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远山区农村体育发展制约因素及对策

时间:2022-11-05 09:33:56

导语:偏远山区农村体育发展制约因素及对策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偏远山区农村体育发展制约因素及对策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制约贵州省偏远山区农村体育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认为:农村经济基础薄弱、农村居民思想观念落后、基层政府体育工作意识淡薄、农村体育设施奇缺、青壮年大量外流是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并根据这些影响因素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期促进贵州省偏远山区农村体育取得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贵州;偏远山区;农村体育;对策

如今在国家政策的引领下,我国大众体育正如火如荼地开展,而在群众性体育中,农村体育是我国体育发展的短板之一。卢元镇教授认为农村体育是指在县及县以下广大农村开展的、以农民为主要参加对象、以增强体质、丰富社会文化生活、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为主要目的的群众性体育活动。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在自然地理环境、居民生活习惯、经济发展水平、科教文卫事业等方面都有较大差异,农村体育的发展水平也参差不齐,尤其是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其发展水平更是令人堪忧。笔者分别以“农村体育”“西部地区”并含“农村体育”为主题在中国知网文献检索平台上进行检索,得到的结果分别为3498篇和26篇。在众多研究农村体育的文献中,西部贫困地区农村体育的研究成果较少,基于实际民情提出的对策较少。本研究通过对贵州省威宁县进行较为深入的考察,了解偏远山区农村体育发展的制约因素,提出具有可行性的建议,以期促进贵州省偏远山区农村体育的发展。

1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以贵州省偏远山区国家级贫困县威宁县的四个乡镇为研究对象,这四个乡镇为随机抽样选取。研究中采用了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在中国知网以及北京体育大学图书馆查找研究所需的各类文献;利用暑期返乡的时间对四个自然村的体育设施、农村居民的体育活动等进行了为期45天的实地考察,并对各村部分村民进行入户访谈,也对乡镇有关领导进行深入交流,获得最真实的资料。

2偏远山区农村体育发展的限制因素

2.1经济基础薄弱,农村体育发展后劲不足

贵州省地处中国西南,位于云贵高原之上,地势西高东低,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山地多,平地少,素有“地无三里平”“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偏远山区最典型的特征就是山高谷深,山岭纵横交错,贵州省以农业为主,经济欠发达。威宁县统计局的《威宁县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指出,威宁县年2016年末户籍总户数37.45万户,户籍总人口151.24万人,常住人口128.37万人,2016年威宁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7643元,比2016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363元少4720元,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差距依然巨大。经济基础的薄弱,使农村居民的重心放在满足基本的生活生产上,在一些更为落后的村落中,根本没有能力进行体育等休闲娱乐活动的消费。

2.2农民文化水平偏低,思想观念落后

农村居民文化水平的高低与农民体育的发展很大关系,它决定了农民参与体育活动的主观能动性水平。大部分农民由于受教育程度低,再加上在传统耕作模式下形成的一些落后的思想观念,接受新事物能力就较差,更认识不到体育活动对人们身心健康和劳动效率的有利影响。笔者在走访调查农村居民对体育的认知情况中,根据5个年龄阶段(10-20周岁、20-30周岁、30-40周岁、40-60周岁、60-70周岁)共100人的回答,60%的农民认为没有必要进行体育锻炼,认为田间劳作就可以得到锻炼;23%的人认为体育锻炼可以使身体更好,71%的人说不清,6%的农民认为体育锻炼易伤身体;而多达87%的农民认为进行体育活动会影响正常生产。可见多数农民对体育的认识存在偏差,更不用说主动进行体育锻炼。

2.3基层政府体育工作意识淡薄

在偏远山区,有关体育组织管理机构职责不分明,没有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把农村体育工作上升到战略发展的高度,社会体育指导员严重不足,在乡镇几乎没有专门的体育组织机构,也缺乏专业的体育管理人才。在笔者走访调查的多个乡镇中,体育工作的开展非常糟糕,相关部门组织纪律涣散,而且领导本身不懂体育或者体育意识很差,这就导致体育工作毫无进展,未能把农村中具有价值的体育资源挖掘出来,使得农村仅有的体育活动处于分散、无序、缺乏科学性的状态。

