技术手段延长果疏采摘期,种植成熟期相互错开的不同果蔬,应对季节性变化,形成一年四季各不同的田园风光;②民俗旅游。可结合儋州当地民俗特色,开展供顾客参与的娱乐活动,体验农家风情,如竹竿舞蹈、儋州调声、对山歌等;③特色农家饭。提供具有儋州当地风情民俗和我院特色的食品与农产品,如木薯类食品、儋州美食等;④与海南儋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海南热带植物园等周边景点联接形成观光旅游产业线;⑤开展鱼、虾、鳖、山鸡、黑山羊等特色畜禽养殖与示范,在水域丰富的区域为游客提供垂钓服务;⑥产品展销。可与院内其它单位联合,设立热科院科技产品和海南特色农产品展销专柜,让园区成为展示热带农业科技和热科院技术成果的龙头企业及窗口;⑦科技示范展览。充分发挥海南儋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科技示范作用,利用相关研究所的技术和种质资源优势,建立热带农业科技示范区,满足游客需求。
4休闲农业发展的策略与思路
目前,海南农家乐、休闲农庄等数量虽多,但总体规模较小,影响力较弱,硬件条件建设也相对落后,服务意识普遍不强,经营内容大多以农家餐饮为主,形式比较单一。休闲农业只有立足自身特色,创建自己独特的文化品牌,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走得更好更远。试验场开发休闲农业,应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发展策略:①做好规划,逐步发展,挖掘科技和文化内涵。注重参与体验和创意发展,形成集科研示范、农业生产、农耕体验、文化娱乐、教育科普、生态环保、产品销售于一体的多元化热带休闲农业园区。在发展方式上,可采取“由点到面,点面结合,循序渐进”的策略,切莫急于求成;②注重特色品牌建设和经营理念设计。以诚信经营、丰富内涵、保障服务质量为重点,弘扬“亲近自然、体验农业、丰富生活、生态环保”的发展理念,突出热带农业特色和科技含量,注重科普性、观赏性、游乐性和趣味性,并充分利用报刊、网络、电视等媒体进行宣传,争取将园区建设成为经营特色化、管理规范化、服务标准化的热带休闲农业示范点,形成休闲农业特色品牌;③完善现有的基础设施,注重热带农业休闲观光园区硬件环境建设。特别要注意园区交通条件和健康卫生条件建设,保护当地环境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④注重经营管理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提高服务意识。园区建设服务试验场和院所发展,可以解决试验场职工及家属的就业问题,但他们缺乏经营管理知识和技能,服务意识相对淡薄,因此经营管理人才是园区休闲农业发展的关键资源,必须下大功夫培养和引进,并逐步培养园区从业人员的服务意识和能力。
作者:袁宏伟 单位: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
第二篇: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对策
一、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概述
1.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相关概念的界定
(1)休闲农业。关于休闲农业的概念,有国内学者对其定义的研究,但目前还无统一定论。大部分学者把休闲农业等同于观光农业或旅游农业。纵观国内学者对其概念的研究,笔者认为休闲农业是是以农业生产过程、农村风貌、农民劳动生活为主要吸引物,经过规划与开发,把农业生产、科技应用、艺术加工和游客参与农事活动等融为一体,进而提高农业生产力,扩展农业的旅游、休闲功能的一种农业旅游活动。它是一种新型绿色产业模式,兼具“农业+旅游业”双重性质的农业生产经营形态,既可发展农业生产、维护生态环境、扩大农村游乐功能,又可达到提高农业效益与繁荣农村经济的目的。(2)乡村旅游。乡村旅游起源于国外,在国外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了;我国乡村旅游起源于上世纪80年底,90年代中后期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国内外学者都非常重视乡村旅游概念的研究,但至今在有关乡村旅游概念的界定还没有达成一致。本文援引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郭焕成、韩非(2010)对乡村旅游的定义:乡村旅游,是指以乡村地区为活动场所,利用乡村独特的自然环境、田园景观、生产经营形态、民俗文化风情、农耕文化、农舍村落等资源,为城市游客提供观光、休闲、体验、健身、娱乐、购物、度假的一种新的旅游经营活动。乡村旅游既包括乡村观光农业旅游,又包括乡村民俗文化风情旅游,还包括乡村休闲度假旅游和乡村自然生态旅游,是具有区域性和综合性的新型旅游业。从依托的旅游资源类别来看,乡村旅游可以分为:观光农业旅游、民俗文化旅游、休闲度假旅游和自然生态旅游等。(3)二者的关系。通过对以上概念界定可以分析得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都是以农业生产模式和农村生活方式为要素,以自然资源和地域文化为载体的生产经营活动。两者可以独立存在,亦可以包容并举。(4)乡村休闲游。乡村休闲游是以乡村郊野为活动场所,以田园风光、森林景观、农业生产活动、乡村自然生态环境、人文景观为旅游吸引物,以农业和农村特色资源为基础开发旅游产品,吸引游客(主要是城市居民)前来观光游览、休闲度假、考察学习、参与体验的旅游形式,即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结合。
2.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重要意义
2010年,农业部、国家旅游局为加快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推进农业功能拓展、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决定开展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和全国休闲农业示范点创建活动。指出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是我国经济社会现实发展的客观需要,对推进我国农业转变发展方式、优化调整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扩大内需、统筹城乡发展以及拓展旅游业发展空间具有重要的意义。(1)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是推进农业功能拓展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能够将农业从单一的食品保障功能向原料供给、就业增收、生态涵养、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多功能拓展,满足城乡居民走进自然、认识农业、体验农趣、陶冶情操、休闲娱乐的需要,使农业成为传承中华农业文明、对青少年进行优良传统教育的载体。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把农业发展与休闲娱乐结合起来,集“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能够打破一二三产业的界限,带动农产品加工业、服务业、交通运输、建筑、文化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2)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是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的重要渠道。当前,在我国实现粮食及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基础上,促进农民就业和增收已经成为农业农村经济工作面临的主要任务。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能够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带动相关配套产业发展,有效拓展农民就业增收的空间。实践证明,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每增加1个就业机会,就能带动整个产业链的发展,增加5个就业机会。(3)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可以有效配置农村各种资源,引导生产要素回流农村,带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生产发展,改善农村发展环境和村容村貌。同时,引导广大农民主动学习和掌握现代农业科技知识、经营管理知识、法律知识和先进文化,增强民主意识,提高组织化程度,培养一大批有文化、懂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从而整体带动农业生产水平、农民生活水平和乡风文明水平的提高,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4)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有效途径。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以农业为依托,以农村为空间,以农民为主体,以城市居民为客源,直接对接城市需求和现代消费,实现“大农业”和“大旅游”的有机结合,能够有效满足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需要,加快城乡经济文化融合和三次产业的联动发展,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将极大地丰富我国城乡一体化的实践内涵,有力地推动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的历史进程。(5)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是丰富我国旅游产品体系的重要内容。当前,我国旅游产品体系呈现明显的结构性短缺,旅游产品数量仍显不足。我国农村地区集聚了约70%的旅游资源,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空间、潜力巨大。大力推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不仅能提供传统的观光产品,而且能提供更多的集观光、度假休闲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产品。对丰富我国旅游产品体系,提高我国旅游业总体接待能力,满足人们日益扩大的旅游消费需求,把旅游业培育成我国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将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武汉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概况
1.武汉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基本情况
