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口与粮食问题探讨
时间:2022-01-05 08:25:56
导语:中国人口与粮食问题探讨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饥荒问题的出现显然与粮食问题有直接关系。中国自古以农业立国,历史上中国在农业方面取得的成就领先世界。但很遗憾,中国也是饥荒之国,中国的灾荒、饥荒发生之频繁、危害之大在世界也是突出的。于是,我们经常会在史籍中看到饥民造反、人相食的悲剧,甚至将人肉作为商品出售(被称为“两脚羊”“米肉”等)。例如电影《1942》反映的“1942年:仅河南一省就饿死300万人”。“一要生存,二要发展。”吃饭问题头等重要,所谓“民以食为天”。如何解决吃饭问题(即粮食问题),一是生产问题,另一个就是分配问题。历史上很多无良官员、商人、地主有粮不救灾,反而囤积居奇,实在罪无可恕。基辛格说过:“你控制了粮食就控制了所有人。”所以,发达国家拥有大量粮食,却不去救济非洲饥民,这是什么“人道主义”?那么,中国人以前的日常吃饭问题是怎样的呢?曹锦清教授在《黄河边的中国》提到,中原地区的老人家因为全年能吃上白馍就很满足了。他们以“能不能吃上白馍,一年能吃多长时间’’来判断生活水平的高低。为什么呢?原来新中国成立前,这位老人家的村子有一个拥有360亩地的大地主,家里近十口人,能全年吃上白馍的只有地主和地主的老娘。普通人家只能以高粱、豆类、玉米、红薯等粗粮来当主食。这是新中国成立前的情况,那新中国成立了是不是就立刻解决这一问题了呢?当然没有。根本原因在于农业生产仍很落后。人均土地(其中有许多无法耕作的盐碱地)虽然比今天多,可单产、粮食总产量远远赶不上今天。当时的亩产小麦约为二三百斤,水稻也不多。20世纪60年代华西村水稻亩产1000斤就破了全国纪录了,今天杂交水稻正常来讲都在千斤以上。农业生产与自然环境关系极大,粮食产量要增长在很多时候是远远难于其他产业的。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影响粮食产量的各类因素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改善,所以才有新中国粮食产量的惊人提升,才有中国人主粮由粗到细的变革,当然,我们一定要看到,这个过程历经几十年,绝非一蹴而就的,这其中付出了无数劳动者的汗水和智慧。中国用7%耕地养活世界上22%以上人口,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几十年的努力成果。其中,大兴农田水利是关键的一环。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三年自然灾害的原因之一就是水利体系不完善,旱涝全成灾,吃饭全靠天。中国自古以来重视水利,新中国成立后,以为领袖的中国共产党连续几十年动员组织全国人民开展了全国范围内大规模农田水利建设,取得了史无前例的巨大成就。那个时代总共兴建了多少水利工程?大大小小,多如牛毛。
我们可以通过几个数字的对比一览概略:1949年,全国可灌溉面积为2.4亿亩,多集中在江南水乡;1979年,全国可灌溉面积为7.2亿亩,仅黄淮海平原的3亿亩土地中就有1.8亿亩成为水浇地。稍有农业生产知识的人都知道,一亩可灌溉耕地的粮食产量及抗灾害能力远高于一亩旱地。所以,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强调集体主义的社会主义虽然只是一个年轻不成熟的少年,但其优越性已经初露头角,其发展速度更是无可比拟。旧中国几千年没有解决吃饭问题,新中国几十年就解决了。
作者:宋立永 单位:江苏省淮北中学
- 上一篇:畜牧养殖动物疫病控制策略
- 下一篇: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