2.4农村体育设施奇缺

偏远山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这就导致了体育资源向农村的倾斜度就大为降低,加上对农村体育欠缺重视,致使偏远莎奴农村体育设施极度缺乏。在笔者走访调查的乡镇中,只有小学和初中有部分体育设施和器材,如篮球场,单双杠等,但多数都是非标准场地,利用率低下,无法满足体育锻炼需求。

2.5农村青壮年大量外流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加上近年来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和大量公共设施的不断完善,促使贫困地区的大量劳动人口向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流动。在此背景下,由于传统耕作模式下的经济收入单一和新时期农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资料需求之间的矛盾,威宁县的劳动人口大量外流,尤其是青壮年。而青壮年思想较为开放,对新事物接受力强,是农村体育开展的中坚力量。笔者在走访中了解到,青壮年群体中,除了在外求学的学生,有86.67%的青年选择外出务工,春节期间回来半个月左右就匆忙返回。所以,青壮年的低驻留率使农村体育的发展缺少活力。

3贵州省偏山区农村体育发展的对策

3.1大力发展经济,加大对偏远山区农村体育投资的倾斜力度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偏远山区农村体育要取得进一步的发展,需采取多种措施加快经济发展的步伐尤为重要。偏远山区经济的发展由于长期滞后,单靠国家的扶贫开发必然跟不上国家经济发展的步伐,应积极开发整合各种资源,寻求适宜偏远山区自我持续发展的经济发展新路径。第一,政府是农村经济发展的规划者和决策者,也是农村体育发展的组织者、管理者和引领者,在科学规划、协调社会经济各项事业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应在如何提升经济发展水平上提高实效;第二,鼓励农民创新创业,增加经济收入。如今,国家在激励农民创新创业上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政府要加强宣传和引导,实现农民增收;第三,合理开发农村特色产业和特色旅游业,进一步增加财政收入;最后,加大对贫困地区农村体育投资的倾斜力度。

3.2强化基层政府的体育工作意识,健全农村体育组织机构

首先,地方政府要改变观念,破除体育边缘化的现象,使农村体育的发展步入正轨。应由县一级体育局或文体局牵头,召集各乡镇与关领导定期召开体育工作会议,根据各地方的实况反馈制订体育工作计划,把责任落实到个人,建立体育工作绩效考评机制,把体育工作贡献纳入到政绩考核之中,并组建体育监督管理工作组,形式主义。其次,乡政府应完善体育工作站,调配文体专干,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农村体育工作。如利用农闲、重要节庆日等时间定期组织宣讲会、文体活动等;对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村民进行精神和物质鼓励,感染他人;还可以在公路旁投放有关体育的宣传牌,吸引人们的注意。再次,充分发挥村委会的作用。村委会的人员作为党员,思想觉悟较高,见识较广,加之多数村委会委员是当地有能力的农民出身,影响力和号召力较强,有利于组织村民学习相关国家政策方针,对于农村体育工作的开展,他们是协调上级指示和村民行为的纽带,不可忽视这一股力量。最后,发展民间体育组织,逐步扩大农村体育人口。通过调查发现,部分居民渴望进行体育锻炼,以期保持健康、休闲娱乐,故而间接的形成了较为固定的锻炼群体,只是由于农村体育起步晚,人们没有多元的运动技能,也缺少可学习的资源和渠道。所以政府可以牵头把这些热爱体育锻炼的居民组织起来,形成稳定的群体,给予资金支持和精神鼓励,培养技术骨干,形成正向激励效应,吸引更多的居民参与其中,渐渐扩大农村体育人口规模。

