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研究论文7篇
时间:2022-08-29 09:12:00
导语: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研究论文7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第一篇:农村经济可持续增长策略
一、“农业旅游”与“三农问题”的关系解读
农业旅游是以农业生态资源为基础,以开发农业旅游产品、提供农业旅游服务的旅游活动,兼具有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特征,其实质是要通过两者的有机契合,实现彼此之间的有效对接。农业旅游的内容丰富,主要包括农业劳作体验、农田风貌欣赏、农业土特产销售,以及农村特色餐饮。通过提供多种形式的产品或服务,可以更好地满足旅游者求新、求变、求异的偏好。发展“农业旅游”,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农村经济增长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三农问题”问题是长期困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我国同时也是一个人口大国,一个农民大国。农村、农业、农民问题,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首先是“农业问题”,主要是农业产业化的问题,集中表现为农民种地不赚钱,经营形式单一;其次是“农村问题”,集中表现为农村面貌落后,经济不发达;最后是“农民问题”,这是“三农”问题的核心,集中表现为农民收入低,增收难,农民权益难以得到有效保障。作为一个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影响政局稳定、社会和谐的重要问题,“三农问题”已经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关注,也成为各级政府工作的重心所在。如何解决“三农问题”?我们认为,主要是解决“农民问题”,核心是解决农民“增收”问题。同时,要着力解决农业生产不赚钱、农村经济不发达问题。“农业旅游”不仅是现代旅游业发展的新尝试,同时也是农业产业化的新形态。“农业旅游”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农业只会向土地要粮食、要产量的单一经营思想,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民就业难、收入低的问题,因而成为了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手段。可见,发展农业旅游业,对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增长有着重要的意义。可以说,发展农业旅游业,是我国未来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
二、农业旅游对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的作用分析
(一)发展农业旅游,有利于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提高就业水平。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就业环境不断改善。但作为一个人口大国,我国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发展农业旅游业,可以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从而缓解农民就业难的问题:作为旅游服务形式,农业旅游具有第三产业属性,其发展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本支持,包括农事生产、观光表演、餐饮服务、土特产销售,等等。与此同时,发展农业旅游业,会带来周边产业发展,从而形成对农村劳动力的巨大需求。此外,农业旅游业的发展,在带来就业水平提高的同时,也推动了农民市场意识的转型,从而有利于农村劳动力素质的全面提升,有利于推动农村第三产业的跟进和发展。
(二)发展农业旅游,有利于带动优势农产品的推广,提高品牌效应。随着人们收入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休闲生活、健全生活、食品安全等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更多的人们倾向于选择健康、环保的生活方式。利用这一契机发展农业旅游业,在满足人民猎奇心理的同时,可以带来地方优势农产品的生产和推广。一些农业旅游区,在引导游客实地参观、体验的同时,给予游客亲自参与农产品生产、农业劳作的机会,游客在亲身体验中也就会增加对农产品生产流程的认知,这将有利于在游客心中树立绿色、生态形象,因而有利于带动优势农产品的推广,有利于促进地方品牌效应的形成和强化。
(三)发展农业旅游,有利于加快农业产业转型,提升农业生产附加值。农业旅游中包含着丰富的“生态农业”内涵。与传统农业相比,生态农业具有集约化、规模化程度更高的特征,更加注重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结合。在发展农业旅游过程中推动生态农业水平的提升,将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转型,也有利于提升农业生产的附加值,最终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四)发展农业旅游,有利于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发展农业旅游,要求地方政府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产业规模、农业人才培养、城乡统筹发展方面做出更多的规划和推动。同时,发展农业旅游本身也有利于农民收入增加和素质提升,多方面的因素共同推动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最终有利于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三、充分发挥农业旅游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的对策
