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农业发展前景展望

时间:2022-03-30 03:24:39

导语:休闲农业发展前景展望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休闲农业发展前景展望

摘要:郑州休闲农业通过近几年的发展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在规模、结构、服务、产品、内容、项目等方面存在不合理,需要通过进一步优化实现休闲农业健康发展。笔者针对郑州市休闲农业的发展定位与发展目标,提出“稳步提升休闲农园水平、规范发展休闲农庄、大力发展农家乐集聚村”等具体发展途径,以及“完善扶持政策体系、制定规范标准、加强人员培训”等对策以实现郑州休闲农业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郑州;休闲农业;发展;对策

休闲农业是贯穿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紧密连结农业、农产品加工业、服务业的新型农业产业形态和新型消费业态。近年来,中国休闲农业快速发展,产业规模日趋壮大、产业类型丰富多样、发展方式逐步转变、品牌建设不断推进,已成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产业。发展休闲农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是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是增加就业容量、促进社会和谐的有效渠道,是传承农耕文明、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举措,是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乡村的有效手段[1-10]。近年来,专家学者针对休闲农业的研究论述日益深入增多,王鋆等[11]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休闲农业定义与内涵做了充分的阐释;杨华等[12]对中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概念的模糊使用做了辨析与厘定;李旭东等[13]对中国休闲农业发展以及农业转型升级提出了相应的观点与对策。针对休闲农业概念的研究,有益于帮助产业梳理发展思路;针对休闲农业发展对策的研究,有利于帮助休闲农业整体升级,但具体到区域的休闲农业发展,因各地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性,相应研究报告提出对策的迁移性较差。王继东等[14-20]对郑州休闲农业的研究表明了郑州发展休闲农业的优势与劣势,申丹萍[21]对丰乐农庄的研究为企业发展提供对策建议,但现有研究对郑州休闲农业整体发展的指导性不够清晰。郑州市是河南省会,地处中国地理中心,是中国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得益于独特的地理位置,郑州休闲农业的发展在全国也越来越有影响力。笔者通过这几年休闲农业业务工作的开展,对郑州市所辖县(市)区休闲农园、休闲农庄、农家乐、休闲乡村和国家农业公园等多种经营形式进行了实地考察,与地方主管部门、经营者、从业人员、带动农户以及部分游客进行了深入交流,总结当前发展经验,剖析存在的问题,通过对郑州市休闲农业现状的调查分析,结合郑州农业资源优势,以期解决郑州休闲农业发展存在问题,针对郑州未来休闲农业发展的提出相应的意见建议。

1现状与问题

近年来,郑州休闲农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尤其是在改善农村(庄园)基础设施、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和农民致富增收上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就。但调研组也发现,当前郑州休闲农业发展的发展环境还需要净化,产业内部的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仍有待解决。

1.1主要成就

郑州休闲农业发展紧扣现代农业和生态文明两大主题,依托农业特色产业和农村自然资源,立足“沟通城乡、优化生态、服务市民、富裕农民”,以挖掘农村文化内涵、改善农村基础设施、促进农业提质增效为抓手,以理念创新、机制创新和模式创新为支撑,着力绘制“山、河、沟、岭、原”美丽画卷。郑州休闲农业已初步成为市民休闲旅游目的地、农民致富增收平台、都市现代农业样板,为建设“美丽郑州”做出了重要贡献[22-27]。

1.1.1产业规模壮大,经营效益提高,带动能力增强

据统计,截至2014年底,郑州市共有休闲农业庄园186家(13.33hm2以上规模型),特色村18个,年接待游客超过1500万人次,年营业收入超过18亿元,带动5.9万农民致富增收。

1.1.2发展类型多样,经营主体多元,投资渠道拓宽

郑州各县(市、区)结合本地的自然资源、农业资源、地理区位、文化底蕴,挖掘乡土文化,注重文化创意,创新发展模式,形成了以休闲农庄、休闲农园、农家乐、休闲乡村和农事节会活动为主的休闲农业经营形式。中牟国家农业公园的建成已成为郑州休闲农业发展到新阶段的重要标志,并丰富了休闲农业发展类型。近年来,郑州市大力推动农耕文化依托型、农事节会带动型、农业景观拉动型等多样化模式发展,逐步形成了集休闲观光、养生度假、文化传播、科普教育等多功能的产业体系。随着社会资本大量进入休闲农业领域,逐步形成了农户、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多元化的休闲农业投资格局。经营主体呈现出多元化格局,投资渠道不断拓宽,融资能力显著增强,促进了郑州休闲农业发展水平稳定持续提升。