3.3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地建设一部分农村体育设施

第一,加大对村级小学体育场地设施的投入力度,充分利用农村学校的体育资源。在广大贫困的农村地区,体育活动开展较活跃的当属学校体育了。山区因交通条件差,村里孩子去上学的方式一般都是徒步行走,所以很多农村小学在建设选址时,为方便大部分村民子女上学,学校位置处于农村居民较为聚集之地,这就为大部分村民参与体育活动创造了地利之便。所以应充分利用学校的场地资源,建设一些经济适用的体育设施,吸引村民自主进行体育活动。第二,开放学校体育场地,要做好场地设施的保护维修工作。一些小学在建校的时候,考虑到学生和学校财产安全,修筑了围墙,除了上课期间,基本不对外开放,在体育场地稀缺的农村地区,这就造成了仅有的场地资源的浪费。但一些开放的学校体育场地损毁较为严重,排除建筑质量的因素,附近农民的场地保护意识不强也是主要影响因素。所以未开放的学校开放场地,使有健身需求的村民能有健身场所,也吸引没有健身意识的村民慢慢参与进来,同时配备看护人员,确保学校财产安全和体育场地设施得到合理使用。第三,除了利用学校体育场地资源外,还要在体育活动需求较多,农民健身意识较强的地方建立农村体育示范点,通过政策优惠和资源鼓励,以示范点为中心,形成山区小片区农村体育局面。

3.4加强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体育文化的宣传效率

偏远地区农村居民的文化素质普遍偏低,教育是提高农村人口素质的根本途径,只有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才能不断使文化素质偏低的情况逐步得到改观,进而促进农村全方位的发展。首先,要采取各种措施提高入学率,降低辍学率,使适龄人员得到正规的学校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学历水平,从而塑造其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其次,要积极促进农村学校体育的进一步发展。以学生为媒介,把体育文化和体育活动带进千家万户,在与家庭成员的互动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家长们对体育的认识。所以要优化体育老师的待遇,解决部分学校体育老师缺位的情况,还要坚决杜绝其他科目老师挤占体育课时间的现象,保证农村学生有较多的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储备。

3.5积极开发适宜各地的本土化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少数民族众多,居住有回、土、彝、苗、白、侗、等多个少数民族,在不同的少数民族地区存在着自然环境、经济基础和文化特点的差异,这些差异孕育了各民族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所以,因地制宜,利用本地区自然环境,发挥民族文化的优势,注重本土化特色项目的开发,才能在农村体育资源匮乏的情况下发展好农村体育。充分发挥这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健身、文化传承等方面的优势,使广大农民逐步意识到体育本身具有的健身价值、经济价值、娱乐价值,从而自发参与其中,可以极大地弥补农村农民在健身方式选择上的不足,推动整个农村体育的长足发展。

4结语

农村体育的发展有利于破除农村地区的陈规陋习,引领人们的精神风貌,完善新型农民关系,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如今,国家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体育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国家越来越重视农村的长足发展,在国家大力帮扶农村发展之际,要想使偏远山区的农村体育得到发展,在如何整合多方资源、如何完善农村体育管理机制、如何开发农村体育资源、各级政府部门如何配合等方面,需要多方力量勠力同心,建言献策。

参考文献:

[1]张丹,王健.基于科学知识图谱的我国农村体育研究现状、特征与趋势[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7(2):18-23.

[2]张玲燕,孔庆波,等.农村体育场地低效供给及其成因[J].体育学刊,2017(2):65-67.

[3]丁响,笪恺.二元社会背景下农村体育发展策略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6(1):37-40.

[4]刘国富.农村体育建设的多元性现实[J].体育世界,2016(8):40-41.

[5]张庆武.农村体育发展的理论窠臼与实践反思——基于对X自然村村民非身体活动的行为考察[J].体育与科学,2016(3):89-93.

作者:尤才成 周小青 单位:北京体育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