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貌特征下农业发展论文
时间:2022-05-19 04:59:59
导语:地貌特征下农业发展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信阳市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具有中山、低山、丘陵、垄岗、洼地、平原等类型,总体的地貌特征为:南高北低、岗川相间分布.信阳市境内有两列山脉,一列是蜿蜒于豫鄂边界的桐柏山,另一列是蜿蜒于豫鄂皖边界的大别山.两山首尾相连,构成长江、淮河两大流域的分水岭.桐柏山为西北—东南走向,呈带状,山峰海拔700~1140m,坡陡30~50°,面积1300多km2,占豫南山地面积的20%.由于受西北—东南向大断裂的控制,桐柏山边界整齐,山体完整,山势高峻陡峭.最高峰为太白顶,海拔1140m.大别山山峰海拔1000~1500m,坡陡30~50°,市境内的大别山面积占豫南山地面积的80%,以潢河谷地(新县县城)为界,分为东西两段.东段主脊高峻雄伟,海拔多在千米以上,西段主脊宽阔低缓,以千米以下的低山为主,间有丘陵分布.中部是丘陵岗地,位于豫南山地以北,明港—寨河—固始连线以南,海拔50~100m;北部是平原和洼地,平原海拔30~59m,地面坡度为1/3000,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17%,洼地海拔仅22~35m,主要分布在沿淮地带,占全市总面积的7.6%.平原和洼地以淮河为襟带,舒展于淮河、汝河、洪河之间,成为由长江以北山地进入华北大平原的前沿走廊。发源于大别山山脊北侧、沿东北15°流泄的竹竿河、白露河、灌河和史河等,纵向切割了层层带状地形,成大致等距的岗谷相间,恰似架在大别山脊檩上的道道橼条.从东西方向看信阳市地貌特征,呈倾斜状态,自西向东海拔高度逐渐降低,使得淮河流向呈东西走向.信阳市地貌特征概况为:由南向北,排列成层层台阶,近东西走向呈条带状分布且岗川相间;由西向东,海拔逐渐降低,形成多样的阶梯地貌.
2地貌分布特征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为了更准确地分析信阳市地貌条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从直接和间接两方面探讨信阳地貌特征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2.1对农业发展的直接影响
2.1.1有利于发展多种类型的农业
信阳市南部和西部为山地,淮河以北为平原,其余地区为丘陵,有利于发展多种类型的农业.在山区可以布局经济林和薪炭林.在山区种植树木,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同时还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平原地区,地势低平、宽阔且土地深厚肥沃,有利于发展粮食、油料作物;丘陵地区,除了修筑梯田发展粮食作物之外,还可以封山育林、封坡育草、培育丘陵区的经济林业.
2.1.2不利于农业的规模化生产
信阳市山地丘陵多平地少,耕地不易集中连片.丘陵坡度不大,梯田修筑等构成了信阳农业发展的主要途径,以发展山地小型农业为主.如:信阳市80%以上的优质水稻主要种植在固始、光山、潢川、罗山等丘陵地带;70%以上的“双低”油菜集中在固始、潢川、商城、光山、罗山等丘陵地区;75%以上的紫云英种植在潢川、商城、罗山等丘陵地区.南部山地坡度较大,自然不利于农业的规模化生产,山地的不合理开发极容易造成水土流失,所以南部山区适宜于发展山林经济作物.如:信阳市85%以上的山野菜、中药材、食用菌等山林经济作物,主要集中在商城、新县、罗山等山区;茶叶主要集中在浉河区浉河港、新县八里畈乡、光山县凉亭乡、固始县仰天洼等山区.
2.2对农业发展的间接影响
2.2.1地貌对气候的影响
信阳市地貌差异(海拔的高低、坡向的不同等)引起地表热量的重新分配和温度状况的复杂化,气候垂直分异明显化.对流层内,山体的高度每上升100m,气温下降0.6℃,因此豫南山区可以形成若干垂直气候带.同时信阳市地跨淮河,属北亚热带向暖温带的过渡区,兼有温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特征,使得山地垂直带的分布具有复杂性.山地不同高度层光、热、水等要素组合不同,形成不同的气候带、气候类型、土壤类型和植被类型.由低海拔到高海拔,大别山北坡的气候垂直带谱为: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暖温带湿润季风气候→温带湿润季风气候;土壤垂直带谱为:黄棕壤→暗黄棕壤→酸性棕壤→山地灌丛草甸土,随着气候带、土壤带的垂直变化,植被类型逐渐向喜湿耐寒方向过渡.气候、土壤和植被类型的变化,必定引起农业种植类型的变化.信阳市的茶叶主要产自于低山、丘陵地区,与该类型地区多云雾的气候条件有关.近东西走向的大别山脉,横亘于华北平原和江汉平原之间,与大气环流的运行接近于正交,气流受阻抬升.由于夏季和冬季风的方向不同,对信阳市造成的影响不同.夏季,东南季风从太平洋携带大量水汽由南向北输入,遇到大别山阻挡,在大别山东南侧抬升形成地形雨,降雨较充沛,有利于水稻种植;在西北侧形成雨影区,降雨量较少,适宜于旱作农作物的种植.冬季,西伯利亚蒙古冷高压南下,受到大别山阻挡,风力减弱、气流上升,导致信阳地区气温急剧下降且多阴雨天气,容易发生低温冻害,对农作物生长极为不利;大别山南侧受西伯利亚高压影响较弱,气温不会急剧下降,对农业影响较小.
