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园艺疗法微观视角下休闲农业发展

时间:2022-10-02 04:50:15

导语:探究园艺疗法微观视角下休闲农业发展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探究园艺疗法微观视角下休闲农业发展

摘要:探索园艺疗法在休闲农业中的应用,以更好地推进休闲农业的发展。通过文献归纳法,从园艺疗法的植物、水体、空间和设施四个微观方面探索其与休闲农业的有效结合,对园艺治疗康复效果和“园艺疗法+休闲农业”新模式的应用进行分析。总结出“园艺疗法+休闲农业”模式的优点,即具有提高参与性、节约土地资源和充分利用农村资源的优点;同时,提出加强宏观调控、建立学科体系与学科渗透机制、理论结合实践的“园艺疗法+休闲农业”模式发展对策。

关键词:园艺疗法;休闲农业;微观;规划

从美丽乡村建设到打造特色小镇,再到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政府对农村、农业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在此契机下,休闲农业得到迅猛发展。休闲农业是指利用农业设施、农耕文化、农村土地和生态环境等资源,根据合理规划和科学设计,为游客提供休闲、度假、娱乐、体验等多种形式的旅游活动。早在19世纪,休闲农业就在许多西方发达国家发展起来,如今国内外已有多种形式。随着园艺疗法在我国逐步兴起,其疗效也在各种实验中受到广大学者的认可。依托于园艺疗法的休闲农业有望成为一种新的模式,为急性疾病恢复期或亚健康等人群提供接近自然的机会。该人群通过参与园艺操作,使精神得到放松、病情得到治愈。国内园艺疗法的研究起步较晚,虽然现在已有大批学者对园艺疗法进行研究,但仍停留在介绍国外园艺疗法的经验与园艺疗法相关知识普及上,真正关于园艺疗法的项目少之又少,且国内园艺疗法空间多为静态,可参与性不高,大多通过视觉、嗅觉、听觉进行辅助治疗。目前,园艺疗法和休闲农业在国内的发展都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可参考的发展模式并不多。因此,通过文献归纳法,从园艺疗法的微观视角出发,将园艺疗法和休闲农业相结合,探索“园艺疗法+休闲农业”模式,可为未来两者的发展提供参考。

1园艺疗法发展与实践

1.1发展概况

目前,国际上对园艺疗法的定义较多,较被公认的是美国园艺治疗协会(TheAmericanHorticulturalTherapyAssociation,简称AHTA)的定义,即园艺治疗是指利用植物栽培与园艺操作活动,对有必要改善身体及精神状况的人们进行心理、身体等方面调整的一种有效方法。园艺疗法适用对象很多,包括急性病康复期病人、精神障碍人士、老年人、亚健康人群甚至健康人群等。简而言之,它是一种辅助性治疗手段,帮助病人进行康复性治疗,现在也被用于为健康人群舒缓精神压力。园艺疗法起源较早,古埃及时期人们就已经发现接触自然会使身心愉悦,甚至对病情的治疗有积极方面的帮助。因此,古埃及的宫廷医生会给患有精神疾病的皇室成员开出在宫廷花园散步的处方。古希腊和古罗马人对自然环境也有这样的认知。古希腊人将睡眠花园作为医院患者的处方,古罗马的部队医院将花园与开阔空间整合,用于病人散步休息,以促进病人的康复。1683年,英国作家伦纳德•马尔(LeonardMeager)在《英国园丁》(犜犺犲犈狀犵犾犻狊犺犌犪狉犱犲狀犲狉)中写道:“在闲暇时,您不妨在庭院中挖挖坑,静坐一会,拔拔草,这会使您永葆身心健康,除此以外再没有其他更好的方法了”。虽然,那时还没有园艺疗法这一明确的概念,但园艺疗法所具备的功效已经得到肯定。18世纪,美国精神学会创始人柯克布莱德(Kirkbride)、劳伦斯(Lawrence)、雷(Ray)等人发现,日常的田间劳作对于智障儿童和精神病患者有显著疗效。此后,园艺疗法在欧美国家如火如荼地发展着,并得到一系列的研究和应用。1973年美国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国家级园艺疗法协会。随后,英国、加拿大等国家也相继成立了园艺疗法协会,开始对园艺疗法进行研究、实践。这使得园艺疗法在西方国家进一步被推广。日本则是亚洲地区最早开始园艺疗法研究并创立园艺疗法协会的国家。我国对于园艺疗法的研究起步较晚,且停留在对园艺疗法的基本知识普及和对国外园艺疗法实践方式方法的介绍上,鲜有更深入的研究和大型项目的落地。目前,国内没有独立系统的园艺疗法相关课程体系,多是建立在园林和园艺的基础上进行相关介绍,这使得园艺疗法在国内的发展存在一定困难。