1.1.3内涵不断丰富,功能日趋完善,品牌持续提升

郑州各类休闲农业经营主体充分挖掘中原乡土文化,展示农耕文明,走特色化经营、差异化发展、人文化创意的道路,将中原地域特色文化、自然景观、人文遗迹等纳入到经营范畴,使休闲农业内涵逐渐丰富。通过大力发展文化、创意品牌策划和文化消费项目开发,郑州休闲农业逐步形成了观光、游憩、娱乐、体验、科普、教育和文化传播的综合体系,不断提升了产业功能。近年来,惠济区的丰乐农庄、中牟弘亿国际庄园、新郑君源有机农场,以及二七区的“樱桃节”,荥阳的“河阴石榴节”,中牟的“西瓜节”、新郑市的“枣乡风情游”等已经成为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休闲农业品牌。

1.1.4休闲主题明确,空间布局优化,协调同步发展

2013年,郑州市围绕都市区建设规划,立足自然、历史、人文资源优势,结合自然禀赋及区域内休闲农业及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按照布局区域化、建设规模化、主题特色化、市场差异化,规划了五大休闲农业示范区和五大精品线路。2013年以来,每年组织开展“走进乡村寻梦田园”系列主题宣传推介活动及休闲农业企业星级示范创建评定工作。郑州休闲农业发展逐步形成了从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星级示范企业,到休闲农业精品线路,再到休闲农业示范区的协同发展格局,呈现出点线面同步协调发展态势。

1.2存在的主要问题

郑州休闲农业蓬勃发展的同时,发展环境和产业内部依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2.1规模有待壮大,结构有待优化,服务有待提升

郑州休闲农业如雨后春笋般快速发展,但产业规模依然较小,产品总量供给不足。2013年郑州常住人口已经超过900万,若按人均每年2次休闲农业消费计算,休闲农业市场规模将超过1800万人次,而目前年接待规模仅为1500万人次,接待能力尚有近300万人次的缺口,如果再加上省内、省外乃至国外游客,当前郑州休闲农业规模与庞大的市场需求仍有较大差距,尤其是在消费旺季,接待能力不足的现象更为突出。休闲农业产业结构还存在着“小、散、低”的问题,产业整体水平仍然不高。当前休闲农业庄园低水平重复建设和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内部各行业的专业化程度不高,制约了行业间的合理分工,各个主体都比较重视自身内部资源,但对相互间的分工协作还不够重视,多数未能形成产业链共生关系,难以获得专业化分工效率,还会形成同行业之间的恶性竞争[28-29]。服务接待水平有待提高,休闲农庄内部的导引、休息、安全、卫生、消防、娱乐、餐饮等服务设施的开发与管理还不完善,从业人员服务离专业化水平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员工缺少职业教育或专门培训,餐饮服务、客房管理、接待礼仪、导游讲解等水平有待提升[30-32]。

1.2.2产品品位不高,内容农味不足,项目内涵不丰富

项目内容上农耕文化内涵不突出,中原地域特色、文化特色缺乏,品味不高。农庄当中较多效仿西方都市风格,让农庄成为缩小版的都市,或者成为不土不洋的“混搭”,中原传统文化消失殆尽。产品结构单一,以吃住为主的观光型居多,缺乏农业休闲体验项目,农味严重不足[33]。未能深入挖掘农业产业文化资源,民俗文化内涵不够,产品功能主要以满足游客物质需求为主,缺乏满足精神层面需求的产品和氛围,难以满足游客对“游”、“娱”、“养”的需求,导致游客停留时间短,单体消费少,对带动农民致富增收的作用有限[34-36]。郑州休闲农业承载着中原农业文明,要能留得住乡愁,就要使农庄乡味更香,农味更浓。郑州传统民俗文化丰富多彩,如豫剧表演、剪纸等传统手工艺、传统习俗文化、农事节会等,但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掘和利用。满眼望去尽是现代化的建筑和过分人工化的观光园,看不到农村的古朴与原生态、看不到农村的民风民俗,感受不到农味[37-42]。