近年来,武汉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产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自发走向规范的发展历程。据武汉市乡村休闲游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提供的资料,2010年武汉市乡村休闲游接待游客达1200多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9亿元,同比增长24.18%,直接从业人员1.6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1.32万人。2011年,武汉市乡村休闲游接待游客1300多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2.6亿元,同比增长18.94%,旅游专业村已达15个,乡村休闲游经营单位达1047家,乡村休闲游直接从业人员1.74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1.47万人。2013年仅一季度,武汉市新城区以赏花游为龙头带动的乡村休闲游,实现旅游综合收入9亿元,同比增长43%;截至2013年底,武汉市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主要有农家乐、休闲农庄(山庄)、农业旅游点、生态旅游点等四大类型,共有1112个景点和经营户。2014年1~7月接待游客1481.21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1.99亿元,同比增长20.47%和37.37%。预计2015年,武汉市将建设成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专业村30个、农家乐1500家、休闲农庄及农业旅游点160家,通过完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链,年接待游客人数达到2500万人次以上,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8亿元以上。
2.武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品类型
目前,武汉乡村休闲游已经形成了以下八大特色产品类型:一是生态观光型。这类乡村休闲游产品以优美的乡村自然风光或生态旅游景区为依托,以某一个核心的旅游形态为主题,围绕该主题来发展并不断形成集群效应。此种类型的乡村休闲游产品遍布武汉市各主要郊区,比较典型的如黄陂区以木兰生态旅游为主题,围绕木兰天池、木兰古门、木兰山、木兰湖等景区开发乡村风情游览、民风民俗体验、农家休闲娱乐等乡村休闲游产品。二是农业科普型。这种类型的产品融合了传统农业与现代高科技农业种植技术,将成规模的农业种植基地打造成为乡村休闲景观供游客观赏,是集科教性、参与性、趣味性于一体的具有田园风光的新型乡村休闲旅游形式。此种类型的乡村休闲游产品主要分布在武汉市郊区,其中以黄陂区和东西湖区为主,如黄陂区的武湖农场、东西湖区的慈惠农场、柏泉农场。三是农事体验型。主要是结合农牧业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生活等内容,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购农家物、干农家活”,体验农村文化、生活为特色的乡村休闲旅游形式。如东西湖区四季吉祥、黄陂区农耕年华农业风情园等。四是民俗民居型。主要是以乡村历史古迹、古村落、古民居、特色村庄、红色遗址为载体,以历史事件、传奇人物为补充,深人挖掘民俗文化和乡村风情,吸引游客参观考察、观光体验的旅游形式。如黄陂区大余湾、长岭明清古镇等。五是特色村落型。比较典型的有东西湖区的石榴红村、黄陂区的刘家山村。这种类型的乡村休闲游产品包含了各种类型的旅游要素,是一个旅游产品的综合形态。目前武汉市正在加大对这种特色村的扶持力度。六是商务度假型。这类产品主要利用乡村自然风貌为旅游者提供一种返璞归真的自然享受,但这些休闲会所和度假村在格局上却保留着城市酒店的风格,因此在某种程度上主要还是吸引会议型、休闲型、度假型客人,并非是乡村休闲游旅游者。这种类型比较典型的代表有蔡甸区职工疗养院、新洲区道观河旅游区、黄陂区木兰湖度假区、江夏区龙泉山旅游区。七是美食购物型。这种类型的产品主要是以某一个特色的美食产品作为推广媒介,顺势带动该产品所在区域的乡村休闲游的不断发展。如江夏区汤逊湖的鱼丸子、蔡甸区的野藕汤和新农牛肉、新洲区的汪集鸡汤、洪山区的洪山菜薹等,这些产品都在当地促成了一批美食街、休闲农庄的兴起和发展。八是休闲拓展型。主要是利用乡村的崇山峻岭、郊野田原,开展登山、攀岩、露营、野炊等活动,让游客尽情投人大自然的怀抱,感受不同于钢筋水泥的自然风光,从极具乐趣、挑战的户外运动中感受刺激,在与自然险阻的拼搏与较量中,不断磨练自我意志的旅游形式。如黄陂区木兰草原等。
三、武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目前武汉乡村休闲游已经取得了一些喜人的成绩,笔者从武汉市农业委员会获悉,武汉乡村休闲游的快速发展,得益于武汉市农业局、武汉市旅游局联手大力推行的四种发展模式:
1.农旅结合模式
主要是将现代都市农业特色产业与发展旅游业相结合,通过完善旅游服务功能,展示现代农业科技成果,为市民提供农事体验休闲的旅游产品。如:武汉生态农业园、柏泉现代农业示范园、如意观光农业园等一批现代都市农业园区和东西湖太空莲基地、葡萄采摘园、蔬菜采摘园、草莓采摘园、田间超市等一批体验休闲农业点。将农业特色产业、品牌建设与农事会节想结合,打造了蔬菜节、洪山菜薹节、蘑菇节、莲藕节、玉米节、螃蟹节等“一区一节”品牌。
2.扶贫开发结合模式
主要是通过开发边远贫困地区山水资源来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建设农业旅游景区、景点。如:黄陂清凉寨与刘家山村、木兰天池与官田村、木兰古门与仁和村、锦里沟与道士冲村、木兰草原与张家榨村,新洲道观河景区与石寨村等。景区建设与景区扶贫开发、新农村建设、农民就业有机结合,实现了贫困地区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致富的目标。一批贫困村、贫困户实现了脱贫致富。
3.新农村建设模式
主要是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纳入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以特色专业村建设推动新农村建设。如:东西湖区的四季吉祥、柏泉古镇,江夏区群益村,蔡甸区炉房村,洪山区先建村等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专业村、特色村。预计2015年,全市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专业村达到30个。
4.特色农产品开发模式
主要是将农村土特产品开发为旅游商品,通过延长产业链来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如:黄陂的鸭脖、豆丝、糍粑、葛粉、蜂蜜;蔡甸的藕汤、新农牛肉;江夏的界豆、蒸肉、风干鱼;新洲的汪集鸡汤、陶河炒鸭等已经成为广大市民家喻户晓的旅游土特商品。目前,武汉乡村休闲游主推四种模式,把以上四种模式和全国乡村休闲游发展模式进行分析对比,不难发现,武汉主推的这四种模式,农旅结合模式即传统的田园农业旅游模式,新农村建设模式即村落乡镇旅游模式。其中,新农村建设模式与扶贫旅游开发模式,是指在旅游发展过程中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通过发展乡村休闲游来推进我国农业转变发展方式、优化调整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进而带动农民就业、促进农民增收,帮助农民脱贫致富,从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特色农产品开发模式是指在开发乡村休闲游产品时,要充分利用农业特色资源,培育特色旅游产品,提升特色农产品的附加值。
四、武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创新
中国乡村休闲游的发展已进入蓬勃发展时期,一些地区的乡村休闲游起步早、发展较为成熟,它们的经验模式对于起步较晚的地区能够起到示范作用。成都是我国乡村旅游的发源地,其乡村旅游发展的成功典范一直受到全国其他地区的关注,被誉为成都“农家乐”模式,随后又有北京“民俗村模式”、云南“旅游小镇”模式、贵州“村寨游”模式等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作者:杨义菊 单位: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管理系
第三篇:休闲农业发展建议
1小桥村发展休闲农业条件分析
1.1区位条件分析
建瓯市为江浙入闽咽喉要地,距武夷山国家旅游区仅1小时车程,距福建省会福州仅2小时车程,过境铁路京福高铁今年即将通车,项目大区位条件优势明显。吉阳镇位于建瓯市西北部,规划区域位于京台新桥高速出口旁,区域内三级公路连接通过,对内及对外交通条件都比较便利。
1.2客源市场分析
客源区域主要针对周边2小时车程所涉及的县市,其中1小时车程范围涉及以南平、建阳、武夷山等为主的闽西北周边县市,为一级客源市场区域;2小时车程范围主要涉及闽清、闽侯、福州市区等准都市农业区域,为二级客源市场区域。此外,武夷山每年接待超过800万游客,以及过境游客都是巨大和具有强大挖掘价值的潜力市场。
1.3资源条件分析
新桥村耕地面积约200hm2,201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7012元。规划区域面积约40hm2,其中30多hm2为农田,地势平坦,主要种植水稻、果树和四宝作物,其中莲子、泽泻、空心菜、仙草等四宝资源是吉阳镇最大特色,在特定范围内已形成较高的知名度。村庄住宅条件普遍较好,村民参与休闲农业的开发热情很高。
1.4不利条件分析
从与闽北地区其他乡村横向比较而言,小桥村交通区位优势并不十分明显,类似或交通区位更优的村庄或集镇还有不少;吉阳四宝资源目前基本是初级原料,但由于其中的空心菜、泽泻等均不易储存,仙草制作工艺复杂,限制了产业发展和推广。此外,村庄住宅为新建居民安置点,传统农村风貌特征及民俗文化底蕴不明显。但综合来看,小桥村发展休闲农业有利大于不利,机遇大于挑战,该村已具备开发休闲农业的所有必要元素,通过合理的规划、定位,扬长避短,求同存异,能够具有较好的休闲农业开发前景。
2规划思路
2.1指导思想
以区域农业条件和生态环境为基础,以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为中心,围绕四宝产业特色做大、做强、做长乡村旅游产业链。在功能布局上,以区域内现有空间特征和产业分布现状为基础,通过对资源的整合集聚、文化注入、配套提升形成空间格局分明、主题特色明显、目标定位准确的休闲农业区块。
2.2规划原则
一是因地制宜的原则,突出场地个性特征,并结合当地农业资源和文化资源,突出乡土性、体验性、知识性;二是可持续发展原则,坚持农业旅游与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相结合,与环境、资源保护并重,强调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三是以人为本原则,以人为本,尊重自然,同时强调活动项目的可参与性,满足城市回归田园的渴望;四是特色鲜明的原则,结合区域特点,开发特色活动项目;五是村民受益的原则,把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开发与农民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和收益提升结合进来。
