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结构调整探究论文
时间:2022-11-29 11:48:00
导语:农业结构调整探究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1998年底,中央经过慎重分析,作出了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的重要判断。其主要标志,就是农产品供给实现了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大体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随后,为了解决进入新阶段后持续出现的农产品价格下跌、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等问题,中央进一步提出新阶段的中心任务是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近几年来,各地根据中央的部署,积极适应变化了的新形势,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优化生产要素配置,及时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在深度和广度上挖掘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潜力,不断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整体素质和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明显成效。
农业结构调整的原则、重点和措施
(一)结构调整的原则
农业结构调整涉及农业生产的方方面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必须按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办事。在实施农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各地始终强调坚持以下原则:
一是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优化农产品品种和品质结构;运用市场手段配置生产资源,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二是依靠科技进步。加强农业科研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步伐,大力推广应用优良新品种和先进实用生产技术,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农产品科技含量。
三是稳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处理好农业结构调整和保障农产品供给的关系,特别是要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在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的同时,继续大力开展农田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严格保护基本农田,搞好林地、草地和水资源保护,防治水土流失。对不适宜耕作的耕地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
四是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优势,确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重点,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产品优势。
五是尊重农民意愿。稳定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切实尊重和依法保障农民的市场主体地位和生产经营自主权,保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二)结构调整的方向和重点
结合中国农业发展实际,根据市场需求变化,重点从以下五个方面推进农业结构调整:
1.以提高资源利用率为核心,优化农业内部产业结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积极调整农业内部产业结构。一是因地制宜发展高效经济作物和饲料饲草作物。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促进种植业的基本格局由以粮食为核心向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饲料饲草作物的“三元结构”转变。同时,大力发展蔬菜、水果、蚕桑、茶叶、花卉、中药材等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园艺产品和水产品。二是大力发展养殖业,促进种养业全面发展。适应养殖业产品市场需求快速增长的形势,加快发展畜牧业和水产业,促进粮食转化,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改变农业产业结构单一的状况。三是积极实施退牧还草、退耕还林、还草、还湖和沿海捕捞渔民转产转业制度,促进了农业可持续发展。在草原退化严重的地区实施退牧还草工程,保护草原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在生态比较脆弱、粮食生产条件差的地区,调减粮食种植面积,实施退耕还林、还草、还湖。加强对渔业资源的保护,在黄海、东海、南海实施伏季休渔制度,在长江实施春季禁渔制度。
2.以提高农产品竞争力为核心,大力调整品种和品质结构。把提高农产品质量,发展适销对路的优质专用农产品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着力淘汰劣质品种,压缩大宗农产品品种,发展优质专用品种,培育市场竞争力强的名牌产品。种植业方面,主要是扩大加工用粮、饲料粮比重,大力发展优质专用稻谷、小麦、玉米、小杂粮、“双低”油菜生产,同时适应市场需求和增加农民收入需要,大力发展适销对路的蔬菜、水果等高价值经济作物。畜牧业方面,主要是稳定发展生猪和禽蛋生产,加快发展牛羊肉和优质禽肉生产,突出发展奶类和羊毛生产,大力发展优质细羊毛生产。渔业方面,主要是加快发展水产养殖和远洋渔业,增加名特优新水产品比重,大力发展水产品加工业,着力提高水产品的附加值。在改善农产品品种和品质结构的同时,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积极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和有机食品。
3.以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为核心,优化农业生产的区域布局。针对我国农业生产地区结构雷同的问题,以资源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立足发挥区域农业发展优势,确立发展重点和支柱产业,加快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逐步打破“小而全”的生产布局,使主要农产品生产向优势产区集中,促进农业区域分工的形成。按照这一思路,东部沿海地区、大中城市郊区和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积极发展外向型农业、高科技农业和高附加值农业,成为我国农产品出口的主产地;中部地区和粮食主产区进一步发挥粮食生产优势,加强商品粮、加工专用粮和饲料粮生产基地建设,实现由一般粮食品种向优质专用品种转变,由单纯注重产量向提高效益转变。在稳定粮食总量的同时,实现由单一粮食生产向发展多种经营转变,加快畜牧业和食品加工业发展,增强粮食转化增值能力,提高粮食生产的综合效益。西部地区和生态脆弱地区在退耕还林、还草、还湖的同时,加快畜牧业、生态农业、特色农业、节水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发展。
4.以提高农业整体效益为核心,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新阶段产业链条的构建和完善在农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农业产业发展不再是简单的农产品生产,而是包括农产品生产、加工、营销等多个环节;农产品竞争不仅仅是产品层次的竞争,而是更多地取决于产业发展水平的高低;农业整体效益的提高既离不开生产这个环节,更需要通过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产业水平来实现。针对这一情况,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始终强调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一是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培育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领域的产业化龙头企业,鼓励龙头企业与农民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营机制,通过发展“订单农业”、联合建设生产基地和加强企业服务农户组织建设等方式,发挥龙头企业对农民的带动作用,使农业分享工业和商业利润,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二是加快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在合理规划的基础上,通过政策引导和扶持,培育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由初级加工为主向高附加值的精深加工为主转变,由资源消耗型向资源节约型转变,形成一批在国内外市场上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加工企业和名牌产品。三是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坚持农民自愿的前提下,鼓励农民组建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实现在生产、服务、营销等环节的联合与合作,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生产效率,增强市场应对能力。四是加快乡镇企业的改革与发展。加强对乡镇企业的引导和扶持,促进乡镇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产权制度,加快企业技术改造、产品更新换代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挥乡镇企业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带动作用。
