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程教育论文:小议远程教育服务的农民发展
时间:2022-02-19 11:06:22
导语:远程教育论文:小议远程教育服务的农民发展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本文作者:曾茂林工作单位:湛江师范学院
发挥精准服务新功能的理论基础
远程教育精准服务各类农民新功能的实现,既需要切中相关群体利益需求,更需要根据各类人群的文化背景和心理需要,形成与该类人群认知结构对应的远程教育课程结构,才能产生出“耦合–共振”效应。(一)精准服务教育对象的理论1.多网合一“耦合”运作的原理“耦合性广泛地存在于教育技术理论研究与实践之中。”[5]结合本文的语境看,则是指多部门、多种远程教育载体之间存在的“耦合”作用关系。这种耦合关系是以合力方式进行的,相互作用的要素之间会产生能量、信息的互补、放大、共振等效应,形成1+1>2的功能。2.针对学员群体的“耦合–共振”心理原理网络有效学习,涉及学习者内在心智变化的活动,而动机、元认知和元意志又是心智系统中激发自我学习的三个重要因素[6]。因此,诊断出教育对象的认知结构特征,针对学习者利益需求及其认知特点,制定精准服务的导航图,以提升其学习监控力,既能从教育内容上满足学习者的功利追求,又能强化其学习动机,拓展其元认知,在教育资源与学习者之间产生出“心灵相通”的共振效应。3.教育资源“质–量–度”有机统一的结构优化原理农民之所以愿意接受农村远程教育,是因为能满足其兴趣和利益追求,帮助其完成奋斗目标。而接受教育的内容广度和深度,却受其认知基础和能力制约。在以海量知识传输的远程教育中,需要根据各类教育对象的特征,准确定位教育资源的“质”所体现出的社会价值和难度水平。同时,为了让农民将学到的知识、技能予以有效地巩固,还需要相应数量的变式训练。因此,统一运筹的远程教育就需要在资源的“质”上把握好梯度,在量上把握好“数”度,分类设计出“质–量–度”结构优化的教育资源库。4.标准化系统教育与个性化片段教育有机结合的原理多网合一的远程教育,既融入了标准化的学历教育,又有移动和网络化的个性学习。标准化,有助于发展科学技术等专门化教育,有助于大面积、高质量地向农民推广科技知识。个性化,则有利于满足农民的兴趣爱好,丰富农村的文化资源。因此,需要遵守标准化与个性化有机结合的教育原理。(二)适应e时代教育特征的新理论1.“社会–人本–技术”功能一体化设计理论要达到让农民“适用–乐用–争着用”的教育资源设计目标,就要有满足社会需求的价值,才能让农民学到的知识有用武之地,顺利转化为其获益的目的。但是,要让农民“看得懂,听得进,学得会”,则需要从其认知水平出发进行设计。这就需要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即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将实时教学转化为延时教学,将课堂教学转化为掌上教学。因此,教育的“社会功能–人本功能–技术功能”必须有机统一到远程教育资源的整体设计中。2.学科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整合的标准化理论所谓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就是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新型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7]。虽然在教与学的方式和教学环境上可以展示个性,但是学科教育有专门的课程标准,而且整合后学员的学习业绩也需要以标准化的统一试卷进行检测,这样学员获得的毕业证书才能得到社会的公认。因此,整合理论所达成的主要是标准化远程教育结果,实施对象也主要是现代教育技术与规范化课堂教学的整合,其价值在于为提高学历教育的效率奠定教育技术理论基础。3.弥补标准化缺陷的个性化移动学习理论体系学科整合教育理论在提高效率上优势明显,但对于随时随地的愉快学习却显得不足。基于移动学习形成的非正式学习、情境学习、境脉学习、活动学习、经验学习等系统的移动学习理论[8]15,具有满足个性化学习的优势,恰好弥补了课程整合理论突出标准化的不足,成为精准服务新功能发挥的理论依据。4.角色互换的资源研发理论为了充分发挥贴心地远程教育服务功能,将上述标准化教育和个性化移动学习理论综合加以运用,就应站在学习者的立场来考察哪些教育需要标准化,哪些教育领域需要个别化。其有效的办法就是换位思考,让农村远程教育资源设计专家下地方,深入农户;让现场培训者、学员代表上电视台,参加课程与教学设计的角色互换,在教师与专家、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经验同构、情感共振的效应。
