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教学点困境与出路

时间:2022-11-21 03:02:06

导语:农村教学点困境与出路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农村教学点困境与出路

摘要:农村教学点是引领乡村振兴、传承乡村文化的高地,但目前存在教师缺乏自主成长意愿、师资配置不合理、教育经费使用效率低、学校撤并程序失范等问题。因此,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应在不违背教育政策前提下,依据本地区教育现状与生态基础精细规划教学点教师的合理流动与公用经费使用办法,规范撤并教学点程序,并协同校长制订教师自主成长的激励措施,以促进农村教学点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农村教学点;发展困境;教学质量

农村教学点是“村落中的国家”[1],它既是国家培育人才的摇篮,又是尊师重教的体现。农村教学点的日益凋敝不仅是教育的问题,而且是现代化进程中政治、经济、文化、人口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而,农村教学点发展的困境需政府、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及教师协同解决。

一、农村教学点发展困境的表现

(一)教师专业成长自主意愿乏力。教师是农村教学点教育质量提升的关键,但无论是从研究的结果层面还是政策层面进行对比,都表明农村教师的专业素质、专业能力与城镇教师相比“整体素质不高”[2]。为此,国家出台了有关提升农村教师素质的文件,如《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2012)、《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2015)等。在如何提高师资质量问题上,多数地方教育行政部门采取了更为简洁、方便实施的培训、外出考察以及听评课活动等形式,如规模宏大的“国培计划”,省内培训、网络培训、专家实地指导教研、校本教研、课题研究等。尽管中小学教师培训的经费、培训人数、培训覆盖范围、培训的方式、方法等方面与以往相比都有很大幅度的提高,乡村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提升,但对广大农村一线教师而言,仍是杯水车薪,即便是已经接受过多次培训的教师,也并未从根本上解决其素质不高的问题,往往是“受训者常在培训时‘心潮澎湃’,但培训过后却‘涛声依旧’”[3]。对于广大农村教师而言,与其参加短期的培训,更为紧迫和重要的是专业成长自主意愿的提升,即教师通过良好的阅读、实践探索、教学反思提升自我意愿。教师专业成长自主意愿乏力,从外部的影响因素看,在地方教育部门,既看不到有关鼓励教师阅读的政策,又看不到有关对教师自我提升的适度奖赏措施;在教学点内部,既很难看到学校订阅各种教育期刊供教师阅读,又很少看到校长带头阅读的榜样示范。从教师自身看,一方面农村教学点的生态场域惰化了教师自觉、自愿努力提升自我专业能力的意愿;另一方面由于小学生受知识范围与视野的限制,所提出的问题往往不会给教师带来挑战,降低了教师专业成长的内在压力。同时,教师的绩效工资及考核方式也难以发挥相应的激励作用。(二)师资配置失衡。生师比是师资配置的主要参考指标,按照这一指标,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师资均衡化取得了很大进展。依据西部某县2016年教育统计数据显示,该县小学及教学点共计3517所,小学生总数为38930人,教师2705人,生师比约为14:1;班级数1510,班师比约为1:1.79。[4]依照《关于制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的意见》(国办发〔2001〕74号)文件的规定,小学生师比为21:1,则该县教师“超编”数量达851人,而班师比符合1:1.8的规定。农村教学点的特殊性在于学生人数少而年级多。如果单纯从生师比来看,该县农村小学生数26889人,教师2131人,生师比约为12.6:1,[5]教师数量充足,但音乐、体育、美术教师实际缺口依然非常大。因为该县学生数为个位数的86所教学点,教师数量5人及以下的96所学校中,[6]多数是音乐、体育、美术课程只有一位科任教师,甚至一个都没有。因而,语文、数学科目教师“超编”与音乐、体育、美术教师严重不足造成的“结构性缺编”在农村教学点并存,致使农村教学点无法齐全开设课程。从班师比来看,该县农村小学教师2131人,班级1291个,班师比约为1:1.65,[7]高于国家标准。但按班师比1:1.8的规定配置教师,一个有三个年级而学生数为个位数的教学点则至少需要5位教师。如果教师数量过少,即使采用复式教学也难以满足正常教学需求。因此,尽管该县农村教学点的生师比与班师比远高于国家标准,但因“结构性缺编”与部分教学点班级多而人数少的现实需求,以全县平均的生师比、班师比替代教学点实际所需教师数为师资配置的逻辑必然导致广大农村教学点出现“超编缺人”现象,影响教学点教育质量的提升。(三)教育公用经费使用效率低。长期以来,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经费主要由国家、省市、县乡财政按不同比例投入,投入资金的多少也因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均而差异巨大。为规范和加强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的支出管理,提高公用经费使用效率,财政部、教育部于2006年出台了《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支出管理暂行办法》(财教〔2006〕5号),第四条规定“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应主要依据在校学生人数,同时又要兼顾不同规模学校运转的实际情况,适当向办学条件薄弱的学校倾斜,保证较小规模学校和教学点的基本需求。”为缩小中西部教育投入差距,国务院办公厅于2016年5月11日颁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中西部教育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6〕37号)明确提出“经费投入向教学点倾斜,不足100人的教学点按100人拨付公用经费。”国家虽然加大了对农村教育的投资力度,但政策在制订与具体执行中存在区域与城乡差异。具体而言,一是区域教育公用经费投入存在差异,如《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通知》(国发〔2015〕67号)规定“中西部地区普通小学每生每年600元,东部地区普通小学每生每年650元”;二是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并未按国家的标准要求,对100人以下的学校按100人发放办学经费,而是以实际在校学生数为教育经费投入依据;三是教育公用经费被乡镇中心校截留或挪用于代课教师的工资发放,违反了公用经费不得用于人员经费的规定;四是教学点公用经费报销手续繁杂、时间成本高,使应该使用公用经费的教学、课程开发、学生社团等活动陷于停滞状态。(四)学校撤并程序失范。“撤点并校”的初衷是为了让农村孩子能够接受优质的教育资源,在注重公平的同时扩大规模效益。中国地域差异、城乡差异大,在政策实施之初,部分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存在不顾实际盲目撤并行为。具体而言,一是未经公开、公正程序盲目撤并学校,使教学点的撤并变成未征求村民、教师、学生意愿的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单方行为,并对政策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缺乏充分的认识和补救措施。二是对教学点撤并后给村民带来的交通费、生活费及租房费用的增加没有相应经济补贴措施。三是通过进城考试选拔农村骨干教师削弱教学点师资的方式,使教学点成为不断培训新教师教学技能的“练兵场”,师资减少致使教学点无法正常开齐、开全课程,弱化了农村教学点的教育质量。四是减少对教学点的教育经费投入,使教学点无法保证正常教学活动的开展,教学质量变差,而教学质量差又成为更多农村家长给孩子不得不转学的重要原因。