2.3规划定位
小桥村休闲农业定位以乡野农田、青山绿树、溪流驳岸为背景,结合体验娱乐活动设计、现代设施农业、慢行游玩步道建设,突出打造农业观光、农事体验、休闲娱乐、生态餐饮、科技展示、科普教育、传统文化、商贸服务于一体的乡村旅游综合体。据此,提出“吃四宝、赏荷花、当农夫、学文化”的四大主题。
2.4规划重点
在规划重点上,根据对小桥村休闲农业资源条件的综合定位、考量,提出从5个方面突出规划重点:一是在功能实现上,重点打造乡村综合体验和四宝产业链两项功能;二是在文化营造上,重点突出吉阳四宝特色和传统农耕两种文化;三是在市场定位上,重点针对亲子游和中青年市场两类群体市场;四是在制度创新上,重点通过项目带动和机制政策创新两个途径;五是在目标定位上,重点实现带动美丽乡村和农民富裕两大目标。
2.5布局思路
结合规划思想及对园区条件的综合分析,园区划分为4大功能板块:一是四宝文化休闲板块,该板块重点围绕四宝及设施农耕作物开展种植、观光、采摘、餐饮、体验和四宝、农耕和健康文化营造。设置中老游客服务区、四宝农耕文化区、印象荷花观赏区、采摘垂钓乐活区。二是原始农耕体验板块,该板块重点对现有农田作物按区域现状进行重新整合提升,在管理制度上进行创新设计,重点开展蔬菜、果树、水稻种植和管理过程的体验、认养,以及科普文化、水稻文化的营造。设置稻语花香农耕区和蔬情果意体验区。三是村民集中住宅板块,该板块重点围绕生态美的要求对村庄进行环境综合整治,按照百姓富的要求,鼓励和帮助村民参与休闲农业开发,引导游客融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的农家文化;设置北部新村农家乐食宿接待区和南部旧村农家乐生活体验区。四是四宝商贸服务板块,该板块主要根据未来项目发展情况,作为项目综合配套提升,主要提供四宝和当地农特产品仓储交易,以及当地特色小吃城及农特产品商贸服务,重点展现地方特色的小吃文化。设置四宝集散交易区和四宝小吃商贸区。
3休闲农业推动美丽乡村建设的经营策略
休闲农业开发不能只富企业,美丽乡村建设更不能只重外观,把休闲农业开发同村民收入提高有机、有效地结合起来,实现“百姓富”才是政府的最终目的,而要实现百姓富,就必须让百姓参与到休闲农业开发中来,因此,抓住收入提高与休闲农业开发最紧密的关联要素,从制度上进行规范和优化设计才是百姓利益保障的关键。为此,本文提出以下经营策略:
3.1农家管理策略
农家管理平台主要依托合作社,内容包括农家乐餐饮管理、民宿管理、村民农家产品售卖管理、村民家庭体验项目管理等。其中食宿管理是核心,具体做法是:依托村委会或龙头企业成立食宿专业管理合作社,主要利用闲置房屋,由村民根据自身要求向合作社提出申请后,根据合作社综合评估,对符合条件的纳入管理范畴,确保最大程度地让更多的村民受益。在村民农家乐餐饮管理上,实现从原料采购、菜品定价、服务流程、菜单制作、餐饮器具、配送安排、卫生管理、装修设计等方面的统一和标准化管理,在制作方法和菜肴设计上采取标准要求和个性创新相结合的方式管理,同时通过定期组织评比、分级认证、政策倾斜等措施实现农家乐餐饮的健康发展。在民宿管理上,实行统一规划布局、统一形象标识、统一接待用品、统一服务承诺、统一管理培训的“五统一”管理。同时建立起分级评定标准,组建以社员代表、群众代表、机关干部为主的评定工作组,每年对入社宾馆进行评分分级,并在接待中心备案以供游客入住时参考,以及作为今后政策扶持的依据。
3.2营销渠道策略
除了利用报纸、杂志、电视、广播、城区户外显示屏等大众媒体宣传推介旅游产品提高知名度外,重点突出以下营销方式:一是旅游节庆营销。主要以“主题活动”的形式在适当时候举办节庆活动,细化“四季旅游”和“节庆旅游”,如在本项目规划中针对一年四季设计了“开春农耕节”、“荷花摄影节”、“稻草文化节”、“四宝小吃节”等4个节庆。二是互联网营销。充分利用Internet宣传旅游整体形象,不断更新、充实,扩大覆盖面。同时针对特定群体,在公众关注度高的论坛上宣传信息和最新动态,以及利用微信朋友圈等新媒体和高效率传播工具进行推广等。三是商品营销。加快研发和生产具有当地特色的乡村旅游商品、纪念品,加强当地农特产品伴手礼的设计和制作,使游客带回纪念品无形中就是带走了宣传的活广告。
3.3产品管理策略
要充分利用项目区特色产品吉阳四宝的口碑优势,以及休闲农业和美丽乡村建设的契机,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技术与人才合作,通过项目共赢的方式,加快对产品技术、品种的创新,特别是全产业链产品的系列开发;要加强产品的安全种植管理,树立安全农产品和健康农产品的形象,同时要尽快制定行业标准并进行推广宣传;要进一步加快对产品品牌的保护性注册,尽快开展著名商标的申请及认证,扩大产品的市场影响力和认可度。
3.4融资渠道策略
目前的美丽乡村建设往往都是依靠政府短期内的巨大投入,但后续开发、维护及项目运作仍然需要大量融资,因此,除了传统地向各级政府部门争取政策性资金支持或银行贷款外,可以采用以下2种方式进行融资:一是委托第三方评估机构对全村可开发和潜在开发的旅游资源,以及建设后收益情况进行分项评估,在此基础上,采取BOT融资形式,将单个或联合体项目对外公开招标融资。二是引导成立资金合作社,合作社可以依托龙头企业发起并与之联合,也可以由合作社自行发起,在资金筹集上,以社员自有资金和龙头企业资金为主体;在资金安全管理上,探索建立依托第三方合作银行提供全面资金管理服务的模式,实现“社员封闭、资金封闭”两封闭运作,切实防控金融风险。
作者:杨军 刘玲 郑百龙 单位:福建省台湾农业研究中心
第四篇:休闲农业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共同发展模式研究
1相关概念
1.1休闲农业
依托农业、农村、农民独特的生产、生活、生态环境,充分挖掘和开发农村丰富的自然、景观、文化以及农业生产等资源的多种功能,向社会提供具有一定特色的观光休闲、风情感受、文化欣赏、农事体验、科普教育等休闲服务以及农产品的新型产业。
1.2非物质文化遗产
《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5]18号)附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国务院办公厅2005年3月26日)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
2休闲农业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发展的必然性
在仔细研究了休闲农业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和内涵之后,不难发现二者具有同根性和互惠性,这为二者的结合发展奠定了基础。
2.1二者具有同根性
休闲农业具有乡土性。因为休闲农业依托的是“农业、农村、农民独特的生产、生活、生态环境”,休闲农业从农村来,从农业生产来,从农民来,从农民的生活中来。人们到休闲农园中也是为了感受那股浓浓的乡土气息,纯朴自然的环境。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具有乡土性。定义中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那就具有扎根于乡土、世代传承、来源于群众生活的性质。二者均具有乡土性,都是从群众生活中来,因此具有同根性。二者具有同根性就决定了二者具有结合发展的基础。
2.2二者具有互惠性
(1)休闲农业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面临的问题之一就是生存环境的变化。随着社会生产力以及意识形态的发展与变化,传统的农耕文化逐步消失,手工被机器取代,低效被高效取代,农村的很多风俗也逐渐被城市化、西方化所改变。而在休闲农园中则可对这些进行保持和还原,保持和还原传统的农耕方式,保持和还原传统的乡村聚落形式,保持和还原原有的风俗习惯,甚至工作人员的穿着打扮、言谈举止也可以配合场景的需要进行保持和还原。这样就可以更好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真性和整体性。(2)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丰富休闲农业的活动内容,提升休闲农业的品味。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有利于更深入的开展休闲农业休闲活动。休闲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之一就是资源的开发利用不够深入。我国具有非常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将这些遗产融入到休闲农园中来,能够带来更多更好的休闲农业休闲活动。可以选择合适的休闲农园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点,进行展示、表演和互动。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发展过程通过展馆的形式进行展示,通过还原场景、照片、视频、音乐等多种类型的展示方式,让游客全面了解该项非遗的前世今生。通过传承人的现场表演,进行更加生动的展示,让游客有机会与古老的非遗亲密接触。还可策划与游客互动的活动项目,让游客来学习、体验,并开发旅游商品进行销售。这些方式都有利于提升休闲农业的品位。(3)休闲农业的经济平台有利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人力和财力不足的问题。现行状态下保护所需经费由政府财政负担,对人力、物力和资金的支持不能满足保护工作的需求。政府鼓励社会力量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合理开发保护,我们利用休闲农业给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的平台,为其注入活力。休闲农业自身能够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引入休闲农业,让游客参观、体验,能够带来较高的文化认同感,所开发的产品在休闲农业的带动下也能够有着较好的销量。传承人的表演和产品都能够获得收入,有了较高的收入,传承人才会有动力,才会后继有人。休闲农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经济基础,使保护工作切实可行。
3建立休闲农业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发展模式
3.1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休闲农园中进行展示
