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对策

时间:2022-09-17 10:21:24

导语: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对策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对策

【摘要】简要分析了传统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现状,根据农业科技创新背景下农业科技创新具有地域性、风险性、公共性和多交互性等特点和农村实用人才具备了浓厚的本土性、良好的心理品质、较高的技能、过硬的管理协调能力、优秀的人格与品德修养等多项特征,提出了加大培训的投入、注重农村实用人才本地化的培养、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注重创新能力与技能的培训等对策,真正提升农村实用人才的素质和水平。

【关键词】农业科技创新;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对策

“三农”问题是关系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大问题,也是关系社会稳定的大问题,中共中央国务院今年的1号文件《全面部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明确指出,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而“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是农民增收的问题。要解决农民增收问题,关键要进行农业科技创新,农业科技创新能扩张原有的生产可能性边界,实现对传统要素的有效替代,提高资源要素生产率,为农业经济持续增长提供技术上的可能,[1]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源动力。而开展农业科技创新,关键得有人才,但是传统农村实用人才培训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新形势的要求,因此,寻求新形势下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的有效路径,迫在眉睫。

一、传统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现状

传统农村实用人才典型培训模式目前主要有三种,一是行政主导型培训模式,二是市场引导型培训模式,三是农民自主型培训模式。这三种模式各有优缺点。行政主导型培训模式的优点在于培训目标明确,培训方式和内容多样,农民免费接受培训,且培训规模大等,它的缺点是培训资金使用低下,培训对象缺乏主动性,培训与就业相脱节,培训效果低下;市场引导培训模式是培训机构根据地区主导特色产业组织的农民培训,农民自己承担培训费,通过培训提高自身农业实用技术能力,具有市场针对性强,培训与就业基本吻合等优点,但是具有培训成本大,培训对象相对较单一等缺点;农民自主型主要是通过观摩他人劳动过程学习实用技术和通过学徒方式提高技能,这种模式是自觉形成,且大多数不需要费用,具有培训人员积极性高,促进农村地区和谐发展,特别适用于农村民间技艺的传承等优点,但是具有培训数量小,培训人员缺乏技术创新积极性,难以培养出适应现代化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农村实用技术人才。不同的培训模式在不同特定区域或者时期都起到推动农村经济的目的,但是传统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由于缺少了对农业科技创新特点和参训对象个性的充分分析,培训内容相对较为陈旧,培训方式也相对单一,因此培训对象的积极性相对不高,总体来说培训效果相对较低。

