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农田艺术对创意农业发展的启示
时间:2022-09-14 10:47:54
导语:国外农田艺术对创意农业发展的启示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发展“美学经济”是中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抓手,其表现不应只是乡村里的“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还应包括将艺术美感播撒在广阔的农田之上,让农田艺术为农业经济持续发展添砖加瓦。以农田艺术为载体的创意农业在国外得以日益广泛应用,其中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等国家基本形成了产业体系,而中国尚处于起步阶段,农田艺术应用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借鉴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等国家的做法经验,有助于中国创意农业的更好更快发展,尤其是在近年来中国政府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基础上,农田艺术应用或将成为未来中国乡村振兴“美学经济”的一个新的发力点。
关键词:农田艺术;创意农业;美学经济;乡村振兴
农田艺术作为创意农业的主要表现形式,在国内外农业产业上的应用日益广泛,创意农业由此成为农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补充。农田艺术是指在不改变农田自身基本属性的基础上,经过作物选择、图案设计、定点移植、水肥管理等多个环节,通过种植小麦、玉米、向日葵等农作物形成特有的艺术景观,最终成为能够供游客田间观光的农田艺术[1],其目的主要是将生产、生活、生态有机结合起来,达到农业物质产品、艺术产品、休闲产品的多丰收。农田艺术以农田为基础,除了具备普通农田景观的地域性、乡土性、生态性、自然性外,还具有艺术性的标志性特征,其融合园林生态学、园林规划设计、生态景观学等多门学科,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特殊性主要表现在,将艺术手法融入规划设计中,使农业布局的整体结构表现出一定的艺术效果,不仅能够增加创意农业独特性、多样性的景观和艺术魅力,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创意农业的吸引力和感染力[2]。农田艺术应用主要是将艺术设计融入农耕田园中,形成田园综合体,使农业更具艺术性、观赏性,并以发展创意农业来实现提高农业形态附加值的目的。西方发达国家的创意农业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创意产业,通过与农业的结合形成了创意农业,经过多年的发展,荷兰、英国、法国、德国及日本等国均已形成符合本国农业发展特点的创意农业;而中国创意农业起步较晚,尚未形成良好的产业体系。基于中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及乡村产业振兴“美学经济”的现实需要,本文分析了农田艺术在国际创意农业中的赋能,并总结分析了其实践经验及规律,以期为中国创意农业发展带来借鉴及现实指导。
1农田艺术文献综述及价值类型
1.1文献综述。农田艺术是农业与艺术的结合体,兼具了实用性和观赏性,以农田为载体,利用艺术和工程的手段,以园林生态学、园林规划设计、生态景观学为基础,对土地、作物、林木、生产设施等要素进行规划设计,使农业生产具有观赏性和一定的艺术效果,达到农业物质产品、艺术产品和休闲产品的多丰收[3]。19世纪末英国学者埃比尼泽•霍华德提出对现代城市规划具有启蒙作用的“田园城市”思想[4]。20世纪初法国学者马克•布洛赫将法国中世纪农田分为长形场地、不规则形场地及圈地3种形态,在分别进行特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农业走向个体化的趋势[5]。20世纪中叶,美国学者伊恩•伦诺克斯.麦克哈格提出用多层奶油蛋糕的模型表达生态规划,并开始加强对自然美、生态美的尊重,从而引发了20世纪60年代之后的生态规划设计热潮[6]。但直到2003年,以农业美学为主题的第五届国际环境美学会议在芬兰召开,从此农业美学成为国际性的研究课题。