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的衔接
时间:2022-09-09 04:55:56
导语:浅谈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的衔接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小农户是我国现阶段农业经营的重要基本单位和微观主体,占农业经营主体的大多数。据农业农村部统计,截至2016年底,我国经营规模在3.33hm2(50亩)以下的小农户有近2.6亿户,占农户总数的97%左右,经营的耕地面积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82%左右,户均耕地面积0.33hm2(5亩)左右,且据近年土地流转趋势估算,到2020年,小农户仍将有2.2亿户左右,到2030年有1.7亿户左右[1]。小农户将长期普遍存在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农情。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进一步提出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因此,提升小农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构建小农户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把小农生产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成为我国农业现代化面临的重大课题。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将分散的小农户进行整合,被认为是当前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衔接的最为普遍的组织载体[2-3]。农业推广是现代农业体系构建中的重要环节,是农业生产系统对消费者需求的回应以及对环境变化的适应[4],由农业技术推广主体在推广动机的引导下所运用的有关推广方式、方法和措施等组成[5]。作为农民利益联合体,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业科技推广方面具有天然而独特的优势[6]。其注重技术适用性,积极参与新技术成果的试验和示范,能够使新技术成果以最快的速度、最便捷的方式和较低的成本传递到广大生产者手中[7]。国内很多学者都对合作社参与农业推广持肯定意见,认为合作社能提升农民对农业科技的自主决策权,从社员农民需求出发缓解农业科技供需对接失衡,实现技术资源的最优配置[8-10]。此外,作为发达国家农业生产经营中的重要形式,合作社在各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中也都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11]。近年来,我国有机农业飞速发展,2017年全国有302.3万hm2符合国家有机标准的有机耕地,占全国总耕地面积的2.23%,占世界有机面积的3.5%[12]。万载县从2000年开始发展有机农业,以有机农业为核心建立现代农业体系[13],其中小农户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有机农业推广方面紧密联结的实践,值得进一步总结。文章基于对江西省万载县的实地调研,考察万载县有机农业产业体系的整体推进过程,从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有机农业推广出发,分析合作社在有机农业推广实践中的作用机制,讨论如何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
1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主要发展形态
农民专业合作社正在发生向多元经营和服务的综合化转变,服务小农户、保障小农户利益愈加成为合作社未来发展趋势中的重要内容,“在农业经营主体多元化的新形势下,更应当注意保护小规模农户的利益,提高其组织化程度,帮助他们向规模化、专业化、市场化转变”[14]。2006年《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以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迅速。从制度设计上看,通过契约型的股权共享、分红返利、按股分红、盈余归公、按交易量返利等模式让小农户联合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在农业产业各个环节保障小农户利益、降低小农户风险,满足小农户发展生产的现实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与现代农业有效衔接。具体表现为如下。