充分发挥农业旅游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的作用,应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满足发展农业旅游对人才的需求。农业旅游蕴含着丰富的“生态”和“科技”内涵。发展农业旅游既要保留农业传统,又必须顺应旅游业发展的需要,对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模式进行必要的创新。因此,要搞好农业旅游,就必须把加大农村人才培养作为首要工作。一方面,要加大农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既可以通过发展职业教育,或者举办相关培训研修,加强对农民的培养,也可以通过招聘引进的方式,解决农技人才不足的约束。另一方面,要加大对农业旅游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发展农业旅游,不仅需要大量懂得农技知识的专业人才,还需要大量善于沟通交流,能迎合游客需求的,多才多艺的综合型人才,从而使游客在农业旅游中获得更多的乐趣,获得寓教于乐的机会。
(二)构建立体旅游体系,推动生态农业的纵深发展。“农业旅游”本身是一项综合性、立体性很强的工程,发展生态、立体农业,能提高农村土地集约化程度,提高农地利用效率,促进农业生产的持续、安全发展。在发展农业旅游的过程中,各地可以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发挥公司在信息、技术、经营、管理等各个方面的优势,构建一个功能完备、可持续发展的立体农业经营模式。在将旅游与农业有机结合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体验农业、观光农业、创汇农业;积极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促进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积极培育地方品牌特色;积极发展配套服务,促进产业互动,提高综合效益。
(三)注重培育地方特色,加强旅游产品创新。在构建立体旅游体系的基础上发展农业旅游,应该依托本地实际,重点发展包含丰富历史底蕴、富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以此增加农业旅游的吸引力,促进不同地区农业旅游的差别化发展。具体来讲,加强旅游产品创新,首先要积极延伸旅游产业链,主要是紧密结合地方特色资源,实现旅游产品体系的纵向、横向发展。地方政府可以通过农产品推介会,或利用各种活动宣传地方特色,积极营造有利于地方农业旅游发展的文化氛围。其次,要积极培育农业旅游品牌。主要是结合区域特征,特别是农业历史底蕴、农业自然资源,以及独特的气候环境,培育更多的农业旅游地品牌和旅游专业村落。
(四)完善法律法规,促进农业旅游可持续发展。农业旅游作为一种服务业,其产品形式是游客的实际旅游体验,或者说是游客的满意度。尽管其中也包含着某些实体产品,如生态农产品、餐饮供给等,但更多的是一种无形的、综合的体验。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农民对相关旅游知识了解不多,对旅游过程中产生的法律纠纷处置不当,容易造成一些不必要的损失。因此,有必要在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加大对农户的政策、法律引导,在规范农业旅游中的相关责任行为的同时,强化对农民参与农业旅游活动的权益保护。
作者:禹四明 单位:长沙学院经济与管理系
参考文献:
[1]周颖悟.结合国外经验论中国乡村休闲农业旅游产业的发展策略[J].世界农业,2016(2)
[2]李晓东.都市近郊休闲农业旅游产业发展战略探析[J].湖北农业科学,2015(12)农村经济可持续增长策略
第二篇:当前中国农村经济发展探讨
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初建立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体系,从此中国农村经济迅速发展,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农村经济取得了许多成就,21世纪中国开始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步骤,但是随着经济发展进步,农村经济受到了金融危机的冲击,因此研究我国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有着许多现实指导意义。
一、当前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
我国经济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和农业都快速发展,在城市发展的基础上农村经济有了飞速的进步,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也逐渐开展起来,2008年的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金融整体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金融危机下中小型企业发展受到制约,也影响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因为大部分的农村劳动力都外出打工,就职于中小型企业,金融危机对中小型企业产生影响时就会影响农村务工人员的工作,也会间接影响农村经济。因此,为了抵消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产生的冲击,就必须刺激消费,努力发展国内市场,尤其是发展农村经济,因为我国的农民有着巨大的潜在生产能力以及消费能力,所以充分挖掘农民的潜力,就得通过发展我国农村经济来实现,但是当前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依旧有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当前中国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1.农业基础薄弱,农产品供给能力不足
随着我国对于农业的政策支持越来越多,农村居民的生活保障有了非常大的提高,但是我国的农业基础依旧非常薄弱,农产品供给能力不足,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依旧存在,所以粮食供求的平衡还没有完全达到。首先,随着我国工业化建设的进一步发展,我国可供农民耕种的土地逐渐减少,导致农业生产受到影响,并且由于其他资源尤其是水资源的浪费和短缺,也影响了我国农产品的生产和供给。其次,当前我国的农业种植机械化程度还不高,因此农民种粮的效益比较低,所以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不高,这也导致农产品供给能力不足。
2.农业发展面临诸多不利因素,效益不高