二、农村教学点发展的出路

(一)提升农村教师专业成长意愿。对于农村教学点的教师而言,除了通过外部培训提升教学的技能技巧,阅读教育经典、撰写教学反思、总结教学经验不断充实自己专业素养更为重要。提升农村教学点教师自主成长意愿应做到以下三点。首先,提升教师的伦理自觉。农村教学点的部分教师深怀教育热情,洞悉农村教育对村民子女的生活意义之所在,体察农村生活之艰辛,能满怀激情投入教育教学中,但教师的业务能力有限。一方面是知识的老化,信息化教学手段的落后;另一方面是缺乏了解信息时代学生的心理特点、难以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与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与求知欲望。提升教师伦理自觉,一方面要通过外部培训提高农村教师的专业认同与能力,帮助年轻教师正确认识其所处的农村环境,学会与农村学生家长沟通的技巧,认同教师职业,准确定位自己在教学岗位上所扮演的角色;另一方面,教师伦理自觉的提升更多地依赖于教师自我理解、自我期许方式的反思,如果教师能对职业道德心存敬畏,对自己不求上进的行为有良心的谴责,将教师职业看成是其努力为之奋斗的事业,才不至于在日复一日的惯习中渐行渐远。教育如果不是出于教师个体良好的伦理自觉,并不断运用理性来审视自己的日常生活,主动挑战生态场域中形成的惯习与惰性,那么,不管是自上而下还是自下而上的教育改革,其效果都是微乎其微的。因此,伦理自觉应是农村教学点教师专业成长最直接也最有效的途径与方法。其次,制订鼓励教师持续阅读、学习的政策与相应的奖励措施,克服教师阅读的惰性。由于小学的教学内容较为简单,很少给教师带来严重挑战和危机感,漫无目的的阅读给教师带来较少的成就感与获得感,加之农村学校的生态环境,助长了教师学习、阅读的惰性。虽然教师主动、持续阅读习惯的养成更多依赖于教师的主体自觉,但需要制订较为细致的相应政策和奖励措施,规范与激励教师的阅读行为。如,规定教师每学期必须阅读5-10本书,定期举办读书会或学术沙龙,并对教师参加读书会的次数、撰写读书笔记质量的高低进行赋值,作为年终考核或奖励的依据。最后,推荐、引导教师读书的范围。教师需要阅读的第一类书籍是教育经典,如《论语》《学记》《师说》《陶行知教育名篇》《给教师的建议》《帕夫雷什中学》《爱的教育》《爱弥儿》等,明确教育的价值追求与改革方向,让学生能体验、感受最质朴的教育真谛;第二类是教育报刊,如《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教师博览》《人民教育》,让教师了解最新教育教学资讯;第三类是阅读儿童读物或校园文学,获得儿童思维,走进教育对象的精神世界;第四类是阅读人文书籍,让教师获得更开阔的人文视野。(二)合理配置师资。从生师比来看,许多县市已基本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师资均衡,但师资数量的多少不能仅依据学生数与班级人数,而要依据各教学点的实际情况。在农村教学点的师资配置问题上,应“明确当前城乡义务教育师资配置均衡发展的阶段,超越城乡师资配置均衡化的陷阱。”[8]从城市化的进程来看,在农村教学点师资配备存在许多问题,如师资后备力量乏力、教师成长过程漫长、人口快速向城市及乡镇集聚后无法解决现有教师的后顾之忧等。因此,在师资配置上应做到以下五点:一要保证县域内生师比标准,并结合班师比、教师———科目比以保障农村教学点的教师需求。二要建立后备教师资源库,以缓解“超编缺人”及生育导致的师资短缺问题。三要拨发临时招聘教师的专项经费,避免代课教师收入过低与其他教育经费的挪用。四要与乡镇中心校、周边校建立联盟,让部分艺术类教师走教,并对其适当增加补助以化解农村教学点师资“结构性短缺”的问题。五要在农村教学点探索不同类型的复式教学模式,尝试对不同学科进行整合,结合具有乡村教育价值的教育资源,以综合课的形式实施教学,保证农村教学点课程齐全开设。