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农村可持续发展的评价研究
时间:2022-05-10 11:02:43
导语:西部农村可持续发展的评价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一)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意义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能对西部农村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可以为西部农村各级政府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西部农村的发展水平由于受到自然条件、生态环境以及历史基础等多方面原因的影响,和中部、东部地区农村相差较远。要推动西部农村的发展不能一蹴而就,必须有计划、有步骤地逐步开展。科学合理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可以量化发展的各方面细节,为政府决策提供监测信息。有助于各级政府在尊重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因地制宜,立足当前,放眼未来,确定科学的发展目标和实施步骤[7]。其次,可以规范引导西部农村自身的建设和发展。可持续发展是经济、社会、环境相互协调的发展,评价指标的设计要突出协调发展的本质,避免追求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片面经济发展。(二)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西部农村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应在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基础上,从西部农村的实际情况出发。同时还要遵循以下几方面的原则:1.科学性。指标体系的设计首先应该符合科学性原则,即遵循经济、社会、环境各个系统发展的规律。选取的指标应该能够反映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深刻内涵和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并且避免交叉重叠。指标体系必须结构清晰,逻辑严密。另外在对指标权重赋值时,应避免一些方法的主观性偏差,如德尔菲法、频数法等。尽量采取保证数值客观准确的、合适的定量分析方法。2.系统性。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包括生态环境、资源与人口、经济与社会在内的复合概念。所涉及的衡量指标也应该涵盖各个系统。如反映农村生产发展水平的经济指标,反映农民生活水平和精神文明的社会发展指标,以及反映农村自然资源禀赋的环境指标等。这些指标构成的各子系统,形成了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有机整体。选取的指标既要反映出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水平,同时也需要反映出其推动可持续发展的潜在能力。3.可操作性。农村可持续发展指数评价体系的设计应在满足信息覆盖全面的前提下,做到尽可能地简洁明晰,易于理解、便于操作。应当选取具有代表性、可比性、信息丰富的主要指标,摒弃信息重复的从属指标。同时,还需要保证所选取指标数据来源是的可靠性,并且数据易于获取和计算,便于应用。(三)指标体系说明与数据来源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在深入分析农村可持续发展内涵的基础上,参考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并遵循以上评价指标设计的原则,通过数次指标的筛选和专家的严密论证,构建了农村可持续发展指数评价体系。该体系由4个层次(目标层、领域层、准则层、指标层)共21个四级指标组成(见表1)。一级指标即农村可持续发展指数;二级指标包括可持续发展基本动力和可持续发展支持能力两个维度。可持续发展基本动力是能够直接体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人口素质和资源环境现状的显性指标,包括4项三级指标,即经济发展、社会生活、人口素质、自然资源禀赋。可持续发展支持能力测度的是没有转化为产出的一种潜在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对农村可持续发展具有支撑作用的因素。包括3项三级指标,即人口支持、技术支持、环境支持。我国的西部地区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广西、陕西、甘肃、青海、宁夏、西藏、新疆、内蒙古12个省(市、自治区)。本文所使用的这12个省(市、自治区)相关指标的原始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11》、《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11》等相关年鉴或经计算整理得出。(四)综合评价模型的计算过程表1的评价体系中,共有2个大项,7个小项,21个指标。这些指标是反映各领域发展水平的原始参考值,为了便于量化,指标所反映的信息可能会出现一定程度的交叉。同时,不同的指标在不同时期通常会呈现不同的趋势。直接利用上述指标分析各地区发展情况会导致交叉信息的相互作用,不同趋势指标的影响相互叠加,从而出现综合评价体系无法全面反映农村持续发展的实际情况。因此首先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这些指标进行降维,得出相互独立的主成分,再通过熵权法给不同主成分赋予不同的权重,进而得出一个综合指标来反映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情况。1.原始样本值的正向化和标准化。