当前经济形势下,农业生产的产成品价格较低,因此农民从事农业生产获得的收入不高,导致农业生产投入不足,农业发展明林了许多不利的因素,导致效益不高,直接影响农业经济产生的效益。从农民收入增长来看,我国农民收入增长面临很多困难,我国农民大部分的收入来自于进城打工的收入,并不是通过农业生产获得的;另外,农业发展和科技手段息息相关,但是当前我国农业技术还不够发达,农业资源还比较短缺,农业生产环境也受到影响,这些都制约了农业的效益,所以农业经济还有许多需要提高的地方。3.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依然存在,城乡矛盾还非常突出当前,我国城市和农村之间还存在着一些壁垒,并且因为城市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协调,所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农民收入水平较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依然存在,城市的发展和农村的发展并没有得到有效地融合,因此城乡矛盾还非常突出,在这样的环境下,农村公共服务、教育、医疗、社保水平等都和城市有非常大的差距,除此之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还不完善,农民并没有完全从农业中脱离出来,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业生产用地大量被工业生产所占据,耕地不足是以后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只有保障农民使用土地的权益,才能调动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三、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策略
1.转移农村劳动力,提高农民收入
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生产劳动力,解决农村经济的一个重要的举措就是适当的转移农村劳动力,提高农民收入,这样才能刺激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从而使农民有更多的收入用于消费,要提高农民的购买力,就必须要考虑如何才能增加农民的收入。从2005年开始到2015年,这十年间,农民增加的收入里大约有46.7%是外出务工获得的,所以说农民收入的主要支撑力量还是工资,可以说如果没有工资性收入的增长做支撑,农民收入就不可能快速增长,增加农民收入首先靠促进农民转移就业,国家需要促进经济的发展,为农村的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工作机会,让农村的劳动力转移出去,才能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2.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建立农民工培训体系
提高农民的就业技能及全面素质,建立有效的农民工培训体系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方法,因为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人才,而农民普遍受教育程度偏度,素质不高,这就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所以,需要针对农民建立专门的培训体系,增强农民的整体素质,创造文明舒适的农村环境,让更多的农民掌握科学文化知识,促进农民从事现代化农业生产。从根本上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人才是生产的动力,只有农民工掌握了知识和技术,才能在城市中生存下去,也才能为农村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需要用知识来武装农民,提高农民的就业技能;使农民享有工资收入保障,促进农民工向工人进行转化,最终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高农村的经济效益。
3.引进资金,加快发展农村的社会事业
当前,发展中国农村经济需要引进资金,加快发展农村的社会事业,因为除了人才以外,资金是支撑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国家政府加快建立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的激励机制,给予农村经济资金支持,引导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要素向农村聚集,只有充分的资金作保障,才能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地方各级财政也需要加大农村的投入,只有充分地发挥农村金融的作用,才能为农村发展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国家和地方政府需要充分地利用财税杠杆和货币政策工具,引导更多社会资金流向农村,让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积极地投身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去,促进中国农村经济繁荣发展。
四、结语
当前,中国农村经济发展还存在许多问题,需要充分关注民生,并且加强对于农村经济的人力、财力、物力支持,才能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在当前我国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需要颁布更多的政策来支持农村经济的发展,必须抓住有利时机,在实践中摸索更好的道路,繁荣的农村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所需要重视的一个部分,因此需要加强对于农村经济的支持,促进当前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走一条可持发展的道路。
作者:王浩欢 单位:中共北票市委党校
参考文献:
[1]赵洪丹.中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关系——基于1978—2009年数据的实证研究[J].经济学家,2011(11).
[2]赵德起.权利配置、契约完备、政府约束视角下的中国农村经济组织化发展研究[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3(4).
[3]陈雷生.中国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基于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视角[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14(6).
