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产量论文:粮食产量与粮价波动思索

时间:2022-02-26 11:57:59

导语:粮食产量论文:粮食产量与粮价波动思索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粮食产量论文:粮食产量与粮价波动思索

本文作者:余家凤孔令成龚五堂工作单位:长江大学

实证研究

研究粮食产量与粮食价格的关系对于维护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弄清楚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在检验两者序列平稳性的基础之上,拟采用协整检验、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等方法进行深入的探讨。1.粮食产量和粮食价格的平稳性检验为了有效地消除由于序列的大幅波动而造成对估计结果有效性的影响,首先需要对粮食产量和粮食价格序列的平稳性进行检验,通常运用ADF检验方法,结果见表1。从表1中可以看出,序列LS在有截距项、趋势项,且滞后阶数为3情况下的ADF检验统计量为-3.116410,大于其在5%显著性水平条件下的临界值-3.574244,因此不能拒绝序列LS有单位根,表明其是非平稳的。而其一阶差分序列ΔLS在无截距项、无趋势项,且滞后阶数为5情况下的ADF检验统计量为-2.430093,小于其在5%显著性水平条件下的临界值-1.954414,因此拒绝二阶差分序列ΔLS有单位根,表明其是平稳的。其他变量序列JG、ΔJG的分析类似。因此,可以得出序列LS和JG都是一阶单整的。要想得出它们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还需要对它们进行协整检验。2.粮食产量和粮食价格的协整检验对于两变量的协整关系进行检验,需要用到E-G检验方法,它是Engle和Granger提出的用两步检验法检验两变量是否为协整的一种较为切实可行的方法。它首先对两个平稳的时间序列进行线性回归,然后对得到的方程残差的平稳性进行检验,以判断两变量之间是否协整。限于篇幅,以下直接给出LS对JG进行回归后,其残差序列E平稳性检验的结果。从表2可以看出,残差序列E在无时间趋势项、截距项和滞后项,且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了存在单位根的假设,则残差序列E是平稳的,表明粮食产量和粮食价格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3.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为克莱夫•格兰杰所开创,用于分析经济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为了弄清楚粮食产量和粮食价格之间的影响如何,或者更确切地说,它们之间的影响是单向的还是双向的,就有必要对它们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见表4。在检验过程中,根据AIC和SC信息量最小的准则确定模型的最优滞后阶数为3。从上述结果可以看出,在5%的显著水平下,粮食价格的变化会引起粮食产量较大的变化,而粮食产量的变化对粮食价格的影响却不是很明显。4.脉冲响应函数脉冲响应函数(IRF)用于衡量来自某个内生变量的随机扰动项的一个标准差冲击(称之为“脉冲”)对VAR模型中所有内生变量的当前值和未来取值的影响。图1至图2是在上述粮食产量和粮食价格VAR模型的基础上得到的脉冲响应路径曲线。实线是相应的响应函数值,虚线表示正负两倍的标准差偏离带。纵轴表示的是脉冲响应函数的大小,横轴表示的是脉冲响应函数的追踪时期数。图1粮食价格对粮食产量扰动的响应从图1可以看出,粮食价格JG对来自粮食产量LS的扰动没有立即做出响应,粮食价格在第1期的响应等于0,在第2期,粮食价格对粮食产量所做出的响应达到最大(大约为4.2)且为负向的。之后,在第4期,粮食价格的响应上升为0。在第4期到第6期,粮食价格对粮食产量扰动的响应缓慢增加且为正向,之后在第6期又变为负向的,直到第18期左右稳定地趋于0。图2粮食产量对粮食价格扰动的响应从图2可以看出,粮食产量LS对来自粮食价格JG的扰动没有立即做出响应,粮食产量在第1期的响应等于0,在第3期,粮食产量对粮食价格所做出的响应达到最大(大约为0.02)且为正向的。在第3期之后,这种响应会缓慢下降。同时可以看出,前者对后者的这种扰动冲击对粮食产量影响的持续时间比较长,直到20期(即20年)后,粮食产量的这种响应仍为0.006左右。5.方差分解方差分解和脉冲响应函数一样,主要用来分析VAR模型中每个内生变量对它自身以及其他内生变量的扰动所做出的反应,从而进一步地了解VAR模型的动态特征。其主要思想是将VAR模型中每个外生变量预测误差的方差按照其成因分解为与各个内生变量相关联的组成部分,即分析每个新息冲击对内生变量变化的贡献程度,从而了解各新息对模型内生变量的相对重要性(结果见表4)。在表4中,粮食产量的波动在第1~3期受自身扰动的影响较为明显,从第6期开始受自身扰动的影响稳定在82%左右,粮食价格对粮食产量的影响则在18%左右。同理,粮食价格的方差分解中,其受自身的影响在第1~2期尤为明显,从第3期开始,粮食价格受自身扰动的影响稳定在87%左右,粮食产量对粮食价格的影响则在13%左右。因此,粮食价格变化对粮食产量变化的影响要大于粮食产量变化对粮食价格变化的影响,这与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和脉冲响应函数的分析结果是一致的。