2.2.2地貌对水文水系的影响
信阳境内河流众多,分属长江、淮河两大水系,且均发源于南部和西部山区,流向东北部的平原地带.淮河发源于桐柏山主峰太白顶西坡的牌坊洞,经平桥区西北隅的大坡岭流入信阳市,流经平桥区、浉河区、罗山县、息县、潢川县、淮滨县、固始县,至固始县三河尖乡进入安徽境内.淮河在信阳市内流长363.5km,属淮河上游.淮河支流密集,在干流两侧呈明显的不对称分布.南侧支流占支流总数的2/3,源出豫南山地,河短流急,水量丰富,山洪暴发时易形成洪峰.地貌特征为山区的新县、光山、商城、平桥四县区,一般为河流的源头或上游段,纵比降较大,河床下切明显,河流沉积物难以保存,不利于水稻种植业的发展;但是,河流纵比降大,水能资源丰富,有利于水电资源的开发.罗山、潢川二县,比降与流速较上游段小,冲刷能力减弱,部分河流沉积物发生堆积,河流沉积物为水稻种植提供了成土母质.北侧支流系坡水河道,流经平原洼地,湾多水浅,流速缓慢,排水不畅,易积水成涝,形成冲积平原,为水稻、棉花、玉米、高粱、小麦等种植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另外,山麓地带许多地方都具有自流灌溉的条件,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2.2.3水土流失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信阳市自然灾害频发,且受灾程度严重.自然灾害不仅威胁着人类健康,而且对农业生产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危害较大的灾害有:暴雨、洪涝、干旱、滑坡、地面塌陷、膨胀土、地裂缝、泥石流、水土流失等.水土流失与信阳市复杂的地质地貌条件和人类活动密切相关.信阳市山地坡度大,降水集中且强度大,加上地表组成物质疏松,植被稀疏,为水土流失和地质灾害的发生提供了条件.当地居民毁林毁草垦种、乱砍滥伐林木、过度放牧,使地表植被覆盖率降低,破坏了土壤稳定性,进一步加剧了水土流失.据监测,截止到2008年,全市水土流失面积5877.91km2,占国土面积的31%.其中,轻度水土流失2440km2,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41.5%,全市各县均有分布,以南部山区最为严重;中度水土流失面积2413km2,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41%,主要分布在商城县、新县、罗山县、光山县、浉河区和平桥区;重度水土流失面积1025km2,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17.5%,主要分布在商城县、新县、罗山县、浉河区和平桥区.据推算,全市每年流失土壤达2419万t,相当于84万亩一尺厚的耕地.随之流失的还有大量的氮、磷、钾营养元素,其总量相当于全市化肥产量的80%左右.水土流失不仅使土地生产力大幅度下降,耕地减少,造成农业大量减产,而且引起河道淤塞,容易发生洪涝灾害,使得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
3合理发展信阳市农业的建议
3.1发展小型农业类型
信阳市地貌特征是山地多、平地少,宜耕地有限;平原地区起伏平缓,风化壳较厚,但因地势低下,易引发洪涝灾害,渍害农作物,农业生产受到限制,导致农业种植面积规模不大;由于山地山高坡陡,侵蚀强烈,土层较薄,开发利用不当,容易引起水土流失,因而宜耕地范围也较小;丘陵坡度较小,但土层较厚,光、热、水、土等条件配合较好,适宜经济作物和粮食作物的生长.鉴于上述情况,信阳市农业现代化发展,不宜采用大规模的农业生产模式,只能根据分散、面积小等特点,积极开发山地小型农业类型,力求从精细的方面着眼,建立发展山地小型农业的现代目标.
3.2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水土流失是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结果.滥砍、滥伐、滥牧、化学污染(农药、化肥、塑料薄膜的广泛使用)、对土壤肥力的掠夺性经营等,是导致生态失衡的根本原因.南部山区、丘陵岗地伐木、放牧、陡坡开荒等人类活动,已经使自然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的破坏,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生态环境的恶化已严重制约了信阳市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为了确保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必须根据信阳地貌分布格局,做到因地制宜;同时,根据生态环境规律进行农业生产,不过度向土地索取,确保农业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具体实施办法:
1)在一个地区,因山地海拔不同,一个区间种植不同的农作物,形成立体农业;
2)山地小型农业的生产不进行单一作物生产,形成多种农作物相结合;
3)山区采取农业与林业、牧业结合,多种经营方式互补,以获得最大经济利益.
4结论
地貌是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信阳市地貌特征为:南北向呈阶梯分布,东西向呈倾斜状态.信阳市的地貌特征一方面直接影响了农业的种植类型和生产规模,另一方面通过对气候、水文水系、水土流失等方面间接影响农业发展.根据信阳市地貌特征的实际情况,发展小规模的山地农业和生态农业,促进信阳市农业可持续发展.
作者:赵国永韩艳于晓莉单位:信阳师范学院
- 上一篇:高山特色农业发展论文
- 下一篇:城郊现代农业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