1.2.3项目规划滞后,扶持政策不足,规范亟需出台

从整体上看,郑州休闲农业庄园规划经费投入不足,规划质量差,有的规划与建设环境不协调,导致规划难以实施,许多规划仅仅“纸上画画,墙上挂挂”。部分休闲农业经营者缺乏前期规划论证,加上后期投资跟不上,导致部分项目没有实现合理开发,土地闲置现象比较普遍。当前郑州市财政每年用于休闲农业的扶持资金已达3000万元,但这些资金对于全市的休闲农业主体带动还是有限的。目前政府和行业协会对休闲农业行业标准和技术规范有待细化。由于缺乏必要的培训,组织能力及管理技能准备不足,经营者凭着自己的经验对庄园的建设及经营管理做出决策,明显跟不上消费市场发展的要求,在充分利用区域优势资源,有效整合空间,优化生态环境,彰显特色方面比较滞后。

2发展定位与目标

经过“十二五”时期的快速发展,郑州休闲农业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起点上。在新常态下,进一步加快休闲农业发展步伐,不仅要巩固产业基础,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还要进一步明确未来发展的战略定位,把握发展的基本方向,树立清晰的发展目标。

2.1战略定位

郑州拥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丰富的地貌、便捷的交通等独特优势,根据农业部提出的“以农为本、科学规划,因地制宜、突出特色,规范管理、强化服务,政府引导、多方参与,保护环境、持续发展”的发展要求,郑州应确立“聚传统华夏文明,铸休闲农业辉煌”的总体定位。郑州休闲农业发展要与美丽乡村建设结合,与农业产业提升结合,与城市和谐发展结合,与农民增收致富结合,要成为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基础,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抓手,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手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43-46]。

2.2总体思路

按照郑州休闲农业发展的总体定位,依据“以农耕文化为魂,以美丽田园为韵,以生态农业为基,以创新创造为径,以古朴村落为形,以强村富民为本”发展的总体思路,对郑州市不同地区、不同休闲农业企业所拥有的人文历史文化和自然风貌进行深入研究、挖掘、整理,对产业发展所依托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农业产业特点等进行摸查,对现有的经营项目进行合理分类,统筹考虑,确定每种类型的发展定位和建设重点,科学规划,有序推进[16,18-19,47-54]。

2.2.1以农耕文化为魂

要加强中原农业文化遗产的发掘保护。中原农耕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主导郑州休闲农业发展的灵魂所在。要提高保护意识,完善保护机制,深挖科学内涵,着力发掘保护好祖先留下的宝贵财富,找出统摄休闲农业发展的文化之魂、趣味之魂。

2.2.2以田园风光为韵

要进一步加强保护建设,把美丽田园纳入基本农田或永久农田,加以珍惜和保护。强化动态管理,把创建过程与美丽田园的打造相结合,真正使那些田园美、山水美、人文美的典型在休闲农业发展过程中凸显出来。

2.2.3以生态农业为基

要把休闲农业发展与生态保护有机结合,推进农村资源环境的保护利用。相互依存、相生共荣的好环境,天人共美、各美其美的好生态,天蓝地净、山青水绿的和谐美,是郑州休闲农业赖以生存发展的根本所在。

2.2.4以创新创造为径

要提高农业领域的创意与设计水平,推进农业与文化、科技、生态、旅游的融合。针对郑州休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服务功能单一、经营形式雷同、创意人才缺乏等问题,要切实引导休闲农业经营主体提高创意策划水平,扎实推进创意农业的策划设计。

2.2.5以古朴村落为形

要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切实推进古朴村落的保护开发工作。古朴村落凝聚着古人“天人合一”的智慧,不仅有美学价值,而且是乡村文明的载体,是休闲农业的软实力,对完善美丽乡村建设规划、提高城市建设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2.2.6以强村富民为本

要以壮大村集体经济和促进农民致富增收为发展休闲农业的根本目的,着力壮大休闲乡村实力,大力发展农家乐集群。在保障乡村集体权益和确保农民主体地位不变的前提下,有序引入社会资本,推动当地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提档升级。

2.3发展目标

坚持把农业文化遗产、历史古村古寨、特色民居民俗等作为历史文化资源和景观资源加以开发利用,实现在发掘中保护、在利用中传承的原则,保护古建筑、原生态,着重突出中原文化特色,合理规划建设,使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生态和自然山水、文化传承相协调,逐步打造“河南休闲农业先行区”和“全国休闲农业示范区”。未来休闲农业发展要通过稳步扩大产业发展规模,着力提升产品品位,加强休闲农业各业态有机整合,推进休闲农业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升休闲农业产业价值,带动乡村发展和农民致富增收[55-59]。