休闲农园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平台,进行较为全面的展示。几乎所有类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适合进行实物、影像资料和传承人表演的展示,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和展示内容,结合休闲农业园区的发展需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可以分为3个类型。(1)实物展示。实物展示包括书籍、美术作品、道具、唱本、蜡像、工具、用具等的展示。即可在展馆中进行展示,也可结合景观设计、建筑设计、室内装修来进行展示。根据不同类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选择适合的展示形式,如:民间文学可以进行相关书籍的展示,并将故事做成生动形象的图片进行展示;表演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则可对其使用的道具、唱本进行展示,还可将老艺人的艺术形象做成蜡像、泥塑进行场景展示;工艺技能类可以展示劳动工具和工艺流程。(2)影像展示。影像资料的展示更加丰富多彩,用图片、录音、录像来记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去与现在。各个类别的非遗都应该充分利用影像来记录其发展的过程,老照片、老电影能够体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感。通过对这些影像资料的观看,游客能够较为全面的感受到非遗的前世今生与传统中国人的生活气息。如有机会将其加入到动画片、影视作品当中去,或者制作成纪录片,则有着更好的宣传效果。(3)现场表演展示。传承人的现场表演或当场制作是最吸引人的环节,人们可以直观的看到整个过程,并且可以和传承人进行直接的交流。民间美术和表演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适合进行现场表演,游客在城市里很难看到这些,在休闲农园里闲暇的时光里,体验一下浓郁的传统气息,能更好的享受农园里的慢生活;工艺技能类最适合进行现场制作,游客全程观看制作过程,了解手工艺人的艰辛,也了解生产过程中的古老智慧,对手艺人和产品都会产生较高的认同感。
3.2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策划成体验活动供游客体验
除了在休闲农园中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外,还可将其策划成多种多样的体验活动供游客体验。体验包括直接体验、认同体验、反思体验三个层次。直接体验指看得到,听得到的内容,属于初级体验。上文中提到的三种展示形式均包含在内,这里主要论述另外两种体验形式。认同体验(参与体验):能动手,能活动的活动内容均属于参与性体验。最吸引游客的就是各类食品的加工制作过程,例如:可以让游客参观蓼花糖的制作过程,从中选取简单的步骤让游客自己体验,体验后的产品可以带走,增加了游客对蓼花糖复杂的制作工艺的认识,也可以增加产品的销售。各类民间手工技艺也都是不错的体验项目,亲自当一次木匠、打一件银饰、造一次纸、编织一个自己喜欢的筐筐,都是不错的选择。游客经过体验后更能明白物件的来之不易,更加认可产品的价值。传统游戏、传统体育与竞技也非常适合游客进行互动体验,这些游戏区别于城市人终日面对的电脑、手机游戏,充满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互动,非常适合在休闲农园中开展,不仅游客互相之间可以开展,更可以开展亲子活动,增强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交流,这对缓解城市人的压力,改善人际关系很有好处,对游客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反思体验(高级体验):能引人反思,能触动人内心的活动可归为高级体验。可以在休闲农业园成立民间美术、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戏曲、民间曲艺等学习班或社团,形成良好的艺术氛围,使游客融入其中,为游客提供文化交流平台,让游客在交流中不断的提高认识,产生更深层次的感悟。这样不仅吸引具有相同兴趣爱好的游客前来,更能培养出大量的传承人以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3.3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制作成产品进行销售
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产品进行包装,并打造品牌,在休闲农园中进行销售。来到园区的游客从休闲农园开始,了解非遗,认识传承人,熟悉非遗产品。而针对没有来到园区的顾客,拓展多种销售渠道,如网络销售、电视销售,让更多的人认识非遗产品,从而认识非遗、了解非遗园区,也能头起到宣传休闲农园的作用。
4进一步发展建议
4.1规划
政府应大力扶持并做好相关区域发展规划,确定适合在休闲农园中开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选择具有一定发展基础、客流量稳定的园区,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性质策划不同类型的活动进行植入性开发。根据不同非遗、不同活动进行服务半径调研,确定最佳服务半径,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休闲农业中的展示既能保证各地突出不同特色,又能在区域范围内避免大量雷同与重复,形成有序发展的良性循环。
4.2宣传
地方政府应加大对休闲农业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力度,通过影视作品、文学作品、广告、团购等方式进行全方位的宣传。重点宣传那些能够让游人全方位感受到非遗魅力的优秀园区,除了传统的宣传方式,还应该更多的利用网络销售、促销活动进行宣传。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品都极具地方特色和历史感,是很好旅游商品,应将其策划成具有吸引力的品牌进行推介,并进行品牌保护,能极大的带动非遗的发展。
4.3经费
地方政府应从经费方面加大对休闲农业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共同发展模式的支持。选择具有一定资源优势和发展基础的休闲农园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地,给予经费支持和发展引导,能够保证休闲农业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共同发展模式顺利起步。
4.4政策
政府制定相关政策对休闲农业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共同发展模式进行保护与引导,建立更加健全的法律法规政策。从政策上支持休闲农园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支持传承人在园区中的工作,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真性与整体性,从而使得二者结合发展模式能够顺利开展。
作者:裘莉娟 陈红武 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第五篇:休闲农业发展建议
1总体思路
以“一山、一洞、三河、六湖”(一山:太行山;一洞:崆山白云洞;三河:七里河、白马河和南水北调渠;六湖:秦王湖、岐山湖、映雪湖、野沟门、八一水库库区、马河)为重点,借助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优势,以特色种养为依托,紧紧围绕农事生产活动开展休闲旅游、农事体验等,努力提高休闲农业的品位和档次。
2总体目标
自2015年起到2020年,利用5年时间,因地制宜精心谋划建设一批新项目、新企业,重点打造10类集农业生产、科技示范、科研教育和农耕文化、田园风光、民俗传统为一体的休闲农业知名品牌。争取创建全国休闲农业示范点2个,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2个,争取国家级休闲农业星级企业达到15家,争取省级休闲农业星级企业达到20家,使全市休闲农业星级企业总数达到35家以上,年接待游客达到1000万人次以上,带动休闲农业相关企业年产值达到5亿元。
3工作措施
3.1因地制宜,统筹规划。产业要发展,规划要先行。休闲农业规划要综合考虑当地区位条件、交通通达性、社会经济背景、资源禀赋状况等因素,做到“五个结合”,即:与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相结合,与特色高效农业示范园区相结合,与农业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相结合,与当地旅游景点联网建设相结合,与新农村建设中农民集聚区和道路规划、土地开发整体规划、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相结合,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带动农村经济协调发展。
3.2以农为本,突出特色。发展休闲农业不能脱离农业、农村、农民。要坚持以突出农耕文化为前提,以农业产业为支撑,紧紧围绕农业生产过程、农民劳动生活和农村风情风貌,充分展示农村特色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因地制宜,突出亮点。着力发展农业娱乐休闲文化、饮食文化、民俗文化、企业文化、环境文化等,着力打造高人气、高品质、高附加值、高市场竞争力的休闲农业项目和产品。
3.3政府引导,市场参与。强化政府在宏观指导、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方面的作用,加强政策引导和扶持,严格规范休闲农业的开发、经营和服务。同时,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大力提倡和鼓励工商企业及其他社会资本投资休闲农业开发,不断创新发展方式,形成互惠共赢的良好机制。
3.4突出功能,完善设施。休闲农业旅游景点、项目布局应体现层次化、多样化要求。善于发掘利用各种自然资源的优势和特点进行有效开发。加大基础设施及相关配套设施建设,突出观光功能、科普功能、教育功能、环保功能、经济功能、游憩功能,积极拓展产业链条,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3.5保护生态,持续发展。休闲农业的开发必须划定严格的生态红线,最大限度地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原生资源。鼓励和提倡天然材料建设,尽量减少人为设施,力求保持生态平衡;鼓励和提倡利用荒山、荒坡、荒滩、垃圾场、塌陷区、废弃矿山等地发展休闲农业,避免滥占耕地。
作者:刚爱书 单位:河北省邢台市农业局
第六篇:加快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1以保护生态为前提
1.1培育生态意识
按照“增效益、增功能、降投入、降排放”和“回归自然、认识农业、怡情生活、生态环保”发展理念,培养生态伦理认知,增强环境保护意识,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休闲观光农业生态保护氛围。从宏观和微观2个层面、现实与长远2个时段、开发与保护2个重点,优化项目布局,综合协调配套,培植产业后劲,增强发展实力。帮助农民和业主从“就生产论生产、就旅游搞旅游”圈子中解脱出来,由以产值收益为主转向质量效益和资源生态保护并重,由单一追求效益转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协调一致上,实现生产发展、生态保护与经营收入同步增长。
1.2坚持生态规划
根据区位特点和自然景观、地形地貌、农业资源禀赋,高起点制订规划,多元发展各具特色及消费需求的休闲观光农业,实现与城市旅游错位发展、与传统景区差异开发。(1)设计理念上,遵循以农为本、因地制宜,突出乡土气息,体现田园风光、农舍劳作、农家饭菜、民俗风情等“农”字风情。(2)功能分区上,按不同性质用地进行空间分区,以“新”布局,展现个性,满足游客求变、求异、求特消费心理。景观布局上,以自然与人工培育生物共同构造生态系统为主题,兼顾季节变化,栽植组合排列,四季鲜花常开。(3)产业优化上,点线面结合、大中小配套,主题突出,功能互补,重点发展休闲度假、田园农业、农科教、农家乐、农民俗。(4)基础设施上,策划建设基本农田、水利设施、沟渠路林、亭台灯桥,综合利用废弃物。注重与经济社会发展总规、土地利用总规、产业规划衔接,彰显区域特色,实现自然、人文与农业景观和谐统一,促使生态生产生活“三生”融合,让游客体验淳厚农家风情,满足其返璞归真心理需求。