中国农田艺术研究起步较晚,较早出现的是20世纪90年代陆玉麒针对云南哀牢山区的梯田景观分析,认为其既解决了农耕中的关键要素水分与肥料,又以聚落分布的适中高度、均衡建构为中介最终内化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7]。也有针对“玉米带”农田景观40多年来变化趋势的研究或农田边界景观生态功能研究[8-9]。进入21世纪,相关研究得以丰富。角媛梅等继续证实云南元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是哈尼文化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的结果[10],张琪初步完成了铁岭新城七彩花田的设计[11],稻田景观、麦田景观研究也陆续引起学者们的关注。俞孔坚认为,“作为第二自然的田,美且善、善且真,是一种生存的艺术”[12]。可见,农田艺术研究与农业美学研究殊途同归,以农田艺术为载体的创意农业研究在中国引起了重视。1.2价值及景观类型。农田艺术的宗旨是追求真、善、美,其价值主要体现在观赏、生命、体验、指导等方面。①观赏价值。农田艺术景观能够供人们欣赏,给人们怡然自得、轻松快乐的自然环境。农田艺术设计的前提是保护地方特色,在此基础上创新创美,才能设计出具有吸引力和观赏力的艺术农田,才能推动创意农业的发展。②生命价值。农田艺术设计要保证农田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环境免遭破坏是农业旅游开发的前提,也是农村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因素。③体验价值。农田艺术中可以让观光者体验农业生产的过程,从而获得相应的归属感和成就感。采摘是观光旅游中比较受欢迎的形式之一,游客购买自己采摘的劳动果实与在超市购物的体验不同,能够体现自己的劳动价值,丰富生活经验。④指导价值。自然形成的农业景观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和指导价值,中国长江中下游的水稻种植景观、黄河流域的旱作种植景观和西南地区的梯田景观都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中国自然农业景观能够为城市湿地景观建设提供一定的思路。农田艺术的景观类型可分为马赛克式、梯田式、图案式、农田林网式和混合式。①马赛克式是按照马赛克进行构图,将大片土地切割成小块土地,种植不同作物,通过不同作物的颜色搭配,形成色彩斑斓的农田景观。②梯田式起源于西南地区,按照等高线和山脉的走势,将农田建造成层次分明的梯田,给人强烈的立体感。③图案式是通过在土地上种植不同颜色的植物,使之形成各式各样的图案。④农田林网式是将农田方格化和林网化,方格化的农田不仅看上去整齐一致,而且通过林带的分割形成田间小气候,蓄水防风。⑤混合式是将上述农田艺术的形式混合使用,形成丰富的农田景观,造成较大的视觉冲击。
2国外农田艺术应用
2.1荷兰。荷兰是典型的依靠科技驱动力发展的国家,由于其农业现代化程度高,已经形成了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农业综合体。荷兰在农业创新上的投入持续增加,同时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较快地形成了高科技创汇型的创意农业。其中,以花田艺术为代表的园艺型创意农业是荷兰创意农业的典范,其强调发展高度集约化的高新技术产品,集约生产蔬菜、花卉等农产品,人均农产品出口创汇居世界前列。另外,荷兰的田园景观也是创意农业的一大特色,并将农田艺术与农村景观、农业生产相结合,建立起富有荷兰特色的民俗村庄,吸引世界各地的游客去体验荷兰风情、荷兰传统。荷兰农田艺术应用的主要载体是春季花海,即五颜六色的花田景观,点缀有风车、农庄、小城堡等,注重观赏价值。其中,以库肯霍夫公园最为著名。库肯霍夫公园位于阿姆斯特丹的利瑟小镇,原本是雅各布伯爵夫人的狩猎场地,1830年聘请景观园艺家设计了以英式风格为主的公园蓝图。1949年,利瑟小镇的花农将库肯霍夫开发成花园。1950年,库肯霍夫公园正式开放,客流量达到23.6万人次。截至2018年,库肯霍夫公园占地32hm2,各种花卉(郁金香、风信子、百合花)达600万株。作为世界排名前列的郁金香公园,自开园以来接待游客超过5000万人次[13],无论种类、数量、质量以及空间布局方面,都体现了农田艺术的美观性和专业性。2.2英国。英国是农业旅游发展较为迅速的国家,属于旅游环保型的创意农业,该类型的创意农业不仅能够开发农业旅游资源,而且在保护农业旅游资源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功。