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究粮食生产现况及措施
时间:2022-02-26 11:16:17
导语:深究粮食生产现况及措施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本文作者:鲍文杰刘易科朱展望张宇庆陈泠佟汉文工作单位: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
湖北省发展粮食生产的优势和潜力
丰富的光热资源和良好的地理环境湖北省地处亚热带地区,大部分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及温暖湿润气候,光照充足,热量丰富,无霜期长,雨热同季,雨量充沛;省内有江汉平原和鄂东沿江平原两大平原,土壤肥沃,地势平坦,排灌设施比较健全,非常有利于种植业的发展。国家政策对粮食生产发展的大力支持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粮食生产和供应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生产上由南向北、由东向中部位移,供应上南粮北调转变为北粮南运,其中湖北省粮食生产在全国的地位有所下降[10,11]。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和《全国新增500亿kg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年)》提出,要把中部地区打造成为高产稳产的粮食生产基地,到2020年,力争使中部地区粮食产量达到全国粮食总产量的1/3,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湖北省作为中部地区的重要省份,其发展状况及其变化对中部崛起至关重要。作为农业大省,湖北省不仅要满足自身的粮食需求,还要为保证国家的粮食安全做出贡献。因此,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发展粮食生产、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仍是我国和湖北省农业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农业科技资源丰富湖北省是农业大省,也是农业科技大省,农业科技资源拥有量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中南地区处于领先地位。湖北省现有农业科技研发、教育机构近70个,农业科技人才5000余人,其中有涉农的中国科学院院士8人,中国工程院院士4人。丰富的农业科技资源可为湖北省粮食生产的稳定发展提供可靠的科技支撑。粮食播种面积和单产增长潜力大2010年湖北省粮食播种面积为406.84万hm2,比历史最高年份的1978年(554.48万hm2)减少了147.64万hm2,减幅为26.63%;比历史最低年份的2003年(357.27万hm2)提高了49.57万hm2,仅增加了13.87%。近年来,由于农村大量劳动力的流失和粮食生产成本的增加,湖北省还出现了大量的冬闲田和抛荒地。因此,湖北省粮食播种面积还有较大的增加潜力。湖北省粮食单产在1994年突破了5000kg/hm2,2009年达到了5754.7kg/hm2,15年间增长了14.00%。国内自然生态条件相似的浙江省粮食单产在1993年突破了5000kg/hm2,1994年达到5122kg/hm2,2009年达到了6117kg/hm2,15年间增长了19.43%。因此,与浙江省等农业强省相比,湖北省粮食单产还存在很大的增长潜力。湖北省粮食总产自1985年以来基本稳定在2000万t以上。2010年湖北省粮食总产2315.8万t,比历史最高年份的1997年(2634.4万t)还少318.6万t。因此,通过稳定增加粮食种植面积,进一步提高单产水平,湖北省的粮食总产还有较大的增长空间。
湖北省粮食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湖北省粮食生产在全国的地位有所下降,除了社会经济发展和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原因外,阻碍湖北省粮食发展的内在原因还有如下4个方面。3.1缺乏高产、优质、广适性的作物新品种与全国其他粮食生产大省相比,湖北省粮食作物的育种水平严重滞后。以水稻为例,品种问题表现为“三多三少”,一是外省引进品种多,本省选育品种少,在湖北省140万hm2杂交中稻面积里,本省选育品种的覆盖率只有11%;引进品种的生态不适应性造成了湖北省杂交中稻生产的不稳定性。二是两系杂交稻品种多,三系品种和常规品种少,水稻品种的同质性较明显,导致水稻对生物灾害和非生物灾害的抵抗能力不强。三是一般优质稻多,高档优质稻少,稻米品质大部分只达到国标三级优质标准,而且品质的稳定性不强,年度和地区之间差异较大,缺乏具有竞争力的高档优质稻品种已成为制约湖北省优质水稻生产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其他粮食作物如小麦、玉米和马铃薯也存在类似的问题。高产高效集成栽培技术缺乏,机械化程度低缺乏高产高效集成栽培技术是除了品种外影响湖北省粮食大面积单产不高的另一个主要因素。“良种良法”才能高产,而湖北省粮食大面积生产上栽培管理粗放,栽培技术与品种不配套的情况比较普遍,生产上缺乏精量高效栽培技术和综合集成技术,或技术没有规范使用,不能实现大面积平衡增产。此外,由于湖北省主要粮食作物特别是小麦和玉米生产的机械化程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不利于土地集中连片实行规模经营,不利于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和农业产业化经营,不利于采用良种和推广新的适用技术,制约了粮食生产效率的提高。粮食生产效益偏低,农民种粮积极性难以维系近几年,国家取消了农业税,实施了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粮食最低收购价等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使农民种粮效益明显提高,农民的种粮积极性有所增强。