1.3提升生态质量
按照“无害化、低排放、零破坏、高效益、可持续、环境美”思路,开发、保护并举,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休闲观光农业发展道路。加快生产方式转变,推广农业资源循环再利用技术,鼓励发展沼肥生产、销售、配送、施用等一条龙服务组织,运用农业生物措施,推进有机肥加工、发酵床生态养殖和生物梯级净化处理等工程,促进农作物秸秆、生活垃圾和污水向肥料、燃料、饲料等资源转化。实施清洁工程,改水、改厨、改圈、改厕,改善环卫设施,健全“户分类、组收集、村转运、镇处理”垃圾处理体系。鼓励植树造林,“有空栽树、露土栽花”,建设干净整洁、田美水秀、蓝天白云的美丽乡村。突出乡土味道,保留民风民俗,彰显一园一景,让乡村(园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2以链条集群为核心
2.1延长产业链
在充分发挥农业为休闲旅游者、农事体验者提供服务过程中,加强与二、三产业整体衔接,促进种植养殖等第一产业、特色农产品加工等第二产业和食宿、交通运输、农产品流通、休闲服务等第三产业统筹发展,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积极引进品质优良、功能多样的特种蔬菜品种、花卉和其他观赏性动植物,促其成为休闲观光农业重要功能、经营内容和活动项目。以农业园为纽带,建设规模基地,夯实休闲观光农业产业链基础。通过精深加工、市场开拓、行业联动、信息服务等途径,推进休闲观光农业上下游产业、前后环节有效连接,培育产业链核心主体要素集群。以扶强领军型经营主体为重点,健全经营主体间、主体与农民间利益联结机制。建设与产业链配套的农产品批发市场,鼓励开设直营连锁店,发展电子商务,实现“电商换市”,支持龙头企业建立网上展示交易平台。推进地理标志保护登记和“三品”认证,打造有文化、有品质、有区域特性的农产品品牌,鼓励争创省和国家级牌子,以特取胜。
2.2融入文化链
围绕农业生产过程、农民劳动生活和农村风情风貌,挖掘乡村深厚的农耕、民俗历史文化内涵,突出底蕴厚实、景点多彩特色,建设功能齐全、环境友好、文化浓郁的休闲农园,推进乡村传统文化产品化,变资源优势、文化优势为经济优势,在带动“三农”发展同时,为游客配送文化“大餐”。鼓励业主用民俗文化、农耕文化“特色”招牌,打造充满生机和趣味的农村自然文化之旅,让游客的休闲活动与农业生产及农户的日常生活融为一体。利用作物生长全过程和休闲农业的生产性、观赏性、参与性、文化性特点,通过某种农作物的历史文化及文化创意赋予新的内涵,发展创意农业,增强人气吸引力。
2.3打造农旅链
围绕“农中有旅、以旅促农、农旅结合、强农兴旅”思路,在强化“农”属性同时,突出“游”功能,在体现“游”特色同时,兼顾“农”属性。充分利用自然环境、田园景观、农业知识、农耕文化等资源要素,通过集成、创新、整合、提升,打造主题突出、特色鲜明、功能多样的休闲观光农业园区,以农促游,以游惠农,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引导和鼓励休闲农业创新经营,推进深层次开发或升级换代,制造奇观、风景和主题等“情境消费”,努力吸引游客眼球,变单一农业观光为“农”文化体验之旅。立足休闲观光主题,增强互动性,开发人性化、绿色化体验产品,让游客参与农业生产过程,亲自动手制作、亲身体会个中乐趣。根据爱好设计个性化游憩活动,精心绘制观光路线图,引导市民参与。发挥教育功能,寓教于产,寓教于乐,增长游客“三农”知识。
3以改革创新为关键
3.1健全经营机制
创新完善土地流转机制,加快推进休闲观光农业集群经营,大力发展标准化生产,不断提高组织化程度,重点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龙头企业等新型休闲观光农业经营主体。加大招商力度,引导社会资本、民营资本以协作、参股、合作、独资等形式发展主题突出、科技含量高、设施配套的品牌项目,带动休闲观光农业向集约型、规模化发展。以提高人员素质和农业技能为核心,培育符合休闲观光农业发展要求的新型职业农民,让发展主体的素质和水平跟上时代步伐。利用好农技员、防疫员队伍,使之成为休闲观光农业工作延伸到农户、田间地头和“最后一公里”问题解决的重要力量。集聚农科教推广及社会化服务优质资源,建立与产业链相配套的技术链,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
3.2加强宣传造势
通过互联网、新闻媒体等多种渠道加强宣传,促使更多的社会力量关心、支持休闲观光农业;积极举办各种农业博览、旅游峰会和采摘、品味节庆活动,通过促销会、说明会、恳谈会等方式,宣传休闲观光农业,提高知名度,扩大影响力;重视休闲观光农业的形象策划与包装,培养一批营销能人和中介机构,通过促销手段和品牌效应吸引更多消费者;建立城乡间合作机制,推动休闲观光农业“走出去”开辟市场,引导市民利用小长假和双休日到园区体验。开展公益性宣传推介,扩大休闲观光农业影响力。
3.3推动行业自律
引导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不改变土地所有权基础上,整合生产要素,共同投入、共同经营、共同选择市场,抵御风险。鼓励休闲观光农业协会及中介服务机构、经营业主、村集体组织和村民共同推动休闲观光农业规模化、连锁化、品牌化发展。通过校地合作、专家讲授、现场指导,加强服务流程、质量标准、农艺知识、菜肴烹饪、食品安全、诚信意识培训,规范化管理、标准化经营。发动行业协会制订行业管理标准和服务办法,对农家乐、渔家乐、休闲农庄等,在等级划分、设立条件、接待服务、客房管理、餐饮安全等方面,做到有标可查、有章可循、有制度可执行。
4以政策服务为推手
4.1注重要素保障
对农民就业增收带动作用大、发展前景好的休闲观光农业项目用地,列入土地利用总规和年度计划优先安排。支持农地复垦、盘活存量、闲置宅基地整理结余的土地用于建设休闲观光农业设施及配套管理用房。加快审批速度,尽量满足必要的临时建设用地。鼓励利用村集体建设用地和“四荒地”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突出信贷支农重点,放宽抵押条件,简化审批手续,给予休闲观光农业贷款利率和时间优惠。支持担保机构搭建银企对接平台,帮助休闲观光农业经营主体解决融资难题。鼓励利用PPP、众筹、互联网+、发行私募债券等方式创新多元化投融资机制,支持符合条件的休闲观光农业企业上市。
4.2完善基础设施
整合农村公路、旅游专项、农业产业化、农家乐以及特扶等项目,全面推进道路、通讯、水电、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完善休闲观光农业园区游客综合服务中心、公共卫生间、停车场、垃圾污水处理、餐饮住宿的洗涤消毒设施、农事景观道、休闲辅助设施、特色民宿、乡村民俗展览馆和演艺场等服务设施,尽量避免破坏环境。增强线上线下营销能力,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休闲农业宣传推介平台建设,加快构建网络营销、网络预订和网上支付等公共服务平台,全面提升行业信息化水平。
4.3强化政府服务
把休闲观光农业作为提升农业、致富农民、发展农村、拓展旅游的新路子推动,制定扶持举措,设立发展专项,纳入财政预算。出台优惠政策,广泛吸引各种资本向休闲观光农业项目聚集。整合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移民扶贫开发、基本农田水利、美丽乡村建设等资金,集中打捆投入。将中央有关“三农”建设资金适当向休闲观光农业集聚区倾斜,带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对经营主体符合条件的,给予税收优惠。强化运行监测,构建完善休闲观光农业统计制度。支持建设休闲观光农业聚集区域的公共交通体系,加强生态停车场、观光巴士等公共服务设施配套。
作者:成世坤 单位:重庆市綦江区人民政府
第七篇:立足生态资源优势发展效益休闲农业
一、产业发展势头良好
2014年,全县粮食种植面积126万亩、产量31.10万吨,同期增幅分别为0.22%、1.1%。油料作物种植面积21.5万亩、产量2.8万吨;烤烟种植面积12万亩,产量20万担,公斤均价22.2元,实现烟农收入2.6亿元;红薯种植面积30万亩(其中改良品种种植面积达18万亩)、产量45万吨,同期增幅分别为2.39%、12.5%。引进和发展红薯加工企业11家、专业合作社15家、专业大户100户,年加工鲜薯达15万吨。建成2万亩高产创建示范基地,在国家甘薯中心和西南大学的指导下,积极开展多品种对比试验,培育出QS-2、QS-3等红薯新品种。目前,新引进休闲薯干企业已入驻工业园区,完成资金投入400万元。新田镇石龙村薯尖种植面积30亩,亩产约4000公斤;魔芋累计种植面积5万亩(其中新增种植面积1万亩),加工鲜芋700吨,实现产值1000万元;蔬菜种植面积19万亩、产量38万吨,同期增幅分别为3.03%、2.78%(其中设施蔬菜面积0.2万亩、产量达0.2万吨)。以食用菌为主的设施蔬菜发展较好,投资4800万元建成占地2万余平方米的工厂化秀珍菇生产基地、利用600余亩烤烟育苗工场建成有机蔬菜基地。建成平安蔬菜种苗繁育示范场1个,建成雷公盖、摩围山、鹿鸣高山蔬菜种植基地3个。汉葭、绍庆、新田、平安、长生等县城保供蔬菜基地和乡镇保供基地稳步推进;肉牛存栏13.89万头、出栏5.73万头、肉产量7489.7吨,同期增幅分别为0.15%、1.09%、5.17%;生猪存栏41.76万头、出栏61.71万头、肉产量46279.35吨,同期增幅分别为-2.69%、-0.43%、-0.43%;山羊存栏10.69万只、出栏8.72万只、肉产量1308吨,同期增幅分别为-8.5%、1.4%、1.4%;土鸡存栏131.55万羽、出栏248.7万羽、肉产量3730.5吨,同期增幅分别为11.%、2.45%、9.77%;蜜蜂保有量9万群,同期增幅为9.75%;全县淡水渔业保持快速发展,养殖水面达11.6万亩,其中新增培育渔业养殖场3家,养殖大户10户,养殖水面达200余亩,水产品总产量达到433吨;中药材种植面积0.5万亩、同期增长39.17%,产量800余吨;新发展经果林(桃、李、板粟、枣等)0.7万亩,新发展油茶1.6万亩,总面积达10万亩;休闲农业快速发展,全县发展农家乐500余家,总床位5000余张,休闲农业综合收入超过17.3亿元。紧紧围绕“一区两带”建设目标任务,着力抓好农业园区、示范基地和示范户建设。在做好摩围山市级现代农业园区,郁山镇、岩东乡、鞍子镇、新田镇等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建设任务的同时,着力抓好平安爱情花海、岩东瓜果与油菜、太原生态养殖、善感休闲农业及乡村旅游等精品农业园区建设和高谷生态农业园等示范建设。着力抓好市场体系建设。完善市场服务体系,助推产业快速健康发展,成功组建农旅商会,淘宝网“特色中国”彭水馆建成投运,建成重庆主城(观音桥、朝天门)、县城特色农产品展示展销中心并正常营运。
二、主体培育成果显著
