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化的实证研究

时间:2022-05-29 03:40:48

导语:农业产业化的实证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农业产业化的实证研究

一、南阳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1.主导产业发展情况

目前,全市初步形成了以粮食、棉花、油料、烟叶、蔬菜、中药材、畜产品、水产品、水果花卉、食用菌等为主的十大产业,主导产业的地位日益突出,特色经济效益逐渐明显。淅川县的小辣椒、畜禽、林果、水产等四大特色产业年产值已占农业总产值的73%,新野县蔬菜、畜牧和棉花三大支柱产业产值已占农业总产值的76%,唐河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4%来自于黄牛、林果、瓜菜等主导产业;镇平县玉雕、地毯、金鱼三大主导产品畅销国内外;西峡县建成猕猴桃基地7.5万亩、中药材基地20多万亩,果、药、菌成为其三大特色主导产业;邓州、方城、内乡的优质烟叶,社旗的“三粉”加工,卧龙、宛城区的优质无公害蔬菜,南召的辛夷、柞蚕、鸭、河鱼,桐柏的黄羊、大枣和板栗等产业、产品,也都形成了规模和特色。全市已形成了以河南天冠集团为龙头的粮食加工产业链;以新纺、南纺集团为龙头的棉纺加工产业链;以镇平县地毯公司为龙头的桑蚕加工产业链;以宛西、福森制药公司为龙头的中药材加工产业链;以南阳烟草分公司、许昌卷烟厂南阳分厂为龙头的烟叶加工产业链;以三色鸽、乐牛、绿白乳业为龙头的奶业加工产业链6大农产品加工链条。农业生产的规模化、专业化程度日益提高。

2.龙头企业发展情况

近年来,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快速发展,涌现出一批建设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科技含量高、品牌优势明显的龙头企业。截至2010年9月,全市年销售收入100万元以上的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企业942家,其中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2家,省级34家,市级121家。年销售总收入246.4亿元,净利润总额21.1亿元,带动农户142.5万户,占全市总农户的60.8%,户均年增收1314.5元。2011年,根据《南阳市农业产业化市重点龙头企业认定和运行监测管理(暂行)办法》,市政府认定187家企业为农业产业化市级重点龙头企业。(其中,卧龙区23家、宛城区24家、邓州市18家、新野县14家、唐河县19家、桐柏县7家、内乡县10家、镇平县13家、西峡县17家、淅川县12家、社旗县14家、方城县9家、南召县7家)。龙头企业对当地经济的拉动能力逐步增强。以南阳月季基地为例,从1983年创建至今,已发展成为一家集科研、生产、销售于一体,专项生产月季(玫瑰)种苗的民营企业。近年来产品畅销全国各地,并出口至日本、德国、荷兰等市场,在国内外花卉行业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现拥有种植规模近5000亩,月季品种1200种,精优品种600余种,员工800余人,技术人员100余人,是目前中国最大的月季种苗繁育基地。月季产业已带动农户2000余户、从业人员3000余人致富,月季产业年经济效益2亿元以上。据统计,石桥镇所产月季销往全国24个省(区、市),出口德国、荷兰、日本等国,年出口额400多万美元。

3.农产品品牌发展情况

目前,全市在优势农业的基础上建成了小麦、棉花、烟叶、黄牛、小辣椒、中药材、蔬菜、食用菌、花卉、水果等特色生产基地30多个,集中培育了中药材、食用菌、小辣椒、三粉、黄牛和无公害蔬菜等农业品牌,一大批特色农产品先后在国家权威部门注册认证。例如西峡县的“龙香”牌香菇、淅川县的“香花”牌小辣椒、内乡县的“宝天曼”牌天麻、“马山”牌烟叶、桐柏县的“淮源”牌茶叶、新野县的“宛绿”牌蔬菜、“银鹏”牌棉花等。至2010年,全市已建成12个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认定无公害农产品基地117个,面积634.4万亩,认证无公害农产品84个、绿色食品5个、有机农产品6个、地理标志农产品2个(“西峡猕猴桃”“西峡香菇”),“仲景”“月月舒”荣获中国驰名商标。“西峡山茱萸”品牌价值4.45亿元,在全国1522个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排行榜中,“西峡山茱萸”品牌进入200强。