表1选取的指标中,有些是逆向指标,如恩格尔系数,第一产业劳动力比重,农药使用强度,化肥使用强度和万元农业GDP用水量。在进行主成分分析前,对这类逆向指标进行正向化处理,使用的方法如下:Yij=max{Xij}-Xij1≤i≤12(1)其中,Xij是逆向指标Xj的样本。在表1中选取指标的含义不同,因此存在量纲和数量级上的差异,在用协方差矩阵进行主成分分析前,需要进行无量纲化处理。本文中采用均值化方法进行样本值的无量纲处理[8]。即:Yij=Xij珡Xj1≤i≤12(2)均值化处理后,各指标的均值是1,方差var(Zj)=(σj-)Xj是原变量变异系数的平方。因此均值化的指标在消除了量纲和数量级的影响的同时,保留了原始数据的所有信息。限于篇幅,这里不再列示12个省(市、自治区)的21项指标的正向化和无量纲化处理的结果。2.主成分的提取。主成分分析法是利用降维的思想,以不损失主要信息为前提,通过提取彼此独立,不包含交叉信息的主成分来减少变量数量。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可以找到指标体系中关键影响因素,从而提高分析准确性和效率。本次研究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在进行主成分分析前,已经使用均值法对原始指标进行了标准化,因此不需要使用SPSS自带的Z-Score标准化过程。对样本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时,是以累计方差贡献率超过85%作为提取依据。经过分析,在21个指标中,共提取了4个主成分,其累计贡献率达到了85.587%。可以认为提取的4个主成分基本涵盖21个指标的大部分信息(见表2)。之后用因子的特征根和载荷矩阵,计算出主成分的特征向量,作为主成分各表达式的变量系数。主成分线性表达式①描述如下:T1=0.824D1-0.395D2+0.147D3+0.26D5-0.132D6+0.246D7-0.366D8+0.702D9+0.045D10-0.132D11+0.357D12+0.69D13+0.427D15+0.815D16+0.793D17-0.517D18-0.83D19-0.763D20+0.252D21T2=0.269D1+0.247D2+0.795D3+0.459D4+0.699D5-0.468D6+0.877D7+0.669D8+0.411D9+0.374D10-0.217D11-0.212D12+0.47D13+0.759D14+0.42D15+0.513D16+0.304D17-0.175D18+0.19D19-0.342D20+0.746D21限于篇幅,对剩余2个表达式不再进行列示。主成分线性表达式中,变量系数越大说明所提取的主成分对该变量的代表性越强。可以根据上述表达式对主成分命名:第一主成分T1命名为“经济发展可持续性”;第二主成分T2命名为“社会发展可持续性”;第三主成分T3命名为“资源环境可持续性”;第四主成分T4命名为“人口素质”。3.用熵权法确定权重。很多学者为了对研究对象进行综合评价,在得到多个主成分后,一般直接使用方差贡献率或者将各成分特征值与特征值总和的比率作为权重,这种方法,计算简单,但带有一定的不合理性[9]。本次研究样本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年鉴,数据完整,为了减少主观性偏差,故采用熵权法来计算持续发展指数中各主成分的权重。熵权法是利用熵值来确定权值。某个指标的熵越小,其差异性就越显著,在综合评价中的重要性就突出,熵权也就越大。计算熵权时,首先使用上面得出的4个主成分表达式,计算出第i个省在第j项主成分的样本值,再经过(3)式的非负化处理后,得:Zij=Tij-min(Tj)max(Tj)-min(Tj)(3)1≤i≤121≤j≤4其中,Tij为第j项主成分在第i省的样本值。熵值的计算步骤如下:(1)第j项主成分下第i省的样本比重Pij:Pij=ZijΣ12i=1Zij1≤i≤121≤j≤4(4)其中,Zij为经过(3)式处理后的第i省第j项主成分样本值。(2)第j项主成分的熵值Hj:Hj=-KΣ12i=1PijlnPij1≤j≤4(5)其中,K=1/lnI,I表示指标数量,本文中主成分数量为4,因此I=4。(3)第j项主成分的熵权Wj:Wj=1-HjΣ4j=1(1-Hj)(6)熵权的计算结果如下:W={0.3173,0.2451,0.2624,0.1750}得出农村可持续发展综合指数评价模型如下:Z=Σ4j=1WjFj(7)其中,Fj为主成分分析得出了4个主成分,Wj为(6)式得到的熵权,Z为农村可持续发展综合指数。
西部农村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综合评价
我国的西部地区土地面积占全国的70%多,2009年人口占全国的近28%,笔者将其作为农村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的对象。根据主成分分析得出的主成分表达式,计算12个西部省(市,自治区)在“经济发展可持续性”,“社会发展可持续性”,“资源环境可持续性”和“人口素质”子系统的评价指标,从而量化反映出西部各省市农村在可持续发展不同方面的优势和不足。限于篇幅,仅列出各子系统中处于前五的省市。在“经济发展可持续性”中位列前五的省市分别为:重庆、四川、陕西、广西、新疆;在“社会发展可持续性”子系统中位列前五的省市分别为:重庆、陕西、四川、内蒙古,云南;在“资源环境可持续性”子系统中位列前五的省市分别为:四川、重庆、广西、陕西、云南;在“人口素质”子系统中位列前五的省市分别为:陕西、四川、重庆、广西、云南分析中可见重庆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优势比较明显。近几年重庆加大农业投入,改变农村原有的生产方式,以科技人员下乡为纽带,带动科技农业,绿色农业在重庆的蓬勃发展。经济发展的同时有效的推动了社会生活的全面提高,从而实现了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陕西省则以人口素质为依托,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也有了显著提高,表现出强劲的发展潜力。根据西部农村12个省(市、自治区)的各主成分计算结果,利用上述熵权法得出的综合评价模型,计算西部农村12省市可持续发展指数排名(见表3)。