二、农业科技创新形势下的新要求

(一)农业科技创新的特点1.地域性。地域性是指农业科技创新强度受地理、气候、自然资源、社会条件制约的特性。农业生产的对象是有生命的生物与植物,不同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不同的自然、气象和地质特征。不同的自然环境,形成了农业生产的不同规律,农业科技创新首先应该适应因地域而产生的各种自然规律。2.风险性。风险性是指农业科技创新在研究开发阶段和推广应用初期的不确定性及风险性特征。也就是说,农业科技创新难度更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农业科技发明创造难。农业科学研究主要是探索生物内部规律及其与外界因素的关系,其发明创新周期较长,难度较大,与工业科学相比,更具有不确定性。二是,农业科技推广难度大。除工业科技推广的困难外,农业科技推广还要受到自然地域、市场环节、农民素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推广不易。3.公共性。公共性是指农业科技创新产品所承载的公共服务、公共责任广泛的特性。中共中央国务院2012年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一文中,明确指出,农业科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是加快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具有显著的公共性、基础性和社会性。大多数农业技术属于公共产品,无法通过市场机制获得有效的供给。4.多交互性。多交互性是指农业科技创新受社会化分工、专业化生产与自然气候等诸多因素关联、交互、互作的特性,即既受农业生产诸要素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又受创新系统诸多要素的相互作用与影响。农业科技创新,更具复杂性。(二)农村实用人才的特征。人才,是指具有良好的素质,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以其创造性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作出积极贡献的人。人才的产生取决于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客观环境的需要。[4]农村实用人才是农村中具有一定的知识或技能,为农村经济、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等各项事业发展提供服务,能够起到示范带动作用的农村劳动者。农村实用人才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社会发展的阶段不同,对人才的需求也不同。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过程中,在农业科技创新的背景下,农村实用人才体现出了一些新的特征。研究这些新型特征,对培训和造就大批农村实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1.浓厚的本土性。本土性是指本土特质、本土特色、本土立场与本地思维。[5]不同的地域、民族、种族在历史、经济、文化以及人们的生活、观念等方面表现出强烈的差异性和自身的独特性,其中地域性是先决条件。由于农业生产的自然属性,决定农业科技创新必须遵循农业生产的自然规律,这就决定了农业创新的地域性,而农业创新的地域性,也就决定了农村实用人才的本土性特征。农村实用人才的本土性,体现在人员结构的本土化。据调查,农村实用人才大部分是本地土生土长起来的农民,他们了解本地区的农业规律,熟悉当地的风土人情,有较好的人缘,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由于农业生产周期长,目前经营规模少,经济效益不高,本土人才都留不住,外地人才更难流进来。即使流进来,也会一时“水土不服”。人员结构的本土化,使其更加容易受当地传统文化的影响。2.良好的心理品质。农村科技创新具有一定的风险性,这就要求农村实用人才应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科学严谨,胆大心细,处事果断,善于抓住机遇,具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排除万难的胆气,具有坚毅不拔的精神和百折不挠的意志。在面对挑战风险时,能冷静处理,多方权衡,做出最科学的决策,最终取得事业的成功。3.较高的技能。技能是指在所从事的工作中具有的一技之长。只有具有一定的技能,才能更好的抗拒来自自然与市场的风险;只有具备相当高的技能,才能起到示范作用。在科技创新的背景下,无论是从事种植、养殖工作,还是当地的经营管理工作,其科技含量更高,对技能的要求也更高。要把农业科学技术的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让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上辽阔的大地,走向市场,更需要农村实用人才掌握现代农业科学技术,掌握市场经济的规律和操作技能。农村实用技术人才需要不断学习,与时俱进,始终掌握最新、最先进的生产与经营技能。4.过硬的管理能力。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交互性广,受社会化分工、专业化生产与自然气候等诸多因素的关联。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新的农业组织形式,如农业合作社等不断涌现。随着现代农业产业化,规模化、企业化和国际化的推进,农村实用人才除具有一技之长外,还应该具有过硬的组织协调和管理能力。从各地确认农村实用人才的标准来看,已经非常重视从业的生产规模,生产规模越大对管理协调能力的要求越高。5.优秀的人格与品德修养。农业科技创新是公共产品,不能完全应用市场经济规律来获得资源。因此,农村实用人才应具有公益心,应具备优秀的人格与品德修养,具体表现在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能为大众服务,能先富带动后富,与广大农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等。

