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三大战略是农谷建设的现实选择
时间:2022-11-25 11:40:54
导语:探析三大战略是农谷建设的现实选择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中国农谷”,是按照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要求,以农耕文化为底蕴、以泛农发展为方向、以“三化”同步为原则、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的“三农”综合改革发展试验区。经验表明,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和创新成果的不断涌现是促进“三化”同步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荆门市在探索“中国农谷”建设进程中,要以创新驱动战略实现重点领域、重点环节的突破,推动“三化”同步发展。
(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
首先,强化企业创新的主体地位。企业是最具创新冲动的细胞,应当成为科技创新投入的主体,成为科技创新活动的主体,成为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一是加快培育科技型企业。深入开展创新型企业建设专项行动,大力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路线图计划”,支持企业直接参与国家科技计划和重大工程项目,健全由企业牵头实施应用性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的机制。支持和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健全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推动建立一批由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共同参与的产业创新战略联盟,力促科技型企业“快生快长”。二是加快推进科技园区建设。以荆门高新区、屈家岭开发区为重点,建设各类创新平台,真正把开发区和科技园区建成高新技术的孵化区、高素质人才的创业区。三是加快发展科技服务业。发展信息服务产业集群,构建科技服务公共平台,重点建好“中国农谷”智创中心、中国农业科技成果产权交易中心、国际农业科技会展中心等一批重大项目。其次,要依靠科技创新和进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荆门市是湖北省唯一的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市。近年来,荆门市充分利用这一“金字招牌”,引进了格林美等一批循环企业,建成了粉煤灰综合利用等6条循环产业链。下一步,应继续高举循环经济这面大旗,走绿色、低碳的发展道路。一是“动”“静”结合,变废为宝。紧紧围绕化工、农产品加工两大千亿产业,大力发展“静脉”产业,突出抓好磷石膏、煤矸石等固体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将资源“吃干榨尽”。二是贪“大”求“洋”,打造亮点。坚持以大项目推动大发展,重点抓好格林美“城市矿山”项目,力争将该项目建设成全国循环经济发展示范项目。三是承“上”启“下”,延伸链条。加快荆门化工循环产业园、荆襄磷化循环产业园和格林美电子废弃物循环产业园等示范园区建设,形成上下联动、左右配套的循环经济产业集群。再次,要创新承接产业转移的方式方法。“中国农谷”建设既要引进产业,更要引进人才;既培植税源基地,也培植就业基地,有选择的承接、引进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发挥本地劳动力资源比较优势,提高产业在国内和国际的竞争力。荆门市要发挥农产品资源丰富的优势,积极引进龙头企业和产业资本,承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生态农业和旅游观光农业。
(二)创新农业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一是在农业经营模式上,要推动农地适度规模化经营。目前,荆门市许多地区结合各自的实际情况,在土地流转上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坚持互换、转包、转让、租赁、代耕、入股等多种形式并存,渐进式推进“三五集中”模式:即“三五户合作化经营、三五十户租赁化经营、三五百户股份化经营”。二是在农民转移途径上,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按照“规划到户、培训到人”的思路,将有意愿进城的农民培养成为技能娴熟的产业工人,将种养大户、专业合作社成员、家庭农场经营管理人员、农产品经纪人培养成为职业农民。三是加快农村基层组织和制度创新步伐,改革户籍管理制度,完善社会保障,加大城乡统筹力度,实现城乡公共资源和服务均等化、一体化;通过合村并组,适度的土地集约经营,新型农民培养等方式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实现粗放式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向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的生产方式的转变。
(三)创新城镇化实现途径,建设“鄂中城市化群”