表3中的排名次序与《中国农村全面建设小康检测报告》中西部12个省(市、自治区)的农村小康社会实现程度排名基本吻合。我国农村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就是实现经济系统、社会系统、环境系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这充分反映了本研究得出的农村可持续发展指数评价体系的合理性。排名的细微不同主要由于指标选取侧重的不同。本研究的指标体系除了反映农村地区经济、社会、环境等子系统的基本水平以外,还在准则层加强了可持续发展支持能力的相关指标,反映出各子系统间的协调关系和推动可持续发展的潜在能力。农村可持续发展指数是综合评价模型中“经济发展可持续性”、“社会发展可持续性”、“资源环境可持续性”、“人口素质”4个主成分的熵权求和的结果。排在前三位的地区分别是重庆、陕西、四川三个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及人口素质较高,加之近年来其地方政府有重点地开展环境治理和检测工作,使得资源利用环境不断改善,同时又都是西部科技资源富集地区,可持续发展潜力较大。因此可持续发展指数在整个西部地区名列前茅。排名靠后的甘肃、青海、西藏等地区,相对来说经济基础差,自然资源供给有限,农牧业生产方式比较落后,人口、环境支持力度不足,可持续发展的潜力相对较小。因此农村可持续发展水平较低。
结论和政策启示
(一)结论本研究在深入分析农村可持续发展内涵的基础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构建了农村可持续发展指数评价体系。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得出可持续发展体系中各独立成分,在减少指标间的信息交叉的同时避免了有效信息的损失,提高了综合评价效率。采用熵权法为差异程度较大或提供信息较多的指标赋予较高的权重,避免了传统赋权法中主观因素的干扰。这些方法的运用使得指标体系的构建更加准确、合理和客观。最后利用综合评价模型对西部地区12个省(市、自治区)的农村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估。(二)政策启示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是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相互协调的均衡增长状态。它是全面实现农村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西部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水平与中、东部比较,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1.立足眼前、放眼未来,因地制宜地搞好发展规划。由于我国西部各地区农村在经济社会发展、人口素质以及资源环境方面存在差异,因此一定要遵循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地科学发展原则,从本地区实际出发制定发展规划,选取适合的发展模式,突出本地优势,有侧重地发展。如农业资源相对丰富,农业生产条件好的西部农村地区,应合理利用农业资源,优化生产模式,突出农业发展优势。而对于西部农村自然条件有限、资源较匮乏的地区,则应充分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从加强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加快非农业产业发展等方面寻求突破。西部地区的各级政府还应避免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单一发展模式,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兼顾社会进步与农民生活水平的提升,树立短期利益和长远利益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观念。2.加大教育投入,提高西部农村人口素质。西部农村和中东部地区相比,人口综合素质差,平均受教育程度低,甚至一些西部贫困地区还存在相当比例的文盲、半文盲,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也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些已经成为严重制约西部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因此政府应继续加大贫困地区教育扶贫力度,确保农村儿童都能享有义务教育的机会,杜绝失学辍学现象。同时完善农民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开展集中培训与分散指导相结合等多种形式的农业科技普及活动,推广科技兴农,提高农民的职业技能,从根本上保证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后劲。3.增加环境保护力度,依法保护生态环境。近些年来,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矛盾的日益凸显已成为阻碍我国西部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竭泽而渔式的生产,在得到短期利益的同时,损失的却是可持续发展的长期利益和潜力,因此各地区政府应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变发展思路,改变传统的“高消耗、高污染、低利用”的发展模式。加强水土流失治理,统筹安排,提高土地的利用价值,依法保护生态环境。
本文作者:刘辉工作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 上一篇:新农村人才培养与资源循环研究
- 下一篇:略论入学语言准备的城乡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