(1)帮助小农户抵抗市场风险。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重要功能在于通过将农户的力量组织起来,提高小农户抵抗风险和抵抗中间商盘剥的能力[15]。统一购买农资作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最基础功能,团购一般比单独购买能得到较为优惠的价格,合作社成员先按市场价向合作社支付,购买后再由合作社按实际交易量的差额进行返利,降低了小农户的生产成本。小农户通过购买生产资料和销售农产品抵抗市场风险。(2)促使小农户分享农产品加工环节利润。小农户一般直接将农产品销售给市场,利润较少。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农产品进行初加工,可以增加农产品销售价格。其迅速兴起可归因于它能使生产者分享到加工和销售环节的部分利润,而非将利润全部让给龙头企业或中介商人[16]。(3)提高小农户与农业企业谈判能力。在与农业企业的合作过程中,如果小农户直接面向农业企业,既难以保护小农户利益,也增加农业企业的管理成本。小农户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则可以提高小农户与农业企业的谈判能力,农业企业也得以降低经营成本。农民专业合作社成为组织小农户和农业企业合作的平台。(4)增加金融支持和融资能力,获取政策优惠、先进技术和社会化服务。小农户的贷款和金融支持一直以来是困扰农村发展的问题。有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允许入社成员依据合作社在供应链当中的地位和名誉作为担保物,农户更容易得到担保贷款或小额信贷的机会。合作社在财政资金、金融贷款以及税收方面可以享受到特别优惠政策,农业企业对于加入或主动领办合作社有着很高的积极性。此外,农民专业合作社也使得小农户更易于使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手段[15]。然而,发展实践与制度设计存在一定差异,主要出现以下情况。(1)公司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普遍存在“空壳”、“精英俘获”、“大农吃小农”等不符合农民合作社本质的现象[17-18]。农业企业对于加入或主动领办合作社有着很高的积极性。目前大多数合作社或由农业企业领办、或由大户控制,难以实现“弱者的联合”[19]。公司领办型合作社在我国的农民合作社实践中普遍存在,并将是未来一段时间内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主要发展趋势[20]。(2)大户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由大户领办和控制的合作社在一些地方已成为主要形式,且发展较好的合作社往往都是大户主导,会对小农户(普通农户)设立排斥性的门槛。张晓山[21]、廖小静[22]及邓衡山等[23]对农民专业合作社中的核心社员和普通社员进行区别,认为成员异质性背景下核心社员的受益程度明显高于普通社员,违背合作社的“益贫性”。合作社的边界并不明晰,实际中往往以双重标准判定成员边界:争取政府资源支持时尽可能扩大“带动农户”数量,而在盈余分配和量化收益时则尽可能仅仅计入核心持股成员甚至是发起人。(3)小农户的有限联合。农民专业合作社将小农户的力量组织起来,提高小农户抵抗风险和抵抗中间商盘剥的能力。统一购买农资作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最基础功能,团购一般比单独购买能得到较为优惠的价格,合作社成员先按市场价向合作社支付,购买后再由合作社按实际交易量的差额进行返利,降低了小农户的生产成本,然而其他方面联合有限。总之,农民专业合作社虽然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重要类型,却表现出较大的不确定性,在实践中很少真正完全按照合作社的本质规定有效运行。因此,在将合作社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行讨论时,特别是分析其与小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时,必须对其进行辨别区分,应剥开“合作社”外壳,分析其实质经营主体。
2万载县有机农业案例