第三篇: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党的十八大中明确要求积极开展新农村建设,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农村经济的发展,直接关系到和谐社会的建设,经过不断努力,我国农村改革事业日趋深入,提升了农村劳动力水平,但是依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需要引起人们足够的关注和重视。
一、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1.农业科技投入需要进一步加大
调查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状况可以得知,农业科技投入与经济发展趋势之间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不管是农业科技研究队伍建设,还是科学技术的推广普及,都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因为缺乏相应的资金,人事管理不够完善,制约到农业生产服务体系的构建。同时,因为没有完善的服务体制与服务机制,导致农业生产服务体系的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我国很多农村新生产技术推广难度较大,缺乏足够的农业信息,对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阻碍作用。
2.农民经济收入需要进一步提升
农产品的生产和经营是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近些年来,我国农产品总量呈现稳步增加趋势,但是增长速度无法满足农民预期。部分农产品产量不够稳定,存在着较大的波动,无法保证农民的经济收入。且农业还会受到自然环境变化的影响,改变了农产品产量,对农民经济收入造成直接影响。恶劣天气下,洪涝灾害、干旱等问题影响到大面积农田,降低农产品产量,影响到农村农业经济效益。且农产品如果具有较大的产量,可能会降低价格,虽然增产,增收却得不到实现。农产品最低收购价格保护依然没有出台,导致农产品价格波动较大。农业生产科学技术不够先进,且市场中进入了农产品后,部分商户为了扩大销量,开展恶意竞争;农产品生产资料价格不断提升,制约到农民经济效益的提高。3.农民存在着较大的贫富差距虽然在很多年前,已经提出了农村致富口号,部分农民在农业经济发展中获得了一定利益,走向了富裕之路。但是还有很大一部分农民依然处于贫困状态,不断加大贫富差距,对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阻碍作用。因为农村贫富差距,导致农村无法平衡发展,进而对农村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造成影响。农村地区贫富差距的不断拉大,可能会向一部分人中积聚农村经济成果,而其他大部分人甚至温饱问题都得不到解决,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二、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措施
1.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法律法规保障着农业政策的执行效果;我国目前在农业科技推广方面已经推出诸多的法律法规,但是不具备较强的操作性和约束力。因此,在未来发展中,依然需要大力建设法律法规体系,有机结合国家的建设与农业经济发展,将法律体系完善构建起来,保证可以顺利推广农业科学技术。相关部门需要将监督机制构建起来,社会与国家充分重视农业科学技术推广,通过督促作用的发挥,保证各级政府能够积极推广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科学指导农业发展。各级政府需要在基层科技推广中增加经费投入,对基层公益性组织大力支持,促使基层农业生产技术推广部门的利益得到保障,发挥促进带动作用。在试验田、农业机械购置等方面,政府需要设置专项资金,大力推广应用农业生产新技术与新品种等。
2.重视经济发展要素的作用
经济发展中的基本要素包括资金、技术和信息三个方面,农村经济发展也需要重视三个要素的作用。在具体实践中,只有具备了充足的资金,方可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因此,要加大资金投入,在财政投入的基础上,对农村资金筹集渠道有机拓展,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扶持措施;从银行金融机构等积极融资,鼓励企业参与进来,促使农村经济发展中的资金需求得到满足。要对农业生产技术的科研工作充分重视,对生产技术、产品品种等有机创新和改进,提升农产品品种的产量与质量。同时,大力培养技术人才,对农业基层技术推广站等大力完善,将新生产技术、新品种等及时推广给广大农民。最后要重视市场信息的作用,结合掌握的市场信息,方可以对农业生产计划开展,对路销售农产品,进而提升农村经济水平。
3.建设农业产业,积极实施农村城市化
部分地区存在着错误的认识,认为建房、修路、文娱设施的构建即为农村经济建设的全部内容,这些内容属于外在范畴,农村经济的发展依然是其核心本质。因此,农村经济建设工作实践中,需要大力建设农业产业,结合实际情况和国家政策,对农业结构科学的调整优化,积极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要对现有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将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带动力的龙头企业培育出来,有机结合龙头企业、合作组织与农户等,保证在产业化经营实施中,农民获得的实惠利益不断提升。同时,大力建设农村现代化流通体系,对新型营销体系积极发展,其核心内容集中采购、统一配送,降低成本,扩大效益。此外,通过农村城镇化的实施,可以有效转移生态难民。要结合实际情况,政府统一规划和合理布置,在城镇主体的作用下,将农村作为辐射区。在农村经济发展战略中加入农村城镇化方面的内容,把握优势与发展重点。
三、结语
综上所述,农村经济发展与我国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也会对国家粮食安全及社会和谐建设产生影响,因此,需要充分重视农村经济发展;把握现存问题,制定完善的发展策略和发展措施,将资金、技术、信息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大力建设农业产业等,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
作者:曾智英 单位:内江市隆昌县龙市镇人民政府
参考文献:
[1]张亚娥.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北京农业,2016,7(10):123-125.
[2]张伟.农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河北金融,2014,7(11):55-57.