产业发展殊荣不断。我县继荣获“中华蜜蜂之乡”、“中国绿色生态魔芋之乡”、“全国标准化烟叶种植示范基地县”、“全国产油大县”、“全国生猪调出大县”等殊荣后,通过近年持续推进特色效益农业发展,2014年荣获中央现代农业牛、羊产业重点县等系列殊荣。郁山镇、鞍子镇、岩东乡获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润溪白果坪获批部级示范村、善感周家寨、绍庆坝竹村获批市级示范村,摩围山现代农业园区获批市级特色农业示范园区;甘薯原种繁育基地、甘薯工厂化育苗场、淡水鱼业养殖基地等相继落户彭水。新型经营主体建设效果明显。截至目前,全县共有农业企业344家,其中县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5家(市级龙头企业21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累计达654家,其中:获批国家部级示范社1家、市级示范社10家;家庭农场累计达到106个,其中:获批市级示范家庭农场4家。引领指导合作经济组织捆绑发展,推行“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产业化经营模式。彭水县黔中道紫苏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紫苏、紫苏油在上海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上获得展会金奖。品牌建设成果显著。立足“营销带市场”的发展思路,着力抓好品牌建设,充分发挥品牌效应在市场营销中的地位和效应。截至目前,全县累计申报获批“三品一标”34件,其中:获批地理标志农产品21件、无公害农产品5件、绿色食品7件、有机农产品1件、获批市级著名商标4个。
三、休闲农业兴旺发达
目前,全县建成各类大小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基地50余个,如:高谷和平安的草莓、保家的桃子、岩东的李子、绍庆的葡萄和梨子、善感的猕猴桃和西瓜等采摘体验旅游一体的休闲农业;汉葭白溪花海、平安爱情花海、万足葵花园等观光旅游一体的休闲农业园;摩围山、鹿鸣、雷公盖等高山蔬菜基地及避暑纳凉区;鞍子罗家坨、善感周家寨、摩围山欣宜度假村、长生水田坝、岩东岍山坝等乡村旅游示范点;现有各类休闲农业经营主体400余家,2015年上半年,接待各类游客13万余人次,实现经营收入1260余万元。广泛开展苗乡风情之旅、田园花果之旅、优美山水之旅、苗王山神秘之旅、盐丹古道之旅、神奇佛乡之旅、高山探秘之旅、“2015•爱在彭水•香约平安烂漫游”、“2015•爱在彭水•记忆梅子甜蜜游”、油菜花节、自行车山道赛、登山等各类乡村旅游节赛活动。
(一)因地制宜,科学规划休闲农业布局
在深入调查分析本地区的自然景观、地理地貌、农业资源、民间风俗等基础上,按照“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则科学制定,明确区域功能定位,确定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坚持科学发展理念,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资源,因地制宜发展休闲农业。在旅游景区及交通干线,发展以农家餐饮、休闲娱乐、农事体验为主要内容的休闲农业;在特色产业带,发展以特色观光、农耕文化为主要内容的休闲农业;在江河湖泊、水库区域,发展以休闲垂钓、水上体验为主要内容的休闲农业;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发展以民俗体验为主要内容的休闲农业。
(二)突出重点,精心打造休闲农业示范
一是围绕乌江画廊沿线,重点打造“体验苗家风情”的鞍子苗寨和“休闲田园风光”的善感乡周家寨等休闲示范带;二是结合摩围山景区,打造“避暑纳凉”的摩围山休闲农业示范园区;三是利用地理优势,大力发展油菜、莲藕种植等,打造享誉“田园花海、养生福地”之称的长生镇、岩东乡等休闲农业示范乡村。
(三)培育特色,不断提升休闲农业实力
一是突出“乡土”特色。引导休闲农业企业遵循朴素、自然、协调的原则,最大程度突出和保持原汁原味的农村生活风味。具体来讲,在“游”的方面,科学开发农业资源,充分利用农业经营活动、田园景观为游客提供自然生态的休闲环境,以满足游客亲近自然、回归田园的美学体验需求;在“住”的方面,精心设计和建设休闲农业企业景观建筑,在继承当地传统建筑风格的基础上积极创新,让游客体验当地建筑文化魅力;在“吃”的方面,积极发展地方特色菜,为游客提供绿色环保、乡间土味的特色餐饮食品。二是突出文化特色。依托我县特有的民俗文化,结合休闲农业企业发展需要,加大文化内涵的挖掘力度,开发富有传统文化特色的休闲活动项目,策划包装具有地方风格的休闲农业品牌,提升休闲农业企业文化品位和档次。三是突出游客参与性。引导休闲农业企业根据游客的消费需求,开发采摘、渔猎、体验民族风情等个性化的体验式休闲旅游产品,让游客在参与农业生产过程中增长见识阅历、体验劳作情趣。四是推进品牌创建。深入开展“品牌兴农”宣传活动,着力培育休闲农业企业主的品牌意识,引导和帮助休闲农业企业、餐饮服务和地方特色产品申请注册、争创品牌,培育一批具有地方休闲农业特色的服务品牌。
(四)强化管理,大力提高休闲农业效益
一是完善基础设施。将休闲农业发展与新农村建设、农民新村相结合,统筹资源,加快交通、饮水、电力、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休闲农业业主周边环境。引导休闲农业业主推进庭院改造、污水治理、美化绿化,推广沼气、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加强客房、厨房、厕所、浴室等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满足游客饮食安全、生活卫生、住宿方便等方面的基本要求。二是提高服务质量。制定休闲农业服务质量标准,引导休闲农业业主规范经营行为,优化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水平。三是创新管理体制。引导休闲农业业主按照市场经济要求,引进先进管理理念,改进管理方式,完善管理内容,创新管理手段,逐步形成“产权明晰、责权明确、管理科学、运转高效”的现代新型经营管理制度。
作者:代荣成 单位: 重庆市彭水县农工委
第八篇: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研究
1宁安市旅游发展总体分析
目前,宁安市已建立国家A级景区15家,其中4A级景区3家,3A级景区4家,2A级景区8家,国家级水利名胜景区6家,省级风景名胜区3家,省级森林公园5家,省级地质公园1家,国家级观光农业示范点1家。各类宾馆206家(其中星级宾馆9家),接待床位总数达10020张,酒店餐厅178家,娱乐场所120多家,旅行社14家。形成了以全市20多家休闲度假村为骨干,城郊400多家“农家乐园”为主体的乡村休闲游。宁安市被授予全国首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称号,成为黑龙江省首个也是唯一一个获此殊荣的县(市)。宁安市石岩农场以现代农业示范园为主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旅游,展示温室内培育的花卉、南方水果、果蔬采摘体验游等,使农场2009年接待游客达10万人,带动了农场餐饮业、交通业、物流业的发展。
2宁安市发展休闲农业旅游的优势
宁安市位于牡丹江的南部,拥有特色产业文化,以内陆口岸为主体,以源丰物流为龙头企业带动绿色产业整体升级,力争将“生态、绿色、有机”的蔬菜产业链条做大,做强,力争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宁安属低山丘陵区,冲击盆地地形,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适合多种农作物生长,素有“塞北小江南”之称。规划区土地肥沃,气候温和,盛产小麦、水稻、大豆、瓜菜、玉米等粮粮食作物和人参、松茸、蕨菜、猴头等山野珍品,渤海的响水大米更是唐代贡品,以粒白,米香四溢驰名国内外。这些都为宁安农业旅游提供有利条件。
3宁安市发展休闲农业旅游的类型
宁安市的旅游休闲农业主要将充分的农业资源为基石,充分结合市场的应急需求,全面地、努力地将农业发开与旅游支撑起来,充分将种植农业、新农村的景象、新农村的文化以及新农村的建设与娱乐、休闲、度假融合起来,形成具有独特文化气息、乡村文化底蕴的旅游农业文化,再将这些特色文化、旅游与周边的具有独特的人文、景观的旅游景点相互呼应,很自然的成为了城市人民体验农村生活、体验农业劳作、增长见闻、拓展知识、亲力亲为的劳作并享受劳动果实及乡村美景的绝佳选择。目前宁安市有一定基础和规模的观光农业园主要有以下几种。①农业园观光:以展出种植和栽培工艺或手艺、农副产品的种植、生产、采摘等为主,建立以观光、游玩、教学、体验、出租为主的农业园。②农园采摘:在农副产品的果实成熟的瓜果蔬菜园区内,允许旅游人员进园观赏,亲自采摘,体验自己摘果自己吃的农村自然生活状态,充分享受自由、快乐的田园生活。③渔场垂钓:旅游者在公共渔池、天然池塘等地方进行自由钓鱼,钓上来的鱼还可以买回家。④森林旅游:充分利用森林地区的高含氧量,神秘的感觉,美妙的环境,清新的空气,蔚蓝的天空,这些都足以吸引大量慕名前来的游客,体验回归自然的舒心与惬意,具有无限乐趣。
4宁安市发展休闲农业旅游的建议
宁安市大力发展农村与农业的旅游,这些都关系到很多方面,如农业生产、农业经营、农业文化、农业特色、农业环境、农业环保等很多方面。所以,要想发展农业旅游,一定要充分做好事前规划,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基础,优化产业结构,培育休闲文化产业链条。
4.1加强思想认知,提高思想觉悟
①坚持以人为本,以提高广大农民的收益为出发点,主要吸引和服务城市群众,着重发展当地农村的经济,提高经济环境。②重视乡村农业经营。在农村的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旅游行业,以旅游促进农业的发展,以农业加快旅游的推进,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补充,共同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成为经济支柱。③着重加强生态保护。要想大力发展农业休闲旅游,发展乡村旅游,就必须要特别重视自然环境的保护,生态环境的保护,积极做好环保工作,让环境越来越好,杜绝环境破坏。④着重加强农村的文化保护与文化探索。农村文化中具有古老的耕种文化和现代的民族文化,这两种文化相互辉映,相互交叉,缔造出了具有浓厚古老气息的乡土文化与具有现代风格的民族文化,因此,要想实行文化资源的开发,必须要保护这两种文化,继承这两种文化,将其结合起来。
4.2拓宽投融资渠道,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①积极寻找并拓宽融资渠道,将基础设施逐步完善起来,要建立多种、多元化的投资建设形势。要争取多渠道融资,加大政府主导地位,增强政府财政扶持力度,吸引资金,鼓励全国上下大中小企业勇于投资农业旅游,充分发挥政府优势资源,形成规模产业。②加强休闲农业旅游与周边食宿及公共设施建设的发展。要大力解决道路交通问题,通讯信号问题以及各种电子通讯问题,与政府机关通力配合,开发旅游专线,充分发挥旅游优势,方便游客出行。农村休闲旅游的发展要紧贴当地政府的规划,统筹发展,与乡村的改造建设相互结合,周围乡村食宿要跟上,方便游客出行、住宿、游览。③要加强对相关景观点的管理,规范运营。要加强管理,加强对游客的环境保护教育,例如张贴标语,警示语,在宣传栏导游图等一些显著位置,张贴宣传条幅,以加强对游客的环保意识教育,使得人人爱自然,人人爱环境。
作者:姚舜 郑清元 单位:吉林大学管理学院
第九篇:休闲农业发展的思考
一、新安县休闲农业的模式
(一)观光、采摘、垂钓模式
新安县磁五仓沿线有五头镇仓上村的蒲耕草莓采摘园、磁涧镇礼河村的天兴生态园、五头镇大洼村的亿农公司、五头镇独树村的樱桃庄园等。每年4月有草莓采摘,5月有礼品西瓜、樱桃采摘,6月有大杏采摘,7月有桃子采摘,8月有梨子、石榴采摘,9月有苹果、10月有山楂、11月有沙梨、12月有冬枣采摘,一年12个月,月月都有不同的项目。另外,黄河小浪底水域的垂钓项目极大地丰富了周边区域人们的业余文化生活,也增加了百姓的收益。
(二)农家乐模式