4.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情况

截至2010年,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达1332家,其中方城县绿仕香梨业专业合作社等63家合作社被市政府认定为示范社,南阳市宛城区宛南绿色瓜菜专业合作社等13家合作社被省政府认定为示范社。带动农户21.69万户,资产总额74481.8万元,成员纯收入总额42969.9万元,人均1950元。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了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带动千家万户走产业化、品牌化、规模化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赢得了市场竞争主动权,成为拉动农民增收和地方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引擎。

二、南阳市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加工转化率低,开拓市场的能力不足,辐射带动能力不够明显全国重点龙头企业582家,南阳仅宛西、新纺2家。2010年7月,省政府调整认定了562家省重点龙头企业,我市仅有34家,且多数企业生产设备落后,科技含量和产品附加值低。作为我市最大的粮食加工转化企业天冠集团,2009年销售收入46亿元,而2000年成立的周口益海粮油公司,2009年销售收入达到60多亿元。漯河、周口、安阳等地方的农产品加工率已达到60%以上,而我市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仅在35%左右,这不仅难以获取加工增值的经济效益,而且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这与我市农业生产大市和消费大市的地位很不相称。2.产业结构配置不合理,存在低水平重复发展和无序竞争现象目前,在我市农业发展过程中,由于各区、县、乡缺乏统一的规划和管理,在产业化经营密集的行业,如蔬菜、水果、粮食等,存在低水平重复发展和无序竞争现象,导致产业结构老化、产品种类少,优质农产品更少。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食物结构已开始发生变化,人们对粮食品种、质量有新的要求,而且对高蛋白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传统的农业种植结构和低质的农副产品已不能适应社会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3.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较低,经营机制不够完善目前从总体上看,农民专业合作社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还存在不少问题,如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管理不规范、市场竞争力不高、带动农户能力不强等。另外,其自身的地位和特点决定了他们不能成为市场主体。(1)合作组织只是民间的一种自发性组织,并没有相应的法律地位,不是独立的法人组织;(2)自身的松散和变动性使之受外界因素干扰的影响太大;(3)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差,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因此难以适应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向纵深方向发展的趋势。4.农业从业人员普遍素质较低,难以支撑现代农业的建立据不完全调查,在农村全部从业人员中,具有小学或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员占农村从业人员的81.22%,高中、中专文化程度的占5.02%,大专及其以上文化程度的占0.09%,农业科技人员占1.24%,参加过技术培训的人员占7.79%。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农村从业人员中,80%以上的人员仅仅具有小学或初中文化程度,实在难以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农村的从业人员中,大中专及其以上的从事非农业的人员占81.65%,而从事农业的仅占18.35%。这显然难以适应农业产业化的快速发展。5.融资市场动力不足,发展后劲乏力资金不足是制约南阳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一个瓶颈。目前农业及其相关产业投资时间长、风险大、收效慢,难以获得银行信贷资金支持。加上南阳市是一个农业大市,工业欠发达,这也造成了地方财政困难,对农业科研与开发投入偏低,从而制约了农村经济依靠科技搞集约经营和规模经营开发。6.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配套服务体系还没有真正建立国家、省、市虽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优惠政策,但由于部分地方及相关部门负责同志没有认识到农业产业化在推进发展现代农业、解决“三农”问题中的重要性,因此在落实相关优惠政策时敷衍塞责,流于形式。特别是在用地、办证、融资等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等现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部门之间相互掣肘,推诿扯皮,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三、今后我市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对策和建议

针对当前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国外发达国家特别是日本农业产业化的成功经验,提出如下对策和建议:

1.依托我市的区位资源优势,调整产业结构,培育支柱产业;并通过实施“品牌战略”,把地方优势产业真正做大做强具体讲,就是要以市场为导向,立足各地资源优势,以发展生态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为重点,在质量、技术、创品牌上狠下工夫,开发一批质量优、科技含量高、具有一定规模的特色农产品、绿色和有机食品,真正把具有地方较强生产优势和规模优势的品牌做大做强,真正让地方特色产品发展成为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针对品牌多、规模小、名牌产品少的现状,采取整合的办法,将同类产品品牌整合为一个品牌,形成一个品牌、多个系列产品,集中力量做大做强若干品牌,走出一条“以品牌占市场,以品牌促发展,以品牌求效益”的品牌之路。