2.3.1产业规模持续扩大

通过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休闲农业与其他产业的联结,使发展类型更加丰富,经营项目更加多样,促进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加速休闲农业实体和一定规模以上的休闲农业企业数量增加,实现接待人次和经营收入持续增长。

2.3.2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建设一批规模大、产业基础强、服务功能全、经营效益好、游客满意度高的休闲农业星级示范点;形成在全国范围内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休闲农业片;实现休闲农业的规范经营、科学发展,促进郑州农业农村经济更好发展。

2.3.3区域布局更趋合理

结合区位、资源禀赋、历史文化等条件,郑州各种休闲农业发展类型因地制宜,由城市郊区和名胜景区周边向传统农区等适宜区域发展,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原休闲农业集群发展格局。

2.3.4农民收入不断增加

休闲农业是农民就业增收的重要产业。通过提升产业的带动能力和辐射能力,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实现直接从事休闲农业经营的农民收入比本地一般农民高出一倍以上,收入增长速度明显高于本地一般农民收入增长平均速度。

3发展思路与重点任务

在未来发展中,郑州休闲农业建设要稳步提升休闲农园,规范发展休闲农庄,大力发展农家乐集聚村。

3.1稳步提升休闲农园

针对休闲农园建设和发展水平较低的现实,要围绕休闲、养生、度假功能,开展园区的规划与建设,提升建园水平、景观水平和服务水平。一是壮大规模,凸显特色。采用新品种新技术,开展特色农产品的种植和生产加工,做大规模,形成特色鲜明的景观,为休闲农园经营提供农业种植基础。二是优化布局,美化环境。重点围绕休闲功能优化园区空间布局,形成曲径通幽的休闲体验环境,打造休闲化的农业园区。三是完善设施,拓展服务。完善园区休闲服务设施,拓展休闲功能,提高服务水平,强化包装宣传为切入点,充实和提升休闲观光、农事体验、科普教育、娱乐健身、度假养生等休闲内容,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多重便利[60]。

3.2规范发展休闲农庄

针对休闲农庄无序发展、对农民致富和农村建设带动不力的现实,要以规范发展为重点,加强休闲农庄的规范建设。一是严格准入机制和建设规范。严格执行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规划建设、产业要素配置、安全和卫生管理、组织机构设置等方面的建设要求,严格休闲农庄准入机制。以休闲农庄星级评定为抓手,加强建设标准和服务水平要求,规范休闲农庄建设和发展,确保休闲农庄的规范经营和持续发展。二是以市场为导向提高竞争能力。坚持现代市场机制驱动,提高休闲农庄的自我发展能力,要重点加强农庄景区化建设和特色化发展,切实增强休闲农庄的市场竞争能力。三是持续增强辐射能力。强化带动能力,以农庄企业为核心,以周边生产基地为支撑,打造“企业+基地+农户”的联动发展模式,形成休闲农庄与周边农村之间较强的产业发展联结机制,带动周边地区农村发展和农民致富[61-63]。休闲农庄通过创意、创新可以围绕某一主题,人为创建出一个可供游乐的景点。如“看涨台”、“点将台”、“官渡之战古战场”、“朝阳沟原形遗址”等吸引游人前往。

3.3大力发展农家乐集聚村

针对农家乐发展严重滞后的现实,要进一步鼓励农民合理开发自有资源,加强经营条件和环境建设,增强规范服务意识,提高品质和品位。一是加强政策扶助和规划引导。通过强化文化资源开发和景观建设,为农家乐发展提供更多文化创意元素。二是加速集中布局。围绕重点景区、道路等,开展集中布局,推进积聚发展,放大休闲农家发展积聚效应。三是加强规范引导。结合农业部《农家乐设施与服务规范》,加快制定郑州农家乐(休闲农家)发展规范和星级评定标准,推进建设和服务标准化建设,促进规范发展,鼓励农民在更高水平上实现致富增收[64-67]。郑州农家乐集聚村的发展理念可以借鉴台湾民宿的发展经验,重点围绕无景点旅游进行。所谓无景点旅游,就是游客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并不会去逛景点,而是一种自主、自愿、自助、自由的休闲游。现代人旅游更注重品质、休闲、舒适、灵活,更讲究精神内涵,更愿意彰显个性和独立,不愿扎堆,不愿走形式。围绕这一特点,农家乐可以通过创意、创新,围绕某一主题人为创建出一个可供游乐的地点。可供借鉴的创新、创意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3.3.1改造老房子