荆门市要在鄂中地区率先实现城镇化,就要创新“城市化群”的形态和实现路径。“鄂中城市化群”的内涵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以几个地域相近的中心城市形成的城市群,其重点在“化”,是指在鄂中地区率先实现具有城市化水平的城市化圈、群、带,以这些城市化圈、群、带为中心,彼此相互联接、相互支撑、协同发展。其空间格局可以规划为:“一心”,就是把荆门市建设成为鄂中区域性中心城市;“一圈”,建设荆(门)钟(祥)城际城市化圈,即“荆钟对接、六镇连片、组团发展”的城市化圈,“三城”,即京山、沙洋、钟祥三个县市中心城区;“四点”,四个镇级市。由此形成鄂中城市化群格局。(四)积极稳妥推进“中国农谷”创新驱动战略荆门市应在探索以自主创新替代要素投入驱动经济社会发展中逐步建立创新驱动战略体系。一是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引导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到“中国农谷”创建研发基地。二是积极引导和支持企业建设研发中心,以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为重点,加强农业高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现代农业高新技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同时,不断完善科普教育体系,运用网络、科普讲座、电视科普、广播专题等形式,开展高新技术宣传。三是建成一批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新技术开发区、高新产业聚集区,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开放高效的创新平台。第四,要加强领导,统筹规划、完善政策,考核督促,为创新驱动战略提供强有力保障。
二、实施品牌营销战略,打造“中国农谷”国家品牌
“中国农谷”冠名国家字号,其含义有三:一是要有国家责任,为国家破解“三农”问题做贡献;二是要有国家水准,成为国内一流,全国样板;三是要有国家影响,成为中国品牌,国际知名。因此,要把“中国农谷”作为一大品牌,大力实施品牌营销战略,开拓国内外市场。荆门市应站在国家高度,着力打造下述“国家品牌”。
一是国家粮仓。荆门市长期以来被列为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2010年粮食总产量达259万吨,占全省12%。荆门要在新的起点上建设“国家粮仓”,关键要在“质”上做足文章。一是通过推广优良品种和先进种植技术,提高单产量;推动农地适度规模化经营,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建成一批高效农田。二是要不断提高粮食精深加工水平,要以湖北国宝桥米集团为核心,整合全市粮食加工企业,开发高附加值产品,打造百亿产值产业集群,使“中国农谷”成为名副其实的国家粮仓和优质粮产品基地。
二是国家油库。荆门油菜、油茶资源丰富。要依托中粮祥瑞、湖北日月、湖北洪森天利、湖北汇澄等公司,加速全市油脂加工企业资源整合,打造“双低菜籽油”和茶油加工基地,推出具有“中国农谷”特色的精品食用油,以继续发挥“国家油库”作用,保障国家食用油安全。
三是国家工厂。荆门农产品加工产值已经突破500亿元,正向1000亿元迈进,具备打造国家工厂的良好基础。应当发挥区域特色,重点发展粮油加工、畜禽加工、水产品加工、生物质能源,通过产业园区实现产业集聚,通过行业龙头企业的发展,培育知名品牌,做大做强荆门农产品加工业,打造国家农产品精深加工的国家工厂。
四是国家技术。技术是“中国农谷”品牌创新性的集中表现,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市场创新吸引科研机构在“中国农谷”开展新产品、新技术的研究开发,推动技术创新。一是要出台有吸引力的政策,吸引国内外顶尖人才来“中国农谷”开发高新技术、发展高新产业。二是要在“中国农谷”研发一批关键技术、核心技术,使“中国农谷”成为国家农业高新科技的典型代表,成为世界农业高新技术之窗,推动农业技术进步。三是要着手建立农业技术产权交易市场,促进农业技术的有偿转让,形成具有全国乃至世界影响力的农业科技交易市场,汇聚世界各地的农业高新技术。四是要花大力气建立完备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加快先进农业生产、管理技术的推广、应用,促进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
五是国家标准。标准是“中国农谷”打造现代农产品加工产业体系的关键。通过科学的制定绿色产品、有机产品的安全生产体系和标准,推动“中国农谷”的农产品生产、加工聚集并严格按照高标准进行。通过高标准、严要求,培养一流人才,生产一流产品,打造一流品牌,培育一流企业,创造良好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六是国家市场。市场是信息、产品、资金、技术等要素的汇聚地。建设“中国农谷”必须建成几个具有国家影响力的大市场。其一,建设农产品大型综合交易市场,使荆门成为华中地区乃至全国的农产品集散地。其二,建设网上交易市场,形成网上和网下两个市场,彼此相互促进。其三,建立涉农多层次资本市场,如农产品期货市场、农业债券市场、农业保险市场、农业风险投资市场等。通过市场力量优化配置资源,促进“中国农谷”的建设。
七是国家论坛。举办国家论坛是扩大“中国农谷”影响力的重大举措。通过积极组织、精心筹备,每年举办一次中国农谷论坛,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政府官员、农谷建设者共同参与。通过“农谷”论坛交流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总结新经验,探讨新模式,为“中国农谷”体制机制创新提供理论支撑。
作者:郑孝华单位:荆门市社会科学联合会
- 上一篇:城建局计划生育履职工作汇报
- 下一篇:试议县乡财政监管的问题及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