新安县五头镇樱桃沟的农家饭,就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就地取材、就地施烹。农家炖土鸡、手工粉条、红薯面条、各种野菜、山泉水做的汤等不仅挖掘了饮食文化的地方特色,也大大满足了城里人的怀旧心态。新安县苏园、龙潭峡、青要山等一大批农家宾馆开设有农家窑院住宿,采用了古时的圆拱式建筑,但配备了现代的卫生、通讯、网络设备,如冲水厕所、消毒柜、电视、电脑,既满足了人们讲卫生、爱卫生的良好生活习惯,又满足了城市居民向往的理想生活。自然、安静、休闲、古朴的乡村风光既融入自然魅力,又汇聚人为特色,如打场、推磨、锄地等,游客亲自参与其中,体验农事生活,增添乐趣。
(三)古村落、传统村落、民俗风情模式
新安县境内历史文化底蕴丰富,有千唐志斋博物馆、张鈁故里、王子淼故里、王黑子楼、铁门镇薛村的古村落遗址、烂柯山王乔洞。最近人们又发现了在北冶镇甘泉村的古代瓷窑遗址,在甘泉村内坐落着150余座古代做瓷器的民间作坊,用古代做瓷器的模具盖成的房屋比比皆是,无处不向人们展示古时客商云集、买卖兴隆的场面,是一个文化气息浓厚的古村落,具有无穷的文化魅力。
(四)高科技农业示范园模式
在新安县仓头镇孙都村的鹏云集团,集种养一体化经营模式,建有温室大棚1000个,养猪5000余头,建立有“养殖—沼气—种植”循环农业发展模式。
二、发展休闲农业的重要性
(一)促进城市资金向农村转移
改变中国农村面貌的最根本办法是资金向农村流动,无论是政府资金还是社会资金,无论是建设资金还是消费资金。休闲农业就是让社会资本和城镇消费向农村流动的最好载体。
(二)带动基础设施建设
休闲农业景点,基本上是选择乡村较好的环境和资源开发出来的,但并没有现成的公共基础设施,尤其是交通状况不是很好。这些休闲农业企业,在前期开发的时候,绝大多数都是整修、硬化或建设了乡村干道,有的还进行了山地护坡、水渠改造等其他乡村基础设施建设。这就大大改善了乡村交通、水利及环境,大大改变了这些景点周边乡村集镇的面貌,使景区和乡村的发展达到了和谐统一。
(三)带动了农业结构调整
随着休闲农业项目的实施,周边农民都以平均每天有几十人、几百人甚至上千人(游客与员工)消费的休闲农庄为市场,相应种植蔬菜、西瓜、果木,养殖鸡、鹅、鸭等,有的休闲农庄旁边还开起了农家土菜饭庄、卡拉OK厅,有些大的休闲农庄还建设了配套的蔬菜基地、养殖基地等,吸引和方便城镇游客进行农事体验、果蔬采摘并购买农副产品,大大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四)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
休闲农业景点的开发,基本上都是用当地的劳动力建设的,这些劳务收入都留在了当地。在休闲农庄工作的员工至少60%以上(有的达90%)是当地农民。这不但解决了当地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而且还大大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休闲农庄的土地绝大多数都是租赁农民的,而被租土地的农民基本上又在这些休闲农庄工作,从而使这些农民获得了土地租金和工资双份收入。休闲观光农业企业成为带动当地农民收入增长的重要力量。
(五)带动了农民素质的提升
休闲农庄对当地农村的带动作用,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提高了农民的素质。凡是在休闲农庄工作的农民都经过了专业培训,他们不但学到了一门专业的技能,而且还培养了文明的言谈举止等礼仪规范。同时,他们在休闲农庄的企业文化熏陶下,在与游客及外界的交往中,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启迪了思想。而这些员工在回家、回乡的过程中,又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家人和当地的农民,大大促进了农民整体素质的提升。
(六)带动了当地民风的改善
休闲农庄和农业景点已经成为当地居民休闲的公园。同时,这些农庄的卡拉OK厅、运动设施及其他娱乐室等,也丰富了当地农民的文化活动和业余生活,对当地民风的改善也产生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发展休闲农业的建议
(一)明确发展思路
发展休闲观光农业,首先要搞清楚自己的优势,明确发展思路。要根据自身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的现有基础和发展趋势,积极把握机遇,以休闲旅游市场的发展需求为导向,以农业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充分利用为前提,以生态环境建设和农民增收致富为根本出发点,加快培育精品亮点,建立不同层次、不同规模、能满足不同消费群体需求的休闲观光农业网络。
(二)因地制宜,协调发展
休闲农业牵涉面广、关联性强,它可以带动与农业和旅游相关产业的发展,但本身也受社会经济整体发展及交通、建设、商贸等相关产业发展的制约。因此,应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保持良好的农村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
(三)强化农业和旅游相结合的观念
休闲观光农业必须以农业为基础、农民为主体、农村为特色,自觉做到农中有旅、以旅促农、农旅结合、强农兴旅。要把扶持农民增收和满足游客需求放在首位,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休闲观光农业产品和服务。
(四)强化特色品牌意识
休闲农业不应该追求豪华舒适的饭店设施,应该融入当地农村居民的生活,接触了解当地的农村资源和风土人情,结合实际研究特色、挖掘特色、突出特色,用“特色”这块招牌树立形象、吸引游客。树立“民俗文化就是资源,特色品牌就是客源”的理念,突出特色,增强游客的参与性。
(五)强化质量意识
1.要坚持规划优先,尽可能地整合新农村建设的各种资源,确保科学开发,实现农业与旅游的良性互动。2.要通过培育和发展中介服务组织,如“农家乐”旅游协会、游客接待中心等,不断完善行业的自我服务和约束管理机制。3.高度重视并加强公共安全、卫生防范和日常经营管理工作,加强基础设施等硬件建设和接待服务等软环境的建设。4.政府有关职能部门要对休闲农业网点的食品卫生、服务价格、环保消防、安全设施等加强依法监督和检查工作,确保消费者权益得到维护。
作者:郭小燕 单位:新安县农广校
第十篇:加快发展和提升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
一、深刻认识弘扬农耕文化和拓展农业功能的重要意义
当前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农业农村经济进入转变发展方式的新阶段。长期以来依靠拼资源、拼环境、拼劳力地力的我国农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瓶颈问题,资源环境刚性约束的弦绷得越来越紧,这就迫切需要从农业产业延伸、农业功能拓展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中寻找新的发展空间。弘扬农耕文化,建设美丽乡村和美丽中国,正好与这样的大背景高度契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是贯彻中央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今年中央1号文件、《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等文件都要求开发农业文化传承等多种功能。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要求我们紧紧围绕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就业增收、居民休闲消费的目标任务,以农耕文化为魂,以美丽田园为韵,以生态农业为基,以创新创造为径,以古朴村落为形,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与农耕文化、美丽乡村、生态文明、现代农业和农民创业创新融为一体,注重规范管理、内涵提升、公共服务、文化发掘和氛围营造,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二是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依托。什么是文化?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中华民族在长达数千年的繁衍生息发展过程中,在长期追求美好与和谐的事务的过程中,将很多事务也都美好化与和谐化了,所累积和沉淀下来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思想体系等,就是文化,正所谓以物化文,以文化人,以化成天下。我国农耕文化源远流长、内容丰富,是中华传统文化和中华文明立足传承之根基。我们的先祖们世世代代凭借着独特而多样的自然条件和勤劳与智慧,创造了种类繁多、特色明显、经济与生态价值高度统一的传统农业生产生态生活系统。这一系统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独特的农业产品、丰富的生物资源,是经济与生态价值高度统一的传统农业生产系统,在活态性、适应性、复合性、战略性、多功能性和濒危性等方面具有显著特征。千岭万壑中鳞次栉比的梯田,烟波浩渺的古茶庄园,波光粼粼和谐共生的稻鱼系统,广袤无垠的草原游牧部落,孕育着自然美、生态美、人文美、和谐美。这些不仅推动了农业的发展,保障了百姓的生计,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也由此衍生和创造了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三是助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生力量。我国丰富的农耕文化蕴含着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贯穿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始终,是各族劳动人民长久以来生产、生活实践的智慧结晶,是全人类文明的瑰宝。时至今日,我国农耕文化中的许多理念、思想和对自然规律的认知,在现代生活中仍具有很强的应用价值,在农民的日常生活和农业生产中仍起着潜移默化的支撑作用,在保护民族特色、传承文化传统中发挥着重要的基础作用。挖掘、保护、传承和利用我国农耕文化,挖掘农业文化遗产,对弘扬中华农业文化,增强国民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四是提升产业文化内涵的必然选择。把农耕文化作为丰富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历史文化资源和景观资源加以开发利用,能够增强产业发展后劲,提升产业发展层次,破解产业同质化问题,提高产业的趣味性和活力魅力实力,带动广大农民就业增收,实现在利用中传承和保护;能够横向拓展产业功能,纵向延伸产业链条,推动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走出产业支撑美丽乡村建设之路;可以走出顺应自然规律实现可持续发展,顺应经济规律实现科学发展,顺应社会规律实现包容性发展的产业升级新路子。近年来,我们不断弘扬农耕文化、拓展农业功能,不断推进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4年底,各类经营主体已经超过180万家,全国休闲农业的年接待人数达10亿人次,已经占到全国旅游业接待人次的一半以上,经营收入达3000亿元,带动3000万农民受益,均保持在10%以上的增长速度。今年以来,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仍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不少地方继续保持超常规的发展速度,已经成为中华农耕文化的重要传承体,成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成为“老乡”迈向全面小康的有效途径。