英国的农业旅游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此时英国城市人口的已经达到70%,为农业旅游打下了一定的基础;20世纪80年代开始,英国农业及畜牧业旅游成为当时较为流行的消遣方式,农业经营者在发展农业旅游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将环保和艺术创意融合到旅游项目中,使游客在游览田园风光的同时体验民族文化[14]。20世纪60年代开始出现的乡村旅游休闲方式之后在英国得到迅速发展。例如,1992年英国的农业旅游景点达到186个,葡萄园和乡村公园达到290个,几乎占人造景点的1/10;20世纪90年代中期有1/4的农场开展了乡村旅游业务,促进了农业休闲旅游在英国的发展;进入21世纪,为了应对产业革命带来的环境污染,英国成立新的环境、食品与乡村事务部,每年投入5亿英镑(1英镑约合9.11元人民币,2020)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农村生态景观,吸引了大量游客。英国农田艺术应用的主要载体是麦田怪圈,注重图案价值。从17世纪开始,麦田怪圈悄然出现。其发生在6~8月作物成熟时,就好像田地变成了一幅大画布,上面呈现出很多奇怪的图案。17~19世纪的较早时期麦田怪圈不排除是自然形成,但20世纪的较晚时期麦田怪圈多数是人为形成。1991年9月,英国人道格•鲍尔和戴维•车利宣布,从1978—1991年的麦田怪圈都是他们的设计作品。进入21世纪,由于3D技术的成熟,英国麦田作画艺术应用更加广泛,基于农田艺术的乡村旅游产业系统得以形成。2.3法国。法国是世界上第二大农产品出口国,农业产量和产值均排在欧洲首位。法国的创意农业属于环保生态型,以大型农场为主,逐渐减少或关闭小型农场。法国巴黎的城市化水平较高,但农业也同样发达,是法国玉米、水果、蔬菜和鲜花的主要产地。巴黎的创意农业的农产品供给功能不突出,主要突出的是农业生态功能,逐渐成为城市人口休闲放松的场所[15]。大型创意农业园将工厂等污染地区与居民区分开,不仅优化了城市的生态环境,而且成为城市居民日常休闲的好去处,实现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法国开始加强对农业的重视,推进农业的现代化进程,小农经济逐渐解体。1955年以后,为了消除农村“空心化”现象,法国政府提供资金修建农村基础设施,提倡到农村去的政策;2000—2006年,法国政府花费5300万欧元支持乡村公路的建设。这些都为法国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法国乡村旅游业的不断壮大,为创意农业的发展带来契机、上升空间及正向动力。法国农田艺术应用的主要载体是普罗旺斯的薰衣草,既注重观赏价值,又注重体验价值。普罗旺斯地区薰衣草花田一年四季呈现截然不同的景观。冬天,薰衣草在收成切割后只剩下短而整齐的枯茎,覆盖着白雪;春天一到,薰衣草绿叶冒出;6月紫晕,渐渐地随着夏天的艳阳愈来愈热,薰衣草花也很快地转变成迷人的深紫色,花农们夜以继日地采割花朵,并蒸馏萃取液;直到9月底,所有的花田都已采收完成,薰衣草花田才得以喘口气,吸收大自然的精华,为明年夏天的再一次盛开紫色花朵而做准备。薰衣草带动了这一地区的美食橄榄酱、大蒜美乃滋、大蒜番茄面等,带动了橄榄、大蒜、番茄产业的发展,更带动了当地旅游经济。普罗旺斯的花田艺术应用,是世界农田艺术的典范。2.4德国。德国创意农业发展较早,以社会生活功能型为主要特征,打破了城市与农村之间的间隔,淡化了城乡差距。在城市内建立各种绿色花园、观光花园及自然生态区,城市周边保留各种农业生态园区,既发展了农业产业,又保持了城市的绿化环境。但受地域、气候等自然环境的限制,德国创意农业的类型比较单一,种植业和乡村旅游项目受限严重。观光农业在德国的创意农业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且注重休闲旅游与社会功能相结合,具体项目有休闲游、体验游及特色游。其中,休闲游主要依赖自然环境发展旅游业,大型农场附近的农田经过艺术加工,使其更具观赏性,能够吸引大批游客在此观光休闲[16];体验游主要是让游客参与到农场生产中,如挤牛奶、种花草、做面包和喂养家畜等活动,每个生产活动都会配有专业的解说,使游客增长见识;特色游主要是通过采摘游、丛林探险、划船、垂钓等特色活动吸引游客参与。德国的城镇化模式中,中小城镇的数量较多,大城市相对较少,生态园和观光园在一定程度上均衡了各地区的经济发展。20世纪60年代,德国进入经济增长期,现代化程度空前提高,保护乡村环境成了这一时代的主题。