5.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为核心,逐步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加快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调整,在努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的同时,合理利用农业资源,积极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拓宽农民收入来源渠道。重点是大力发展乡镇企业,通过推进体制创新和技术进步,实现乡镇企业速度和效益同步增长,吸纳更多的农民就业;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和培训,提高农民的劳动技能,为农民进城务工创造条件;加快小城镇建设,带动农村二、三产业发展,吸引农民向小城镇转移。
(三)推进结构调整的政策措施
为了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各级政府制定了一系列配套的政策措施。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对结构调整的指导。为了推进农业生产的区域布局,农业部于2003年制定了《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规划突出了三个理念:一是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即“在最适宜的地方,生产最适宜的产品”。规划选择了11种资源优势明显、生产条件较好、市场竞争力强的优势农产品,确定了这11类产品的优势生产区域,提出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二是坚持产业整体开发。以产品为纽带,推动产业发展,将生产、加工、流通有机地结合起来,围绕产品构建产业,通过产业提升效益。三是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为了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各地坚持按照市场需求来组织生产。一方面大力优化品种和品质结构,另一方面着力提高分级、包装、储藏、保鲜和加工水平,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检测检验和监督体系。各级农业部门在农业部确定的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基础上,制定了本地区的建设规划。目前,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已现雏形。
2.加大结构调整的资金投入。为了加强对结构调整的支撑,国家从农业基础设施、品种改良、植物保护、动物防疫、农业科技创新、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信息、农产品市场等多个方面增加了对农业的投资,实施了一系列直接服务于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的建设项目。通过投资建设,改善了农业生产的基础条件,强化了结构调整的支撑体系,有力地推动了结构调整的实施。与此同时,国家还通过补贴等形式,鼓励农民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例如,为了鼓励东北地区发展高油大豆,国家从2002年起建立专项资金对农民实行良种补贴,收到了十分明显的效果。不仅促进了高油大豆的大面积推广,而且直接带动了农民收入的增加。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目前,补贴范围进一步扩大到水稻、小麦和玉米品种及奶牛冻精。各级地方政府也纷纷建立专项资金对优势农产品生产进行补贴。
3.建立健全农产品信息、市场和质量标准及检验检测体系。农业信息体系方面,通过开发整合信息资源,完善信息服务网络,逐步拓宽信息采集面和服务范围,做好农产品生产、技术、价格和供求信息的收集与工作,为基层、农民和农业企业提供及时、准确、系统的信息服务,引导他们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需求调整农业结构。农产品市场体系方面,主要是加强批发市场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服务功能,规范交易秩序,创造公平、公开、公正的市场环境。在蔬菜、水果、花卉、畜产品、水产品主产区,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大型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大力扶持农村个体运销大户,培育民间运销组织,发展农村经纪人队伍,帮助农户进入市场。积极推行直供直销、统一配送和连锁经营等现代营销方式。通过举办农产品展销会、交易会、洽谈会和会等多种形式,开展农产品促销活动。加强对“订单农业”的引导和服务工作,推动“订单农业”向规范化方向发展。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方面,主要是制定和修订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实行农产品优质优价政策。重点是开展农产品质量分级、农药、兽药、重金属等有害物质残留的卫生安全标准,以及农产品包装、储运、标识标准的制定工作。农产品检验检测体系方面,主要是完善农产品、农业投入品和农业生态环境质量安全的检测体系,提高检测能力和水平,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促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业的发展,确保食用农产品安全。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管,严厉打击制售假劣农资违法行为,积极建设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园区,促进农业生产逐步走上标准化轨道。为了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开展了“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建立了一批标准化生产综合示范区和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
4.充分发挥科技对农业结构调整的支撑作用。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增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效率。围绕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调整农业科研的方向和重点,在重视提高产量的同时,更加重视质量和效益。以培育优质、高产、专用和适销对路的动植物新品种为重点,加快品种结构调整,实现农业良种产业化;以生物工程、信息技术为重点,加快转基因动植物品种、生物制品、农业信息产业等领域的技术攻关,促进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以节水灌溉技术、农业环境治理技术及农业动植物重大病虫害综合防治关键技术的研究为重点,加强对农业产后加工、贮藏、保鲜技术的研究和推广,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通过引进国外品种资源、育种材料和先进技术,不断加大技术储备和二次创新。大力实施科技入户工程,重点推广了一批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培育一批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周边农户提高学科技、用科技的能力和水平。通过农业广播学校、电视大学、专业技术培训班、职业高中、远程教育、函授和农民夜校等形式,广泛开展农民技术培训,做好农村科技普及工作,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改革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鼓励多种所有制的市场主体进入农业技术推广服务领域,为农业结构调整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方位服务。
5.积极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了《关于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的意见》,从技术改造、税收、信贷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各级农业部门从资金、信息、技术等方面为龙头企业搞好服务,支持龙头企业建立农产品生产、加工和出口基地,鼓励企业引进、开发和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对农民的带动力。对各种所有制、各种类型的产业化龙头企业,只要有市场、有效益,能够带动农民增收,都积极加以扶持。
- 上一篇:农业产业化发展探究论文
- 下一篇:化妆品专卖店发展论文
精品范文
10农业行政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