结论与建议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得出的结论是:粮食产量和粮食价格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但是粮食产量对价格的弹性要大于粮食价格对产量的弹性,这符合我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在当前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进一步完善的背景下,粮食产量的变化会带来粮食价格的浮动,而粮食价格的变动又会引起粮食产量更大的波动。2011年,我国的粮食产量迈上了5500亿公斤新台阶,达到了5712亿公斤,开创了建国以来粮食产量第一次连续八年增产的局面,但与上年同期相比,粮食价格涨幅近10%,使二者成螺旋状交替上升的格局已经形成并且日益强化。究其原因,既有生产资料等成本要素上涨的因素,也有国际传导、投机炒作、通胀预期等的影响。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粮食的需求呈现刚性增长的态势。故为保证社会的和谐稳定,我国必须做到既稳定粮价,又实现粮食稳定增产。为此,笔者建议:第一,严控流动性,防止热钱进入粮食流通领域而造成粮价波动。近年来我国货币超常规发行,为粮价上涨提供了必要条件。2009年,我国货币M1的供给量约以4倍增速较2008年增长了32.4%,成为2010年和2011年粮价过快上涨重要原因。货币供给虽然不是粮价上涨的充分条件,但是,其在短期内急剧增长往往会诱发粮价迅速飙升。因此,我国当前要密切关注流动性对粮价的影响,必要时,应采取像调控房地产价格的政策措施一样,防止热钱冲击粮价。第二,合理引导粮价上涨,促使消费者在提高收入的同时承担一部分上升的成本。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不断向前推进,居民收入在提高的同时,其消费结构日益升级,对消费品尤其是农产品,不仅在数量、品种上,而且在质量、层次上,特别是在食品安全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满足这些要求,消费者必须支付一定的代价,那就是承担粮价合理上涨的成本。如果总是人为地压低粮价,必然会挫伤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从而造成重大的粮食安全问题。从目前城乡居民收入的对比来看,城镇大多数居民显然具备了承担粮食价格适度上涨的压力,政府要做的是在合理放开粮价的同时,加大财政对城镇低收入群体的转移支付力度,以消除粮食价格适度上升对其生活造成的压力,从而将种粮收益逐步地返还给农民。第三,做好市场调控,保证粮食能卖上合理的价格,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在农业生产中,增产和增收要统筹考虑。既要将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落到实处,也要做好市场调控。近些年来,国家采取各种措施,多次提高粮食的收购价格,使得粮食价格逐年稳步增长,进一步强化了与粮食相关的各利益者对粮价上涨的预期。基于此,一些粮食加工、经销商为了谋取更大的利益,加强了投机炒作力度,在丰年时往往增加储备,在粮食市场供求紧张时则人为地渲染这种紧张关系,导致某些粮食品种的价格过快上涨;另一方面,“谷贱伤农”的事也经常出现。粮价的波动,让农民从增产中看不到增收的希望,直接影响他们次年种粮的热情。一旦农民失去了种粮的热情,即便是农业投入增加、科技到位、基础设施改善,我们面对的仍可能会是土地撂荒、粮食减产,这将直接威胁国家的粮食安全。因此,要加强对粮食市场的调控,保证种粮农民增产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