[3]朱安豫.大数据下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创新科技,2015,7(12):144-145.
第四篇:农村经济管理水平的提升
农村经济管理信息化是在农业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及农村管理中广泛应用的背景下产生的,对确保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营造和谐新农村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探讨农村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有效途径,对提高农村经济管理水平具有积极意义。
1农村经济管理信息化现状
1.1资金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建设薄弱
信息化建设对农村地区信息化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近年来,虽然我国积极加大对农业信息化的投入力度,并在部分地区建立起相对完善的信息网络,但从总体上看,仍然有很多地区的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基础设施不健全,对农业生产体系的覆盖也有很大差距。此外,由于信息化设备的成本较高,还有很大一部分农民难以负担起这些使用成本,更谈不上对信息化技术的熟练掌握,严重制约了农业经济信息化水平。
1.2缺乏信息化专业人才
基层农经管理人员对信息技术及信息技术与农经管理工作的融合,掌握程度不高,知识范围狭窄,缺少专业信息化人才,尤其缺少既掌握农经管理专业知识又掌握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而广大农民对信息的需求基本停留在获取新闻、简单技术的层面,对信息技术涉及较少,无法利用信息网络和技术组织生产、销售和技术获取。
1.3农村经济信息传播渠道狭窄
农民对信息的获取主要通过电视、广播、手机、农村经济服务站等途径,加之农村地区报纸、期刊发行量少、覆盖面小,计算机等设备成本高,限制了农民获取信息的渠道,使农民对深入、专业的农业信息获取较少,也影响了农村经济信息的传输效果。
1.4农经管理信息化体系不完善
目前农业经济信息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从体系上看,基层农经服务机构较少,存在着从上至下呈“倒金字塔”形的结构,无法满足农业经济信息化要求,也影响了农业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2加快农经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措施
2.1加强政府部门的引领作用
农经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动态的系统工程,涉及多个层级的政府部门,因此要加快农经管理信息化建设,就必须发挥政府部门的主体作用,提高对农经管理信息化的重视程度,引领农经管理人员和农民对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同时,应加大对信息化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加大农业经济信息化的资金倾斜,加大农村基础网络设施、农业网站和经济管理系统的建设,加快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发展速度。
2.2完善农业经济服务体系
农经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目的是更好地服务于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因此应针对农经管理工作和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完善服务体系,健全管理制度,帮助农民获取更多适用的农业信息。要通过信息服务提高农民对市场供求、先进生产模式、农产品销售渠道等的了解,提高农民的市场化程度。同时提高农业信息的真实性和时效性,并做好推广工作,确保农民通过信息服务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要加强农村信息化技术服务,整合农技推广、农村经济信息中心、农业信息服务站等机构,整合农村信息化资源,促进农民对农业信息技术的运用,使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有机结合。
2.3加强信息化教育
农民的信息化意识是提高农经管理信息化建设水平的关键制约因素。管理部门应加强对农民的信息化教育,使农民深入了解信息化对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丰富农民的知识结构。农经管理人员还要指导农民应用农业信息,培养农民对信息化设备及农业信息的实际应用能力,使其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组织农业生产,从而提高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整体水平。此外,推广部门还应建设农业信息化示范基地,或组织新型农业生产主体、新型职业农民等向信息化程度高的地区学习,通过实例提升农民信心和积极性,提高农民的信息化意识,达到以点带面、点面共进的信息化建设目标。
2.4加强信息化专业人才的引进
农业信息化人才是制约信息化建设的瓶颈之一。农经管理部门要做好管理人员的信息化教育,提升管理人员的信息化管理水平,同时要做好专业人才的引进,为农经管理队伍补充新鲜血液,从而促进农经管理工作整体信息化发展。要做好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工作,提高新型职业农民的信息化水平,并通过他们的实践带动更多的农民学习信息化技术,运用农业信息进行农业生产。
3结语
综上所述,农村经济管理信息化是保证农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措施,也是新农村建设中比较薄弱的环节之一。只有通过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农经管理人员与广大农民的共同努力,才能够有效促进农经管理信息化建设,进而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作者:胡铁流 单位:吉林省土壤肥料总站
参考文献:
[1]付兴军.浅谈如何实现农村经济管理的信息化[J].经营管理者,2014,(14):65.
[2]向华良,农村信息化建设思考[J].农业经济,2011,(06).
