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学“走班制”教学研究
时间:2022-05-14 10:14:35
导语:农村中学“走班制”教学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新形势下,“走班制”已成为中学改革的必然趋势。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组织模式,它有着许多传统教学模式不具有的优势和创新,但是与此同时,它也有许多弊端。这些弊端在农村独特的环境下,显得尤为明显。本文以分析走班制的困境为切入口,浅谈几点突破困境的方式。
【关键词】走班制;农村中学
1农村“走班制”教学的困境
1.1教学资源分配难。“走班制”给学生选课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学生有权利选择喜爱的老师和科目,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特点,选择适合的学科。随之而来的,却是教学资源分配严重不均的情况。在农村学校中,教室少、教师少、学生多。这种现实问题下,如何合理分配教学资源?从教师资源上看,有的老师上课风趣幽默,选课人数多,有的老师上课照本宣科,选课人数少,出现明显的分配不均情况;从教室资源上来看,农村教学大多是大班制教学,一个班级人数颇多。“两会”上,陈宝生部长指出必须消除大班制,另外,“走班制”的特点也决定了对教室数量需求大。因此,如何处理好教学模式与教学资源不匹配的情况是学校要解决的重中之重。1.2学生德育管理、心理教育难。走班制教学有两层含义:一是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课程;二是根据学生的成绩情况,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这种教学方式虽然兼顾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情况,但是在学生德育、心理教育上,实际上存在着极大的问题。1)农村学生由于地处经济较为落后的农村地区,环境较为封闭,特别是对时代变革发展的敏感度不够,往往在资源获取上较为落后。另外,中学阶段心智发展还不成熟,对事情的考虑还不够全面完善,往往不顾今后的发展,仅凭个人兴趣爱好选课,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1]。2)分层教学可能会对一些学生的心理造成伤害和打击。分层教学不同于“快慢班”,并非是围绕“优生需要”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而是为真正做到“因材施教”,避免行政班组织模式下,教师教学难以根据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需求进行教学模式调整的问题。但是,这种分层教学模式会对一些学生心理产生负面影响。对于那些被分到“不如意”班级的学生来说,他们会产生自卑感,认为自己低人一等,丧失学习动力,从而产生厌学情绪,严重者,甚至可能出现心理疾病[2]。3)“走班制”由于采用流动上课的方式,班级制度逐渐缺乏稳定性和稳固性,最后沦为一种可有可无的制度。在这种情况下,班级凝聚力丧失,学生集体感较弱,同班同学联系淡漠,同时,还不利于班主任统一进行德育教育工作。特别是对于一些生性内向的学生而言,“走班制”让他们丧失了与同学之间交往联系的更多机会,可能会使其变得更加内向。再加上升学考试的压力,他们不懂如何通过与教师、同学沟通舒缓压力,可能会变得格外的焦虑。4)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可能会变得生疏、冷漠。由于每堂课面对的学生不同,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交流较少,这就直接造成师生之间关系疏离、隔阂,无法搭建友好交流的桥梁。教师不了解学生,学生对老师畏惧、疏远,这无疑是与新教育理念下“人本主义”的观念背道而驰[3]。
2多方联合,突破困境
2.1教师要自觉不断提高自身教学能力。孔子说“育人者必先先育己”,要提升教学魅力,就要不断提升自己能力。首先,教师要对自身职业有较高认同感,热爱教育事业,这是教师自我成长发展的动力源泉。其次,教师要培养阅读、写作习惯,吸纳并吸收先进教育理念,从实际教育过程中反思总结经验,并据此不断改进教育模式方法。据调查,一部分教师在从事教育工作一段时间后,往往会产生“职业倦怠感”,认为备课、说课是一项重复机械性工作,这实际上是反思-改进-总结工作不到位的表现。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广开视野,做好反思总结工作就会使教学工作常做常新,使教师感到探索之乐[4]。另外,要积极通过在职培训、自学教育等手段不断丰富、提升自身素养。在丰富拓展自身基础能力上,关注教育前沿理论,不断研究探索教法。2.2定期举行思政教育课。走班制下,作为教师,必须要定期举办思政教育课,着重解决学生现阶段思想问题和心理困惑。思政课堂从来不是大谈“空道理”,而是着重以实际为例教化学生。首先,在上思政课时,教师不可采用“灌输式”的讲述法,而是要结合生活中具体事例向学生传递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其它课堂也要注意在讲授科学知识的同时,也要融入人文精神,从精神上使学生感受到崇高的思想道德素养的巨大力量;第二,教师要深入学生群体,注意观察学生的思想行为动向,指出学生错误的认识举动并帮助其及时纠正调整。特别注意在约谈学生的时候,要以平等亲切、温和平易的态度对待学生,切忌对学生大吼大叫。除此以外,还要作用“激励+熏陶”的方式,帮助鼓励那些内向的学生。所谓“激励”就是要以激励向上的语言鼓励学生,从而促使激励学生形成良好开朗的品格。而“熏陶”则是要注重形成共树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风尚。比如,组织开展诵读传统经典著作、共学先进人物等活动。从精神建设层面出发,真正做到关爱学生,增强学生的精神力量,促进他们健康成长。2.3加强教学设施建设。加大对学校建设的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引进多媒体教学设备,鼓励教师大力利用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共享平台,为学生提供优质、高效的学习资源。特别是要加强教室的修建、扩张,从“教室不足,导致每班班级人数众多”这个源头上,真正解决“大班制”问题。
参考文献
[1]屈战武,农村中学“走班制”教学内容几点思考[J].学苑教育,2014,(14):11.
[2]王海霞,让传统美德教育统领农村中学“走班制”教学内容[J].学苑教育,2015,(13):93.
[3]陆华标,农村中学“走班制”教学困境与策略的研究[J].基础教育研究,2011,(11):29-30.
[4]王永强,农村中学“走班制”研究——以西部某农村中学为例[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22):81-82.
作者:张向荣 单位:甘肃省镇原县三岔中学
- 上一篇:新农村建设经济管理探讨
- 下一篇:农村小学教师课堂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