2.培育和壮大一批规模大、起点高、带动力强、产品科技含量高的龙头企业发展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核心,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关键,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保证。一是通过招商引资的方式,引导一些新型的品加工企业落户我市;二是按照我市六大主导产业分别选定3~5家规模大、机制活、带动力强、发展前景好的龙头企业作为排头兵,制定出台扶持政策,进行重点扶持培养,组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集团;三是针对当前我市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的问题,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运作要求,对龙头企业进行摸底排队,选准核心企业,通过收购、兼并、租赁等资产重组方式,组建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集团;四是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引导企业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拓展,由粗放型经营管理转向科学管理。

3.大力发展农业科技,加快建立和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实施“科技兴农”战略科学化是农业产业化的基本特征,完善的农业教育科研推广体系是农业产业化的基本保证。大力发展农业科技,一要彻底打破行政驱动型科技体制,进一步加大农业科研尤其是基础研究、重点领域研究的投入,增强市场机制在科技资源配置及成果推广中的作用;二要加强企业与教学、科研单位协作,充分利用高校、研究单位的技术资源,提高产业发展的科技水平;三要加快建立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在县乡村各级建立农业技术推广站,向农民传授科学发展农业的技术;四要建立和完善农民培训体系,切实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

4.完善土地流转制度,培育和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分散的小规模的农业生产方式,难以从根本上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土地流转不仅涉及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稳定和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还涉及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现代农业的建设,需要从完善生产关系和发展生产力的高度上去统筹考虑。在保证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的前提下,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建立合理的土地流转机制,发挥市场配置农村土地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促进土地的集约化经营和规模经营,全面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健全的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有效组织形式。我市农业的发展多以分散的家庭经营为主,规模小,专业化商品化程度低,这就需要把分散的农户组织成为各种类型的农业合作经济组织,从根本上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因此,现阶段合作经济的核心工作是:首先,坚决贯彻合作经济发展中自愿互利这一根本原则,充分尊重农户和农业企业的利益和自主权,平等对待合作经济、农产经济、私有经济和共有经济等多种经济成分,使它们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功能。其次,尽快颁布合作社法。在总结农民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类型农业合作社制定比较完善且易于实施的章程和管理规范,逐步将合作经济纳入法制化、规范化发展轨道。再次,充分运用税收、信贷、补贴等经济手段扶持合作经济。

5.抓市场促流通,大力实施农产品流通工程在市场竞争中,只有产品进入市场才能形成价值。因此,实现产业化经营应以开拓市场为核心,以建立健全农产品批发市场、生产要素市场以及市场信息体系、流通体系为主要内容,实施农产品流通工程,以流通促生产、促调整。(1)在农产品生产地、集中产区、集散地等地区,集中发展一批农产品功能较完善、管理规范、牵动性较强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并且把我市农业放到全省、全国两个市场之中,力求实现更大范围内的资源要素重新组合,优化配置。(2)加快“信息入乡”工程建设,积极引导龙头企业采取上网销售、、连锁、配送等新的营销方式,扩大销售,搞活流通。(3)构建快速、便利、安全的“绿色通道”,切实将有关减免收费的各项政策执行到位,优化农业产业化经营外部环境。

6.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为农业产业化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政府具有其他社会组织不可替代的管理责任,掌握着丰富的社会资源,因此,政府应利用这些优势资源,多渠道招商引资,引导一些大型农畜产品加工企业落户我市,争创一批著名商标和驰名品牌,提升我市农畜产品加工业的总体水平。其次,要出台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政策,在项目审批、资金投放、税费减免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调动各方面参与产业化经营的积极性。如每年安排产业化和合作社专项资金,与银行信贷资金捆绑滚动使用,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此外,强化产业化发展的配套服务。在税收、土地、用电、信息服务、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农产品出口上制定实实在在的优惠政策,并将这些政策和措施逐步纳入制度化、法治化轨道,降低龙头企业经营成本,增强其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健康良性发展。

本文作者:朱希敏工作单位:南阳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