[3]胡景龙.试析我国农村经济管理的信息化[A].网友世界[C].2014.
第五篇:完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脱离农村经济发展困境
农村产权制度中的关键和核心是产权,良好的产权制度有利于确保农村经济快速、有序发展,责权明确、归属明确、保护完善、流转畅通的农村产权适度是我国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及农村生产力水平快速提升的重要基础。农村的产权制度改革应建立在公平、民主、规范的基础上,确保农民权益。
1我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进展及特点
1.1发达省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推进程度较快
截至目前,我国多个经济发达省份的农村已经完成了产权制度的改革,其中发达省份的农村改革完成数量占到全国农村总数的80%以上,其中尤其以广东省、浙江省以及江苏省的农村改革完成数量最多。
1.2农村集体资产收入分配制度建立并完善
体制改革之后,原本按照福利分配的方式逐步被按股分红的分配方式所取代。总体来看我国农村中集体资产的分配制度已经逐步建立起来,并在发展中不断的完善。
2我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中遇到的困境
2.1集体资产折股量化范围的确定
集体资产折股量化范围的确定涉及到多个方面,首先是边界的确定,然而由于我国法律法规中还没有完善明确的规定,并且在多年的实践中也没有总结出较好的解决办法,因此范围边界的确定问题成为改革中面临的主要困难。除此之外我国农村资产可分为资源型、经营性以及非经营性资产,对这三类资产的界定没有明确的法规规定,也造成了改革进程难以深入[1]。
2.2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的界定
我国农村中的集体组织的主体是成员,然而对于集体中成员身份和资格的确定我国没有完整的法规规定。目前成员资格的审查和确定还处于自我管理的环境中,主要受到农村的风俗、观念以及约定等影响。
2.3集体资产管理组织的构建
我国农村对于改革完成后集体资产管理组织的构建没有形成廷议的规定和套路,目前全国农村中组织形式的建立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由县级以上的政府机构对建立的经济组织进行确认并对其办法资格认定证书;二是农村根据《农村专业合作社法》中的相关规定来建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2];三是根据《公司法》中的相关规定将农村经济组织确定为企业法人。这种建立机制上的不统一严重影响着我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3推动我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不断深化的措施
3.1成员资格认定标准由民主方式确定
由于目前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中对于农村经济组织成员资格的确定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规定,因此在实施改革的过程中首先应该对资格确定的方式进行更加明确的规定,使成员与权益所有权之间的关系更加明确。在成员资格确定的问题上应该坚持公平、民主的方式,保障资格的确立符合民意。
3.2对农村集体资产股权的管理办法进行规范
应加快农村集体资产股权的管理办法的建立和完善,使农村经济组织中的股权构成、人员资格确定、扩股增资等更加明确,同时出台关于经济组织收入分配的相关办法和管理措施,对收入分配进行有效的规范。
3.3完善农村集体资产法人治理结构
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能够推动我国农村民主进程,因此相关部门应该加快法人治理结构的相关法规的制定,使法人治理结构更加规范和明确,该治理结构中应该包含理事会、股东大会以及监事会,同时还应涵盖出资者所有权和监督权、法人财产权和权的制约平衡机制[3]。3.4建立并完善农村集体产权市场产权交易市场的建立有利于农村产权制度,实现责权明晰、归属明确以及流转畅通的产权制。应加快土地使用权登记的步伐;同时要积极探索优化国有土地和农村中建设用地间的相关机制,不断提升建立产权流转和交易平台的速度。
4结语
我国农村的产权制度改革关系着我国农村快速的推进,因此从各个层面加强对改革措施的监督和管理,确保改革措施能够落实。依据农村经济发展的特点不断完善改革措施,使农村经济的发展摆脱诸多困难的限制,使其在农村经济的发展中发挥主力军的作用。
作者:李在兴 单位:闽侯县上街镇人民政府农业服务中心
参考文献:
[1]李宁,陈利根,龙开胜.农村宅基地产权制度研究———不完全产权与主体行为关系的分析视角[J].公共管理学报,2014,09(01):39-54+139.
[2]王静.城镇化中土地制度改革的未来走向———中国近10年研究成果综述[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13,09(04):102-124.
[3]朱冬亮.村庄社区产权实践与重构:关于集体林权纠纷的一个分析框架[J].中国社会科学,2013,06(11):85-103+204.
