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数学教学现状思考
时间:2022-06-13 03:55:22
导语:农村初中数学教学现状思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文章首先阐述了农村初中数学教学现状,然后阐述了解决农村初中数学教学现状的有效对策,包括加强家长和学校的联系,明确家长职责;优化师生关系,提高教学效率;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注重因材施教,缩短学生差异。
关键词:农村教学;初中数学;教学现状
一直以来,农村初中教师受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仍然沿用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导致初中数学教学成效不佳。为了适应新课改的发展要求,对农村初中数学教学进行深入探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农村初中数学教学现状
(一)家庭因素对农村学生的影响。现在农村家庭中很大一部分父母都外出务工,学生缺乏有效的家庭监管、辅导及习惯养成教育,导致学生对学习数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不高。农村中学的学生,所见所闻较少,所学知识均为书本内容。另外,农村多数家长受教育较少,对数学知识的重要性缺乏认识,甚至还存在“读书无用论”的思想,这些问题严重打击了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信心。(二)教师因素对农村学生的影响。首先,农村中学数学教师普遍缺乏危机感和创新意识,部分教师不够敬业。教师不能做到编制符合学生实际的教案,课堂效率不高,课后也不能及时做好教学反馈工作。并且,教师的教学方法陈旧落后,创新意识不够,不能合理利用教学资源及现代化教学设备。其次,数学课理论枯燥乏味,抽象难懂,难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材编写也不可避免的相对滞后,无法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照本宣科,导致课堂学习气氛沉闷。最后,学生训练量少,知识面窄。学生手中除了学校订购的一本练习册外根本没有其他资料,从而导致教学成效差,学生学习成绩不理想。(三)农村学生自身因素对数学学习的影响。农村中学普遍存在学生生源基础差、学习目标不明确、主动性不够、学习方法落后、效率不高、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等问题[1]。农村学生学习知识较死板,接触社会实践少,课前大部分学生不会主动预习新课内容,课后更不能及时复习与反思。目前的数学教材注重学生探索、归纳、应用能力的培养,这是农村初中数学教学及学生思维培养方面的短板。部分学生厌学情绪严重,面对科目增多、课程紧张的初中学习,许多学生会有一些不适应,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从而产生厌学情绪。
二、解决农村初中数学教学现状的有效对策
(一)加强家长和学校的联系,明确家长职责。家庭教育是第二教育课堂,教师应及时有效地与学生家长沟通交流,相互了解学生最近阶段的数学学习情况。家长在家要起到监督作用,及时引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与课后复习,督促学生认真独立地完成家庭作业。另外,教师在做好思想教育的同时,也要做好“双差生”的转化工作。(二)优化师生关系,提高教学效率。教师作为数学教学的实施者,要与学生建立和谐、平等的关系。首先,教师要通过沟通多了解学生,在生活上、学习上关心学生,引导学生积极地学习数学这门课程。其次,教师要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中与学生多互动,课堂后与学生多交流,与学生保持亦师亦友的关系。最后,教师要信任学生,多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2]。只有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寓教于乐,营造和谐生动的课堂教学氛围,提高数学教学成果。(三)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对应对新课改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创设“问题的情境”,启发学生积极地思考;二是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将抽象的数学符号、枯燥的数学定理、复杂的证明过程直观地呈现出来,这样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三是向学生适当讲述关于数学的小知识或小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四)注重因材施教,缩小学生差异。作为新教材的实践者、引路人,只有具备与时代相适应的新观念,才能使自己在教育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为此,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因材施教”,即根据学生的智力、身心发展、个人的知识需求进行针对性教学。在平时的教学中,无论是课堂上的提问,还是巡堂辅导,教师都要在培优补差上下功夫。同时,教师要转变教学设计,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优等生和后进生设计不同的问题,力求每一位学生的能力都能得到提高。
三、结语
提高农村初中数学教学需要各位奋斗在教学一线的同仁们,结合各自实际,循序渐进,努力探索,寻找问题,发现问题。从而为不断提高农村初中数学教学水平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龙婕.教育生态视角下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研究[D].湘潭:湖南科技大学,2017.
[2]康廷芳.农村初中学生几何学习障碍的消除策略研究[D].湘潭:湖南科技大学,2017.
作者:李爱科 单位:岷县维新九年制学校
- 上一篇:低碳经济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研究
- 下一篇:我国农村公共服务机制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