1.2园艺疗法构成元素

1.2.1植物配置

植物是园艺疗法的基本组成部分,在园艺疗法中处在最重要的位置。植物直接或间接地带给人的感官刺激较为多样化,有视觉、触觉、嗅觉和听觉体验等。除此之外,绿色植物在生长过程中会吸收大量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和一定的负氧离子,给人以清新舒畅的感受。视觉是人类最直接、最常用的一种感官,植物营造的景观带给人的冲击力最先就是从视觉出发的。不同颜色、不同姿态、不同形状的花草树木在各个季节展现其最美的一面。人们从视觉上获取这些信息后,通过大脑处理,对其情绪、心境产生不同的影响。如见到红色的玫瑰会让人变得热情开朗;见到蓝色的蓝羊茅会使人冷静;见到形态优美的粉黛乱子草在风中摇曳则会感到身心舒畅。触觉体验在一般的休闲农业中能更多地接触到,在园艺操作过程中对蔬果进行种植、抚育和采摘而体会到最直接的接触。通过结合园艺疗法,人们可以对不同质感的植物进行触摸而产生不同的感觉。嗅觉体验在园艺疗法中已被广泛应用,西方发达国家在早期就进行了芳香治疗的研究,日本也建立了数个芳香园。植物的花、叶、果、皮、枝中都具有植物精油,它是一种在常温下就能挥发的油状液体,具有一定的芳香气味。这种由植物精油带来的芳香对人的精神、情绪都有一定的控制作用,可以有效缓解人的压力和抑郁,减轻焦虑的感受,还具有使人集中注意力的功效。园艺疗法中的听觉体验主要来源于植物叶片间的摩擦声和鸟类、虫类的鸣叫声。不同植物之间因为摩擦而产生多种声响,有的激昂澎湃,有的优美萧瑟。合理的植物配置吸引来的鸟类和虫类发出不同的鸣叫声,在静谧的环境中显得更为悠扬。听觉体验往往能给人创造出雨打芭蕉、秋虫呢喃的唯美景象。

1.2.2水体规划

中国传统园林中有“无园不水,无水不园”一说,水在中国园林中的地位可见一斑。由于水具有流动性,使得整个空间充满动态之美。亲水性是一个普遍特性,对患病的游客更是如此。水体的规划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动态的,也可以是静态的,可以是观赏性的,也可以是游乐性的。无论是潺潺的流水还是静静的湖面,都能起到净化心灵的作用。在休闲农业园中水体还可以作为垂钓、水上游乐的项目载体,在娱乐活动中忘却烦恼,释放压力。

1.2.3空间布局

空间布局主要体现在其围合性上,一般有开敞空间、半开敞空间和封闭空间等3种。不同的空间布局给人不同的心理感受。开敞的空间给人视野开阔、精神自由的感受;封闭的空间则给人创造私密的交流场所;半开敞空间既能给人自由的感受,又保留了适当的密闭微空间,让人可以进行私事交流。除此之外,空间布局还应考虑人际距离,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将人际距离概括为4种:密切距离(0~0.45m)、个人距离(0.45~1.20m)、社会距离(1.20~3.60m)和公共距离(3.60~7.60m或更远)。在空间布局时应该充分利用植物、地形和水体等要素,创造形式多样、大小不一的开合空间。

1.2.4设施选择

在园艺治疗园中设施的选择尤为重要,由于主要面向需要康复的病人,无障碍设施应更加丰富齐全。供游人休息的场所也应适当增加,以便病人在游赏途中过于劳累而需要小憩。栽培设施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科技的发展创造出各种各样用于栽培的设施,如无土栽培、水培和雾培等。新颖有趣的栽培方式能够吸引人的注意力,引导游人亲身体验园艺操作,感受其中的乐趣,从而达到锻炼身体,放松心情的效果,对病情的恢复和精神压力的释放有不错的疗效。

1.3园艺疗法的实践及其效果

1.3.1缓解病情

最早期出现的园艺疗法,就是为了给患有精神疾病的人创造接触自然的空间,通过与花草树木的接触,稳定心情,减轻病情。如今,园艺疗法受用对象已经非常广泛,主要使用不同花期、不同色彩、不同气味的植物带来不同的感官刺激,以此达到减轻病情的效果。同时,一系列的园艺操作也能有效地吸引患者进行适当的体力劳动,从而对病情的缓解有一定效果。

