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研究
时间:2022-06-02 03:52:20
导语:青海省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为了全面掌握我省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情况,切实做好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工作,充分发挥好农业技术推广的主导作用,广大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扎根基层,服务“三农”,积极开展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依然存在机制不顺、推广经费不足等问题。
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机制
1我省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现状
机构队伍建设情况。我省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主要由各州(市)、县(市、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站)、蔬菜技术推广中心(站)、菜篮子办公室等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构成。此次调查共42个机构,包括省级单位1个,州(市)级单位7,县级单位34个,其中蔬菜推广中心(站)9个。全省在人员构成上,专业技术人员766人。在技术职称构成上,推广研究员22人,高级农艺师115人,农艺师385人,助理农艺师222人。各县农技推广中心基本都有自己的办公场地,湟源县蔬菜技术推广站、互助县蔬菜推广中心目前借用办公场地。
2农技推广的效益
青海省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工作紧紧围绕全省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业科技创新稳步有序开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加快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农业科技进步。各地基层农技推广部门通过开展试验、示范、培训、指导以及咨询服务等多种方式,在推广先进适用农业新品种和新技术、防治植物病虫害、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等方面成效显著。通过引进推广马铃薯全膜双垄栽培技术,全省马铃薯产量大幅提升。十二五期间,共有61项科技成果,11项农牧渔业丰收奖,15项省级科技奖。基层农技推广部门积极指导建立农民合作组织,通过适度规模经营和科学种植,实现专业化生产、集约化投入、规模化生产,保护了农业生态环境安全。通过大力推广节地、节水、节种、节肥等先进实用技术,促进了资源高效、可持续利用;大规模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集成创新和示范推广绿色防控技术,显著降低了农药用量,通过帮助农民改变农产品销售方式和盈利方式,使生态农产品的价值通过市场得以充分实现,促进了现代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提高了农技推广服务能力和农民科技素质。
3存在的问题
3.1管理体制不顺,运行机制失灵
乡镇农技推广机构的隶属关系由原来的县管或县乡双重管理改变为乡镇管理,人、财、物(“三权”)下放到乡镇政府,导致大量农业专业技术人员从事民政、土地、计生、文秘等行政方面工作,造成乡镇农技队伍不稳定,农业技术推广工作随之削弱,服务网络也随之中断。机构改革没有适应基层的需要,农技推广体系断层,体系运行不够顺畅,出现“网破、线断、人散”的局面。此外,由于管理职责不清,绝大多数乡镇农技推广机构还存在管理缺位、各行其是、混岗混编、在编不在岗的现象。部分人事部门、乡镇政府对农业工作没有引起高度重视,随意安排非农业专业人员进入乡镇农技推广机构工作,这些人员多数不具备从事技术业务的资格和能力,非专业技术人员大量挤占编制。
3.2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紧缺,现有人员能力亟待提高
农技推广人员不足,人才紧缺,现有人员整体素质较低是目前全省普遍存在的问题。部分县反映十余年不曾有新人进入农技推广队伍,农业推广业务专业人员断层,部分农技骨干长期没有机会参见培训,知识老化,思路不宽,只懂粮油作物生产,缺少具有特色作物、专业新技术、设施农业、农产品加工及营销示范推广技能的科技人员,缺乏直接参与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复合型、综合性的农业科技人才。
3.3经费不足,创新手段落后
新技术推广需要一定的资金扶持,例如温室微型机械、温室太阳能利用技术、生物反应堆技术的推广应用需要投入较大数额的资金,农户和种植基地因缺乏资金扶持不能自行引进上述技术。部分新技术引进比较复杂,制约了推广应用。蔬菜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有机生态无土基质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需要对农户和种植基地技术人员进行专业技术培训,因经费短缺,不能及时有效进行培训,制约了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创新设施手段落后表现在农业科研无基地,农业项目无处落实,部分农业科技人员知识老化,实验仪器陈旧或配置不全,导致了对农产品更新换代和产业技术升级产生重大带动作用的科技项目无法实施,关键性技术无力攻克,因而农业科技创新成果数量不足,成果档次不高,应用科技成果的普及率偏低,不能有效地带动和促进农业科技的发展。
4建议
4.1理顺体制
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精神,对乡镇农技站的管理,应规范到县乡共管、以县管为主的管理体制上来。重点强化县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加强县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建设。改变目前乡镇农技推广机构由乡镇政府管理的体制,逐步过渡到综合建站、农技专业人员隶属县级管理的新体制。保持乡镇农技推广机构的相对独立性,以保证其高效履行职责。乡镇政府不再随意安排和调用专职从事农技推广服务的工作人员从事与农技推广无关的工作,确保基层农技推广工作人员一心扑在农技推广服务上,挖掘他们推广农业技术的内在潜力。
4.2加强队伍建设
一是切实解决混岗问题。将在编不在岗的专业农技人员重新调整到农技岗位,切实改变乡镇专业从事农技推广工作人员缺少的局面。二是要尽快补充新鲜血液。针对专业技术人员缺乏、人员老化的现象,人事、农业等部门需要拿出专门计划,分年从农业院校毕业生中招考一批优秀毕业生,充实到基层农技队伍中,切实改善基层农技队伍的年龄结构、专业结构、知识结构,提高基层农技队伍的活力。三要加强对在岗人员的培训。每年对基层农技推广人员进行定期培训和选送部分技术骨干进修。鼓励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参加继续教育和业务培训,并把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参加继续教育学习的成果作为考核晋升的重要依据。切实提高业务素质,为更好地开展农技推广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四要建立科学的考核奖惩机制。加强对农技人员的考核力度,明确考核内容、考核指标,把考评结果与人员的职评、职聘等挂钩,充分调动农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五要切实落实基层农技人员的各项待遇。尤其职称晋升方面政策要向其倾斜,基层人员没有承担科研项目的机会,从事的是常规的农技服务,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所以在评定职称时要充分考虑基层工作人员的基层一线服务年限,另外,基层人员直接接触各类有毒有害农药,但是一直以来未能享受相应的岗位补贴,应该尽快落实。
4.3创新机制
构建以农技推广为主体,农业科技示范基地为载体,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基础的“三位一体”新型基层农技推广模式。组织农业科技人员进村入户,现场指导,开展主体培训,指导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生产组织建立“三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基地,记载生产档案,开展标准化生产。构建“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长效机制,大力培养农村科技示范户,充分发挥科技示范户等乡土人才对农业科技的“传、帮、带”作用,把农技推广组织体系不断向村级基层组织延伸,不断健全农技推广的组织体系。完善专业技术人员的代谢机制。通过制定政策严格控制非专业技术人员的调入,鼓励农技推广单位腾岗吸引优秀专业技术人员,推行专业技术人员竞争上岗,形成农技推广单位人员优化代谢机制,激发专业技术人员的活力,提升农技推广单位的竞争力。完善农技推广单位的管理机制。通过建立健全适合农技推广单位人员特点的选拔任用、激励、监督机制,大力推进素质建设和能力建设,使农技推广单位人员的合理搭配,形成科学的配套体系。
作者:秦建芳 单位:青海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 上一篇:农业技术推广创新探索
- 下一篇:沼气生态农业模式能值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