20世纪70年代,城市居民开始追求乡村生活,发达的高速公路和铁路系统使环境优美的乡村地区成为人们的首选。20世纪80年代,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农村人口开始流失,村庄老龄化、“空心化”现象严重,政府开始规划乡村旅游业和乡村景观,吸引市民到乡村休闲度假,提高乡村生产力和活力。德国农业部数据显示,2010年5月至2011年5月,共有450万名德国居民选择在农场度假。巨大的市场潜力,为德国创意农业带来生机。德国农田艺术应用的主要载体是农田林网,是综合价值的完美体现。德国农民联合会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1个德国农民可以养活144个人,这一数字是1980年的3倍。这与德国农业机械化程度高及正致力于发展更高水平的数字农业有关,农田建设错落有致,林、路、水、网整齐有序,成为一道亮丽的农田景观。2.5日本。日本的创意农业属于多功能致富型。日本农业由于人多地少,形势十分严峻。东京大学教授今村奈良臣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第六产业”的概念,即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通过打破产业界限、实现三产深度融合获得更多的增值价值、改变农业农村发展现状。随着时间的推移,“第六产业”逐步演化成现在的创意农业。日本创意农业的发展重点是设施加工农业和观光休闲农业,重点开发农业的环保、休闲、旅游及其示范功能,以高新技术和多功能性为基本特征,鼓励每个村庄发展具有当地特色的创意农产品。由于日本地形因素和自身国情的影响,日本创意农业产业主要集中在东京、大阪、中京,主要发展集加工、休闲、观光多功能一体的“绿岛农业”,以满足人们对农产品和绿化环境的需求[17]。日本的创意农业是在国家农业地域开发的政策下兴起的。1998年,日本政府召开综合国土规划会议,明确了乡村旅游的重要性。2000年,日本政府开始在北海道进行乡村旅游的试点工作,实施多元化农业战略。2006年,北海道的乡村旅游收入达244亿日元(100日元约合6.57元人民币,2020),经济贡献率达7.3%,推动了农村经济发展,提高了农民积极性,促进了城乡一体化。城乡之间紧密相连的纽带关系,进一步促进了日本创意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日本农田艺术应用的主要载体是稻田,主要体现的是观赏价值。以日本青森县田馆舍村艺术稻田为例,一个2000多年水稻种植历史的古村,1993年为振兴农业利用不同颜色、品种的水稻在15000m2的田地上种出惊人的艺术作品,年游客量超过30万人次,带动了稻田艺术在日本各县的蔓延。
3中国创意农业及农田艺术应用
在中国,创意农业概念最早由厉无畏和王慧敏提出的,其对创意农业的解释为:创意农业是以农业特色和优势重新构筑的多层次产业链,通过创意把农业的生产要素(农田、农业技术、农耕活动和农副产品)有机结合起来,形成良性互动体系,为乡村的发展开辟新的道路,实现农村价值的最大化[18]。张一帆和王爱玲指出创意农业的本质是将创意融入农业生产过程中,从而创造出新的价值,实现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19]。章继刚进一步说明,创意农业的主要目的是增加农业产值,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要体现创意,最终实现农民增产增收[20]。冯建国则认为创意农业是一种思维和手段,在现代化农业发展如火如荼的今天,以文学和审美视角去设计和创造农业,才能使创意农业更好地发挥作用[21]。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对精神文化的要求日渐提高,大众化旅游模式呈爆发式增长,从最开始的观光旅游到现在的休闲度假旅游,出游形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城市高强度的生活压力下,城市居民到乡村旅游的人越来越多,2006年的“中国乡村旅游年”更是掀起了一股乡村旅游热。但随着农业产业结构改革和现代化农业的发展,普通单一的农家乐乡村旅游已经无法满足城市居民的需求,人们开始开发农村旅游的新形式[22]。