(三)完善教育公用经费使用制度。城乡义务教育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标准不断调整,农村教学点的运转经费得到显著提高,但公用经费在实际拨付使用中依然存在校际分配不公、结构性短缺、供给与需求不匹配、报销难、挤占或挪用等现象。教育公用经费使用制度的优化与精细化管理势在必行。从管理理念上说,要“从注重经济效益过渡到注重教育和社会效益兼顾经济效益,从供给视角下的投入公平过渡到需求导向下的获得公平”[9]转变。从管理的精细化程度来说,要明确“基本+拓展+机动的经费支出结构,形成体系分立、动态、多维弹性的拨付机制。”[10]从具体操作层面来看,一方面经费要足额发放,50人以下的学校按100人的标准拨付;另一方面需要简化经费报销程序、缩短报销时间。如此,农村教学点才能得到充足的经费保障。(四)规范教学点撤并程序。教学点的逐渐消亡与村落常住人口的数量、村落的经济水平、文化素质、距离城镇的远近等方面息息相关。从短期来看,部分农村教学点学生人数的萎缩是必然的发展趋势,该撤并的教学点依然要撤并,不能因为叫停的撤并政策而在非常低的水平上长久维持,这是对教学点教师的伤害,更是对底层家庭子女的伤害。一方面,要依据教学点的师资数量与质量、学生人数及村民意愿制订学校撤并标准,一个乡村学校如果到了不得不撤并的境地,应事先与村民达成共识,透明决策,对即将失去学校的学生进行妥善安置,并对其造成的困难进行相应交通食宿的补贴,这既体现了宪法对所有公民受教育权的保护,又是减轻底层家庭经济负担的现实举措。另一方面,对教学点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其理念是依据国家教育政策、学校的地理空间,村落距学校的距离等从“以县为主”走向“以乡镇为主”,并提高寄宿制学校的办学水平与生活服务质量。因为“农村撤校并点的根本宗旨是公平与效益,回归教育本质与规律是客观依据,公正程序是其应有之义,制度体系是其重要保障。”[11]

三、结语

农村教学点的教育质量薄弱并将长期存在是不争的事实,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作为农村教育政策的具体执行者,应该对该地区教育的现状、生态环境、经济发展等问题有基本的了解与把握,在教育政策实施过程中,应不断调研,对可能出现的问题或不良结果出台相应的预案,通过制订相应激励措施激发校长的引领作用与教师的自主成长意愿,使农村教学点在多主体的协同努力下走向可持续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李书磊.村落中的国家———文化变迁中的学校[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1.

[2]国务院办公厅.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国发办〔2015〕43号)[A].2015-06-01.

[3]解光穆,谢波.乡村教师队伍支持政策精准落地讨论三题[J].教育发展研究,2017(10):11.

[4][5][6][7]宁夏西吉县教育局.2016年西吉县教育统计手册(内部资料)[Z],2016:4、4、7、9.

[8]秦玉友.城乡义务教育师资配置均衡化:巩固成就与跨越陷阱[J].教育与经济,2016(6):34.

[9][10]刘善槐,韦晓婷,朱秀红.农村学校公用经费测算标准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7(8):11、12.

[11]吴支奎,胡小雯.场域视野下乡村教师生涯发展的困境与出路[J].中国教育学刊,2017(5):27.61

作者:朱许强 单位:宁夏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