但由于化肥、农药、种子、农膜、农用柴油等农资价格不断上涨,加上劳动力成本大幅提高,粮食的比较效益仍然偏低。据测算,全国粮食与棉花效益比约为1∶5、粮食与蔬菜效益比约为1∶4。由于比较效益偏低,农民不愿增加投入和精耕细作,不愿从事劳动强度大的双季稻生产,不愿主动采用新技术、新良种,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粮食单产提高。种业发展滞后,粮食科技发展不足湖北省缺乏有影响力的种子企业,迄今为止还没有一家种子企业进入全国种业10强。过去湖北省水稻生产上有“楚国种稻,吴蜀供种”之痛;近年来,小麦生产上“湖北种麦,河南买种”的痛楚较之水稻有过之而无不及。究其原因,一是湖北省本地种子企业综合实力不强;二是小麦等常规粮食作物基本上没有自己的良种繁育体系[12];三是湖北省粮食产后的损失大,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低,如马铃薯种薯、鲜薯、加工原料薯的产后损失高达20%以上,每年因此造成的经济损失近百亿元。因此提高种子企业综合实力、研究解决粮食作物贮运技术是产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湖北省发展粮食生产的对策
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成立省级专家顾问组,完善粮食产业科技的协调机制湖北省应充分利用雄厚的农业科技资源,加强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既要重视高层次人才特别是领军人才的培养,又要重视创新团队的建设;既要重视创新人才的培养,又要重视农技推广服务人员的培养;既要重视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又要注重全面提高广大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使之形成浩浩荡荡的农村科技人才大军。同时,要依托重大农业科研项目、重点学科、科研基地的实施与建设,建立核心创新团队,确保研究队伍和研究方向的稳定。要培养一批德才兼备的学科带头人、中青年高级专家和科技管理专家,积极推进创新型团队建设,稳定和壮大农业科技人才队伍。根据外省好的经验和做法,建议在湖北省主要农产品生产或主要农业产业中,成立分作物的省级专家顾问组或顾问团,对主要农产品生产或主要产业的发展提供决策咨询与技术服务;要建立和完善部门会商机制,通过会商方式对重大粮食科技和产业发展问题进行决策,统筹粮食产前、产中、产后和前沿高新技术的协调发展。加大投入,依靠科技攻关,解决粮食作物单产稳定提高的技术瓶颈问题新品种繁育技术、轻简化机械化节本高效栽培技术和主要粮食作物的安全生产技术仍然是目前制约湖北省粮食生产的技术瓶颈。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切实加大科技投入,形成稳定扶持的长效机制。因为农业及粮食科技既具有科技工作的公益性,又具有明显的特殊性。农业及粮食科研公益性特点决定了农业科研所获得的科技成果都属于纯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范畴,直接受益的都是农业、农村和农民,带来的效果是农业发展和全社会消费者普遍受益;农业及粮食科技特殊性决定了其周期长、见效慢的特征,需要持续稳定的投入支持。科技投入要不断提高用于农业科研的比重,针对粮食产业系统性强、多元化明显等特点,确保财政对粮食科技投入的稳定增长。同时要鼓励和引导企业与民营资本的介入,逐步融合建立国家、部门、地方和社会多元化的粮食产业链技术创新的稳定投入机制,为粮食生产的稳定发展和粮食安全提供科技支撑与财力保障。加强对发展农机装备业的重视与支持,提高粮食生产的比较效益当前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村劳动力结构已发生了显著变化,农民对轻简化机械化生产技术的需求十分旺盛。为了适应这一变化的新形势,有必要针对粮食作物重点农时、重点环节和重点区域的需要,以成套的农业生产工程技术和装备为核心,将粮食生产关键环节(耕作、播种、栽插、收获等)的工程技术和实用高效成套技术装备进行组装与优化,提升生产的集约化程度和全程机械化生产服务能力。同时加强农机农艺的融合,实现粮食生产的节本增效,提高粮食生产的比较效益,保护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优化种植业结构和耕作制度,充分发挥小麦等夏收粮食作物在粮食增产中的作用随着人口增加和城市的扩张,耕地面积的增加有限,而依靠科技提高复种指数是稳定湖北省粮食播种面积的有效途径。因此,研究解决现代耕作制度与已有粮食生产技术不配套的矛盾,研发多熟种植模式,发展双季稻、再生稻,增加复种指数,提高复种面积,也是粮食生产发展对科技的重大需求。在不同的粮食作物中,要充分发挥小麦等夏收粮食作物在粮食增产中的作用。“十五”和“十一五”期间,夏收作物为湖北省的粮食总产增加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无论是面积还是单产,夏收作物仍然有较大的开发潜力[12]。建立健全科技服务体系,完善服务功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是当前湖北省农业科技的薄弱环节,今后要全面建立健全农业与粮食生产的科技服务体系,完善服务功能,切实为粮食生产提供科技保障,加速把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一是要继续完善已有的农业科技特派员、专家大院、富民强县等农业与粮食生产服务制度、服务形式,提高粮食新品种、新技术的示范和带动作用。二是完善农业与粮食科技推广和服务体系的系统配套,尤其是完善良种繁育、推广体系建设,加快现有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支持已有科研成果的中间试验和示范推广。三是采取有力措施提升湖北省本地种子企业的综合实力,加强水稻、小麦的种子生产能力与供种覆盖面,不断提高农作物种子自给能力。
- 上一篇:小议城镇化与粮食发展的关联
- 下一篇:小议关联度在粮食生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