第六篇:我市农村经济管理体制创新探讨
农业是我国三大支柱型产业之一,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科学合理的农村经济管理体制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除此之外,农村经济管理体制还应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与时俱进。新常态理念的提出,为农村经济管理体制的创新提供有利条件,传统的农村经济管理体制已不能满足当代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因此,要深入对新常态理念的认识,掌握新常态理念的主要特点,利用现有资源进行新常态下农村经济管理体制的创新策略的研究。
1新常态理念及其主要特点
目前我国已建立新型的经济发展体系,从这一方面来看,新常态是建立在新的经济发展体系下,新型的政治经济发展环境、发展模式及发展内容上的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和方式,是一种经济体制的改革。但单纯从经济管理的角度而言,新常态理念被理解为在当前我国全新的经济发展环境下,采用求真务实、发展创新的工作理念,开启我国经济管理的新型模式。新常态的主要特点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新常态形成于新的经济环境。新常态下的经济管理理念与传统的经济管理理念存在较大差异,其产生源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变化,并且随我国经济改革进行的快慢、国际经济形势变化等变化,在这种新型经济发展环境下所采用的新型的工作理念和方式我们称之为新常态理念。而是新常态理念具有务实性。随着新常态理念的形成和不断应用,务实精神成为我们日常工作中所要坚持的基本原则,只有在务实精神的引领下,才能促进新常态理念的形成,才能将新常态理念的应用落实到实处,发挥在经济管理中的有效作用。
2新常态下农村经济管理体制的创新策略
2.1创新财务管理体制,完善财务核算方法
财务核算工作是当前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当前新常态理念下的经济管理过程中,传统的财务核算方法存在不完善之处,因此,为推进新常态下农村经济管理体制的创新[1]。首先要对财务管理体制进行创新,进而完善财务核算方法,可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财务管理体制的创新:一方面要建立全面的财务核算模式,与传统的财务核算模式相比,全面的财务核算模式主要对农村经济进行全面管理,对农村经济管理过程中的所有内容及财务管理工作的所有内容进行整体核算,有助于在实际的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中,对全新的经济环境下的财务状况进行掌控;另一方面,要加强预算管理控制与成本管理控制,在预算管理控制上,我们要采取有效的方式保证预算控制的计划性和真实性,以促进其有序发展,在成本控制上,我们要在当前新型的经济环境下,严格控制农村经济发展的管理成本,在提高成本管理质量的同时使农村国有资本得到保障。
2.2建立财务管理公示化平台,促进信息的公开化
将财务信息公开是国家财务管理制度中明确规定的,也是农村经济管理对财务工作所做的硬性要求。在当前新常态理念的引导下,一些新型技术的应用为建立财务管理的公示化平台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为开展财务信息的公开工作提供有力保障,建立财务管理公示化平台可包括以下内容:一、建立公示化体制。一方面可依据国家先关规定制定相关的财务公示化制度及管理条例,保证公示内容具有合法性、真实性,另一方面,要扩大公示平台的使用范围,使财务公示化平台被更多的社会群体所了解,如,可利用当前的网络资源,建立网络公示化平台,增加公示平台的曝光率,从而提高关注度;二;建立信息反馈制度。财务信息公示化平台的建立一方面是为了让更多的社会群体对农村经济管理中的财务工作进行监督,另一方面,也要收集社会群体对财务工作所反馈的意见,从而提高农村经济管理中的财务管理水平[2]。
2.3创新制度化管理模式,做好财务监督工作
传统农村经济管理体制下,财务监督工作主要通过村民委员会进行监督和上级审查监督两种方式进行,但在新常态理念下,传统的财务监督工作已不能适应当前新型经济环境下农村经济的管理模式,因此,要创新制度化管理模式,做好财务监督工作。首先在村民委员会监督过程中,可引用专业的财务人员,如会计师事务所的会计师,对财务工作进行核查、监督,确保财务监督工作的有效进行;另外,在上级审查监督过程中,要制定严格的审计制度,确保将财务监督工作落实到实处。
2.4加大新型技术的应用,提高农村经济管理效率
在农村经济管理体制的创新过程中,新型技术的应用在提高农村经济管理效率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应加大新型技术的应用,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管理水平的提高[2]。例如,网络财务管理技术的应用,在新型的农村经济管理体制中,利用网络财务管理技术能够有效地提高财务管理效率,提升财务管理的自动化水平,尤其是远程财务管理技术的应用,能够节约不少的财务管理成本,除此之外,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也是促进财务管理发展的有效途径,如数据的挖掘,能够为财务管理提取更多有效信息,为农村经济管理质量的提高起到推动作用,而对数据进行合理的分析又能够起到规避财务风险的重要作用。
3总结
综上所述,新常态理念的形成为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利条件和发展机会,为促进农村经济管理体制的创新,应加强对新常态理念的认识,从创新财务管理制度、建立财务公示化平台、创新制度化管理模式以及加大新型技术的应用等方面,促进新常态下农村经济管理体制的创新。
作者:尹秀琴 单位:新疆昌吉市中山路街道经济服务中心
参考文献:
[1]吴迪.新常态下农村经济管理体制的创新研究[J].中国市场,2015(35).