1.3.2释放压力

理论上认为减轻压力取决于4个要素。一是可控制感,环境优美的空间可以让人身心愉悦。在这样的空间中,一切活动都由自己主导,是获得精神自由的最佳场所;二是社会活动,游客可以在环境优美的空间中进行自由交流,患有疾病的游客则能在这样的环境中通过与别人沟通获得社会支持;三是体力运动,通过园艺操作、健身运动等,游客可以尽情享受由运动带来的身心舒畅的感受;四是积极娱乐,环境中满眼绿色、生机勃勃的景象,或搭配鸟语花香,可以缓解游客的精神压力。有实验表明,人们在充满植物的自然环境中缓解压力的速度比在交通环境和购物商场中快得多,血压的降低、肌肉的放松等所消耗的时间明显更少。

1.3.3提高活力

对于亚健康人群来说,他们往往缺乏运动,或者对事物提不起任何兴趣。通过园艺治疗,使游客在不知不觉中和自然接触,有效地提高参与体力活动的兴趣,并且克服惰性,增强体质。

1.3.4促进社会交流

园艺疗法的康复效果不仅体现在个人生理和心理方面,同时也可以促进社会范畴内的交流。游客在参与园艺操作时,可以与别人进行自由交流,在优美舒适的环境中,交流往往也会比较顺畅。参与者可以就园艺这一共同话题产生共鸣,结交朋友,从而消除内心的孤独感,从精神上得到疗愈。

2“园艺疗法+休闲农业”模式发展优势

2.1提高游客的参与性

传统休闲农业一般在园区种植瓜果供游人采摘,设置水塘供游人垂钓娱乐。由于所种植物多为可食用的蔬果,只点缀少量花卉,缺乏对植物的配置设计,视觉美感上难以达到赏心悦目的境界。对于水体也缺乏设计,无论是水体驳岸和亲水平台、廊道的设计,还是水生植物的配置,都比较单一,难以激发游客的参与性。将园艺疗法的理念引入休闲农业中,从植物、水体、空间和设施四个方面对传统休闲农业园进行优化。在植物方面注重色彩、形态的搭配,适当栽植芳香植物,不仅可以满足游人园艺操作,还可以达到疗养作用。水体的规划由粗至精,注重为游人打造多个亲水空间,从垂钓捕捞这一单一模式中走出来,让他们在欣赏水、接触水的过程中得以放松。有效的空间划分会无形中给人创造更多交流的机会,传统休闲农业园只对功能区进行划分,很少利用植物、地形等设计出多种开合不一的空间。不同的空间给人不同的交流场所,也给人不同的心理感受,让人在交流中释放心理压力,减轻病情。在传统休闲农业中融入新型技术设备更是能直接提高游人的参与度,人对于新鲜事物的好奇心都是强烈的,新奇的事物往往让人多驻足停留甚至参与其中。从园艺疗法的微观视角出发给休闲农业提供更多改造依据,不仅有利于休闲农业经济、品牌等方面的提升,还可以促进园艺疗法在国内的进一步发展。

2.2有效缓解土地资源压力

在土地资源极度匮乏的今天,要在城市中找到合适的地块创建园艺治疗花园并非易事。现有国内的园艺治疗花园基本都依托医院花园、社区绿地等而建,其规模普遍较小,设施不够完善。而休闲农业在国内发展已有一段时间,一般占地面积都比较大,设施也比较完善,只是大多休闲农业园缺乏特色,园内可参与项目单一。将园艺疗法的概念融入休闲农业中,既解决了土地难得问题,又为现有的休闲农业注入新的活力,可谓一举两得。

2.3充分利用农村资源

休闲农业园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但目前来看,传统的休闲农业园对于蔬菜瓜果都只在采摘的环节对游人开放,如果可以结合园艺疗法,让游人参与种植、抚育等过程,就能更好地利用农业资源创造更多不一样的效果。植物的生长过程就如同人的生命,游客参与园艺操作,从种子到结果的过程会比只采摘来的更有获得感,也让游客体会到生命的力量,更加坚定积极生活的信念。此外,农村资源还包括青山绿水、清新空气、蓝天白云等。城市居民在城市小区的绿地进行园艺治疗难以获得这些资源,将园艺疗法搬到农村,融入休闲农业中,使这些优质资源完美共享。