远程教育精准服务农民新功能的实现路径
远程教育精准服务农民新功能的实现,既需要基础性软硬件平台建设,更需要根据各类人群的文化背景和心理需要来分类实施。(一)构建远程教育精准服务农民的基础平台首先,根据农村远程教育以农广校为主体的现实条件,可由农广校系统牵头,联合成教部门、中职教育机构,形成卫星视频传输、计算机网络、无线移动网络多网合一的农民远程教育支撑平台。同时,组织力量根据教育对象分类完成针对农民资源检索、信息、学历课程讲座多方面内容和形式的软件资源库,包括媒体素材库,课件库,网络课程、案例库,移动学习资源包、题库等,以便形成针对农村党员干部、专业户、普通农民的教育资源。通过建立学习导航系统及有效的搜索引擎,完善非实时和实时的授课系统、学习系统、辅导答疑系统、作业评阅系统、考试评价系统、虚拟实验系统、交流讨论工具等,为分类开展精准服务搭建起农村远程教育的平台。其次,建设个性化学习的远程教育模型。多网合一的远程教育具有不受时空限制的灵活性,触角可以渗透到多个部门,借助耦合原理可实现多部门教育资源的集约性优化开发。手机、电视、平板电脑等新农民喜欢的传播形式,为开展个性化的终身教育提供了现实条件。当前需要突破的是建立起针对学习者的个性化教育模型。一是建立学习者一般特征和初始能力的分析模型。认知方面包括辨别归类,信息加工、分析与综合,记忆过程中的趋同与趋异;情感方面包括理性水平、学习兴趣与好奇等;意动方面包括坚持性,冒险与谨慎,动手操作等;社会性倾向包括独立学习与结伴学习、竞争与合作要内容,在初始能力分析中应予以体现。可以借助手机和互联网对上述因子开展问卷调查,以此为基础建立起针对各类群体特征的分析模型。二是建立分类精准服务的个性化远程教育内容模型。从知识点学习到整体教育内容的设计,要充分体现出e-Learning、M-Learning和U-Learning各类学习平台特征。根据标准化与个性化统一施教的原理,在个性化资源的组织上需要以紧扣同类教育对象的共同兴趣和利益追求为基础,从农民增收需要的科学种田、养殖、园艺等入手组织课程资源包,让农民可以随时随地利用手机上网得到正确适用的答案。三是针对农民个性化需要的文化素质教育和闲暇教育,以电子图书、百科词典等形成针对移动设备的呈现模式,以视频和动画形成针对平板电脑和电视讲座的模式,以虚拟现实技术形成针对微机学习的呈现模式等。四是由自适应引擎进行学习者分析和学习环境分析,从学习对象库中选择相应内容,以最优组合方式呈现给学习者,开展个性化教育。(二)针对普通农民的精准服务根据普通农民文化基础、情趣和生产需要,结合其接受教育的主要工具是电视和手机,一是开发出生活常识类教育节目,提高其日常生活的应变力。如开发农村用电安全、防偷窃技术、处理空巢家庭关系技巧等电视、广播短剧,让其利用休闲时间收视。二是开发出适合查阅的文字、音频类手机百科全书答疑库。从家电使用、维修到家具布置、衣服熨烫,从养猪、养鱼、大棚蔬菜种植到市场交易信息,从婆媳关系到邻里关系、异性朋友关系的处置等,全方位地设计出农民需要的各方面信息资源库。三是以娱乐节目方式,针对农村生活变革对农民实施精神文明教育。开发出农民喜欢的手机在线游戏节目,开展丰富多采、健康向上的文化娱乐活动,充实群众农闲生活。四是开发出针对农业生产新技术的教育资源。在新技术培训中,要根据技术操作要点进行“情境–程序”一体化课程与教学设计。主要是针对农业技术运用中的常见问题,设计出问题的现场情境,清晰地演示解决问题的多种方式、操作要点,然后设计出检测掌握解题要点的虚拟操作程序,以延迟呈现方式让接受教育者跟着学,进行尝试性试验。五是针对地区支柱产业开发出特色技能教育资源。如在水果、烤烟和养殖等经济作物区,充分发挥基地协会远程教育网络服务功能,借助点状技术模块的针对性培训,按照工艺流程展开过程,设计适合村落或某些家族型工艺技术的系列微型课程模块,通过三D式立体演示,引导农民掌握做优做大特色产业的技术。六是实施个性化的导航指导,提供像饭店一样的学习导航“菜谱”。“菜谱”中标明教育资源包名称及其功能,以便学习者根据自身需要和“消化”能力,组合出符合自己口味的个性化学习资源。