[2]贾晓娟.论新常态下的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5(05).
第七篇:我国山区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1我国山区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国山区农村经济发展主要存在劳动力流失严重,土地经营分散,发展模式传统、单一等问题。
1.1农村劳动力流失
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村的经济发展状况对我国整体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居住在乡村的人口占总人口的50.32%,农村居民为6.74亿人。但是,我国大部分的山区都是山多地少,耕地面积与农村人口不成正比,致使农村出现了较多的剩余劳动力。那些青壮年劳动力为了增加经济收入,到其他地区和城市打工,很多村子都只剩下了“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劳动力的流失,使得农村大量土地荒芜,农村经济发展受到限制。
1.2农村土地经营分散
农村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把土地一块一块分到了农民手中,确实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但是,分到农民手中的单块土地面积小,而且特别分散,无法适应现代化的大规模机械化作业,抗旱排涝也都存在着严重的局限。今天,社会化大生产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流,因此,小农经济结构模式,已经完全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要发展现代农业,就必须打破这种体制上的桎梏。
1.3发展模式传统、单一
农业服务方面,缺少专门的种植和养殖技术指导和统一的管理,农民都是乱种乱养,甚至造成某种程度上的环境污染;农产品种植方面,作物品种单一,且经济作物少;农产品加工方面,缺乏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的意识;农产品销售方面,由于缺少统一的市场管理和销售渠道,因此销售单价低于市场价格,减少了农民的收入;农村整体发展方面,缺少特色经济和乡镇企业,增加了农村的失业人口和劳动力的流失。
2促进我国山区农村经济发展的建议
加快山区农村经济发展,必须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加大农业投入、农业补贴,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2.1以惠农政策吸引劳动力回归
为了实现社会主义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增加农民收入,必须制定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的农业政策,从而对我国的农村经济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比如,增加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大力推广农业职业教育;对于回农村发展和创业的,给予最大程度的政策上优惠和物质与精神上的奖励等。
2.2积极推进土地集约化经营
所谓土地集约化经营就是把每家每户的几块甚至十几块零星土地合并为一块大田。这样,可以改善农村的生产条件,提高劳动效率;还可以重新核实农村土地的实际面积,有效规划利用耕地;又可以增加土地的流转进程,增加流转价格。土地集约化经营,不仅可以给农民带来实际的效益,加速农业的现代化进程,还有利于新农村的规划与建设,推进农村社会的和谐发展。
2.3创新山区农村发展模式
第一,要对当地的农业进行统一管理和规划,并给他们提供免费的种植和养殖技术,尽量做到绿色发展和循环发展;第二,农产品品种要多样化,可以适当多种一些经济作物,可以根据当地实际种植果木、药材、树苗等;第三,发展乡镇企业,对农产品进行统一的深加工和包装,打出自己的品牌,尽可能多的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第四,对于需要销售的产品,由政府出面建立专门的市场和销售渠道,这样可以更好的掌握农产品的销售单价;第五,要有创新意识,发展农村特色经济,不管是种植、养殖,还是旅游,要坚持“一镇一品”,使每个乡镇都有属于自己的品牌和特色,这不仅方便集中管理和指导,还可以避免产品“扎堆”,出现供过于求的情况,同时还解决了当地农民的就业问题,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
作者:王国风 单位:宁波大学
- 上一篇:农业技术推广现状与对策10篇
- 下一篇:生态农业经济发展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