2.1案例介绍。万载县地处江西省西北部,西接湖南浏阳。辖区总面积17.20万hm2,现辖16个乡镇1个街道,181个行政村和20个居委会。2017年底,全县户籍总人口57.41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306万元,2017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106万元。截至2017年底,万载县获有机认证土地面积2.73万hm2(其中耕地0.61万hm2,野生采集2.12万hm2),被国家认监委认定为“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已开发粮油、果蔬、畜禽三大类46个农产品、160多个有机加工产品,产品远销国内外各个市场。全县有机食品综合产值达25.7亿元。万载全县已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达到500家,其中国家级示范社4家,省级示范社15家,从事有机生产的合作社180多家。合作社与规模较大的15家农业加工龙头企业进行合作,形成产销对接、订单生产的保障模式,辐射带动近9万农村群众增收[24]。在万载县构建有机农业产业体系的过程中,万载县借助农民专业合作社向农户进行有机农业技能培训,将其作为主要的推广主体和载体,在规范小农户有机生产、提供有机生产技术服务、对接市场需求以及吸引社会资本共同参与有机农业的产业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经验。2.2有机农业推广中合作社的主要类型。从运转机制和推广作用上看,随着万载县有机农业产业发展阶段的变化,不同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挥着各不相同的作用。目前万载的农民合作社可按运作主体分为5种类型(表1),其推广示范的作用方式及效果也相应有所不同:类型A是由县乡政府倡导成立的乡镇干部指导运作型,这种合作社在万载比较普遍,通常以“政府+企业+合作社”为运行模式,乡镇为其寻找合作企业,这类合作社在规模生产、品牌塑造、统一营销与服务等方面均效果显著。这种类型的合作社进行农业推广时往往按照政府的倡导,与传统的农业推广体制密切配合,在万载县有机农业产业发展初期及中期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类型B是由村组集体(名义)组织成立的村组干部实际运作型,与前述种类的合作社不同,这种更倾向于村组内部一级合作社,没有政府作为连结枢纽,而是以“村集体组织+合作社+小农户”为运行模式,多是利用村党支部、村委会、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优势,紧密围绕本村内传统的主导产业,开展农业生产经营活动。这种类型的合作社进行农业推广时会综合考虑本村的优势和劣势,选择最适合本村资源环境条件、村民文化水平的农业推广路径。此类合作社在产业扶贫中普遍存在,在“一村一品、一户一业”的发展目标下,全县个行政村建立产业扶贫合作社,形成“村集体经济+产业扶贫合作社+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模式,主要经营百合、油茶、水稻等有机农业。类型C是由小农户自发组织成立的农户联合运作型,目前这种类型的合作社也有很多,并且有增加的趋势。这种形式的合作社的运行结构相对简单,通常是以“农村能人”(致富能手或专业大户)作为领头人,或者由多个能人共同理事,以“合作社+小农户”为运行模式进行生产、销售环节的合作,依托专业大户的经营管理经验及资金、技术等优势带动有机农业的推广普及。类型D是由农业企业领办成立的职业经理人运作型,此类合作社是农业企业的产品原材料供应基地,主要为相应的农业企业提供质量安全、货源稳定的有机农产品。一般由企业聘请职业经理人进行经营管理(也有聘用当地能人的情况),以“农业企业+基地+合作社+小农户”为运行模式,通过将合作社及社员农户纳入企业所属基地管理,以实现持续可靠的农产品供给。此类合作社主要推广农业企业所需的产品种类及其相应要求技术。类型E是由返乡创业者组织创办的自主运作型,此类合作社与农村电商、“互联网+”、乡村旅游等新业态新动能结合在一起,是当前农业农村发展中最具活力的部分。这些返乡创业者在外积累了丰富的见识和经验,在市场面前更为敏锐,积极引导农民提高农产品质量、调整种植结构,充分运用互联网等新技术手段打开销路,实现有机农产品的价值提升。其善于发挥地域品牌效应,将现代化的营销理念和经营模式引入到有机农业产业发展中,拓宽了农业推广的实质意涵。无论上述何种类型的合作社类型,在有机农业推广中都发挥了示范作用,促使有机农业开始由“政府推广”逐步走向“合作社自我推广”。合作社与有机农业技术服务中心及生产基地合作,适应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推广动机,调整有机农业推广策略,以适宜本合作社影响区特点的方式组织农民,共同构建起以合作社为联结的有机农业推广体系。
3合作社在有机农业推广中的作用机制分析
农民专业合作社在万载县有机农业推广中主要有3方面作用机制:促进农业企业与小农户建立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推动传统推广体系为有机生产提供必要的公共服务,以及以市场为导向推动有机农作物的种植结构调整。3.1稳定小农户与农企的合作联结。“农企+合作社+小农户”、“基地+合作社+小农户”等产销模式在万载各乡镇普遍存在,其中很大一部分农业企业是随着当地有机产业而成长起来的,这种产销模式通常由农企直接与乡镇政府签订种植合同、乡镇政府与合作社签订合同设立种植基地,再由合作社组织生产有机农产品最终由公司按合同订单收购。实践表明,这种产销模式合作社在促使农企与小农户利益联结机制稳定化方面发挥了明显的作用,给予小农户进行有机生产的盈利预期,促使小农户主动扮演有机农业推广者的角色。