针对新农村精英的精准服务首先是针对专业户的专业技术系统教育。专业户是新农村建设的精英,其专业化生产要求其接受系统的专业教育,而最佳路径则是接受农广校和电大系统的学历教育。因为学历教育从作为毕业生的终极目标到每一门课程的标准都有精心设计,在知识结构和技能形成上都有具体的安排,学完规定学分即可发给国家承认的学历证书。但更重要、更经常的却是针对专业户在经营和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采取针对性的系列技术教育。实施这类远程教育,一是要创新出解决专业技术疑难杂症的“范例–程序”教学设计,即以典型范例开头,现场演示存在的技术难题,形象地分析出技术中蕴含的操作要点,并将其直接指向实物的操作步骤,再以连贯的操作程序演示解决问题的整个流程。在此基础上通过例举多种变式困境进行操作演练,让那些存在同类问题的专业户获得解决技术难题的技巧。二是以问题为中心组成学习团队,让其在合作学习中获得解决问题的办法。利用在线专家指导与团队成员之间的相互帮助,通过同类专业户对问题的主动探究和质疑、分享经验,使问题得到解决。在合作学习活动中,问题专业户“能否随时随地方便地获取需要的知识与信息,是活动学习能否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8]15。此外,还应对专业户加强文明素养教育,帮助其构建尊重他人、关照后人的全新价值观,增强其服务农村社会的意识。其次是针对管理、经营者的专业技术教育。一是开展农村党员干部学历教育培训。以专科层次为主,广泛开展本、专科层次的培训,有计划地培养一批“学用”骨干和典型,使他们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合格管理者。培训形式上,注重理论与实践运用相结合,切入到各地政府以及群众关心的热点、重点和难点问题上去,真正为农村经营管理服好务。二是建设新农村民主教育网络平台。利用民主教育平台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及法律、法规,使管理者学会开展网上政务服务的方法和技术,以此提高管理效能。三是采取移动教育形式,为管理、经营者提供贴心教育服务。主要是利用电子邮件、论坛以及移动QQ等进行实时的咨询、答疑服务,提供专业管理信息浏览服务等。四是以经营管理问题为聚焦点实施远程探究教育。由于经营管理问题的复杂性和实践解题的操作性,系统的管理知识和经典解题案例传授很难形成灵活适用的管理技能。为此,需要将一般管理原理与学员实际运用相结合,通过学员与专家合作,把脉诊断出问题本质,并将探究出的有效解题策略编辑为案例,归纳出解决各类问题的基本原理,形成管理实践与理论创新互动的远程教育资源库。再次是创业型农民领袖教育。韩国为了加强新村领袖的培训相应地成立了“新村指导员”研修院,由每个市郡从推荐的10~20名骨干中选出1名进行培训,主要以讲座、典型事例和分组讨论的形式进行研修[10]。就中国农村的现状看,农民创业领袖教育主要应是培养农村规模经济带头人,通过其起到先导和辐射作用。因此,主要从参加培训的专业大户和专业技术人员中,选拔能开展规模化生产和具有创业能力的优秀农民,对他们实施有针对性的创业政策、市场结构信息变化、创业项目介绍、后援技术培训等专业化服务,将其培植成从事专业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的农民企业家。为了新农村领袖培训能有的放矢,需要建立被训者年龄、文化、地域、从业类型的基本资料库,摸清其创业激情、项目经营能力等,以此作为因人施教、因产施教、因需施教的依据,“做到选准一个课题,远程教育发挥分类精准服务新功能的理论与实践图示培育好一个带头人,带动一个产业,致富一方群众”[4]34。在培训课程设计上,基础课程侧重培养领袖精神。其途径是从带领群众致富的精神境界激发其创新热情,形成为人民服务的崇高品格,这是成为领袖的思想基础。核心课程是开发出系列具有国内外先进水平的适用技术和经营理念,奠定适合某一特定行业、地区资源优势开发的核心技术,从创新项目上占领行业、区域技术“领袖”新高地,树立先进的规模经济经营新理念,从做强做大的精神境界和技术上形成领袖级课程。这样的课程建设主要是从当代农民领袖案例中,有针对性地选取实用性强的原始素材,提炼出其中蕴含的精神力量和关键技术,在组织学员的研讨中不断完善、创新课程的内容。总之,多网合一的远程教育为精准服务各类农民提供了现实条件,但要真正实现精准服务的新功能,还要探索出教学资源建设的长效机制,建立起分类的课件开发基地,完善中央、省、市、县、乡、村课件信息反馈机制,构建对地方上急需但又无力制作的课件能及时获得上级帮助的机制,才能不断推出适用于当地各类农民的教育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