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地三权分置水利工程研究
时间:2022-02-22 08:05:06
导语:农地三权分置水利工程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本文先结合当前我国农村实际情况,分析了农地三权分置背景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存在的诸多问题,并提出了农村水利工程产权模式改革的诸多方向,能够给各个农村地区进行水利工程产权改革提供一定的经验借鉴与参考,促进我国农村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三权分置;水利工程;产权模式;产权改革
1农地三权分置背景下水利工程产权模式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推出三权分置管理模式以后,农民的土地承包地位能够得到强化,而农民也不会有以往的土地流失担忧,纷纷进入到其他行业中,使得农村劳动力严重不足。农民群体虽然是水利工程的重要受益者,但是很多农民都不愿意参与到水利工程的建设与管理中,也不愿意在这方面花费相应的维护与管理资金。除此之外,当前我国很多农村地区的水利工程项目产权模式都应对了散户种植模式,多数水利工程在土地流转过程中无法进行产权流转,使得一些建设比较好的水利工程项目在土地集中化以后,很有可能遭到弃置。在这种情况下,农村水利工程项目的产权模式一定要跟随土地集中的转变趋势进行改革,并积极推动水利工程产权私有化的改革。但就当前我国各个地区农村的实际情况来看,水利工程的私有产权改革还未得到全面推广,已给水利工程的长远稳定发展带来了较多负面影响。
2农地三权分置背景下水利工程产权模式的改革
2.1产权打包的改革模式。在农村水利工程项目中,灌溉渠道、防洪工程等类似项目具有非常强的公益性,但自身项目的运作无法带来可观的收益。在三权分置的环境下,这部分水利工程项目就可考虑通过管理权、收益权等各类方式来实现产权打包与捆绑,最终能够将这部分产权转变成为了资金,缓解农村种植用户筹资困难的现状。在实行了这种模式以后,就能够将原本产权独立的各个水利项目进行产权集中,从而实现产权的整体管理。在这之中,区域政府部门应该基于各类产权打包的水利工程项目来落实管护主体,降低这些公益性水利项目在管理上的困难。而这些水利项目的产权主体则能够通过打包模式来获得一套体系的水利系统,最终实现水利项目的调配与规划,显著降低水利项目运行成本。2.2产权私有改革模式。目前我国很多农村地区的土地种植模式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土地种植显得更加集中,出现了一些农业种植大户和家庭农场种植模式。这也使得农村地区出现了大规模的灌溉农田单元,同时农地灌溉所带来的最终利益也会直线上升。在这种模式下,农村水利工程项目就应该改变以前应对零散农户的水利运作模式,开始实施以家庭农场种植模式、农业种植大户为主的产权私有改革模式。在贯彻这种改革模式时,地方政府部门也应给予一定的技术支持和相关服务指导,保证水利项目产权拥有者与项目管理者能够进行顺利使用水利项目。此外,在全面贯彻产权私有改革模式时,农村区域的地方政府还应做好水利工程项目登记发证工作,并跟土地确权登记相关工作结合在一起,保证两者相互匹配。各个水利工程产权拥有者在合理使用各个水利工程项目的同时,也应该做好工程的日常维护与巡查,同时还要积极进行水利工程周围区域的水土保持工作。2.3产权内化改革模式。在农村水利工程产权改革的时候,还会遇到委托等问题,很有可能会侵害其他成员的利益。而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情况,增强各个农户在集体中的凝聚力与向心力,应该能够在设计产权内化改革模式。简单来说,当集体拥有水利产权的时候,应该面向集体内部各个成员水利工程项目的管理权证或者相关产权协议证明,并可以通过入股比例来细化每一个成员应该肩负的责任以及最终的利益分配。这样以后,水利工程产权改革就能够实现所有权归集体拥有,但是经营权与管理权分散到各个农户受众,形成了“1+1+N”的产权内化模式。比如在进行工程维护的时候,可以根据不同成员的入股比例来形成轮流看管模式,并适当提高看护与巡视时间较长的成员自身获得的利益比例。
3结束语
综合来看,在农地三权分置的背景下,进行水利工程产权模式的改革是非常有必要的,同时也是当前我国各个农村地区在下一步发展中应该贯彻的重要方向。对于各个农村地区来说,应该能够结合自身区域情况,灵活选择正确的产权改革模式,保证农村水利工程项目能够充分发挥其作用,并顺应农村经济体系的动态变化,达到水利项目跟农业种植的协调统一。这也需要各个农村地区充分重视水利工程的产权模式改革,并且能够明确农业种植用水需求的变化,在发展过程中动态调整水利工程的运作与管理模式,促进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红玲,王玥,闫建军.宁夏基于ET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应用研究[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8(01):10-13.
作者:罗云波 单位:贵州省桐梓县新站镇人民政府水利站
- 上一篇:金融扶贫实践与有效路径
- 下一篇:棘胸蛙养殖经验和思考