创意农业应运而生,农业产业经过规划设计,形成了集科普、观光、旅游和养生为一体的集群式创意农业,这种新型的农业发展模式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带动了农村产业链的形成,对优化农业资源配置、减少城乡二元差异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农田艺术的应用始于21世纪初,与国外农田艺术应用最大的不同之处是中国方块字的广泛应用。除此之外,许多大地艺术景观争相出现。以陕西省洋县3D画作为例,有“花开鹮乡爱满洋州”为主题的油菜花艺术景观、“蔡伦像”稻田艺术景观、“秦岭四宝”稻田艺术景观等图案。近年来,中国政府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尤其是在广东、江西、河南、山东、黑龙江等省份取得较大成绩。建成的“田成方、林成网、沟相通、路相连”高标准农田,其本身就是极富观赏价值的农田景观,而在东北、华东、华中、西南等地区出现的大量田间画作,如麦田或稻田里“中国梦”等巨幅标语、红旗或徽章等图案,将农田艺术应用表现得淋漓尽致。尽管中国农田艺术应用处在起步阶段,但随着到2022年全国确保建成10亿亩(1亩=1/15hm2)高标准农田目标的临近,以农田艺术为载体的中国创意农业必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4国际农田艺术应用对中国的启示
中国创意农业通过近些年的持续发展,已初见成效,形成一批极具特色的创意农业典型。如云南哈尼族的梯田景观、北京丰台区的农业创意产业园,成都的琵琶、杨梅、葡萄采摘月活动等[23]。但相比国外运营模式成熟、产业体系完善及客流量稳定的有利形势来说,中国创意农业还存在许多不足,如缺乏整体规划、缺乏文化内涵、缺乏高科技的创意性人才等。因此,结合中国创意农业的发展现状,借鉴国外融合农田艺术的创意农业发展经验,本文提出4个方面的建议,力求使中国跟上国际创意农业发展的步伐,从而改善中国当前农村经济活性。4.1加大政策支持,完善制度建设。中国创意农业起步较晚,制定的相关配套政策还不够完善。国外创意农业结合了农业生产、农业旅游及农村生态,具有高度产业化的特点,并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德国的农业合作组织遍布农村,为农民提供从生产到加工销售一体化的培训体系,完善的技术支持为家庭农场的壮大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基础,不仅如此,部分农场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了税收优惠、人文景观补贴等多种发展补贴。德国政府在保护农业旅游质量方面也做到了保质保量,其制定的农场住宿条件评级标准、乡村旅游质量认证等体系是提高农业旅游服务质量的有力保障。中国必须制定相关政策支持创意农业的发展,引导创意农业与旅游产业、文化产业、艺术产业深度融合,只有创造了适合创意农业发展的外部环境,才能真正促进创意农业的发展。目前,在乡村旅游建设中,大部分为中小型企业,抗风险能力较差,在筹集资金、业务推广和申请项目过程中会遇到较大的困难,不能形成良好的产业链。因此,政府应该做到以下几方面:做好顶层设计工作,对创意农业的实施范围和引入项目进行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加强一二三产业融合,延长创新农业产业链,提高创新农业产品的附加价值;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建立创意农业发展专项资金,用来支持产业发展、产业技术创新等;为中小型企业提供融资渠道,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为创意农业的发展和多产业融合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加强乡村旅游基础建设,推动创意农业人才培养,建立创意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完善法律法规,为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旅游提供知识产权和专利权方面的保护,打击侵权行为,净化旅游创新环境,引导农业农村相关部门、企业共同抵制侵权行为,维护行业健康快速发展[24]。4.2保证农业主体地位,借势高标准农田建设。创意农业的主体是农业,任何类型的创意农业都不能脱离农业而存在,创意农业旅游是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演化而来的。将农田艺术的思想附着在农业生产上,虽然农业生产的方式因此做出一些改变,但农业生产的本质并没有改变。