但是,在涉及农企的合约模式中,农企与小农户间以“订单合同”为核心的利益联结并不紧密,通常会因合约不完全、信息不对称、资产投资专用性以及缺乏风险分担机制等问题而充满不确定性,订单履约率通常不高[25]。而合作社在促使农企与小农户利益联结机制稳定化方面作用明显。以J公司为例,该公司是创办于2004年的本土企业,依托万载县为有机农产品基地,该公司贯通有机农副产品种植、养殖、研发、生产和销售等各环节,已成为万载县经营有机农副产品的龙头企业之一。万载县C乡与该公司长期进行合作。2015年1月,C乡人民政府与J公司签订了种植合同。合同约定,C乡组织农民合作社建立J公司的生产基地,种植有机水稻600hm2、有机毛豆(台75-3品种)66.67hm2,J公司分别以3.8元/kg、3元/kg的原料单价进行收购。J公司提供管理技术和服务并进行培训,C乡政府则按照J公司的要求建设有机基地并组织农民合作社实施有机水稻、毛豆等农作物种植活动,并按照J公司的要求建设有机基地,为合作社的有机生产区域建设隔离带、看护房、绿化带等基地附加设施,以保证各生产环节的有机完整性。但是,由于J公司收购的产品加工后用于出口,对产品质量要求极为严苛。J公司在对基地原料采购前,对有机产品采样进行农药残留化验,若农残超过出口国标准则拒收基地生产的原料,即使正常收购也会延迟款项结算。而合作社作为向社员农户的直接推广者,在农户的要求下,同C乡政府协商与J公司多次谈判解决上述问题,之后约定在C乡基地全部原料收购结束后,J公司必须在一个月内通过合作社向农户结算全部货款。案例显示,在与农业企业的合作过程中,如果小农户直接面向农业企业,既难以保护小农户利益,也增加农业企业的管理成本。小农户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这个平台,可以提高小农户与农业企业的谈判能力,同时农业企业也得以降低经营成本。3.2合作社为小农户提供“公共服务”对接平台。在进行有机农业推广工作时,当地政府将合作社吸收入推广体系中,通过合作社将生产中的“公共服务”有效传递给有需求的小农户。合作社参与原本由政府主导的农业推广工作,形成多元化的社会推广行为,在农业推广中形成政府服务与市场驱动的合力。当有机农业初步形成规模后,政府全力做好公共服务,将更有效地吸引社会资本、市场主体进入,并使有机农业的产业结构适应市场需求结构,进而实现农业资源的更有效配置。合作社为小农户与“公共服务”对接提供平台。(1)承接政府补贴。在万载有机农业推广期间,为实现按规划推进,县政府每年从财政资金中拿出100多万元用于补贴农户购买良种、有机肥、生物农药以及认证费用支出,并为主要有机种植区的合作社购买频振式高效诱杀灯和粘虫黄板,推广使用各类有机生产设备。(2)组织农户学习标准化技术。县有机办组织技术人员编印《万载县有机农业生产技术规程》《有机水稻病虫防治办法和措施》以及一系列的有机食品生产技术规程,通过合作社组织农户学习。万载县在推进有机农业建设过程中,按照有机生产标准的要求,参照欧盟有机农业标准,组织各科研院校的相关技术专家编制相应的技术操作规程、有机食品相关标准,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到农户手中。合作社则结合具体有机农产品的市场前景和种植基础,组织小农户学习钻研相关内容,并主动向周边农户推广,推动全县范围内的小农户采用标准化的技术进行有机农业生产。(3)对接技术服务体系。为推动有机产业发展,万载县成立有机农业技术服务中心,由县乡两级的技术人员构成,主要职能为生产各环节的技术指导和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同外界的技术交流。每个合作社都在该中心有专门联系的技术员,同时对接种植大户5~10名。通过技术服务中心协调,全县范围内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和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江西农科院等科研单位开展技术合作,科研单位的生态农业高新技术、有机食品加工技术得到推广应用。合作社成为政府提供农业技术服务的主要对象,政府通过合作社配置公共资源,使小农户在进行有机农业生产时的技术需求能够得到及时回应。3.3推动小农户有机农业生产技术标准化。在进行规模生产前,由农民专业合作社根据所在地生产条件进行示范种植,组织基地范围内农民观摩培训,再依托基地实行订单化生产。合作社在产销各环节的参与,使小农户具备对有机生产的信心。农民专业合作社适应有机农业的不同发展阶段,积极配合传统自上而下的推广体系实施推广试验示范,以合作社为示范的自下而上的有机农业推广能高效地得到小农户的响应,促进农技推广资源的高效利用。此外,合作社能够组织种植能手对专业化的技术标准进行学习,有效影响小农户的采用行为,并能根据生产实际情况为有机农业技术的标准化提供事实经验支持。标准化的技术规程必须适合具体生产条件,要产生于有机农业标准化的试验当中。如在某乡有机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区,自2006年开始,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技术专家指导下,选取不同覆盖物、不同施肥种类和不同生物农药防治方式,观察对比各种措施对作物生长和产量的影响,对标准化技术操作规程不断进行适宜该乡镇生产条件的修改和完善。