二、扎实推进农耕文化与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融合发展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型产业形态和新型消费业态,已有农家乐、民俗村、休闲观光园、休闲农庄等多种形式。它的发展,进一步彰显了促进增收激活消费的经济功能、带动就业的社会功能、保护利用传承农耕文明的文化功能、美化乡村环境的生态功能、促进基层政权建设的政治功能等,促使大量的农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民房变客房、劳动变运动、青山变金山、产品变商品,让闲置的土地流动起来,让闲暇的时间充实起来,让富余的劳动力活跃起来,日益成为服务居民、发展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保护生态、传承文化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与农耕文化紧密结合,就可以融合地域景观特色、自然资源、区域农业特长优势及风土人情,衍生出多种形态业态,做出“农文旅”高度融合的好文章、大文章。一要以农耕文化提升区域品牌。文化是太阳,品牌是影子,太阳有多高,影子就有多长,不做文化的品牌走不远,区域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品牌的背后是品质和文化,是人们脑子里的记忆点和口口相传的故事传说。农耕文化与休闲农业资源的融合会形成更为古朴的文化特色,系统整合农业生产过程、农民劳动生活、农村风情风貌中的文化要素,将促进休闲农业与文化保护传承的良性互动,推动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有机融合。甘肃庆阳是“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的活动区域,“周道之兴自此始”,也是周人的发祥地,拥有厚重的文化底蕴,是中华农耕文化的主要发源地之一。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与农耕文化的融合发展,是对农村风土人情、乡风乡貌、礼节习俗的保护和利用,是对悠久历史、中华精神的沿袭和传承。农业文化遗产、历史古村、特色民居等历史文化资源和景观资源的科学利用,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生产和实体艺术的传播,就会形成“农旅文”融合发展、延续农耕文化内涵、充分发挥精神文明财富的经济价值的新业态新格局。二要以农耕文化开发农村资源。农村拥有文化、生态、特产、民俗民族特色等资源,通过农耕文化的渗透融合,就可以开拓农业农村资源利用新型模式和领域,带动观赏类农产品消费、餐饮住宿接待、交通运输、建筑文化、民俗文化的全面发展,在不增加农业资源的前提下实现单位面积的多功能产出,促进农民形成“一季两收、四季不断”的多元收入格局,使农民从务农变成农商旅并举,把资源转换为财产性收入,把传统观念变为现代化意识观念和生活习俗的熏陶,培养一批懂技术、会经营、重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提高农民素质和乡风文明水平。比如江苏南京江宁区将23个村打造成23朵金花,通过各种文化体验、民间艺人表演等吸引城乡居民;四川成都邛崃文笔山村依托传统农业种植、酒文化体验、传统农耕文明与民俗文化展示、明清老村落打造了“中国酒村”,每天接待几千人游览,人气十足。三要以农耕文化增加城乡互动交流。促进绿色化和生态文明建设,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都需要具有文化内涵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作为载体,以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不受过度开发,补充绿色景观和生态修复区域,促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开展,为城市居民提供亲近自然、体验农村生活的场所,也给农民带来了城市生活体验和文化体验,同时城里游客把先进理念和信息带到农村,使得城乡二元文化渐趋融合。比如贵州兴义市万峰林村就是充分利用一座座拔地而起的山峰和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打造出黔西南重要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吸引了大量城里人到来,当地的农民整体素质特别是文化素质得到大幅度提升。四要以农耕文化增加产业业态。结合传统农耕文化,可以打造集农业生产、农耕体验、文化娱乐、教育展示于一体的休闲农业示范园,也可以打造依托林园、果园、花园、茶园而建的生态观光休闲农庄,可以发展“吃农家饭,尝农家菜、睡农家炕”的农家乐,可以依托大型农业生产过程的时空景观,展现壮美自然风光和场面宏大的农事景观和文明渊源,让游客观赏景观、体验农耕文化。甘肃庆阳的周祖农耕文化产业园、南梁红色旅游小镇、天富亿现代生态农业文化体验园等经营主体,香包、刺绣、山核桃等产品创意,苹果、杏系列、小杂粮系列等包装创意已很有名气,值得借鉴和推广。
三、大力提升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水平
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要始终坚持以农为本、促进增收,坚持多方融合、相互促进,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坚持规范管理、强化服务,坚持政府引导、多方参与,坚持保护环境、持续发展。到2020年,要实现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接待人次和营业收入不断提升;布局优化、类型丰富、功能完善、特色明显的格局基本形成;社会效益明显提高,从事休闲农业的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发展质量明显提高,服务水平较大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让广大城乡居民养眼、养胃、养肺、养心、养脑,为城乡居民提供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高品质休闲旅游体验。第一,围绕优化布局,着力在丰富类型和融合集聚上实现重大提升。重点要在适宜地区布局,充分发挥各地区文化特色优势,促进多样化、个性化发展,特别是以传承农耕文化为核心,兼顾度假体验,建设具有科普、教育、示范以及传统农耕文化展示功能的休闲农园和美丽田园,促进产业转型升级,防止同质化发展、平面化竞争。第二,围绕丰富内涵,着力在文化传承和创意设计上实现重大提升。注重农村文化资源挖掘,强化休闲农业经营场所的创意设计,推进农业与文化、科技、生态、旅游的融合,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提升休闲农业的文化软实力和持续竞争力。按照“在发掘中保护、在利用中传承”的思路,加大对农业文化遗产价值的发掘,推动遗产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加强农村文化遗迹和传统村落、传统民居的保护,发展具有文化内涵的休闲乡村,加快乡土民俗文化的推广、保护和延续。第三,围绕增收脱贫,着力在产业升级和利益共享上实现重大提升。发展一批农家乐、小超市、小型采摘园等特色旅游到村到户项目,引导建立农民参与和利益共享机制,探索农民自组织、自激励、自就业的创业模式,使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成为精准扶贫的有效形式,成为大众创业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就业的重要渠道。第四,围绕提档升级,着力在人员素质和设施改善上实现重大提升。加大休闲农业从业人员的培训,充实一批规划设计、文化创意策划和市场营销人才,加快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传统民居保护修缮,鼓励发展特色民宿,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第五,围绕有序发展,着力在规范管理和生态保护上实现重大提升。加大标准的制定和宣贯力度,促进休闲农业规范有序发展;树立开发与保护并举的理念,走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发展道路,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协调发展。第六,围绕品牌培育,着力在典型示范和氛围营造上实现重大提升。继续开展中国最美休闲乡村推介、中国美丽田园推介、全国休闲农业星级评定、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示范等品牌培育工程,开展休闲农业特色村、星级户、精品线路等创建与推介活动,着力培育一批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的知名品牌和各具特色的地方品牌。农耕文明是中华文明的根源,农耕文化是中华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农耕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形成了一大批文化遗产,这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前不久,农业部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1部门印发的《关于积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大力促进休闲农业发展的通知》(农加发〔2015〕5号)确立了“农业为基础、农村为载体、农民为主体”的理念,提出了用地、财税、金融和公共服务四个方面的扶持政策。在用地政策上,支持农民发展农家乐,鼓励利用村内集体建设用地、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利用“四荒地”等发展休闲农业;在财税政策上,将中央有关乡村建设资金适当向休闲农业集聚区倾斜,鼓励加大对休闲农业创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在融资政策上,鼓励担保机构加大对休闲农业的服务力度,搭建银企对接平台,允许利用扶贫小额贴息贷款、以旅游资源、扶贫资金等入股方式发展休闲农业;在公共服务政策上,增强线上线下营销能力,加快构建网络营销等公共服务平台,全面提升行业信息化水平。
作者:宗锦耀 单位: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局长
- 上一篇:领导干部挂点帮扶村深化平安建设工作总结
- 下一篇:浅海移动式采油平台的海洋环境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