三、农业科技创新背景下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的新途径

农村实用人才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中坚力量,能直接把科技转换成生产力,转换成商品,是农业生产的“工程师”,在农业科技发展中,具有试验性、示范性和引领性的作用,是农业科技生产的重要人才和依靠。实际工作中,政府应该根据农业科技创新的特点与农村实用人才的特征,制定相应的培训对策,应该加大培训的投入,注重实用人才本地化的培训,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注重创新能力与技能的培训,培养良好人格与品德修养,为农业科技创新背景下培养全面的农村实用人才提供方向。(一)加大培训的投入。农业科技是公共产品,不能完全运用市场经济规律获得资源。农村实用人才的培训与开发应该体现公益性。政府应该重视农村实用人才的开发培训,加大农村实用人才开发培训的教育投入。从国际上看,许多发达国家成人教育培训经费主要由受训者承担,但对农业科技人员、农业就业人员的培训经费,均由国家专项经费解决。我国现有的农村实用人才主体仍然是农民,属于弱势群体,经济收入不高,支付培养经费仍有一定的困难,欠发达地区更是如此。许多地方农村实用人才的培训经费尚未列入政府经费预算,有的虽列入预算,但人均不足一元钱。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必须改变这种现状,政府应加大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经费的投入,有计划、分层次、按要求、规模化的安排和设计培训项目,为农业科技创新培养大批农村实用人才。(二)注重农村实用人才本地化的培养。农业科技创新受地理气候自然资源和社会条件的影响,形成了农村实用人才队伍结构和文化背景的本地化特征。因此,政府应注重农村实用人才本地化的培养。首先,要从本地农村科技创新的实践中发现人才,并加以系统培养。在欠发达地区,大批男性青壮年都外出打工,则应注重从农村妇女中择优选拔,加强培训。其次,培训内容不能脱离本地农业生产的实际,应与本地的农业生产主导产品、主导良种相结合,与本地农业生产的趋势相结合,与本地的自然气候和风土人情相结合。(三)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农业科技创新难度大,农业生产除研究开发的不确定性风险外,还要受到自然地域和市场调节等因素的影响。例如,种粮大户的粮食生产效益不仅受自然气候的影响,还要承担粮价市场调节的风险。因此,应该提高农村实用人才抗风险的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能使他们正确面对困难,勇敢迎接自然和市场的挑战。自信、自立、自强是良好心理品质的基本要求。榜样具有无穷的力量。农村工作中,可以利用典型事迹和先进案例,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教育农村实用人才向他们学习,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四)注重创新能力与技能的培训。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农业科技发展的不竭动力。农业科技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既需要理论创新,更需要实践与应用创新;既需要高端科技的创新,也需要中间环节与末端环节的创新。农业科技创新背景下的农村实用人才应该具有创新的精神与勇气,具有先进的农业科技生产或经营技能,大胆进行创新实践。政府必须改革农村实用人才的培训模式,从教育思想与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各方面,注重创新能力与实践技能的培养。(五)注重管理协调能力的培养。管理协调能力是农业科技创新背景下农村实用人才的基本特征之一,也是对农村实用人才的素质要求。从各地农村实用人才调查的情况来看,农村实用人才文化程度偏低,年龄偏大,据安徽淮南市调查,高中或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15.2%,45岁以上的占67.8%;[6]绝大多数农村实用人才主要凭借经验与传统的方法,如家属制与家长式的方式进行管理,无法适应科技创新与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应注重管理协调能力的培养,从农村实用人才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现代管理知识的培训。同时,要根据行业的特点,注重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针对性,注重案例法教学的使用。(六)培养良好人格与品德修养。农业科技创新的公共性,要求农村实用人才具有良好的人格与品德修养。要根据农业科技创新的特点,进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教育,进一步弘扬助人为乐、克己奉公、尊老爱幼、扶贫济困、诚实守信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于具有一家之长、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村实用人才而言,传授与推广自己的先进技术,从短期利益看,或许会使其处于不利的地位,因此,更需要有大爱的胸襟、奉献的精神,愿意与他人探讨、分享自己的技术和经验,共同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农业科技创新是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实践应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对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我国的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作用。政府和农村工作者应仔细分析农业科技创新的特点和农村实用人才的特征,依据农业科技发展的规律,因地制宜,因时制宜,设计针对性的培训项目和策略,全面提升农村实用人才的各项技能和专业水准,为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提供后备力量。

参考文献:

[1]王雅鹏,吕明,范俊楠,文清.我国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构建:特征、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5,36(2):161-167.

[2]王君,何进威,张丽花.海南省农渔村义务教育的困境、成因及对策——以海南省东方市为例[J].特区经济,2016,(11):96-99.

[3]王永婕.本土性在汉语外来词的体现及其意义[J].海外英语,2011(11):330.

[4]刘伟巍等.湖南省农村实用人才资源统计调查报告[EB/OL].www.hntj.gov.cn/fxbg/2011fxbg/2011jczx/201108/t20110811_87382.htm,2015-1-24.

作者:王昱 单位:浙江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