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
时间:2022-09-24 08:44:13
导语:提升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虽有较大进步,但仍存在教育观念相对滞后、学校关注此课程意识不强、评价改革方式单一、评价内容不丰富等问题。伴随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认为在教师资源、课本资源、课堂生成资源、学生家庭资源等方面,都存在深层挖掘与利用的价值。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教学;教师资源;课本资源;学生家庭资源
目前,因为农村的儿童社会交往活动比较少,校园文化生活不太丰富,身边的学习资源比较少,家庭资源相对落后等,这都给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实施带来了不利影响。再加上教育观念相对滞后、学校关注本课程意识不强、评价改革仍然存在方式单一、内容不丰富的问题,品社学科的师资配备不尽人意,师资力量不足等原因。使得新课程理念下的品德与社会课程得不到有效实施,教学效果低下,教学水平难以有很大的提高。
一、教师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教师本身就是资源。教师的知识水平、能力素质、文化底蕴、生活阅历、热爱孩子的心、敬业奉献精神等,都是一部部资源库。怎样把自身资源利用到教学中,给学生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和人格的魅力?在教学中我觉得教师资源的挖掘与运用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1.充分利用自身资源。每位品德与社会教师都有自身的优点。2.努力创造未知资源。教师要终身学习,不断更新自己。通过学习,不断充实自己,为自己的教学积累丰富的信息资源,和学生一起成长,共同进步。
二、教材资源的有效利用
教材就是一座资源丰富的宝山,而这座宝山就在我们的手里,关键就在于我们怎样去认识和利用,怎样去挖掘。如果不能充分、合理地利用课本资源,那就是一种资源浪费。品社教材为大开本,五彩缤纷的画面配以少量生动的文字。在呈现形式上,从学生的视角出发,通过大量的图画、照片、学生作品展示等鲜活的样式,给孩子们耳目一新的感觉。从学生的每一个“我”出发,运用儿童化的语言,采用情景对话、人物旁白、提示语、主题文字等形式,让学生置身教科书中,与教科书对话,增加教科书的趣味性、可读性、启发性。教材画面有利于学生全面把握图像所表示的内容,给学生以广阔的思维空间,学生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提出自己的见解。教师不仅应对教材中各类信息的灵活处理和巧妙应用,更应注重对教材的创造性使用,只有这样,才能变静态的教材为自己的“活”教材。由“教教材”转化为“用教材”,把教材用好了,用活了,就转化成了资源。所以,我们要对教材创造性使用,使之转化为切合实际的为教师所用、为学生所用的,这就是教材所带来的资源效应。
三、课堂生成资源的利用
课堂无法预设,生成更加精彩。作为中高年级的课堂更是如此。品德与社会课堂的生成性,要求我们要有慧亮的双眼、敏锐的思维,善于抓住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精彩细节为我所用。有的生成水到渠成,有的如同昙花一现。对于这一点的把握,关键就在于教师的课堂教学机智。由此我们应该懂得,课堂生成资源是丰富多彩的,我们一定要用好,但更要用巧。如在《清晨、谁在为我们忙碌》一课学习时,我引导学生对周围的社会环境人物进行观察,并提出有谁在为我们忙碌。在和学生交流的时候,有的学生针对课本图画上的内容提出了:他们为什么不休息一会呢?我抓住这一生成的资源,随机引导学习。同时抛出问题:如果这些劳动者突然都休息了,会出现怎样的一种情况?学生质疑讨论。
四、学生家庭资源的利用
品德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如《健康生活每一天》要求学生在家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而且要知道什么样的生活才是健康的生活。《社会生活有规则》一课的目标是让学生认识到社会生活处处离不开规则,同时也也要明白规则是社会秩序正常运行的保证。
五、学生生活资源的有效利用
学生真实的社会生活场景就是品德与社会学习最珍贵的资源,同时社会也是学生道德践行的土壤。学生的成长经历、知识水平、好奇的心、丰富的想象力等,这些都是珍贵的教学资源。如《爱美丽的生命》单元主题的教学,离不开学生的爱、丰富的想象力、生活中积累的知识与基本常识等。在课堂上,教师要对学生的社会生活经验加以提炼,对社会生活片段进行浓缩,创设一个生活化的课堂,把课堂开放成生活的场景,把舞台让给学生,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气氛中品尝成长的快乐,在社会生活中进行道德实践,触及心灵的体验中认识别人,认识自己,体验情感,改变自己。因此,我们教师关注的不应是自己在课堂上怎么说、怎么做,而是更多地关注学生在社会生活中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更多地关注如何让学生学会超越个人狭隘的生活境界。
六、教师教学用书及其配套资源的有效利用
《品德与社会教师教学用书》是为教师组织教学活动提供了重要参考,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资源。教师教学用书以《课程标准》为基本依据,通过阅读“写在前面的话”,了解教科书的基本特点,编者编写本册教材的指导思想,编写意图,以及对任课教师的建议,作为教师研究教材的重要根据。每单元提供单元设计构想、结构、课时建议。每一主题提供教学目标、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和活动案例。品德与社会教材配套资源———《教师备课系统》光盘,更为教师上课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如五年级下册的《规矩与方圆》课中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设计选用反面的例子,也可以选用《圆明园的诉说》的历史资料和历史故事等。
七、农远工程资源的利用
国家农远工程像三峡工程一样蕴藏着丰富的能源。它的开发与实施,目的就是更好地实现现代教育资源进农村,提高农村教育的水平,共享优秀的教学资源,特别是品社这样的课程,既能开阔学生视野,也帮助了坚守在农村教育阵地的教师们改进课堂教学手段,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的目标。比如,教学案例、媒体资源、视频(教学过程)等,虽然版本不同,但只要主题相同的,我们都可以借鉴有用的资料,从中获益。
八、网络资源的有效利用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应尊重学生的兴趣。中高年级学生好奇心非常强,注意力也容易分散,传统教学容易产生学习上的倦乏,甚至产生厌学的情绪。如四年级下册《壮丽的河山》一课,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可能了解一些祖国的名胜古迹,但是教师通过PPT把有代表性的大好河山系统的展示出来,学生看了赏心悦目,不仅能认识一些名胜的名字,还能了解它的样子和壮美之处。
总之,应用电教媒体辅助教学是一种高效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在品德课教学中,我们要善于运用这一手段,以其精美的画面,摆脱时空的局限,让学生在生动的意境中,身临其境地体会课本上蕴含的道理,以其优美的音乐,激起学生的共鸣,创造出高尚的精神氛围,让学生得到启迪,最终达到导行的目的。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课程资源的开发也愈加凸显重要性与紧迫性。只要我们努力把握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与综合性,多角度多层面去开发课堂教学资源,相信未来的品德与社会课会更加丰富多彩。
作者:孙霞 单位:临沂兰山小学
- 上一篇:定向抽采钻机地质探测研究
- 下一篇:车站信号运转综合楼安装工程施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