基本原则是“一切皆可为我所用,没有一件废物”。老房子越来越稀少,老房子本身就是稀缺的旅游资源。因此,保留老房子的外貌,赋予它现代化的内涵,这是吸引游客的一个重点。

3.3.2展示老物件

基本原则是“一切皆可为我所用,这里有你想不到的稀罕物”。收集各种农村以前使用过的生活用品、娱乐用品、农具工具、牲畜用品,开设老物件展览馆。

3.3.3演示老手艺

基本原则是“一切皆可为我所用,这些都不仅出现在回忆中”。贯穿农村生产、生活的老手艺,如榨油、打铁、织布、点豆腐、纳鞋底、剪纸、剃头、捏面人、糊灯笼、补锅、修伞、染布以及各种编织刺绣、传统小吃、木工、泥瓦工等,都应当挖掘开发进行展示体验。为了增加体验活动,增强互动性、参与性、娱乐性,一方面可以现场展示,一方面可以传授体验。一个农村老人就可以操作几十样手艺,如果老手艺过于偏门,先找懂行的农村老人培训,然后让企业员工代为传授。

4对策措施

4.1完善休闲农业扶持政策体系设立专项扶持资金,重点用于休闲农业庄园、农家乐特色村基础服务设施提升和精品线路、农事节会活动的宣传推介工作。项目建设补助资金主要分两块,一是主要用于休闲农业庄园的基础设施、乡村民俗展览馆、公共卫生间、果蔬花卉廊亭、标识标牌等建设;二是农家乐特色村中农家乐外部的环境整治、美化绿化,农家乐内部即餐厅、客房、卫生间、厨房间的改造,消防、安全设施的建设等。三是主要用于全市休闲农业品牌的宣传、精品线路的推广及农事节会打造等活动。

4.2制定休闲农业准入机制和服务规范标准根据各区(县)发展实际,制定休闲农业行业准入标准[68-70]。通过项目管理,从运行机制、经营场所、接待设施、内部规章制度、会计核算、人力资源、安全生产、环境保护、服务质量等多个方面,加强对休闲农业经营主体行为的管理,做好对休闲农业星级评定、财政专项资金扶持项目的立项审批、指导协调、组织验收、监督管理等工作。加强行业自律和服务组织建设,鼓励发展协会等中介组织和农民旅游专业合作社,发挥社团组织作用,规范竞争行为,促进休闲农业良性发展。

4.3加强对休闲农业经营者和从业人员的培训。加强人才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逐步把从业人员培养成具有现代经营理念、善于经营管理、掌握服务技能和营销手段的新型实用人才。组织基层管理人员和经营者到台湾等休闲农业发达地区进行实地参观考察,拓宽视野,增长见识,推动郑州休闲农业创特色、上台阶,早日成为河南省乃至全国现代农业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的典范。

作者:朱桂霞 史亚军 单位:郑州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北京农学院都市农业研究所

参考文献:

[1]钟平.休闲农业体系构建与实证研究[D].沈阳:沈阳农业大学,2012.

[2]赵航.休闲农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2.

[3]包乌兰托亚.我国休闲农业资源开发与产业化发展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3.

[4]蒋颖.北京市门头沟区休闲农业发展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3.

[5]安文静.休闲农业产业发展模式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1.

[6]范水生,朱朝枝.休闲农业的概念与内涵原探[J].东南学术,2011(2):72-78.

[7]冯建国,杜姗姗,陈奕捷.大城市郊区休闲农业园发展类型探讨——以北京郊区休闲农业园区为例[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2(1):23-30.

[8]赵丽珍.清流县休闲农业发展对策研究[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12.

[9]田颖.海南省休闲农业发展研究[D].荆州:长江大学,2012.

[10]刘敏.休闲农业旅游消费行为研究[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12.

[11]王鋆,高岩.关于休闲农业的定义与内涵的研究综述[J].上海农业科技,2015(4):18-19,23.

[12]杨华,刘聪.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异同辨析[J].品牌,2015(7):100-101.

[13]李旭东,谢晋.农业转型升级阶段农村休闲农业发展模式研究[J].农业经济,2015(7):78-79.

[14]王继东.郑州市休闲农业发展的SWOT分析[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13(2):24-28.

[15]李霞.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联动发展——以郑州市二七区为例[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88-90.

[16]吴冬冬.郑州市休闲农业发展研究[J].价值工程,2013(27):285-286.

[17]张发民.郑州市休闲农业发展模式及选择思路[J].科技创业月刊,2009(7):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