与此同时,对于将土地流转给合作社而非自己经营的当地小农户,合作社支付土地租金的同时,以雇用务工的方式保障其生计需求。2017年,有机芦笋示范基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以500元/667m2的价格流转农户土地,合作社建好大棚设施再返聘承租,承租农户可得工资1800元/月,采摘芦笋时,另按1元/kg支付报酬,以每人承包0.33hm2(5亩)以及依1500kg/667m2计算,承租户年收入近3万元。3.4面向市场的种植结构调整。市场驱动是农民专业合作社主动进行种植结构调整的主要动因。以“公司+合作社+小农户”为主的农业产业模式,决定了合作社必须按照公司的订单要求组织生产,始终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对种植结构进行调整。万载县前期已经通过有机认证的农作物品种逾30个,但经过10余年探索最终确立3个主要品种并逐步稳定。全县有机农业最先是从H乡种植木姜开始的,但种植品种每年都有增删调整,根据市场前景好坏、企业订单多少、经济效益高低以及成本高低等因素进行淘汰筛选,目前已经把优质有机水稻、有机木姜、台湾75#毛豆等主导品种作为开发重点。现代农业的发展具有其技术体系特征,即在现代农业技术体系中,生产性的“硬技术”会越来越多地被经营性的“软技术”取代[26]。一旦现代农业体系初步建设完成,以政府为主导的传统运行机制就要逐步过渡到以利益联结为纽带的市场运行机制,政府的宏观决策体系和农户的微观决策体系要不断优化以适应愈发激烈的市场竞争格局。
4讨论与建议
在现代农业发展实践中,农业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与小农户“争利”的现象极其普遍,市场信息不对称导致两者地位不对等,小农户在与新型经营主体的合作共存中往往“被挤出”。如果作为大多数的小农户利益受到损害,那么也必然会阻碍农业现代化进程。因此,在培育新型经营主体的政策实践中,既要加快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又要确保小农户利益不受损,着重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各类经营主体探索形成与小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增强带动小农户共同发展的能力,形成让更多农户分享政策红利的有效机制。首先,必须建立以服务小农户为主的利益联结机制。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然而,小农户供给侧的小生产与需求侧的大市场之间的矛盾依然是现阶段农业发展的突出矛盾。在现代农业发展的政策实践中,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要坚持以农民为主体、特别是坚持以服务小农户为基本原则,建立小农户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利益联结机制,以此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其次,以小农户生计改善为目标构建全方位的支持与服务体系。农民始终是发展的主体,农业发展必须在这一前提下构建农业科技政策,发育出用户导向型的农业科技开发与推广机制[27],改革现有农业推广内容和运行机制,为农民提供全方位的支持与服务[28]。具体到万载有机农业发展,可以考虑以下措施:(1)加强宣传教育和意识指导,让小农户无起步之疑,进一步做实有机培训机制,让参训的小农户意识到培训是珍贵难得、具有价值的学习机会,而非靠补贴、请人参加的表面工程。(2)加强技术指导和技术支持,让小农户无现实之虑,除培训宣传外,还可以考虑统一配置有机生产作业设施,将先进技术应用于现代有机农业当中,解决小农户的顾虑。(3)加强多元合作当中的信誉,让小农户无后顾之忧,生产与销售合同往往涉及多方利益群体,由于信息不对称,小农户往往处于劣势地位,建议政府在多方合作中更多地承担一些“代言”作用,为小农户保障一切承诺的利益,给小农户吃一个“定心丸”,确保小农户的积极性得以持续。此外,还应建立多种常态化的渠道和机制。如积极地拓宽投融资渠道,努力吸引社会资本共同参与示范基地建设,形成多元化的投入和运作机制;建立市场监管和生产监测机制,避免因信息不对称而发生信誉问题损害企业和农民合法利益;建立问题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不断在探索中提升有机农业的发展水平。
作者:张曾 甄华杨 乔玉辉 何雪清 潘锡和 单位: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
- 上一篇:农机维修研究在农业机械使用服务的运用
- 下一篇:断指再植术手术室护理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