创意农业的产生使农业产值大幅提升,但究其原因,多种形式的创意农业都是农业生产衍生的附属品,只有保证农业的主体地位,才能使创意农业得到长远的发展,如果以破坏环境、牺牲农业资源换取一时的经济利益,无异于杀鸡取卵。从西方多个发达国家发展创意农业的经验来看,政府主张发展的创意农业不仅增加了农业产值,而且提高了国际知名度,政府每年都会对农业环保投入专项资金,提高创意农业从业者和旅游观光者的环保意识。发展创意农业旅游都在农业生产的允许范围内,不会因为农业旅游的发展而破坏环境、减少种植面积,同时,农业产业也不能过度限制创意农业的发展进程,二者要达到相辅相成、互相依赖的状态。另外,中国政府提出“在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集中力量建设高标准农田”体现的正是“以农为本”的发展理念。依托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扩大发展“以农为本”的创意农业势必会成为未来趋势,还很有可能是一种以可持续为目标的发展捷径。4.3增强整体艺术性,弘扬乡村特色文化。按照艺术农田设计的基本方法,综合评价生态效益、景观效果和经济效益,建立符合要求的艺术农田景观。利用文化的辐射性、传播性及高渗透性,结合当地特色文化,发挥创意整合农村生产生态资源,建立完善的产业系统,提高农业产业附加值,把农业、文化、产业及生态环境有机结合起来,是中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要求。应大力发展各类创意农业形式,如农田景观、花田景观、农业节庆和农业主题公园等。其中,农田景观和花田景观要根据实际情况,引入适合当地种植的新作物、新花卉等,建立新的生态体系;农业节庆是将当地特有的农耕文化、民俗风情等融入主题庆典中,通过这一活动推动贸易、文化和旅游产业,是“农业搭台、经济唱戏、文化传承”的一种新创意,这种形式的创意农业能够融合吃、玩、赏、教等多项功能;农业主题公园可以将特定的农业主题经过设计加工,按照公园的经营理念,将农产品生产消费场所和休闲旅游场所结合起来,不仅能充分展示农耕文化,而且通过农业生产体验和农业景观观光,能够起到教育普及和休闲娱乐双重作用。以艺术为指导的多形式乡村发展路径,尤其是艺术农田的规划设计及应用,是未来中国乡村振兴“美学经济”的一个新的发力点。4.4鼓励和培养全民创新能力。创新是一个产业不断向前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创意农业的发展需要创新产品,走品牌化、专业化、特色化的路线,提高产品竞争力。产品的营销和推广是创意农业发展的关键,在营销现有产品的状况下,应提高创新力,创造新产品,以消费者的需求为目标,以当地农产品特色和旅游产品特点为基础,建立满足不同年龄段、不同需求消费者的产品[25]。西方国家的创新意识较强,个性独立,再加上西方国家鼓励创新和冒险,对于发展创意农业这一新兴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中国农村的发展相对落后,科技文化方面的人才缺失,创意和经营方面的人才更是寥寥无几,因此,政府要加强农民的培训,重视职业教育和创新教育,积极和地方农业科研院所、农林类高校合作,培养创意农业的带头人,加强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建设,吸引毕业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带动农民发展创意农业,提高农民收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意农业体系,以市场为导向,创建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当前,城乡发展不平衡仍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创意农业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一种重要手段,各地政府应当及时重视,为尽早实现农村的现代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段韶华 单位:中原工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 上一篇:城市污水处理在环境保护的作用及对策
- 下一篇:基于视觉语言下的茶文化包装设计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