3“园艺疗法+休闲农业”模式发展对策

3.1加强宏观统筹规划

目前国内休闲农业规模不一,鱼龙混杂,同时在缺少政府推广的情况下,难以形成品牌效应,发展受到较大的限制。园艺疗法也是处于起步阶段,除相关专业学者外鲜为人知。两者结合的新模式在缺乏统筹规划的情况下更是难以形成“从局部到整体”的体系。国家从宏观调控着手,出台中长期规划政策,对今后10~20年的“园艺疗法+休闲农业”新模式做出统筹安排。政府的介入不仅能给总体规划夯实基础,也给这一新模式的推广带来积极效应。

3.2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园艺疗法学科体系

先分析国内绿地、公园等的分布与规模情况以及国内园艺疗法的发展现状,结合国内目前的人口、医疗福利现状,制定园艺疗法的近、远期发展计划。应尽早培养园艺疗法学科带头人,学习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理论和技术,并着手在国内高校开展相应课程,培养具备专业知识的园艺治疗师应用于园艺治疗园中,给治疗提供更好的效果。此外,还可学习借鉴西方国家的发展模式,成立官方或民间的园艺疗法机构,组织不同领域的学者和爱好者进行讨论分析,带动园艺疗法的发展,逐步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园艺疗法学科体系。

3.3建立多学科渗透合作机制

园艺疗法本身就是一个集多学科于一身的学科体系,“园艺疗法+休闲农业”这一新模式则更需要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该新模式中包含了风景园林、园艺、生态学、心理学、医学、旅游学等多个学科。当前,高校内学科专业设置固化,以学校-学院-专业-班级为梯度设置,其中专业是核心,一个专业的学生以及相关教师团队仅从事本专业内容的学习与教学,从而形成了学科专业壁垒,单一学科人才培养模式不断被强化。要建立多学科渗透机制,则要打破这种固有的学科壁垒,淡化学科界限。首先,高校可根据学科大类进行招生,以多学科相互渗透机制为改革基础,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一个或多个专业,对学生的专业不再进行单一化限制,提供主辅修专业、双学位、转专业等多种有利于学生发挥创造性的机制。其次,学校、学院可以在学生课余时间邀请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学术讲座,充分激发学生在其他学科领域的兴趣。只有学科间有效沟通与融合,才能把各自领域的长处发挥到极致,这对推进“园艺疗法+休闲农业”模式的发展有积极作用。

3.4结合理论,注重实践操作

目前,“园艺疗法+休闲农业”新模式的相关项目在国内十分罕见,可参与的实践操作少之又少。一种新模式的发展不仅需要夯实的理论基础,更需要实践来验证它的可行性,在一次次实践中进行完善。由于土地资源的紧缺,可尝试将原有休闲农业园进行重新设计。组建包含园艺、景观学、医学和心理学等相关专业人员的团队,结合所学理论知识,对休闲农业园进行改造,引进园艺疗法相关设施,发展“园艺疗法+休闲农业”新模式。这种实践操作可以以个别地区为代表先行试验,探索出合适的发展方法后再进行推广。

4小结

园艺疗法和休闲农业在国内的发展历史都不算很长,特别是园艺疗法,很少有各方面都比较完善的园艺治疗园。随着园艺疗法的康复效果被人们所发掘和接受,园艺治疗园的建设将成为一个不可避免的趋势。之所以把园艺疗法和休闲农业进行结合,是因为两者有不少共同点,它们都以植物作为最根本的元素,结合不同的侧重方向而建立起来。目前,国内以“园艺疗法+休闲农业”模式而建立的园区很少,多数研究都只停留在理论上。笔者从微观视角着手,将园艺疗法引入休闲农业中,尝试探索“园艺疗法+休闲农业”创新发展模式,认为该模式不仅可以提高园艺治疗的康复效果,还能充分利用休闲农业的农村资源,缓解土地资源压力。将园艺疗法和休闲农业结合发展,可达到互利共赢的效果。但由于园艺疗法的体系还不够完善,国内关于“园艺疗法+休闲农业”可借鉴的案例很少,对这一新模式的探索还比较陌生,所需要花费的时间和精力会更多。今后还可以考虑将医学、景观学和心理学等多学科与其交叉融合,探索更有效的康复休闲空间。

参考文献:

[1]郑健雄.休闲旅游产业概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122-126.

[2]李树华.尽早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园艺疗法学科体系(上)[J].中国园林,2000(3):15-17.

[3]刘建华.园艺疗法[J].绿化与生活,1999(1):9.

作者:章陆杨 朱婷 宁昭然 丁国昌 单位:福建农林大学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